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15课教案_第1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15课教案_第2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15课教案_第3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15课教案_第4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15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4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1-15 课教案 m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1-15 课教案 1.春的消息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灵动的色彩,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全诗共六个小节,描写了孩子们从殷切地盼望了 “ 整整一个冬天 ” ,到尽情地在大自然中寻找、感受春的消息,直至尽情地嬉戏、玩耍,将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个特写镜头,春风、春水、树枝、水鸭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第二 小节总写换了春装的孩子们欢笑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寻找春天的消息; 第三小节至第六节诗歌为我们 “ 推 ” 出四幅戏春图:捉、放飞舞的蝴蝶,是爱,是怜,是珍惜;问候开放的雏菊,是欣喜,更是朋友般的亲密。枝条吐出绿苞、溪水被春天唤醒;明丽的太阳、搔痒面颊的嫩草 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让喜欢春天的孩子陶醉于春的消息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6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12 个生字。理解 “ 摇绿、漂白、牵引 ” 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 漂、禁 ” 两2 / 74 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通过读、 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汇报交流预习 1、指名读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注意: “ 漂、雏、吐、搔痒 ” 等词的正确读音。 指导句子 “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 ” 的正确读法。不要把“ ! ” 读成 “ ? ” 2、学生汇报生字的识记情况。 “ 漂、雏、耀、搔、痒、颊 ” ,尤其注意多音字 “ 漂 “ 的读3 / 74 音。 3、谈谈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知道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能够在读文的时候,找出自己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的春的消息在哪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以下几点: 在春风中,在融化的溪水里;在漂亮的蝴蝶纷飞中,在雏菊开放里;在吐露的 小草中。 如果学生不能全面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文,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二、读中感悟,品悟诗情 第一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春风、春水、树枝、水鸭;抓住 “ 盼望 ”“ 整整 ” 体会孩子们渴望和欣喜的感情。 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 “ 摇绿、漂白 ” 用词的生动,可以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来体会, “ 摇绿 ” 可以换成哪个词?比较中从 “ 摇绿体会到了什么? ” 从而感受春天灵动的美。 4 / 74 第二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换上春装; “ 飞过 ”“ 飞上 ” 表达了孩子们寻找春天的欢快和急切之情。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欢快之情。 第三节中春的消 息是指蝴蝶飞舞;抓住 “ 爱怜 ” 体会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爱。 抓住 “ 牵引 ” 与作者共同体会在新春的伊始看到那只穿着五彩花衣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的喜悦,捉到蝴蝶又把它放飞,包含着对春的珍惜。引导学生在读中谈体会,在读中加深体会。 第四节中春的消息是指雏菊开放;抓住 “ 雀跃 ” 体会孩子长高的自豪和欣喜。 第五节中春的消息是指枝头吐出绿苞、溪水唱歌; 第六节中春的消息是指太阳照耀、被嫩草搔痒的面颊; 每一小节都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在读中感受春天。 4、配乐朗诵诗歌,美读中品位所蕴涵的情感。赞美春天! 通过抓住 重点的词句,来帮助孩子们去领会诗歌中对春天的盼望、欣赏和感受,进而通过感情朗读来赞美春天。 三、拓展 1、春,在悄无声息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孩子们,在你们的眼中春的消息藏在哪里,也来告诉我们吧!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从而写出自己的小诗。 5 / 74 比如, “ 看到第一只燕子飞 ” , “ 听到第一只青蛙叫 ” 2、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的更多!去找一找相关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歌曲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美丽的春天。 4、积累诗歌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 雀 ” 字。 2.燕子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春天,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机,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 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光,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6 / 74 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讲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 7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12 个生字。理解 “ 俊俏、聚拢、生机、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 ”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通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展开想象,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5、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交流预习 1、同桌互相读文,互相指导。 2、指名读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同学互相评价,教师随机指导。 7 / 74 尤其是 “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 一句比较长,指导学生读正确。 “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 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 一句也要加强指导。 3、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指导学生如何一段一段读,读出每一段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里蕴涵的意思。 比如第一自然段,文字表面的意思就是燕子的自身结构,但是我们换成这样的语句 “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一个尾巴,就是小燕子。 ” 的是时候,就没有写出小燕子的特征,在反复读中,感受出小燕子很美,活泼机灵。 总结每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二、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课文美在以下四个方面: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 2、出示研读方法: 8 / 74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 ?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4、全班交流 外形美: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 春之美:抓住 “ 赶集似的聚拢来 ” ,体会出各种景物来到春天里,点缀春天的急切之 情。 想象,还有哪些景物也 “ 赶集似的聚拢来 ” ,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飞行美:抓住 “ 有的 有的 有的 ” 体会燕子身子的轻盈,想象还有的做什么? 指导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歇息美: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 想想: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 奏、凑 ” 不能写成 “ 秦 ” 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9 / 74 1、春天里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你还知道那些小动物春天了,就和大家见面,说说他们在春天里的快乐吧! 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3.柳笛和榆钱 教材分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柳树和榆树。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 披散着头发的柳树 ” 和 “ 探出身子的榆树 ” 在春风中快乐生长的、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柳笛的制作方法、声音以及它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使柳笛的制作方法跃然纸上。柳笛的歌声在每一个读者的耳边轻轻响起。春天那欢乐的 音符和着摇摆的春风,伴着孩子们的欢笑,飘溢在科尔沁的草原上。 第四自然段生动地描写出了榆钱可爱的样子、甜美的味道和采摘它们的乐趣。