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版中国文学史_第1页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_第2页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_第3页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_第4页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哥大版中国文学史前言和序译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正美国汉学家梅维恒教授主持编著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年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虽褒贬不一,但也风行一时。至今国内曾有学者组织翻译,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但是至今不见译本出版。去岁以来,笔者专心研究美国汉学,每日翻译此书以作为学习美国汉学和阅读英文原著的一个自我训练,至今已经大致译完全书,现将前言和序文之译文提供如上,以便大家了解此书成书之梗概。梅维恒书前赠言: 仅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 无论他们是汉族还是非汉族, 无论他们是学者还是文盲, 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所做出的全部奉献, 才使得中国的文明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序直到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在世界上的一些语言中,才出现有关中国文学历史的最早著述。早期出现的这些尝试写作的中国文学史,通常和美其名曰的作品选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所谓的“中国文学史”只是翻译了一些老生常谈的笑话,并仅仅附加了一些评论或者解释而已。对于文学史上出现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却很少有人试图去建立一种系统的解释,进而以一个主题或者是以文学对社会、政治制度及其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进行考察。大约在半个世纪之后,撰写一般意义上的介绍性的中国文学史已经成为一种可能,而且,在中、日、英、法、德等国也确实出现了十几部相关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出现的著作更多的只是通篇满是在对作品进行翻译和摘录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最小限度的解释。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专题论文和数以百计的文章对中国文学史上各式各样的、特定的作品、作者和发展趋势、所处时代进行了论述。 在20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然而,由于中国文学在对非主流问题各个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已快速增长到如此地步,书目解题性的宏观把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简单地跟上这些大量出现的所谓新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挑战。不少专家和学者撰写了诸如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中国文学史书目指南、中国文学史百科全书等类著作。学术性的调查显示:这些著作很多还是很有学术水准的。这既是学术界的福气,也是学术界的诅咒。说它是福气那是因为这些著作中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和材料可以被使用。但说它是诅咒则是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通过保存下来的符合所有要求的学术观点,从而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脱颖而出。在20世纪上半叶,大量新的研究证明了一个如此使人胆怯的观点:即在中国文学研究上,一些聪明的想法就是至少由个人独立地撰写一本中国文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总的来说,关于这个题材,就是把它压缩成一卷或几卷也实在太庞大了。而且,人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了中国文学的复杂性,以至于要想彻底认识中国文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悲观主义的文学史家们试图从更广泛的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规范中国文学,希望能够呈现出一种对其发展的认识和研究范例所达成的客观效果。因此,对于中国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从风格和时事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直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上曾经是很合适的假说,现在却接受了严厉的批评,已经不再被学术界所认可了。批判性的分析和持怀疑论的解释甚至开始质疑有关中国文学那些已经被学术界认可的最基本的前提。他们不再遵循一个朝代的划分,也对文学史上出现的对作家和作品所进行的传统分类和排序因其不够完美而放弃。于是,目前为止在中国文学史中被忽视的一些作家和作品从文学领域中脱颖而出。尽管有这些使人畏缩不前的障碍客观存在,为了我们的今天去创作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这一工作的需求是如此地不可抗拒,面对充分意识到的困难,我们还是开始了向前推进。哥大版中国文学史正是尝试着把最新发现的关键性的成果,在兼有朝代和编年的准则下,重新编织在一起。