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s光热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1页
jns光热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2页
jns光热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3页
jns光热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4页
jns光热高效利用《科学技术奖推荐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n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2012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农业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技术开发与推广编号:项目名称名称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公布名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候选人Clk、Zxw、yyh、lrx候选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推荐单位(盖章)项目名称可否公布可项目密级定密日期保密期限(年)定密审查机构主题词光热利用;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学科分类名 称1作物栽培学代码21030402农业气象学与农业气候学代码21020203有害生物化学防治代码2106055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农、林、牧、渔业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农业任务来源市、地计划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计划名称项目名称编号起止年限经费(万元)是否验收(鉴定)jn市科技局推广计划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09.10-2011.0961是授权发明专利(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项目起止时间起始:2009.10完成:2011.09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领域。采用组装、配套、创新的技术路线,在传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多点多年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示范结果及查阅相关气象资料,研究了积温变迁对冬小麦夏玉米播期和生育时期的影响、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情况的影响及玉米病情指数与产量相关性等,探讨了适合于本地生产生态条件的高产种管模式,总结出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光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变化。夏玉米直播晚收,既有利于避开玉米粗缩病高发期,也有利于高效利用生育后期有限的光热资源,增加粒重,提高单产。小麦秋种改年年旋耕为隔年深耕,播期由传统的10月1日10日推迟到10月5日15日,根据具体的小麦品种及其特征,确定适宜播种量,确保形成高光效群体。玉米由麦收前人工套种改为麦收后免耕机播,收获期由传统的9月15日-9月20日推迟到9月25日-10月1日,联合机收,秸秆还田。本项目核心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小麦过早播种、留套种行和玉米套种早收获的种植管理习惯,有效预防了小麦冬前旺长及其诱发的冬季冻害、早春长势差、中期病害重、后期倒伏和早衰,提高了小麦产量水平和稳产性;降低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率、提高了幼苗整齐度和籽粒饱满度。大幅度增加了全年产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小麦玉米高效栽培技术理论。本课题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班、生产指导、现场观摩、印发技术资料和明白纸,实行专家包片指导制度,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进行技术承包,提高了技术到户率和到位率,实现了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实施期间,累计推广50万亩,增加小麦1280万公斤、玉米1262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84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三、主要科技创新1 立项背景我县地处黄淮地区,地势平坦,水浇条件好,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是小麦玉米主产区,位于国家专用小麦、玉米产业带。长期以来,传统的小麦玉米的耕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保障了粮食供给的安全。但随着近年的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病虫害加重,传统的小麦玉米种管习惯使小麦玉米单产水平长期处于徘徊局面。小麦偏早播种易出现冬前旺长,由此诱发冬季冻害、早春长势差、中期病害重、后期倒伏和早衰等难以克服的生产问题;玉米套种幼苗整齐度差及粗缩病重、过早收获籽粒饱满度低及品质差等问题直接限制了产量品质的进一步提高。2 总体思路依据有关气象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开展小麦品种、玉米收获期对产量影响、玉米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及不同品种同一播期粗缩病发病情况等相关试验,并结合作物生理特点及当地生产生态实际,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创新设计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变化。关键技术如下:2.1 小麦部分2.1.1 品种选择选择济麦22、良星66、泰山23、汶农6等。种子纯度达到98%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播前进行种子精选和种子包衣。2.1.2 播前准备 对前茬玉米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耕深20cm。耕后耙压,耙细耙透。耕前平衡施足底肥,总量每亩施腐熟圈肥3000kg(或腐熟鸡粪15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kg)纯氮(N)1214kg、五氧化二磷(P2O5)6.58kg、氧化钾(K2O)57.5kg、硫酸锌肥1kg。除氮肥施用总量的50%外,其他肥种全部作为底肥施用。 2.1.3 播种 浇好底墒水,小麦播期适当推迟,播种日期由传统的10月1日10月10日,推迟到10月5日10月15日。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适期播种的高产地块适宜基本苗每亩 1012万,成穗40万以上。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1518万,成穗30万以上。使用精播或半精播机播种,播种深度为35cm,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2.1.4 冬前管理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划锄。于“小雪”前后、日平均气温56时浇好越冬水,每亩不超过40m3。并配合划锄,疏松土壤,以促根系发育。2.1.5 春季管理小麦返青后,及早划锄,通气保墒、提高地温。高产田一般在拔节期至拔节后期施肥浇水,每亩追施纯氮67kg。在小麦挑旗或开花期,及时浇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避免浇麦黄水。2.1.6 综合防治病虫草冬前或早春进行化学除草,-等禾本科杂草用除草剂防除;-等双子叶杂草用-除草剂防除。小麦中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期,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大,主要有麦蚜、吸浆虫、锈病、赤霉病等,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选用的杀虫剂有40%氰马乳油、40%氧化乐果,杀菌剂有25%三唑酮粉剂或12.5%禾果利等。