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pdf_第1页
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pdf_第2页
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pdf_第3页
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pdf_第4页
医学论文写作实例分析合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1讲 关于医学论文题目的撰写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00083) 编者按 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日常临床与预防保健实践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与收集资料, 定期将资料加以归纳、整理 与分析并撰写成工作总结, 是卫生工作者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 一篇医学学术性总结或科技论文, 其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其内容有直接关系, 而且与其撰写的方法, 如资料 的取舍、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资料的表述方式等也有着重要关系。 本刊特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马鸣岗教授通过实例的方式, 介绍医学科技论文在撰写中常出现的一些差错, 并分 析这些差错的性质、特点, 产生的原因, 进而提出减少与消除这些差错的方法, 以供读者借鉴。 1 实例 ( 1) 某论文题目是“穿琥宁针剂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86例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资料来自某医院 2000 年 10月至 2001年 6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 ,共计 167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86例 , 其中男 50例 ,女 36例, 年龄 1个月 2岁 ,其中 6 个月者 63例。对照组 81例 , 其中男 42例 , 女 39 例 ,年龄 2个月 2岁 ,其中 7分 合计 12( 7. 5)14( 8. 6)10( 9. 5)29( 25. 4) 149( 92. 5) 148( 91. 4)105( 90. 5)85( 74. 6) 161( 100. 0)162( 100. 0)115( 100. 0)114( 100. 0) 评议问题 : 请你指出表 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 么, 如何进行修改。 参考答案 : 观察的主体 , 即两种分娩方式应 放在表的左侧第一栏,即横标目; 观察的指标即窒息 发生情况应放在表的右侧 ,即纵标目 。 窒息发生 情况 ,只列出窒息发生例数即可, 没必要再列出未发 生窒息的例数, 因为二者说明的问题是一样的。 建议将表 1修改为表 2的形式。 表 2 不同分娩方式双胞胎儿出生顺序与窒息发生的关系 组别 第 1胎儿 例数窒息( %) 第 2胎儿 例数窒息( %) 剖宫产组16112( 7. 5)16214( 8. 6) 阴道分娩组11510( 9. 5)11429( 25. 4) 注: A p g a r 7分为窒息 5 实例( 11) 某作者欲观察某药治疗某病的效果 , 即用药时 间距离开始发病的时间长短与治疗效果 ,以及与该 24 讲 座 ( 总 104)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2期 病的预后关系。作者共观察了 141例患者 ,其结果 参见表 1。 表 1 开始使用某药距症状起始时间的 分布与治愈率及病死率关系( n=141) 时间( 小时) 例数占总例数百分率 治愈率( %)病死率( %) 142. 82100. 00 1 22014. 1892. 52. 1 2 45941. 8492. 82. 8 4 62819. 8591. 63. 8 8 1096. 3872. 64. 1 10 12107. 0945. 14. 8 12 14117. 8040. 55. 2 评议问题: 根据表 1所提供的资料,你认为在资 料的分析方法上 ,可以做哪些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答案 : 表 1所列资料 ,基本上可以看出 ,随 着治疗开始时间的延长,治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病 死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即开始治疗时间在提高治愈 率及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料整理分 析以及制表方法上,尚需要做进一步修改 。 表中时间的分组有重叠, 建议按表 2中用药 距发病时间分组方法修改 。 表中 “占病例数百分 率 ”一栏数据计算如不做进一步分析, 与本次疗效 观察似无关系, 建议删去 。 增加各开始治疗时间 段的治疗病例数和病死例数 ,而不是直接列出治愈 率及病死率 。 总观察病例数不宜在表中标题后面 ( n = 141) 。建议表中增加 “合计 ”一栏 。 表中数 据值不足 10例者不宜计算百分比。根据以上建议 , 表 1将修改成表 2的形式。 表 2 开始治疗时间与治愈率及病死率的关系 用药距发病时间( 小时)病例数 治愈例数( %) 病死例数( %) 1 1 2 4 8 10 12 14 合计 44( 4/4)0( 0) 2018( 90. 