这里使用的年代,远非严格意义上的朝代,但是当它们被使用时也并不完全回避朝代的分界线。至于说研究的主题,本书并不赞同那种根据音律来对中国文学进行巧妙分类的传统观点。因为我们对很多旧的题材分类是持有疑问的,因此在涉及到这些传统的分类时它们并没有成为对我们的约束。最重要的是,我们使用了可以超出朝代和风格两个范围的一个贯穿全部中国文学史的全新透镜,而分布在本书中的这些为学术界所不习惯的镜片,却可以用来寻找中国文学中那些可能会发现的若干有特色的篇章。本书研究的范围是中国文学从成立以来直到今天的整个的历史。但是本书更多地关注的是前近代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如此的浩瀚,而在主题和形式两者中,后帝国时期的文学(1911年以后)在中国已经变得日益国际化了。出于相同的象征,因此,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对传统的持续及其程度。本书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特征更加显著,以便于使那些以往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完全漠视的内容也能获得文学史上的立足之地,使那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主题作为一个整体或者一个方面来加深对它的了解和更全面的把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主题,在本书中也被罗列出来。一个最基本的担忧就是思想(更宽泛的理解)和宗教倾向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日益突出。儒、道、佛和民间宗教在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中都在发挥着决定性的角色。这些各种方式的有关中国世俗的和神圣的等方面的著述的排列与组合,被格外地复杂化了。可是,掌握中国的思想和宗教是为了准确和充分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虽然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但是本书还是尝试着去阐明社会精英和中国流行文学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同样地,一个特殊的成就在汉人和非汉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已经被显示出来、保存下来。在确定特定作品的性质上,联系到这是一项对语言的作用(包括文学的和方言的)所进行的深思熟虑的检查,这又反过来导致了在中国文学风景中写作题材和口头传承、国家和区域与地方之间的对立。一般来说,中国文学和社会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它被社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文学不是一种东西,而是在无限展示的政治力量和文化因素中自身产生出来的。在本书的每一章中,目的在于阐明作为很多这样的互相关联是不可能的。显然,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本书不可能提到每一位作者和每一篇作品。作为代替,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为了不出现错过任何重要的、基础的作品,我们还介绍了一些作者和作品,他们以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被忽视了其存在的重要性。尽管本书的目的是追求全面,但是相信它是很全面的那也很愚蠢。对于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史来说,阅读之后产生的学术启迪作用远比包罗万象的内容更为重要。因此,这一部历史会触及到诗和散文二者含混不清的分界点、小说和戏剧二者模糊难辨的分界点,以及口语和书面语二者妙不可言的相互作用。最后,本书的目的是使作者们看到的、以及我们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的读者们看到的一幅多彩多姿的中国文学的历史画卷:它的游移不定的外在表现和千变万化的文体特质,它的难以捉摸的外貌特征和持久的文学事实。如果,写完这一卷著作的某个人可以对中国文学史确信点什么的话,也许就是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和充满生机的文学作品。可能有这样一些在中国文学上诸如柔弱的、异国情调的、单调乏味的等习惯的认识,实在有必要加以矫正。因为恰恰相反,中国文学史和地球上任何一种文学传统都是同样的具有复杂性和生机勃勃性的文学。 2000年5月25日 梅维恒于北京 前言中国文明现在已经成为为普通大众和日益增多的东亚血统的移民们所熟悉的话题了。在我们社区的课堂上,坐满了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来学习的学生们。于是,很多人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满足多用途的、综合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理想地看,这应该是由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专业学者和非专业学者们以同样的著述方式完成的一项工作。正当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包括了中国文学的风格、作品、人物和思潮等很观念的东西作为了解中国文学史的背景时,哥大版中国文学史正是满足了读者们这样一种需求而筹划出来的。几本内容不同的有关中国文学史的早期著作,(尽管至今没有一本还在被印刷出版着),作为特定的文献资料,依然无法回避地被学术界广泛地引用着。现在存在着如此众多的有关中国文学各个时期作品的很好的译本,还有包含了整个文学传统或有关传统的各种各样的片断的中国文学作品选集。假如很需要的话,对上述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直接去把它们当成不可或缺的教材。但是以冗长的作品翻译来增加章节篇幅,将使这样的文学史书版面利用效率低下。相反,本书的目标则是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基本信息。