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叶面肥,并与杀虫剂、杀菌剂配合使用,可起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效果。 2.1.7 适时收获于小麦蜡熟期机械化收割,并及时抢播夏玉米。2.2 玉米部分2.2.1 品种选择 选用郑单958、浚单20、浚单18、金海5号等品种。2.2.2 播种定苗 选择种子包衣的玉米种播种。无包衣的种子可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灰飞虱、蚜虫的危害。改麦田套种为麦后直播,6月10日前后播种。墒情较差的地块应播后浇水,不宜播前造墒,以免延误播期。采用小麦联合机收与玉米机械化直播一条龙作业。播种深度35cm,大行距7585cm、小行距3040cm。小穗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每亩45005000株,中穗性玉米品种每亩35004000株。5叶期定苗,去弱留壮,缺苗地段留双株。2.2.3 肥水管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稳氮增磷补钾,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N)18kg、五氧化二磷(P2O5)6kg、氧化钾(K2O)12kg、锌肥1kg。5叶定苗时,每亩施纯氮3kg和全部的磷钾锌肥,混合均匀,沿幼苗一侧深施15cm,促根壮苗;在玉米1213叶时,每亩追施纯氮12kg,促穗大粒多;在灌浆期追施纯氮3kg,防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旱浇涝排。特别是大喇叭口期至籽粒形成期为玉米需水临界期,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2.2.4 化学除草玉米播种后至5叶前,每亩用40%乙阿或42%异丙草莠200300g对水30kg喷雾。2.2.5 病虫害防治玉米出苗后,采用菊酯农药与10%蚍虫啉配合乙蒜素混合喷施,防病治虫。穗期是多种病虫盛发期,可选用杀虫剂10%蚍虫啉、2.5%三氟氯氰菊酯等与杀菌剂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等综合防治。2.2.6 收获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籽粒生理成熟时收获。收获期由传统的9月15日至9月20日推迟到9月25日至10月1日。3 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3.1 积温变迁对冬小麦播期和夏玉米收获期的影响3.1.1 积温变迁对小麦播期的影响表1 *县1971-2010年每十年平均冬小麦越冬积温变化序号年份0积温700年份几率750年份几率800年份几率小麦冬前旺长年份()(%)(%)(%)(年)11971-1980702.85020101977、198021981-1990694.1501001982、1984、1987、1989、199031991-2000708.85020101991、1994、1995、1998、199042001-2010740.96030102001、2004、2006、20071971-2000年*县冬小麦越冬前0以上积温变化不明显,2001-2010年平均冬前0以上积温比1971-2000年明显增加;0以上的积温700年份几率由50%增加到75%,750和800年份几率有所增加,说明自2001年以来,当地小麦越冬前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3.1.2 积温变迁对夏玉米播期的影响表2 *县1971-2010年平均夏玉米生育期间积温变化年份6月10日-9月30日6月15日-9月30日6月17日-9月30日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2700年份几率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2700年份几率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1971-198012752.1100802624.370202576.1401981-199022760.2100802637.380202588.2501991-200022805.1100902677.980402623.4502001-201042784.41001002661.3100302611.2602001-201042784.41001002661.3100302611.260自1971年以来,16以上积温每10年平均,6月10日至9月30日、6月15日至9月30日以及6月17日至9月30日逐渐增加,趋势明显;其中6月10日至9月30日2700年份几率也由最初的80%增加到本世纪的100%,6月15日至9月30日2600年份几率由第一阶段的70%增加到最近10年的100%,6月17日至9月30日2600年份几率也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小麦收获后,夏玉米在6月7日至6月15日直播,可以满足中早熟品种成熟对积温的需求。3.2 不同收获时期对夏直播玉米百粒重影响图一图二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和特定描述条件下,玉米收获日期的推迟和玉米百粒重正相关。郑单958、浚单20的百粒重和收获时期二者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9773和0.9876。3.3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粗缩病发病情况3.1夏玉米不同品种同一播期(6月1日)粗缩病发病情况52个供试品种中,在6月1日播种的平均病株率为91.81%、病情指数为84.03%;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无论是中位数,还是众数均在99%以上,说明除了极个别供试品种外,在6月1日播种的玉米感染粗缩病存在极大的可能,进而对玉米产量形成严重影响(见表3)。表3 不同玉米品种同一播期(6月1日)发病情况描述统计病株率平均中位数众数最小值最大值观测数91.811001004.9210052病情指数平均中位数众数最小值最大值观测数84.0399.331001.9110052注:病情指数用百分比表示,病情指数=普遍率严重度。3.2 同一品种(浚单20)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在5月中旬至6月4日播种的玉米均有极高感染粗缩病的几率,并随着玉米播种期的推迟感染粗缩病的几率迅速降低(见图八、图十)。浚单20产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相关系数R =-0.9840。图三 同一品种(浚单20)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曲线图四 夏玉米产量和粗缩病病情指数相关性3.4 主要结论 小麦播期由传统的10月1日10日推迟到10月5日15日,可有效避免冬前群体过大、个体瘦弱,形成健壮的个体、合理的群体,确保安全越冬、早春正常返青、后期不倒伏不早衰,从而实现丰产稳产。玉米改套种麦后贴茬直播,群体有保证,幼苗整齐,也从时间上避开灰飞虱传毒危害,降低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玉米收获期推迟到9月底完熟期,使玉米充分利用灌浆期的较好的气象条件,增加粒重。四、第三方评价由jn市科技局委托,*县科技局2011年12月30 日组织的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本课题组)承担的“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审查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讨论与质疑,经评议后形成以下鉴定意见:该项目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立题正确,技术路线合理,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 五、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应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应用起止时间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经济效益1农技站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2009.102011.091144yq镇农技站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2009.102011.091144nz镇农技站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2009.102011.091796应用情况概述: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在yq、nz、寅寺三乡镇推广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面积50.8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55.1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50.4公斤,增长12.45%,累计增加冬小麦1280万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82.9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49.7kg,增长9.32%,累计增加玉米1262万公斤,累计新增产值5084万元,新增纯经济效益4084万元。