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晋南北朝复习资料.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晋南北朝复习资料.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晋南北朝复习资料.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晋南北朝复习资料.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晋南北朝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字句古奥典雅。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故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思想上“重士”和“民本”。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先秦诸子散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子争鸣的兴起,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出现了以论说为主的著作,统称之为诸子散文。包括以语录体为主的论语和墨子,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孟子、庄子和成熟时期的荀子、韩非子。其中以庄子、孟子文学成就为最高。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的精华。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感情,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代表作。南朝宋山水诗:南朝作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折的关键时期,谢灵运开启了一代诗风,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形象,其代表作品有登池上楼、岁暮、过始宁壁。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且日渐兴盛。东晋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是魏晋文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大夫心态有关,是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支遁、王羲之等。玄言诗特点为淡严寡然,缺乏形象,大都抒发老庄玄理为主。二谢:指南朝宋谢灵运与南朝齐谢朓,两人均擅长山水诗。太康文学:指西晋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当时西晋诗坛以这些诗人为代表讲究形式、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诗品:南朝梁钟嵘撰,我国第一部评论诗歌的专著。专论五言诗,分上、中、下三品,评论了自汉至梁的五言诗作者一百二十人,还写了很有分量的序言,在序言中还提出了他评诗的独特标准滋味说。典论论文:曹丕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时代的标志。就文学的作用特性,文体的区分,文学评论的态度,当时各家的长短,都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见解。抒情小赋:初起于东汉,并逐渐发展成熟。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代表作为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张衡的归田赋。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的小说,从这种小说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它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点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内容。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的小说。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分地理博物、鬼神怪胎、佛法灵异三类内容。文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萧统所主持编选。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故又称昭明文选。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共选录先秦至梁诗文七百余篇,分为三十七类各种文体,主要代表大致具备,是一部选集前文学著作的总集,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郭璞与游仙诗:郭璞为东晋著名文学家,今存诗二十二首,以“游仙诗”十四首为代表作,大抵借游仙以咏怀,藐视富贵,否定朱门,表现对浑浊的现实的不满。游仙诗是晋代流行的以描述“仙境”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梁萧统文选列“游仙诗”为一类选录,晋代诗人何劭游仙诗一首及郭璞所作七首,“游仙诗”由此得名。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简答题汉代诗歌发展阶段:骚体诗(楚歌体),代表为刘邦的大风歌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东汉文人诗(文人五言诗)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以及一些拟苏李诗。神话特点:1. 围绕着生存这一主题 a响彻着劳动创造的回音,它是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更是劳动业绩和首创精神的赞美 b充满了厚生爱民意识2. 显示了博大坚韧的精神3. 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神话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或幻想的科学)4. 从艺术上看,神话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风格(写实质朴) 赋比兴之手法 重章叠句结构 四言弹性句式 灵活多变押韵左传的艺术特点和叙事艺术:(1) 艺术特点 长于叙事 巧于辞令 人物生动,善于状人。(2) 叙事艺术 善写战争 善于裁剪 颇多想象 记言文学 叙述语言 外交辞令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善画人物 善作夸张 善用譬喻 善于议论 夸饰譬喻 说理国语的艺术特点:长于记事 叙事完整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与艺术特点:思想: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艺术特点:广泛的社会性 生动的叙事性 形式的多样性 感情激烈直露 语言朴素自然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点:(1) 内容 生命的追问 从政的心理 思妇相思之苦,游子羁旅之愁 及时行乐思想,悲观厌世情绪(2) 艺术特色 委曲宛转(触物起意,因事命意) 物我互化 语浅情深庄子的文学特点: 形象性 抒情性 汪洋肆意 浪漫色彩孟子的文学特点: 陈说事理,擅长譬喻 善设机关 请人入瓮 气势充沛,情感强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状况: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 论语、老子、墨子。 言论警辟精炼,多富哲理。 战国中期:语录体 普遍采用对话形式如孟子庄子等。辞藻丰富,说理畅达,多用寓言比喻 战国后期: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论证严密,鞭辟入里。以正面论说为主,学者个人的论文集。 汉赋的发展阶段: 骚体赋:贾谊 吊屈原赋 大赋: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辞藻华丽,多状物。 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 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为主。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陆贾 新语(12篇) 贾谊 新书(58篇) 晁错 论贵粟书南朝民歌的特点: 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 大量运用双关语。