因此,真正想了解中国文学的学生可以在这样一卷本的著作中,在历史的语境中找到一些有关中国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事实。在这本文学史中,从多种多样已出版的有关中国文学的手册、指南、百科全书中区分出它们的上下文脉和概念系统。读者可以自己去翻阅并发现,上述著作中的有些著作在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是很优秀的。最初,组织编写哥大版中国文学史的用意正是为了弥补哥大版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选集(1994)和哥大版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选集简编(2000)之不足。它首先从对语言和才智的理论考察开始,转移到对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批评最后以民间文学和边缘的表现为收关。特定的重点放在了经常或被完全忽视的中国文学的某些方面,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完整的认识。比如,引起极大关注的超自然事物(见本书第6章和第29章),因为它是中国文学最强大的灵感来源之一。正如汉族对非汉族人产生的相互影响一样,同样地,民谣和区域风格和流派也被脱颖而出地显示出来(比如,见本书第50和51章)。按文字量比例更大注意的是一些毫无争议的时期和学界名流,如17世纪的王世祯(1634-1711)。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的鲁迅,因为重大的过渡时期和转换被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见本书第21-23章、38章和40章)的作家作品混合在一起讨论。像哥大版中国传统文学选集一样,这本哥大版文学史努力去结合一个与编年体相应的总体框架。没有单一的准则适用在全部章节中,而是个别章节的作者已经鼓励着去让材料把握他们自己所著述章节的特殊形状和进程。在如此庞大的一卷本著作中,超过40位作者被约请从事这一如此复杂的全部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在本书中出现一些互不干相同的解释和评价是在所难免的。比如,应该如何解释在15世纪出现的明显的文化贫乏的现象?这难道是明代由于那个具有偏执和破坏特征的开国皇帝朱元章带来的结果吗?这是他在夺取了蒙古人政权之后出现的副作用还是由于其内部的惯性使然?还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组合使之然也的?这难道是15世纪文学和艺术的缺陷吗?很多学者对15世纪文化景象的解释是各不相同的。也许这一现象产生了因祸得福的效果。因为这促使他们从一个或者更多的方面对这个复杂和多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正因为这一理由,在本书中我并没有强求各位作者保持绝对一致性的意见,只是在有充足的论说证据的基础上,对他们承担的章节进行严格的审编。作为主编,我已经复查了全部55章内容。为了本书看起来更显得一致,对各章的叙述风格也进行了一些修改。既很仔细地增加了本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删除了一切不适合的。幸运地是,当1996年6月这一项目被立项开始之时,我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编写方针,因此本书的很多章节我基本上就没怎么大范围的修改。由于这是一部史书,在本书中出现了数百个日期。对于一些事件,在其发生时的准确日期是众所周知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只有这样的年代他们能够确定才可以信任。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历(以定期的月相为主),而当今国际的标准是阳历。偶尔参考时间发生的确切时间时,当对一个时间表示怀疑时(例如,事件开始和结束,统治者统治的时期、诗人的出生和死亡)附带说一下,在有关把握历史事件的时机问题上,有时学者们对资料的解释是不同的。尽管有这些涉及到年代的问题存在,本书为了做得尽可能的一致和周密,在很多章节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特殊用法,需要对此进行解释。首先就是中国的个人身上的名字的多样性问题。除了罕见的情况之外,一个人通常是涉及到他或者她所使用的特定的名字。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作家经常被非此即彼的名字所代替,如室名、宅名和其他类型的昵称和绰号。除了一个作家的习惯性名字在本书中经常被引用,那就是“tzu(子)”,被假定在时代的到来。在星号前出现的一个斜体字排列的单词(如tiawle),表明它是一个模拟的、重建的古音。有关本书部分内容涉及到的两个相关术语,这里必须加以介绍。在很多中文文献中普遍存在、正被讨论的单词是chan(卷)照字面意义看,它的意思是“卷轴”,在早期的印刷实践中,它实际上所表示的符号义是把用手抄录的纸一端固定在一个细长的杆中,使纸可以绕着杆卷起来。直到11世纪前后在日益增多的常见的是把雕版印刷的纸,将其每一页在纸的一端(书脊)处装订起来,称为卷。 即使书不再是卷轴的形式,但是在长久的习惯上,chan(卷)还在被继续使用。chan(卷)这个字普遍地被翻译成“chapter(章)”、“volume(册)”和“fascicle(分册)”。而后两个英文词的单位含义,一般认为是比chan(卷)更长的篇幅。所以读者很难设想一本书是由八chan(卷)组成的书,比如,八册或者说甚至八个分册组成的书。在现实中,chan(卷)更有可能是有一卷本或者几个分册中的某一册。英文中的fascicle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表明它是一小部分),其实作为另外经常遇到的一个文献学术语意义,即tse,是很适合的。tse的意思表明一本书的那些分册部分应该是被分别地缝合在一起的。这一卷中使用的另外两个术语,我们发现竟然已经广泛地被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们所接受。把tricent(三百步)译为li(里),大约相当于三分之一英里的距离(一千步)。topolect(一个地方的语言)译为fang-yen(方言),一般地把它译为方言的话,会出现对于自然的汉语语言群极大的误解和混淆(见本书第1章和第4版美国英语语言遗产辞典)。