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课堂练笔案例.doc_第1页
中年级课堂练笔案例.doc_第2页
中年级课堂练笔案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案例小学语文编号中年级课堂练笔案例背景介绍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历史故事单元,而将此课文放在第一篇的位置,可见其重要性。由于是参加职初教师赛课,结合借班上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锁定在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课文中关于“隆中景色”的描写方法。情景描述在充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在投影上出示了这样一组词语: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先请同学开火车朗读,正音后再全班齐读,“词语会读了,那它们的意思你理解了吗?”这时,讲台下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我知道学生们都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于是又加了一句“能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来说说看吗?”话音刚落,刚举起来的手又倏地放下去了不少。思考片刻后,重新又出现了小手。“青翠欲滴的意思是形容竹林的颜色非常绿,绿得都快要滴下来了。”“蜿蜒起伏是说,路弯弯曲曲的,就像蛇一样。”“书上怎么形容蜿蜒起伏的?”“像卧龙!”“对了!这里除了山冈像卧龙之外,其实还暗示着我们一些线索呢!找找看,还有什么像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一位女生若有所悟的脱口而出:“还有诸葛亮!”“真不错!诸葛亮又被称为卧龙先生,用在这里恰好暗示着他即将出山啦,那疏疏朗朗一词又该如何理解呢?放到文中试试看?”随即出示课文第三段关于隆中景色的描写。“疏疏朗朗说明有很多。”“请你读读文中关于这个词的描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几片告诉我们什么?多还是少?”“少!”“是啊,所以,疏疏朗朗常常用于形容植被稀疏,不茂密的意思!”“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感到如何呢?”“轻松!”“舒服!”“心旷神怡!”“是啊,真是个秀丽宜人的好地方,现在,让我们再次进入到景色秀丽的隆中,把这片美景读出来吧!”学生齐读隆中景色。“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组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景色的!”“那么,作者写了哪些景色呢?请你用笔划一划。”孩子们都埋头看书,仔细的找,这个问题不难,很快就都找出来了: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他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色的呢?”我试图引导学生说出“有顺序”这一答案,可是,课堂鸦雀无声,似乎都毫无头绪。这下我可慌了,学生不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下去,我该如何往下教呢?等了五分钟,还是没有人举手,我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实在是等不了了,便说道:“你们看,作者写那里的山冈是什么样的?”“蜿蜒起伏”“好像什么一样?”“卧龙!”“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呢?”“比喻!”“我们再来看,松林是什么样的?用了个什么词?”“疏疏朗朗!”“溪流是什么样的?”“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作者写这些景物是不是随便写的呢?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呢?”“有!”“所以啊,我们在写景物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并且用上一定的比喻句和成语,效果会更好!”接着,我以我们学校中的为例,出示了一段未完成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来填填空,主要是填一些形容词,如:来到xx,只见( )的竹林( ),( )的操场( ),池塘( )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怕在这个环节耽搁太久,就只请了一位同学口头描述了一下,甚至都没有动笔就进行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中去了。教学设想1、 案例概要本案例是一堂新授课的案例。首先在设计上我从词串入手,由词语学习引申到课文中的句子,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其次,抓住课文中的景色描写,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写好一处地方的景色,就是要“按顺序,说清楚”,在课文基础上,提供了仿写片段,预期达到课堂练笔的效果,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知识点没有讲深讲透。2、 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1) 教学目标 a.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会写“顾、茅、诸、葛、宜、堂、恭、晌、讨”9个字,认识“辅、着、捆、尊、蜿、辰、策、塞”8个二类生字,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疏疏朗朗”这些词语。c.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学会课文中隆中景色的描写方法。(2) 教学重点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疏疏朗朗”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3) 教学难点在学习隆中景色的描写方法基础上,会有顺序地描写某处景物。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一课上完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与思考,最大的感受便是作为一个新教师,如何把教学时的关注点从教师本身转向学生。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去深思,尽管是在过渡期,但我仍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为一名关注学生的教师。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1、 精简教学内容。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由于执教第一课时,我重点选择了三组词作为整个教学的主线。课后研讨时,组长提出我这节课节奏“前松后紧”,在前半部分教学时围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进行仿写,花了时间,但收效甚微,而后半部分关于“三分天下”、“群雄纷争”又讲解的过于详细。这种内容上的分配欠妥当。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一些知识点不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讲,甚至讲了也没多大效果,那就不深入讲;而对于技巧方面的知识,就要多花时间去讲透讲深,并加以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生成。2、 教是为了不教。就拿本课中环境描写的段落来说,我关注到了这个知识点,也让学生进行了仿写。看似训练了写作能力,实则只是为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因为在指导学生方面欠缺方法,导致指导过后学生对于如何细致地描写一处环境仍不得法。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做的不是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