0)4( 20. 0) 5954( 91. 5)16( 27. 1) 2826( 92. 9)11( 39. 3) 98( 8/9)4( 4/9) 104( 40. 0)5( 50. 0) 114( 36. 4)6( 54. 5) 141118( 83. 7)46( 32. 6) 由于表 1中不同开始用药时间各组的病例数相 差较大,特别是有 4个组病例数仅为 10余例 ,据此所 计算出的治愈率和病死率, 其可信限将会很大 ,可靠 性自然降低,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可适当将各组合并, 其合并的切割点 ,应根据临床特点与需要确定。下面 以 8小时为限,将病例分为 2组 ,其结果参见表 3。 表 3 不同开始用药时间与治愈率及病死率关系 用药距发病时间( 小时) 例数治愈例数( %) 病死例数( %) 2g 者, 其发生肾损害 的危险性是2g 的 2. 3倍。 ( 2) 计算不同甘露醇用量时肾损害的发生率: 由表 2可以看出甘露醇用量 2g /( k g d ) 组, 肾损 害的发生率为 10. 89%, 2g /( k g d ) 组为 4. 6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 2 = 40. 38, P 2g 组肾损 害发生率 / 2g 组肾损 害发生率, 即: 10. 89%/ 4. 68% = 2. 3。 R R 结果与意义与上述 O R 值相同。 ( 注: R R 与 O R 值 1. 0即有意义 ) 。 6 实例( 18) 下述资料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组情况, 请你指出哪一组资料的描述方法是正确的。 32 讲 座 ( 总 272)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4期 A :1500g B : 1500g C : 3500g4000g 参考答案 : 实例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的描述 属于连续变量的描述, 连续性变量描述最重要的一 点是各变量组之间不应出现重复 。按这一要点分 析 , A 组分组方法中各组之间出现了重复, 如 1500 2000g 与 2000 2500g 两组间均含有 2000g 。为 了避免重复 , B 组采用了调整分组数值的方法, 即在 原分组数值的起始数基础上加上一个最小测量单 位 。这样处理方法, 虽然在数据表现上似乎不太 “整齐”,但可以避免数据分组中的重复。另外一种 避免分组间重复的方法是实例中 C 组的分组方法 , 如 “1500g ”表示新生儿体 重从 1500g 开始到 2000g 以前的婴儿均归入到 “1500g ”组。 医学研究中很多现象和特点的测量指标均属于 连续变量,如年龄 、 身高、 体重、各种定量化验检测指 标等等 ,这些资料在进行分析时均需要做分组描述 。 7 实例 ( 19) 某作者对 28例糖尿病足进行治疗效果分析。其 中男 20例,女 8例;年龄 41 73岁;病程 4 21年。糖 尿病足分级: 0级 5例( 17. 86%) , 级 11例( 39. 29%) , 级 5例 ( 17. 86%) , 级 2 例 ( 7. 14%) , 级 3 例 ( 10. 71%) , 级 2例 ( 7. 14%) 。有明显诱因者 21例 ( 75. 0%) ,无明显诱因者 7例( 25. 0%) 。 治疗原则: 控制血糖, 控制感染, 应用血管活性 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 ,局部清洁湿敷 。 治疗结果: 0 级痊愈 4 例 ( 80%) , 好转 1例 ( 20%) , 有效率 100%。 级痊愈 8例 ( 72. 73%) , 好转 3例( 27. 27%) ,有效率 100%。 级 5例均好 转 ,有效率 100%。 级好转 1例( 50%) ; 截肢 1例 ( 50%) , 有效率 50%。 级无效 1例 ( 33. 3%) ,截 肢 2 例 ( 66. 7%) , 有效率为 0。 级无效 1例 ( 50%) , 截肢 1例 ( 50. 0%) ,有效率为 0。 评议问题:作者所提供的治疗结果描述,你认为是 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如果需要修改,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参考答案: 作者对 28例糖尿病足治疗结果的描 述,主要结果都提到了, 但给人以零乱的感觉, 没有一 个完整的印象,其主要问题如下: 描述治疗效果时, 应说明在多数病例中,治愈多少例,治愈率为多少。如 本实例中 级患者治愈情况应描述为 11例中治愈 8例 ( 72. 72%) ,好转 3例( 27. 27%) 。作者虽然在文章开 始提供了糖尿病足病例的分级资料( 各级别患者例数 所占构成比例情况) ,但在治疗结果描述各级患者的治 愈率时,却省略了患者数的介绍是不妥的。另外,按照 要求,当病例数少于 10例时,不宜计算百分比。 治 疗效果的描述中,之所以产生零乱的感觉,可能与患者 病情分为 6个等级,每一等级治疗效果又分为痊愈、 好 转、 无效与截肢 4种情况有关。为了使读者阅读时更 好的理解。适当地将各等级病人合并,制成表格形式, 可能更为恰当。现根据实例中所提供的资料制成表 1 并作简要分析,供读者参考。 病例合并以后 , 0 级及 级的病例数分 别为 16例及 12例, 均超过 10例 。据此计算出的各 有关治疗效果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由表 1可以看出 0 级患者的痊愈率 、总有 效率明显的高于 级患者; 治疗无效及截肢病 例均发生在 级患者之中。 8 实例( 20) 某作者于 2000年 1月至 2003年 7月, 对经冠 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 81例, 采用阿司匹 林、硝酸酯类制剂 、 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低分 子肝素治疗 。