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二、词类活用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3)名词用如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4)名词用如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三、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文言常用句式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刘备天下枭雄。()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三)特殊的双宾语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i)之为(wi)驾,给他准备车马。 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3.得无乎?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4.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5.何为?何以为?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6.孰与?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7.有所,无所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8.有以,无以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 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 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 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 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76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 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 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知识要点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逗”音du。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4、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亲戚:今旁系亲属。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妻子:今爱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担者(愚公移山)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用来,靠它来。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绝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合同协议2025年条款
- 劳务合同协议2025年季节版
- 金融服务投资合同协议2025年版本
- 2025年高潜人才识别与培养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协议2025
- 地源热泵保养合同范本
- 家政公司医院合同范本
- 多方合同采购合同范本
- 家政保姆公司合同范本
- 圆桌餐桌转让协议合同
- 【MOOC】数据结构与算法-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浙江省j12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华西医院骨科运营管理报告
- 2023年龙山旅游考察报告
- 服装检验标准
- 艺术概论艺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审规程
- 助听器效果评估与方法
- 中央电大护理专业本科通科实习出科考核病历
- 标准桥梁检测报告
- 方菱F2100B中文系统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