一连串细致具体的的描写,让读者的心不禁飞到了科尔沁草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 10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11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0 / 74 3、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5、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柳笛和榆钱在春天里带 给孩子们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明确自学要求。 (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开火车认读词语 ( 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 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1 / 74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2、出示组内学习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柳笛(榆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 . (3)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 ?练读。 3、全体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柳笛:可以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 折下 ”“ 切割 ”“ 撮一撮 ”“ 猛一下抽出 ”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动手操作一下! 榆钱:抓住 :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 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 ” 也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 唇 ” 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柳树和榆树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还知道还有哪些书给春天增添了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12 / 74 呢? 2、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4、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 春天的好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 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 “ 东风 ” 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13 / 7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 5 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 9 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 不值 ” 、 “ 应 ” 、“ 屐齿 ” 、 “ 小扣 ” 、 “ 柴扉 ” 、 “ 胜日 ” 、 “ 泗水滨 ” 、“ 等闲 ” 等词语的意思。 3、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4、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 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游园不值 一、激趣导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 “ 游园不值 ”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引导学生可以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 (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14 / 74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 “ 一枝 ” 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四、背诵古诗,谈 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春日 一、激情导入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2、试着理解:胜日、等闲、识得等词语的意思。 3、结合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 拓展: “ 无边光景一时新 ” ,想象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边读边感情朗读课文。 三、理解 “ 泗水滨 ” 意思,提升情感 15 / 74 “ 泗水滨 ” 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他讲学的地方,在这里,朱熹在这个地方寻芳,体现了他的博学多才,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才会那么有才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多读书,读好书。 四、记忆字形 ,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 齿 ” 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5.阳气 教材分析: 课文以一句谚语 “ 打罢春,阳气升 ” 开头,通过 “ 我 ” 与奶奶的一问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 我 ” 眼中所见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接下来,作者通过小动物的 活动写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作者把肃杀的冬景与丝丝春意对比描写,将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 “ 打罢春,阳气升 ”的深刻含义,使读者从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看到了 “ 阳16 / 74 气 ” ,看到了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读罢,让人也许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也许油然而生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的感慨,也许让人想到很远 热爱生活,会使你变得幸福;留心生活,会使你变得聪慧。一个人,只要留心,只要热爱,就会有许多感慨,有许多发现。 教学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 “ 阳气 ” 、 “ 地气 ” 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 佝偻 ” 、 “ 朗朗的笑声 ” 、 “ 洋溢 ” 、 “ 蠕动 ” 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 4 自然段。 4、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汇报交流预习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 佝偻 ” 、 “ 锈 ” 、 “ 垛 ” 、 “ 疙瘩 ” 、 “ 轱辘 ” 、 “ 溢 ” 、 “ 荠 ” 、17 / 74 “ 蠕动 ” 、 “ 耙 ” 等字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 ” 、两次 “ 朗朗的笑声 ” ,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 字的书写,如 “ 枣 ” 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阅读链接走进春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2、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 3、合理展开想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18 / 74 之情。 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多通读几遍,回顾课文内容。在课下搜集和春天有关的一切内容。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为 “ 走进春天 ” 做好储备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课文? 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2、师:可以看出,我们这几篇课文都和春天有关,而且在我们身边春天也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就让我们在这节课中一起 “ 走进春天 ” 。 二、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 1、请大家打开书 18 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知春、踏春、惜春、咏春。 2、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三、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1、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怀着愉快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 你读后的感受。 2、同学们自由读。 4、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5、然后找同学围绕知春、踏春、惜春、咏春四个内容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读课文,也可结合课下搜集的内容,来19 / 74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四、走进春天,走进想像的乐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一起走进春天,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乐园,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幅画来表达你的心情?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 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 同学生踊跃参与。 5、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 五、扩展延伸 师:同学 们,这节课,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大家想不想课下到我们身边找一找春天,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有时间会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 六、课下作业 写一篇春天的景物的文章 综合学习一 教学目标: 1、更多的积累关于春天的词语。 