治疗前全部患者进行了有关项目检 查, 其中平均动脉压为( 150. 2 9. 0) m m H g ,心绞痛 发作次数为( 12. 3 7. 8) 次 / 周 。 评议问题 : 81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 , 上述两项 指标检查结果 ,仅就其数据的特征 ,请你对这两个指 标的价值提出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 : 冠心病患者, 治疗前进行了有关项目 检查 。作者选择 81例患者,其数量较为理想 。通常 观察病人例数最好不要少于 30例 ( 要根据临床实 际情况决定 ) , 但为了减少检查程序和观察的工作 量, 选择的病人数量亦不宜过多。 表 1 不同等级糖尿病足患者疗效比较( %) 等级例数痊愈好转总有效无效截肢 0 合计 1612( 75. 0)4( 25. 0)16( 100. 0)0( 0)0( 0) 120( 0)6( 50. 0)6( 50. 0)2( 16. 7)4( 33. 3) 2812( 42. 9)10( 35. 7)22( 78. 6)2( 7. 1)4( 14. 3) 33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4期 ( 总 273) 讲 座 患者治疗前检查的两项指标, 即平均动脉血压 和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都属于计量资料 ,其统计方 法都应计算其均值( x ) 和标准差( s ) , 其表示方法为 ( x s ) 。下面以 81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为例, 解释 它的意义。 平均动脉压 =( 150. 2 9. 0) m m H g ,即 81例患 者中 68%的患者, 其平均动脉压在 159. 2( 150. 2 9. 0) 141. 2( 150. 2 9. 0) m m H g 之间 ,即最高者 为 159. 2m m H g ,最低为 141. 2m m H g 。 如果我们把 ( x s ) 的表示方法改写为 ( x 2s ) , 即均数 2个标准差 , 那么它代表的范围将扩大到 95% 患者( 读者可以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值) 。 如果我们把 ( x s ) 的表示方法改写为 ( x 3s ) 即均数 3个标准差 , 那么它代表的范围将扩大到 99% 患者( 读者可以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值) 。 随着均数 标准差个数的增加 ( 通常用 2个 标准差 ) ,其可信度( 限 ) 增加了 ,但该指标的上限和 下限之间的幅度也增加了。通常某一指标值的上限 与下限之间的差异不应太大 。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与均 数比较时 ,标准差越小越好。通常标准差越大, 说明 病例个体之间的变异性越大,其测定或检查结果均值 的临床意义越小。虽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但经验上 较理想的标准差值,最好不要超过均数的 1/10 1/5。 根据上述标准,按均数 1个标准差计算,读者可以 比较一下实例中的两个指标测量的结果,并做一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平均动脉压的标准差 为其均数的 1/16; 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的标准差为 其均数的 1/1. 6, 显然后者的标准差过大 。也就是 说有 55例患者 ( 81例中的 68%患者) , 平均每周心 绞痛发作次数最少 4. 5次 ,最多 20. 1次。患者之间 临床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为今后治疗效果观察可能 带来困难 。 ( 待续) 收稿日期: 2007- 01 - 25 新书推介 科学 、 规范 、 实用 社区医师必读的 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丛书 冯 慧 敏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100078) 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是我国当前疾病死亡的 主要因素。 虽然人口的老龄化及人群危险因素不断上升, 但 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仍处于较低水 平, 慢性病正在吞噬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与生命。 世界卫生 组织在全球慢性病报告中指出 : 如果立即行动起来对慢性病 实施干预, 在未来 10年内, 每年将减少 2%的慢性病发病, 至少可以挽回 3600万人早逝的生命。基于大量慢性病防治 实践证明, 慢性病防治的关键点是 “ 3个环节 ”和 “ 3个人 群”。 “ 3个环节”即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管理。 “ 3 个人群”即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 慢性病防治需要 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 针对慢性病发展的不同时期, 采取有 针对性的分层干预与管理策略。 