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子文化.doc_第1页
中国扇子文化.doc_第2页
中国扇子文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2013级中国文化要略结课论文中国扇子文化姓名:车晨晨 学号:22131188 班级:汉语言131班 得分: 摘要: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扇子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文化价值超过其使用价值,文章通过中国历史扇子的演变,扇子的制作工艺和扇子的文化价值等方面阐述,从而使我们深切地了解扇子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关键词:扇子;文化价值;扇面文化中国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扇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估计原始社会时期已经使用扇子的起源很早,传说在上古时代,虞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做“五明扇”。因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记载。扇子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纸、绫绢、禽羽、竹篾、象牙、玳瑁、翡翠、其它棕榈叶、槟郎业、麦秆、蒲草等也能编成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扇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明清时苏杭的扇艺代表了中国工艺扇的最高巅峰:苏州的扇子成为“香扇”,杭州的为“雅扇”。古往今来,扇子与人类的文化发展和现代的日常生活中结下了不解之缘。扇子的种类很多,按照材质可分为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按扇子的功能分类,则可分为檀香山、团扇、挂扇、绸舞扇和广告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用来扇风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逐渐增多,比如说广告扇,厂家可以在扇面上画上自己的产品写上产品功能;同样的还有旅游扇,风景区的地图和主要景点都被印在扇子上,这两种扇子都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目前扇子正在逐渐向艺术品和收藏品转化。这正是因为它汇集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1】。在源远流长的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扇风格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簚丝编木制长柄扇。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用扇。这种扇古称“翣”,又称障扇或掌扇。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和山西太原市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中也可以看到。商州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帝王威仪的象征。到了唐期,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据考古发现,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的拂尘,谓之“毛扇”。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出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的青睐。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收藏家所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了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扇面书画是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有时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古到今很多制作扇子的厂家都可以订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新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时,手里拿的那把黑纸花扇,便是王星记为他特制的真金贴花扇。”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2】。一般说来,扇子始见于两汉人的诗文作品中,西汉人刘安淮南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东汉班固竹扇赋,均有扇子物件之记载。汉人班婕妤的怨歌行,以其“秋扇暗捐”之事典,更是人尽皆知。到了六朝时期,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合更为紧密。如魏曹植九华扇赋,晋傅玄团扇赋,梁虞肩吾团扇铭,萧统的扇赋等等。扇子发展到了唐代,几乎为人人所必备。人们每于端午时节购买新扇,这时期出现了热闹非凡的扇市。唐代扇子的款式质料丰富多彩,公用场合日渐开阔。扇子与唐人生活息息相关,探讨唐代诗文中的扇子意象,意在揭示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扇文化的精彩之笔,应属精湛的扇面文化和书法艺术。中国绘画于纨扇,见于载籍者,始于三国。唐代的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卷4中就有“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有“则王羲之为劳服题扇佳话”。当时有位“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为其书扇,各为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人竞买之”。今浙江绍兴南边的“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为老妇题扇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绘画、书字于扇面上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中国古代士人画扇不拘形式、内容,一般是即兴而作,内容多疑鸟兽虫鱼、园林山水、花草树木、人物肖像为主。太平御览 . 工艺部七引述俗说云:“顾虎头为人画扇作,阮籍,嵇康都不点眼睛,送还扇主曰:”点眼睛便欲能语。”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3中也描述过一幅精美的画扇,上“画二教,作二童弈棋于僧前,一则乘胜而矜夸,一则败北而悔沮。僧临视而笑,瞻顾如生”。这一扇面将一对正在对弈的两个小孩和一位观棋僧人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明清以后,名人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由此也造就了唐寅、仇英、董其昌、吴宏好、石涛、郑板桥、金农等一大批扇画大师和书法大师。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均成为旷世之作。而唐伯虎题有“红树黄芳野老家,月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争,定是人来借看花”由房至客扇面,更是诗情画意,相映成趣。正如张若霭在烟云宝笈成扇目录的原跋中所说的那样:“元明以来,诸名家之墨妙脍炙人口者,约备于此。画则气韵天成,六法皆具;书则工垆并云,五合交臻上自元之盛子昭,下至清初孙岳颁,上下亘三百余年,凡书画名家,无不琳琅满目,古色浥人。”在明清画扇传统的影响下,近现代以萧谦中、张大千、傅儒号、汤定之、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李霞、郭剑狂、李若蝉等为代表的著名书画大师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他们的珍贵墨宝。其中齐白石的青蛙蝌蚪图扇面,以精妙的笔墨,满足了欣赏者追求以少胜多的艺术情趣;潘天寿的一幅题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扇面,将西湖的荷花随风而动的姿态表现的惟妙惟肖,人们挥动扇子,如赏荷风吹动,凉意顿生。而张大于的一把关于太乙观泉图的行书扇,更是价值连城。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中国的扇画艺术在艺术史上之地位,更何异于甲骨金石之史学哉!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扇子被常用来描述人的气质风度和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诗句描述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河道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诗句中,以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憎面目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桃花扇中侯方域送给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之物,画成一柄桃花扇而流芳千古。扇面文化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许多文人雅士将收藏画扇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老舍先生平时热衷于收藏书扇画,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届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收藏古玩的雅致,书画扇意在她的收藏之列。她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冯友兰题写的“明月”;裴艳玲题写的“乱石崩云”;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对其十分钟爱【3】。通过小小的扇子,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国扇子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也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扇子丰富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