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文学特色: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 “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尽自然之趣 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 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离骚的艺术特点:抒情长诗 托物言志 浪漫色彩魏晋南北朝骈文的特点: 形式上语句对称:骈文的写作,以对称骈偶的句子为主要形式,句中字词两两并列而成对偶。最多的是四字和六字的句子相间使用,因此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声音上平仄相协: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声。骈文由于要使用对偶的语句形式,因此在语句上也同样要平仄相协调,造成声音铿锵,琅琅上口的效果。 文字上词藻华丽:骈文以表现美感为主,因此篇中用词皆力求华美,铺排词藻,使人读来有典雅含蓄,天花乱坠的感觉。 语意上多用典故:骈文好用典故,以表现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博大见识,并为使文章委婉含蓄。 内容上许多是抒情之作,情感真切,但不少内容浮夸空洞。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 对后世影响深刻,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论述题史记、汉书文学特色差异比较(1) 体例: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将“世家”并入“列传”。汉书还增添了艺文志等。(2) 思想观点:汉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是立足于儒家的正统思想,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道德秩序出发,并以之作为立论和评价历史的根据和尺度。因此,它显得具有儒家学术思想的醇正性,而缺乏史记学术思想的兼容性、宏阔性和个性特征,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3) 艺术成就: 史记最精彩的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则是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是在天下未定的背景下展示草莽英雄怎样成功的,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汉书的创作处于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背景,它展示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多方面的展示。 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等,充分体现西汉社会刑法严酷,吏士残暴。班固在揭露张汤、杜周文法刻深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缓解人们反感情绪,使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传记。汉书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但李广苏建传同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4) 内容的组织安排不同 史记疏荡往复,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史记不仅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叙述,而且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加以强调;而汉书则笔法精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精确,如霍光金日磾传。 对逸事传闻,司马迁或放传记前,或穿插中间,或在末尾,没有固定位置。汉书则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少有例外者。总之,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端,也是我国纪传体史学上的奠基之作,多疏荡往复之笔;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迥然有别的风格。史记刻画人物的特点:参考答案一 闾巷人物的入传。包括王侯将相之外的平民布衣,有非凡的能力与历史贡献。如刺客,谋士和游侠。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不同人物迥然有别,同一类型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苏秦发奋而张仪狡诈,张良高深莫测而陈平富有人情味。善于渲染人物特征,突出个性。如李广,突出其高超的祖传射艺,百发百中。善借人物成长环境表现人物个性。如陈平分肉甚均“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互见法”本人传记突出主要经历和性格,其它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传记。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李将军列传杀霸陵尉,李广机智勇猛之也负能使气。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参考答案二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史记的文学成就及文学史上的影响:史记既是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生动的文学作品。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和场面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风格雄肆奇伟,行文有感情,有气势,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文风。先秦的历史散文大都以记事或记言为主,在记事和记言中兼及人物描写。史记则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事件的作品,它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书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大都是生动的人物传记。作者在文中集中笔墨叙写一至数人的事迹,主人公的形象相当完整。书中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姿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做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不可能采用虚构情节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但司马迁总是精心选择提炼那些最能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材料,写到传记中,而不是平铺直叙的去罗列人物生平。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蔺相如的事迹,司马迁重点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廉蔺交欢三件事,用以表现他为维护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品质,而对他晚年的其他事迹,则略去不写。这种处理方法,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使其形象异常丰满生动。还有些人物的事迹很多,并且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不好略去不写,司马迁就采用“互见法”,在一篇传记中集中笔墨交代与人物主要性格有关的事迹,而将与此关系不大的材料放到其他有关传记中。如在项羽本纪中,他重点叙写了江东起义、钜鹿之战、鸿门宴、东城之战、乌江自刎等事件,突出了项羽叱咤喑呜、气盖一世的特点,刻划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而把表现他的主要缺点的材料放到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这样,既客观真实的再现了历史,也保持了每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使其主要性格更为突出。