国际上有关疾病管理的成 熟经验表明, 建立和发展一体化保健与费用支付体系相结合 的疾病管理模式, 以提高全人群的卫生保健水平和降低医疗 费用, 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团队作用是解决这 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 指导意见, 充分体现社区卫生首善之区的优势, 发挥社区卫 生服务网络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提高社区 医生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使高血压等四种最主要的慢性病人 在社区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 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国内著名的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社区卫生技术与管理专家共同编写了 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 。 在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的编写过程 中, 充分听取了社区医生的意见并经过了专家们的多次论 证。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 从如何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入手, 强化社区的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并增加了 各种慢性病的诊疗管理流程图及常用工具表, 力求使内容具 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该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 版。 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 包括: 高血压管 理分册; 糖尿病管理分册; 冠心病管理分册 ; 健康教 育指导分册; 康复指导分册; 心理问题初筛与干预指导 分册; 营养膳食干预指导分册; 运动干预指导分册 ; 戒烟行为干预指导分册; 疾病责任管理指导分册。 34 讲 座 ( 总 274)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4期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5讲 两组之间比较时的可比性问题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00083) 1 实例 ( 21) 为了观察黄芪加脑维敏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 , 作者于 2000年 2月至 2002年 3月 ,选择了 90例经 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 定向力、计算力及语言障碍 ,其中失语 12例 。瘫痪 肢体上肢肌力 0 1级者 36例, 2 3级者 46例 , 4 级及以上者 8例 ; 下肢肌力 0 1级者 25例 , 2 3 级者 50例, 4级及以上者 15例。全部病例分为两 组 。治疗组 50例, 男 37例, 女 13例; 年龄 45 82 岁 ,平均 63. 2岁。对照组 40例,男 30例, 女 10例 ; 年龄 44 81岁, 平均 62. 7岁 。治疗组采用黄芪注 射液和脑维敏注射液治疗 ;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 糖酐加复方丹参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 16例 ( 32. 0%) , 显效 20例 ( 40. 0%) ; 对照组痊愈 8例 ( 20. 0%) ,显效 15例 ( 37. 5%) 。治疗组疗效高于 对照组 ,说明黄芪加脑维敏有利于肢体 、 语言 、计算 及定向障碍的恢复。 评议问题 : 作者在病例分组方法上你认为是否 恰当, 应当如何改进。 参考答案 : 为了观察黄芪加脑维敏注射液治疗 脑梗死临床效果 ,作者选取了脑梗死病人做平行对 照临床观察 ,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 作者将 90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 , 治疗组 50例 ,对照组 40例。分组时最理想的方法 是采用随机的原则, 由于临床上种种客观因素的限 制 ,很难做到完全随机分组 ,因此也不必过于刻意追 求 ,只要尽量做到使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具有可比 性 ,就已经很不错了。 本实例最大的问题是分组时, 两组病例的可比 性没有交代清楚 。所谓可比性是指两组比较时 ,除 了治疗方案两组不一样外 , 其他凡是可能影响治疗 效果的其他因素 , 两组之间均应当大体一致 。本实 例中作者考虑到了患者的年龄 、 性别并且尽量做到 了两组相近 。但其他与效果关系密切的因素 , 如患 者的定向力、 计算力 、 语言障碍程度、 失语以及上 、 下 肢肌力等级情况, 作者并没有介绍分组时两组病例 之间是否相近 ,因此 ,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 照组 ,但这种差异究竟是由于药物作用的结果,还是 两组病例临床轻重程度不同的结果 , 很难作出肯定 的结论。 正确的分组方法是 ,两组患者中不仅年龄、 性别 构成比例相近 ,而且反映临床严重程度的指标如两 组病例中失语的例数 、 上下肢肌力等级分布的构成 比例亦应相近 。