2经济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项目总投资额61回收期(年)年 份新增利润新增税收创收外汇(美元)节支总额2009.102010.091632 2010.102011.092452 累 计4084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新增利润(经济效益)=新增产值-新增投入新增产值=单位新增粮食产量价格应用面积新增投入=单位新增投入推广应用面积3社会效益(限200字)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组装、配套、创新、发展的技术路线,在传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气象资料、田间试验数据,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避开玉米粗缩病高发期,创新设计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玉米粗缩病高发的新变化,为小麦玉米连作区的粮食生产的持续丰产、稳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建立高产试验、示范、培训和观摩等,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较好的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奖励等级授奖部门(单位)本表所填科技奖励是指:1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设立的科技奖励;2经科技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七、候选人情况表姓 名Clk性 别男排 名1出生年月1961.08出生地sd*民 族汉身份证号*党 派中国共产党国 籍行政职务站长归国人员归国时间工作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所在地办公电话*通讯地址sd省*县zd大街南段邮政编码*家庭住址sd*住宅电话电子信箱Ws*移动电话1556*毕业学校jn农校毕业时间1981.07文化程度大学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专业、专长作物栽培、植物保护最高学位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1997、2003年年分获sd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位)、省农牧渔业厅丰收三等奖(第九位),1999年jn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位),1995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自2009.10 至2011.09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限300字)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总体思路、设计、结果总结、论文撰写和修改。本人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提出了小麦玉米栽培技术和农业气象相关变化关系总体思路,组织本项目关键技术研发。声明本人严格按照jn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和jn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工作的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七、候选人情况表姓 名zxw性 别男排 名2出生年月1971.03出生地sd*民 族汉身份证号37083*党 派中国共产党国 籍中国行政职务副站长归国人员归国时间工作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所在地sd*办公电话*0通讯地址sd省*县zd大街南段邮政编码*1家庭住址sd*住宅电话电子信箱Sds*163.com移动电话13*毕业学校sd农业大学毕业时间1996.07文化程度大学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专业、专长农学、作物栽培最高学位学士曾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情况2007年度sd省*先进个人、2008年sd省年农牧渔业丰收一*参加本项目起止时间自2009.10至 2011.09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限300字)参加本项目的全面工作,主要承担田间试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提出了玉米灌浆期收获日期和产量相关性试验思路,对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做出了重要创造性贡献。声明本人严格按照jn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和jn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工作的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不符,本人愿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八、候选单位情况表单位名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所 在 地sd*排 名1单位性质事业单位传 真05*-721*联 系 人*联系电话0*移动电话16*6229*电子信箱Ws*邮政编码通信地址sd省*县zd大街南段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情况的贡献:(限600字)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组装、配套、创新、发展的技术路线,在传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气象资料、田间试验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创新设计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变化,为小麦玉米连作区的粮食生产的丰产、稳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建立高产示范实验区,举办现场观摩会;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技术讲座、科技承包等形式,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有效降低了玉米粗缩病发病几率,提高了全年作物产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小麦玉米高效栽培技术理论,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声明本单位严格按照jn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和jn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工作的具体要求,如实提供了本推荐书及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被推荐项目发生争议,将积极配合工作,协助调查处理。如有不符,本单位愿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候选单位(盖章) 年 月 日九、推荐单位意见推荐意见(限600字)项目实施两年,承担单位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任务。累计推广“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50.8万亩,增加小麦1280万公斤、玉米1262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84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项目承担单位紧紧结合当地小麦玉米生产发展需要,采用组装、配套、创新的技术路线,依据当地的气象资料、田间试验数据,分析光热资源变化,从光热资源的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