司马迁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随事写人的传统。他善于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各种人物作充分表演,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行动展示其性格特征;善于在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通过不同性格的相互碰撞,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是安排刘项双方的主要人物同时出场,通过他们的直接交锋,表现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项羽的粗豪轻信、刘邦的灵活机敏,都在其对话和行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又如此节对樊哙的刻划也是如此。司马迁安排他在双方冲突最尖锐、形势最紧张的关头出场,他一出现,就通过闯营、披帷怒目而立、饮酒吃生肉等行动显示了勇武粗豪的特点;接着又对项羽进行了一番有礼有节的责问,说明他很有政治头脑,善于斗争;最后,他又劝刘邦不必拘於礼节,而应尽快脱身,表现了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刘邦的忠诚。司马迁对这个人物没有作任何客观介绍和静止描写,完全通过其行动和语言使其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一些生活细节和传闻轶事来刻划人物。如留侯世家中的张良见圮上老人、陈丞相世家中的陈平分肉、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射虎中石、酷吏列传中的张汤审鼠,都属此类例子,这些细节和轶事虽与重大历史事件关系不大,但在作品中却如画龙点睛、颊上添毫,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传神之笔。司马迁又往往把这类细节和轶事放在一篇传记的开头,其效果如同人物的出场亮相,一开始便给人一个深刻印象,并为其一生的行事埋下伏笔。如李斯列传的开头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李斯年轻时做郡小吏,见到厕中鼠食不洁之物,被人犬惊恐;又见到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受惊扰,因而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通过这件小事,生动揭示了李斯对权势地位的钦羡,暴露了其灵魂的卑污。读完全篇,人们会越发感到,李斯一生的行为,都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为权势禄位而奋斗,以便做一个“仓鼠”,不做“厕鼠”。在史记中,这类细节和趣闻俯拾即是,有些还带有一点儿传奇色彩。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的叙事十分精采生动。其中很多作品,情节曲折,刻划细致,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性很强。作者围绕情节的展开,运用铺垫、渲染、伏笔、照应等手法,大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就是一段十分生动的故事。文中先交代信陵君礼贤下士,多次礼聘侯生,他都不受。又写信陵君亲自请侯生赴宴,他却在途中去探望友人朱亥,故意让信陵君在市上久等,暗中观察他的反应。作者又特意交代其他不同人物的表现,以反衬信陵君的谦恭:“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骂侯生。”而公子却“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这时读者都会钦佩信陵君的谦恭下士,而又对侯生的作法有些不解。直到后面,作者才通过侯生之口说出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就信陵君的好客之名。至此,情节暂告一段落。接着,文中又交代信陵君为救赵率领宾客去与秦军决战,临行前向侯生诀别,他却十分冷淡,引起信陵君不快。等到信陵君重又回来讨教时,他才笑道:“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并在信陵君一再请求下,说出了早已成竹在胸的计谋,又向他推荐了朱亥。然后,作者又交待信陵君在朱亥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窃苻救赵之举,并补叙侯生在新领军到军中后,北向自刎以报答他。到这里,一段曲折的故事才告结束。文章情节紧凑,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也刻划入微,如同一篇妙趣横生的短篇小说。象这样生动的叙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史记中还有不少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如项羽本纪中写刘项双方在鸿门宴上激烈交锋、项羽在东城以二十八骑深入敌阵,威震敌胆的“快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在章华台上持璧睨柱,呵斥秦王;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灌夫骂座和东朝廷辩;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神态自若,亲自用大黄弓射杀敌将;刺客列传中写易水送别和秦庭行刺,其场面或惊险,或悲壮,或头绪纷繁,或波澜壮阔,都写得细致逼真,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在描写场面时,往往用重笔浓墨去渲染气氛,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项羽本纪中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在一筹莫展之际,听着帐外此伏彼起的楚歌,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其情景构成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令人感慨唏嘘。史记中这类场面描写比先秦历史散文有了长足进展。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既平易朴素,又丰富多彩、准确生动。其叙述语言雄浑朴茂,感情色彩浓厚,富于节奏感和气势美。例如项羽本纪中写巨鹿之战: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文中写战斗过程,用了一系列短促的句子交代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的行为,以表现楚军高昂的斗志和势如破竹的力量。然后写诸侯军观战及面见项羽,又用了几个“无不”和“莫敢”,看似重复,实则极好地渲染了楚军强大的震慑力。文章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淳的气势。史记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情态。如张仪列传中写张仪在楚国游说不成,反被当作窃贼痛打,回家后夫妻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寥寥数语,写出了妻子在抱怨中的关心、张仪在幽默中的自信,表现了一个靠口舌取名利得纵横家的坚韧,读起来妙趣无穷。此外,史记中还大量吸收了来自民间的俗语、谚语和歌谣,使其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这也是先秦历史散文所不及的。史记融注了司马迁的审美理想,带有汉武帝时期散文的其本特征。在时代风气的感染下,司马迁怀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拜英雄。但在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局面下,又感到备受压抑。他在报任安书中曾深深感慨自己地位低下:“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因李陵事件受宫刑的遭遇,更使他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残酷,胸中积满了悲愤。他对悲剧有着深切的内心体验。在逆境中,他效仿古人发愤著书,史记就是一部用他的生命和血泪凝成的伟大作品。