这样两组之间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就大致相近了, 也可以认为两组病例具有了 “可比 性”。在上述前提下观察得到的疗效结果 , 其可信 程度就大大地提高了。 2 实例( 22) 某作者为了观察维生素 K1及硫酸镁佐治毛细 支气管炎的效果, 于 1998年 1月至 2001年 3月将 住院治疗的 22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 组。对照组 66例, 治疗组 156例, 两组患儿年龄均 为 1 6个月, 临床症状大体相似。两组患儿均经常 规抗感染 、 雾化吸入 、 吸痰等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 上加用维生素 K1、 硫酸镁 。两组治疗结果 , 治疗组 156例中显效 121例 ( 78%) ,有效 33例 ( 21%) ; 对 照组 66例中显效 16例 ( 24%) , 有效 44例 ( 67%) 。 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 2 = 7. 98, P 0. 01, 两组差异 有高度显著性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评议问题 : 你对作者关于维生素 K1及硫酸镁佐 治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的临床评价有何看法 。 参考答案 : 首先 , 作者提出的 “随机分组 ”研究 方法是不恰当的, 临床上病人是陆续就诊的, 从 1998年 1月至 2001年 3月共计 3年多的随机分组 工作 ,其难度是很大的。如果是随机分组,两组的病 例数应该大体相近 ,而本研究中两组病例数相差悬 殊。 其次 , 作者根据两组治疗效果的统计学分析结 30 讲 座 ( 总 350)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5期 果 ,所作出的临床疗效评价不够严谨 。 2 =7. 98, P 0. 05时,方可描述为 “两组具有可比性 ”; 否则只 能描述为 “两组在年龄、性别 、 临床类型等方面大致 相似 ”。 31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5期 ( 总 351) 讲 座 4 实例 ( 24) 某作者采用青霉素与双黄连对小儿呼吸道感染 进行治疗效果观察,作者用一年的时间,收集到小儿 呼吸道感染患者 154例, 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治 疗组 80例, 男 49例, 女 31例。 急性扁桃体炎 36 例 ,急性咽炎 25例 ,支气管炎 13例 ,肺炎 6例 。对 照组 74例, 男 40例, 女 34例。 急性扁桃体炎 34 例 ,急性咽炎 24例 ,支气管炎 11例 ,肺炎 5例 。治 疗组采用青霉素与双黄连治疗 ; 对照组只用青霉素 治疗。两组病例中上呼吸道感染疗程 3 5天, 下呼 吸道感染疗程 5 7天。治疗结果 , 对照组显效 32 例 ,有效 30例 , 总有效率 83. 6%; 治疗组显效 45 例 ,有效 31例。总有效率 97. 1%。结论 : 青霉素与 双黄连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其疗效优于单用青霉素 治疗效果。 评议问题 : 假如你参与该项小儿呼吸道感染临 床治疗效果观察工作, 你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是否需 要做些调整 。 参考答案 : 作者用 1年的时间收集到 154例小 儿呼吸道感染病例 , 计划对青霉素加双黄连的治 疗效果进行评价, 并设青霉素治疗组作为平行对 照 。当然这项工作是逐渐开展的不断接收新的病 例同时进行治疗效果观察 , 总结工作是在一年后 进行的 。作者将 154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 分 别为 80例及 74例。两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及上下 呼吸道感染例构成方面尽量做到具有可比性 。所 谓可比性是指评价某种药物 ( 或治疗方法 ) 时 , 试 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除治疗用的药物 ( 或治疗方法 ) 不同外 ,其他凡是能够控制的影响治疗效果的因 素 , 两组之间应当尽量一致, 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 的可比性 , 是治疗效果评价研究的基础 。影响治 疗效果的因素中, 年龄 、性别 、临床类型是最基本 的 , 其他影响因素要求研究者予以充分重视并加 以控制 。本实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构成及上下呼吸 道感染病例构成方面基本一致 , 具有可比性 ; 而上 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作 者在设计治疗方案时 , 上下呼吸道感染疗程的时 间是不一样的。评价治疗效果时 , 最好也能按上 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分别统计 , 分别计算上下呼吸 道感染的有效率 。这样评价青霉素与双黄连联合 治疗的临床效果时 , 结论可能更加真实一些 。 5 实例( 25) 某作者观察双黄连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 效果 。作者将 13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对 照组患者 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30例中急性扁 桃体炎 14例 ( 46. 