其次,汉语拼音这个可悲而又棘手的问题也是必须设法解决的。在我们这本书中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对传统的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稍加修改后的版本(比如,普通的发音i,在严格的威妥玛系统里就以yi来表达)。作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它比任何拼音系统更接近国际音标。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作为英语语言汉学的标准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如此庞大的翻译和学术研究群体都在使用着它。第二,绝大多数的图书馆(特别是那些最好的研究性的图书馆)直到最近继续使用着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这一系统已经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使用记录。第三,许多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和语言的最有力的研究工具全是使用的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如,宏伟的新利玛窦研究所词典、印地安那中国传统文学指南,主编是倪豪士。还有贺凯的帝制中国官名辞典)。第四,从哥大出版社出版的几乎所有有关传统中国的书在这个领域,它比任何出版社都出版过更强有力的著作继续使用着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与此同时,汉语拼音作为中国正确的汉字拼音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近些年日益得到了普及。在本书的后面(1155-1160页)提供了一个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和中国汉语拼音的转换表。本书中出现的几个从大陆来的作者,用汉语拼音拼写了他们自己的名字,我们这里也随之给出了他们名字的威妥玛(Wade-Giles)拼音系统的拼法。最后,我们将推荐一些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史的最大众化的优秀研究著作和最基础的教材书目: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的中国历史手册(牛津: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华蔼仁(Irene Bloom)和陆冬远(Richard Lufrano)的中国传统研究资料集,第2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9-2000)。 梅维恒 2000年1月15日于宾夕法尼亚斯沃斯摩尔(swarthmore) 鸣谢主编在此想感谢以下个人和机构:首先是本书各章的全部作者。没有他们的参与,这部文学史可能就不会出现了。对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这些年来在一起奉献出了他们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我对此将表示衷心地感谢。Jennifer Crewe,哥大出版社人文部的负责人,感谢他最早提出的撰写中国文学史的建议,并且从一开始他就很贤明地指导着本书的编写,通过本书的每一个具体著述过程使本书从计划变成了现实。Ron Harris,哥大出版社助理执行编辑,感谢他迅速和准确地解答了本书著述过程中出现的全部的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并且还处理了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Debra E. Soled,感谢她详细地复印了本书编写时交上来的那些明显不合规范的手稿。还有两个匿名读者给哥大出版社写来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改进本书编著体例的建议。我唯一遗憾的是我不可能采用他们中任何一人的观点。他们在慷慨地赞美此书之时,也鼓励我继续去担当这似乎永无休止的编辑工作。伊佩霞(Patricia Ebrey)、Ronald Egon、韩南(Patrick Hanan)、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罗友枝(Evelyn Rawski)、苏源熙(Haun Saussy)和卫思韩(John E. Wills Jr.),感谢他们审读并评论了本书的介绍部分。柯蔚南(W. South Coblin)、S. Kobert Ramsey、Charles N. Li、德范克(John DeFrancis)、林德威(David Prager Branner)、William C. Hannas、许思莱(Axel Schuessler)、敖小平(Benjamin Ao)、毕鹗(Wolfgang Behr)、Peter Daniels、James A. Matisoff、梅丹理(Denis C. Mair)和Michael Carr,感谢他们审读并评价了本书的第一章。Danied Boucher、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于君方(Chun-fang Yu),感谢他们审读并评价了本书的第九章。Li-ching Chang,感谢他提供了有关鲁迅的详细的生活情况和作品。Sara Davis,感谢他审读并评价了本书的第51章。Keith Taylo、G. Gameron Hurst III、William C. Hannas和Linda Chance,感谢他们审读并评价了本书的最后三章。他们当中的人不该承担依然存在的在审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当用语。林培瑞(Perry Link)、金介甫(Jeffrey Kinkley)、杨继东(Ji-dong Yang)、Philip F. C. Williams、王徳威(David Derwei Wang)、安雅兰(Julia F. Andrews)、古芃(Bert Scruggs)和Patricia Schiaffini,感谢他们拿掉了本书第40章中缺少日期和人物的部分内容,这是我们已故的同事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