2、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初步的习作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口语交际积累、展示生活的素材, 20 / 74 3、承接上一册 “ 漫步书林 ” 的系列安排,在学生了解了文房四宝和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学习描红和仿影。 4、进一步培养学 生运用词语的意识与能力。 5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资料,激发喜欢积累的情趣。 6、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巩固训练。 7、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来源于生活中的心境 8、帮助学生树立喜欢汉字、主动写好汉字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词语、诗歌、谚语、古诗等。A4 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 孩子们,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刚刚开学两个星期,已经很讲究学习的效率,学习了很多关于春的文章,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可以是词 语、古诗、诗歌、或者优秀的段落。 (学生畅谈) 二、我的采蜜集 1请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词语展示给大家吧! 2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成语,自办手抄报,版面设计可以21 / 74 采用春天的明快色彩! 三、读读背背 1用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读通、读准春游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漫步树林: 1欣赏书法作品,激发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汉字的情趣。 2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让学生欣赏书法的笔画美、神韵美。 3回忆学过 的书法的基本笔画特点,练习描红和仿影。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写多练。 口语交际 “ 春的消息 ” 发布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春天的美丽。 2、让学生学会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3、培养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读着本单元的这组课文,寻觅春的足迹,不知不觉中,我们22 / 74 已经走进了春天的怀抱。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盛开的迎春花、丁香花、樱花 好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组织的活动中你积累了哪 些 “ 春天的信息 ” ?那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跟小伙伴们讲一讲 ,好吗 ? 二、互动交际自己眼中的春天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可补充可评价。 三、评价总结 把握三点:是否用普通话,发现是否多、新,语言是否生动完整。 评选出最佳 “ 春天小使者 ” 。 我的小笔头:我们眼里的春天 综合学习一中 “ 我的小笔头 ” 习作要求是这样的:让春天来到你的笔下,让春意走进字里行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件 事或编一个童话,还可以画幅画儿,配上你喜欢的文字 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笔下的春天。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放松自我,感受春天的美丽。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培养写23 / 74 作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感受春天 同学们,现在正是和风送暖的春天。说到春天,你们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可能有春光明媚、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你能想到哪些和春天有关 的诗句?春天是一首小诗,清新雅致;春天是一幅画,绚丽多姿;春天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充满生机。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和春姑娘一起去旅游吧! 二、描绘春天,留住春天 春天就在小鸟动听的歌唱中,就在笋芽儿破土而出的劈啪声中,就在醉人的花香中,就在小朋友欢乐的笑脸上。生活中,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也会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拉住春天的手,春天永远在我们心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美好的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别人知道你眼中的春天呢? 1、小组交流 2、全班互动交流 ,师点拨 (预设: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编一首歌,可以画下来或用24 / 74 相机照下来,还可编一个童话故事 ) 好,同学们那快快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眼中的春天吧!在写之前,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好设想,那就是把你们写好的“ 春天 ” 分组装订在一起,名字、封面由你们自己设计,然后,我们还要把它给各年级的同学看一看,让春天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怎么样? 三、学生动笔描绘自己眼里的春天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 “ 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品质 ” 为文化主题,编排了 5 篇主体课文,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灵动的感知、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谱写出人类对科学的态度与评价,让每个人感觉到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所带给人类的无穷奥妙和奇特语言,从而使人类很愿意地去发现与探索,使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充实、更有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 “ 感情 ” 形象生动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种研究、发现的意识, 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 ,既让学生通25 / 74 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大家的内心世界,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 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 。 课时设置: 6大自然的语言 2 课时 7第一朵杏花 2 3 课时 8植物的 “ 感情 ” 2 课时 9蜜蜂 2 课时 10矿矿的研究 2 课时 阅读链接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2 课时 综合学习 1 课时 口语交际我的发 现 1 课时 我的小笔头 3 课时 综合测评 .3 课时 6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在读中对大自然的 “ 语言 ” 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26 / 7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 鳞、嵌、撒 ”3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 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 ”1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3、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 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 鱼鳞 ”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 “ 嵌在 ” 、 “ 撒在 ” 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7 / 74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 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 4、 5 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 “ 三叶虫 ” 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 “ 漂砾 ” 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引导学生理解 “ 妙不可言 ” 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28 / 74 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白云高飘 晴天 蚂蚁搬家 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 “ 撒、鳞、嵌、略 ” 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 “ 搬 ”“ 撒 ” 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 “ 钓 ” 字右半边是 “ 勺 ” ,不要写成 “ 勾 ” 。 “ 雁 ” 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教后反思: 7.