7%) , 支气管炎 11例 ( 36. 7%) , 肺炎 5例 ( 16. 6%) ; 治疗组患者 108例 , 在常规治 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黄连注射液 , 108例患者中急性 扁桃体炎 54例 ( 50. 0%) , 支气管炎 8例 ( 7. 4%) , 肺炎 4例 ( 3. 7%) ,急性咽炎 42例( 38. 9%) 。观察 结果 : 治疗组显效 82例 ( 75. 9%) , 对照组显效 12 例 ( 40. 0%) , 两组 差异 有 显著 性 ( 2 =9. 13, P 0. 05) 。 作者认为治疗呼吸道感染, 在常规方法 基础上加用双黄连注射液,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评议问题 : 根据实例所提供的资料 ,你是否同意 作者认为双黄连有提高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疗效作 用的看法 。 参考答案 : 实例所提供的资料 ,作者认为双黄连 可以提高呼吸道患者的临床疗效的看法是值得商榷 的。作者在对治疗组观察的基础上 , 设立了对照组 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作者忽略了对照组患者在临床 病种构成上,临床类型轻重 、病程长短以及年龄、性 别等方面应与观察组的病例大致相似, 即所谓的 “可比性”。我们试做一表( 表 1) ,比较两组病例病 种的构成 ,可以看出两组之间的差异 。值得提出的 是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系统疾病, 由各自独立的疾病 组成 ,其临床表现、病程、病型及临床治愈水平各不 相同 。本实例资料 ,作者并没报告各病种两组治愈 率比较,只报告了两组总体治愈率比较 ,因此尚不能 排除由于两组病例在病种构成比例上存在较大差 异, 同时又不掌握不同病种之间治愈率的差别,仅仅 根据总体病例之间比较, 即认为治疗组的治愈率高 于对照组这一结论 ,其依据是不充分的 。 表 1 两组病例病种构成比较( %) 组别例数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咽炎 治疗组10854( 50. 0)8( 7. 4)4( 3. 7) 42( 38. 9) 对照组3014( 46. 7)11( 36. 6) 5( 16. 7)0( 0) ( 待续) 收稿日期: 2007- 03 - 02 32 讲 座 ( 总 352)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5期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6讲 两组比较的统计学检验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00083) 1 实例( 26) 某作者为了观察丙泊酚合用阿托品在人工流产 中的效果, 于 2001年 10月到 2002年 4月选择自愿 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 400例 , 年龄 19 32岁, 妊娠 6 8周,经尿 H C G 和盆腔 B 超检查证实为宫 内妊娠。 全部早孕妇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200例。 对照组按常规人工流产手术操作 ; 观察组按规 定要求与方法给予阿托品和丙泊酚后开始手术。两 组按同样要求观察呼吸 、 脉搏 、 血压、出血量、疼痛、 人工流产综合征等各项指标。 下面仅将两组孕妇脉搏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表 1 两组孕妇术后脉搏情况 ( %) 例数脉搏加快脉搏减慢 观察组2004( 2. 0)0( 0) 对照组2002( 1. 0)28( 14. 0) P 0. 900. 005 由表 2可以看出,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孕妇术 后脉搏加快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而对照组脉搏 减慢的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 附 : 关于两组间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时, 2 检 验的区别,参见表 3与表 4的例子。 表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构成比比较( 例, %) 治愈有效无效合计 治疗组46( 53. 5)23( 26. 7)17( 19. 8)86( 100. 0) 对照组20( 21. 7)29( 31. 5)43( 46. 7)92( 100. 0) 注: 两组之间构成比比较 2 =22. 02, P 0. 01 说明: 两组之间各项疗效构成比分布情况比较 , 只计算一个 2 值( 方法参见统计学教材 ) 。其意义 失 ,晨僵时间减为半小时 ,四肢活动恢复正常 , 双手 握力增强, 实验室检查 : R F 86. 2I U/m l , E S R39m m/ h , C R P15m g /L 。 例 2: 王某 ,女, 34岁 。双手指肿痛半年 ,加重伴 活动无力 1周。患者半年来双手指节疼痛 , 夜间加 重 ,晨起活动不灵活 ,伴双手冷 1 2小时。近 1周 加重, 手指、掌、腕及肘部疼痛且对称, 做家务受限 , 恶风畏寒,大便溏 ,小便清长, 夜尿 2 3次 。查 : 双 手指关节、 掌指关节、腕关节、 肘关节中度肿胀 ,有压 痛, 触之凉 ,关节活动受限,握力级。舌质淡,苔白 腻, 脉弦滑。实验室检查:R F (+ ) , E S R 41 m m/h 。 X 线摄片检查 : 指骨、 掌骨、桡骨无异常 。诊断 : 类风 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久痹 ( 肾阳虚, 寒湿阻络 ) 。 