司马迁在书中刻划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他们或胸怀大志,发愤进取;或坚守正义,勇于献身;或孤高耿介,不媚流俗,都能够扬名于天下,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同时,司马迁又写出了这些理想人物的不幸和毁灭,使这些形象带有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他总爱淋漓尽致的渲染主人公们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哀、怀才不遇,无所归依的痛苦和信而见疑,忠而受谤的愤懑,以寄托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这方面,史记表现了西汉中期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其思想情调是与当时感慨士之不遇的作品相一致的。在表现人物悲剧命运时,司马迁极力展示他们的个性与环境的尖锐冲突,展示他们剧烈的内心冲突。他还常在文中夹叙夹议地直抒其情,其感情也带有怨怼愤激,异常强烈的特点,表现了自己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他的伯夷列传被鲁迅称为一篇小品文。此文除去少量叙事文字,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咏叹议论。文中虚构了一首伯夷、叔齐临终前唱的歌,抨击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并感慨“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实际表达了司马迁对汉代现实的感受。然后,他又对孔子关于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说法表示怀疑,进而列举自古及今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事实,说明世道的不公,对所谓天道发出了质问。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愤忿不平,激情滚滚,荡气回肠。这类作品,打破了儒家提倡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是对封建专制的控诉,对黑暗现实的诅咒。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渊薮。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史记流惠于后代文学广大而深远。(举例处可省去若干)举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影响: 自然的表现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 诗歌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记录内心细微的波澜,声吻、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作诗不求强烈刺激,无浓重的色彩、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也有感染力。 日常生活诗化陶诗的另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景、事、情、理的浑融。写景物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情节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重在写心,写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发乎情,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包含自我体验到的生活情趣。“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对象无非村舍,鸡犬、桑麻穷巷等平淡之景物,但一经作者笔触,往往出现警策。少华丽辞藻、语言朴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秋菊有佳色”都明白如话,但平淡中也有绮丽。语言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平淡自然是陶诗艺术总特征,但也往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表现为后期作品读山海经、咏荆轲,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面。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有了文化象征的意味,影响了后世的无数文人。譬如李白、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以西洲曲及木兰诗为例,说明南北朝民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以抒情为主。譬如西洲曲,语言清新自然,“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运用了双关隐语。“莲”谐音“怜”。西洲曲中还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方式,抒写了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代表了绝大多数南朝民歌的清丽缠绵的特点。而相应的北朝民歌,以叙事为主。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整体又显得自然清新。仅以木兰诗为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生动地反映了北方战士生活以及战争的艰辛和无情,具有着北方民族的特色。北朝民歌也多反映战争,这从木兰诗中也可见一斑。以东门行为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广泛的社会性 ,东门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压迫下,贫富差距悬殊,人民忍无可忍的抗争。具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生动的叙事性,东门行叙述的是汉代城市贫民无以为生铤而走险的故事,故事简单,但在叙述的过程中,却是声情逼肖,极为生动。 形式的多样性,东门行一诗采用了杂言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可读性,同时也增强了感情的书法。 感情激烈直露,东门行的男主人公在作出最终抉择之后,不得不割弃夫妻之爱、儿女之情,夫妇二人的对话感人肺腑,完全是生离死别的场面。 语言朴素自然,东门行一诗运用白描手法,“盎中无米斗储,还视架上无衣”简简单单几个字,表明了汉代人民生活的窘迫。而最后的“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口语更是表达了男主人公被迫抗争的无奈心理。以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来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却往往表达出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吸取了楚辞中的某些抒情技巧,又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典范,刘勰曾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1) 长于抒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 许多诗篇常巧妙的起兴发端,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如行行重行行就是以具体事件起兴,而明月何皎皎则是以具体物象起兴。 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明月何皎皎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基本上此诗是写实之作,构成的意境却是如梦如幻,朦胧而又深沉。 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比如行行重行行中的“努力加餐饭”。明月何皎皎中的“泪下沾裳衣”等。(2) 语言炉火纯青。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行行重行行与明月何皎皎都是晓畅易懂,句句情深。 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还常用叠字。如行行重行行的“与君生别离”中的“生别离”就是用了楚辞的典故。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字面只是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含义和情感丰富。“游子”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不尽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