第一朵杏花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 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 “ 第一朵杏花 ” ,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29 / 74 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 9 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4、通过学习课文,让学 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 绽开、 “ 吹皱 ” 教师可以问: “ 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 “ 吹皱 ” 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30 / 74 如: “ 习惯 ” 、 “ 顷刻间 ” 、 “ 需要 ” 、 “ 搞研究 ”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 : “ 估计 ” 、 “ 推断 ” 、 “ 规律 ” 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 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 1 5 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 “ 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 (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 3 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 “ 弯下腰来 ”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 习惯地问 ” 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1 / 74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 6 15 自然段) 问: “ 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 ” (学生自由试读)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 的地方。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 “ 撒、鳞、嵌、略 ” 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 “ 搬 ”“ 撒 ” 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 “ 钓 ” 字右半边是 “ 勺 ” ,不要写成 “ 勾 ” 。 “ 雁 ” 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 霜,第一次下雨 -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 名家汇萃 ” 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教后反思: 32 / 74 8.*植物的 “ 感情 ” 教材分析: 植物的 “ 感情 ” 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 “ 感情 ”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 “ 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 生字,掌握十二个生字。了解 “ 萎靡不振 ”“ 和睦相处 ”“ 势不两立 ”“ 新陈代谢 ” 这些词语的意思 ,掌握 “ 曲 ” 和 “ 给 ” 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 “ 感情 ” ,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33 / 74 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 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 萎靡不振 ” 、 “ 和睦相处 ” 、 “ 势不两立 ” 、 “ 新陈代谢 ” 、 “ 干瘪 ” 、 “ 霉烂 ”“ 窒息 ” 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 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 “ 感情 ”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师问: “ 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 (引导学生读 4 6 自然段) 34 / 74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 5、问: “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 (引导学生说出,1 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 2 题目中 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6、整体回顾全文。 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 “ 较 ” ( jio)、 “ 供 ” ( gng) “ 曲 ”(q)的读音。 指导书写时,注意 “ 迅 ” 字的比画书写顺序。 “ 勿 ” 不要写成 “ 匆 ” , “ 柿 ” 右半部分是 “ 市 ”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教后反思: 9.蜜蜂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 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 “ 听人说 ”“ 蜜蜂有35 / 74 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 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13 个生字,掌握 “ 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 ”11 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 “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 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 抛弃 ” 、 “ 扔到 ” 、 “ 货轮 ” 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 “ 避免 ” 、 “ 一拥而出 ” 、 “ 恶劣 ” 、 “ 阻力 ” 、 “ 包括 ” 、 “ 沿途 ” 、 “ 丰富 ” 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36 / 74 解; 如: “ 证实 ” 、 “ 闷了 ” 、 “ 凭借 ” 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 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 眺望 ” 、“ 触到 ” 、 “ 逆向 ” 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 “ 蜜蜂 ” 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37 / 74 教学中可以用 “ 熟字 +偏旁 ” 的方法识记 “ 劣、闷、证、阻、环、拥、括 ” ;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 扔(仍) ”“ 免(兔) ”“ 弃(弄) ”“ 沿(没) ” 。注意 “ 扔 ” 的右边 “ 乃 ”不要写成 “ 及 ” ; “ 免 ” 字不要多一点写成 “ 兔 ” ; “ 弃 ”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 “ 亡 ” 。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 “ 词句积累 ” 中列举 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教后反思: 10.矿矿的研究 这是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写的一篇介绍自己的儿子在国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完成蓝鲸研究论文的文章。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却能给我们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事情的经过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从开头到 “ 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 ” 是第一部分,讲儿子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 我 ” 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 “ 两个小时以后 ” 到 “ 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 ” 讲儿子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38 / 74 于蓝鲸的书籍,在儿子查阅资料的过程中 “ 我 ” 也学到许多知识。 从 “ 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 ”到结束。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 “ 我 ” 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 11 个生字,掌握 “ 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 ” 等 11 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 “ 蓝鲸 ”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 “ 矿矿的研究 ” 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 2000 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 XX 年,黄全愈又推出了 “ 新书 ” 生存教育在美国和 “ 高考 ” 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9 / 74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 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3、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 11 个生字,要求掌握 “ 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 ” 等 11 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 “ 介 分 ” 是 “ 人 ” 字头,不是 “ 八 ” 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 “ 订、攻、吨、矿 ” 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后反思: 阅读链接 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40 / 74 教学目标: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学生能够从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课前准备:课下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的书籍和资料。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一些科学事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回归文本 1、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的乐园好不好?请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