治疗 : 取肾俞、关元、命门为主穴, 配合局部穴位, 每 次选穴 6 7个 ,温针灸, 1周 1组交替使用 。治疗 6 个疗程后 ,患者双指关节肿胀消除 ,上肢各关节活动 度正常,握力 级, 能进行家务活动。查: R F (- ) , E S R 12 m m /h 。随访 2年无异常 。 收稿日期: 2007- 03 - 18 21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6期 ( 总 421) 讲 座 指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分布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但它不能说明某两项具体指标之间有无差异 。 表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 例数治愈有效总有效 治疗组8646( 53. 5)23( 26. 7)69( 80. 2) 对照组9220( 21. 7)29( 31. 5)49( 53. 3) 2 14. 900. 4914. 47 P 0. 050. 01 说明: 两组患者治愈率 、 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时需逐项进行 2 检验。 2 实例 ( 27) 某医院对 9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 组 。治疗组应用倍他司汀 ,对照组用复方丹参 ,两组 治疗前基本情况大致相似 。治疗后作者对结果进行 了秩和分析 ,结果参见表 5。作者指出治疗组的显效 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 表 5 两组疗效比较 例数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显效率( %)总有效率( %) 治疗组48152372179. 093. 7 对照组46914117550. 073. 9 注: 两组疗效秩和检验 u = 2. 72, P 0. 05) 。 治疗组治疗后 P a O2平均为 71. 56 10. 25, 与 治疗 前51.72 12.06 相 比,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t = 15. 46, P 0. 01) 。 对照组治疗后 P a O2平均为 58. 56 10. 65, 与 治疗前 49. 86 8. 85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t = 3. 45, P 0. 05) 。 根据上述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 ,作者认为虽 然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 P a O2平均值均有上升趋势 , 但治疗组患者 P a O2平均值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对 照组, 因此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 评议问题 : 根据上述资料你是否同意作者所提 出的两组 P a O2平均值上升幅度不同,因而治疗效果 不同的观点 。 参考答案: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作者为了观察双 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抢救治疗 C O P D 合并 型呼吸 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设立了可以比较的平行对照 组 ,而且两组患者都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这 样的观察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 在治疗后, P a O2值均有所上升, 通过统计学检验证 明差异都有显著性,说明两组可能都是有效的 ,这在 临床上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作者指出治疗组治疗后 P a O2平均值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也是正确 的 ,但作者并未进一步给出数据资料。如何表示上 升幅度 ,两组之间各自上升的幅度差异有多大 ,这种 差异有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都有待进一步分析之 后才能做出结论 。 根据实例所提供的资料 ,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 另一种分析, 该方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规范方法 。 即对此两组治疗后的 P a O2平均值 ( 前提是两组该 指标在治疗前是可比的 ) 。据作者提供的资料可以 看出 ,治疗组治疗后 P a O2平均值为 71. 56 10. 25, 对照 组为 58. 56 10. 65, 治疗 组高 于 对照 组 ( t = 3. 45, P 0. 05) 。 5 实例( 30) 某项研究观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60例 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 30例 。常规组用低分 子右旋糖酐、 复方丹参及脑复康,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 上加用尿激酶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学 指标变化 ,结果见表 6。 