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崖的这边到那边.doc_第1页
从断崖的这边到那边.doc_第2页
从断崖的这边到那边.doc_第3页
从断崖的这边到那边.doc_第4页
从断崖的这边到那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飙:“复旦投毒案”还原2013-05-04 12:22来源:新京报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这是一次相对私人的冲突,但因采用了投毒这样特别的手段,广为人知;媒体不可能放弃对它的报道,但又要顾及其中隐私的部分。这是一次相对隐秘的事件。它不像杨佳袭警,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这次除了嫌疑人林某,可能没人能真正弄清发生了什么。警方至今只用“生活琐事”四字概括了动机。由此可知,对一个试图还原林某形象的报道者而言,面临一次危险的旅途,满是伦理、逻辑陷阱;而我接到的,恰恰就是这个任务。重要的网络碎片生活在这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林的网络化特征尤其显著。去事发地看看这是接到任务后最直接的反应,但在“投毒案”的任务中,或许是收获最少的选择。黄洋去世次日,20号楼外挤满了记者,不少来自北京、山东、浙江、广东等地。新闻现场常见的对抗在校园里的宿舍楼外也不例外地展开:学校调了三位保安过来,与宿管阿姨一块儿保卫宿舍楼;记者们则拥聚在楼外的通道,架起摄像机,拦截每位进出的同学,询问他们对黄、林两人的印象。后来我在复旦大学bbs上发现,医学院的学生们对这样的做法相当反感,不少人发帖斥责。考虑到黄洋刚去世、认识他的人还没从震惊中恢复,而抢救期间媒体已蜂拥而至、带给这些人压力,他们此刻的排斥并不奇怪。事实上,躲开现实中那条拥挤的通道,从网络上寻找这些可能的知情者,是更为有效的路径。对事发寝室的描述、对两人关系的印象、对救治过程的复盘、对生活细节的回忆,都来自这条路径。通过网络,记者能够更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事件、对涉事双方的关切、理解,在bbs上,也不乏一些认识黄、林的人以长帖的形式系统表达自己的观点、印象。对林本人的初步了解,也来自网络。生活在这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林的网络化特征尤其显著。按照流行的说法,林是个“内心戏很重”的人,生性敏感,鉴于其现实中的不善言辞,大量想法被记录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从校园bbs到博客,从腾讯说说到微博,林留下了大量网络痕迹。这些痕迹不是系统的日记,充满随意性,但一条精神世界的轨迹在碎片中隐约浮现,连续记录着他的处境变化。拼凑碎片看起来不难,从林的微博、博客被发现后,大量媒体做过这种尝试,但简单的摘录流于猎奇,对一些碎片进行比较、考量,是必要的工作。很多媒体都注意到了林在1月去面试时的窘迫。他在微博上抱怨自己的橙色羊毛衫在一溜西装革履间黯然失色,“领导们都不瞧我”,然而,我们在采访面试单位时获悉,考官们实际上对他印象相当不错。这种考量碎片后获得的反差,正好佐证了他性格自卑的自述正是自卑,扭曲了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媒体对嫌疑人网络痕迹的大量引用也激起了不少人的反感。如何引用才恰当,这需要新闻学界、法学界的进一步探讨,我所能做的,只是带有善意、理解地去看待这些痕迹,并小心求证由此产生的印象、判断。模糊的动机一些可靠信源交叉印证,如黄、林两人互删QQ等,提供了关于案情的更多信息。在采写稿件的一周时间里,我多次对编辑提出过关于选题的疑问,原因就在于,对直接作案动机的了解少之又少。警方最初只公布了林有重大嫌疑,等到提请逮捕时,则将动机概括为“生活琐事”。动机不明,为案子的可靠性打上问号。媒体一直在猜测具体的动机,“学位论”、“情杀论”等先后被否定;多数参与报道的记者很快得知了一些关涉隐私的背景,虽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本来就不适合公布的背景与动机有直接关系。林今年27岁,过去的生活片段千千万万,具体动机,也关系到我们应如何在片段中进行选择。好几天里,我和合作此稿的记者范承刚都处于这种犹疑中,我们达成共识:先尽量多地采集有关林的信息,到成稿前再做选择。很快,案情方面取得的进展赋予我们信心。一些可靠信源交叉印证,提供了关于案情的更多信息。我们了解到,黄、林两人的矛盾早在半年前就埋下伏笔,两人互删QQ,且林获取毒物的时间也要远早于3月。另一个重要信息是:林和室友们曾因水票费用发生争执。如何判断这个信息?假设林确是犯罪者,林则有可能是在争执后,将仇恨投射于饮水机上,故而投毒;这次争执也可能是投毒计划的一部分,成为掩饰。无论如何,这些证据显示,警方的认定目前看来没有疑点,我们就此展开对林的还原,相对稳妥;而且,这些未披露的细节,本身也具备新闻价值。“局外人”困境一个思维活跃、性格自卑、渴望认同的人,他身上的两个部分似乎一直在交战。剩下的陷阱则在于叙事。黄洋去世前一周,我刚读完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其中故事警醒我:人的性格到行为间,存在一个断崖。不难归纳林性格中的一些特点。我的同事走访了他位于潮汕地区的老家,那里气氛相对封闭,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理性认知的能力;与此相关的,林的思想资源相当贫瘠,一直没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林的博客中还显示,在一次成年后的龙舟赛上,他意识到家乡的陌生,提供不了他受挫后想要的慰藉。我们还发现,这个少言寡语的人本科期间在中山大学bbs上发了13777个帖子;在这些媒体未发掘的重要碎片中,林展示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一个思维活跃、性格自卑、渴望认同的人,身上的两个部分似乎一直在交战。“局外人”困境来了:这些性格并不绝对导致毁灭,很多人扛过去了,但毁灭又显然与性格脱不开关系。如何处理这个逻辑上的断崖?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林最后在微博上谈论的电影或许是个借鉴。通过它,杨德昌恒久展示着:记录这个时代的人的故事是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就会说话。接下来的事就没那么复杂了。尽可能地理解他,讲述他的故事。不必再做断崖前的侦探,我们只要尽力做图景的描绘者;我们无需避讳断崖的存在,更要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在断崖的这边,站着许多和林一样压抑的人,时代和社会氛围造就了他们相似的精神状态,形形色色的诱因都会给他们插上黑色翅膀,飞去断崖的那边。这里边总会有个争议:依据那些碎片,你凭什么建构其中逻辑?因为,真正安全的话只有一句:“今天,妈妈死了。”可加缪不还在后面加了句吗?“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个优秀年轻人生命的逝去令人惋惜,而另一个同样优秀的年轻人滑落泥潭同样令人痛惜。稿件完成后,我和同事们也针对这个个案进行了很多次激烈的讨论。有人会说,其实林身上的很多特点我也有,譬如内向,譬如在网络上有攻击性。但是这些细节并不能构成一个人投毒杀人的全部。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