由表 6可以看出 : 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 血浆黏 度 t = 71. 39, P 0. 001; 全血高切黏度 t =9. 88, P 0. 001; 全血低切黏度 t =13. 63, P 0. 001; 纤维蛋 白原 t = 4. 06, P 0. 05, 说明具有可比 性, 然后做两组之间治疗后效果比较,如果两组检验 结果差异显著 , 可以认为研究组疗效优于常规组。 除上述比较方法外 ,也可以采用以下比较方法,即首 先做两组间治疗前比较 ,确定有可比性之后 ,两组分 别做各自的治疗前后比较, 如果研究组治疗后效果 明显改善 ,而常规组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则可以说明 研究组疗效优于常规组 。本实例仅做两组各自的治 疗前后比较,则很难作出正确的疗效评价。 表 6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x s ) 指标 研究组( n = 30) 治疗前治疗后 常规组( n = 30) 治疗前治疗后 血液黏度( m P a s )19. 2 0. 021. 450. 031. 85 0. 021. 810. 10 全血高切黏度( m P a s )5. 78 0. 824. 160. 515. 69 0. 755. 360. 79 全血低切黏度( m P a s )10. 89 0. 748. 390. 6810. 41 0. 819. 820. 76 纤维蛋白原( g /L )4. 36 1. 083. 290. 964. 32 1. 014. 110. 81 ( 待续) 收稿日期: 2007- 03 - 29 23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年 第 35卷 第 6期 ( 总 423) 讲 座 医学科技论文撰写中常见差错实例分析 第 7讲 观察结果与结论 马 鸣 岗 (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 100083) 1 实例 ( 31) 某作者观察自制方剂及局部封闭治疗外阴白斑 62例 ,治疗效果见表 1。作者认为治疗 2个疗程者 疗效比 1个疗程者好, 但治疗 3个疗程者疗效未见 提高。 表 1 62例患者不同疗程疗效观察( 例, %) 疗程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18( 12. 9) 18( 29. 0) 22( 35. 5) 14( 22. 6)48( 77. 4) 214( 22. 6) 30( 48. 4) 13( 21. 0)5( 8. 1)57( 91. 9) 315( 24. 2) 32( 51. 6) 10( 16. 1)5( 8. 1)57( 91. 9) 评议问题: 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患者疗程与疗 效关系的分析? 参考答案 : 上述案例中作者关于患者疗程与疗 效关系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 关键问题是作者没有掌 握接受某一疗程治疗及治愈的确切患者人数。现以 治愈率为例计算各疗程疗效: 第 1疗程: 接受治疗人数为 62例 ,治愈 8例 ,治 愈率 12. 9%。 第 2疗程 : 接受治疗人数为 54例 ( 62 -8) , 治 愈 6例 ( 14 - 8) ,治愈率 11. 1%。 第 3疗程: 接受治疗人数 48例 ( 62 - 8 - 6) ,治 愈 1例 ( 15 - 6- 8) ,治愈率 2. 1%。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治愈率随疗程增加而明显 下降。 2 实例 ( 32) 某作者采用纳洛酮与葛根素联用治疗脑梗死 , 并与胞磷胆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作为对照比 较 。作者将 216例确诊病例分为两组 , 治疗组 112 例 ,年龄 33 82岁; 单病灶者 87例, 多病灶者 25 例 ; 伴有高黏血症者 98例; 轻型 68例, 中型 42例 , 重型 2例。对照组 104例, 年龄 34 81岁 ; 单病灶 者 80例 ,多病灶者 24例 ; 伴有高黏血症者 91例 ; 轻 型 63例 ,中型 39例,重型 2例。治疗 2周后治疗组 基本治愈 36例( 32. 14%) , 总有效率 94. 64%, 恶化 1例 ( 0. 89%) ; 对照组基本治愈 19例 ( 18. 27%) , 总 有效率 75. 96%, 恶化 4例 ( 3. 85%) 。两组治愈率 及总 有 效 率 差 异 有 高度 显 著 性 ( 2 =3.92, P 0. 05) 。 作者除了肯定纳洛酮与葛根素联用的治疗效果 外, 还认为对于不适应溶栓且合并多脏器受损的老 年人脑梗死,治疗较安全、有效, 对于轻中度患者疗 效肯定,值得推广。 评议问题 : 根据实例所提供的患者基本情况 ,你 认为作者所做的结论是否恰当。 参考答案 : 实例中根据作者所提供的基本资料,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经过统计检验 差异具有显著性, 做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应当指 出的是基本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是两个指标, 两组比 较时应分别比较, 分别列出其各自的 2 检验结果及 其 P 值 。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作者 又提出, “本治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