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1页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2页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3页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4页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简介一、写作背景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4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二、直接动因1.还在大学读书的青年马克思参加了黑格尔左派活动,1841年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虽然在这篇论文中所持的哲学观点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但是就其政治观点来看已经表明马克思是一位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了。2.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这一时期的斗争实践中,特别是通过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马克思开始认识到各个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和他们的物质利益相联系的,推动了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3.马克思离开莱茵报来到罗茨纳赫,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来总结分析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和国家的问题相联系的,这动摇了马克思原来所信仰的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因此马克思决定重新剖析黑格尔的国家学说。4.1843年9月,马克思开始和卢格创办德法年鉴,期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三、出版情况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手稿,从马克思写的序言来看,手稿是马克思当时设想的一个庞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在手稿里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表示要进一步批判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的反动思潮;正在这时恩格斯于1844年9月到了巴黎第二次见到了马克思,这次会见他们发现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且从此开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密切合作。当时,两人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反动思潮,马克思就终止了手稿的写作,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四、文章结构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27页。在这27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三个纵栏。前16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从第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从22页到27页是马克思自己的批判研究,编者给这部分手稿加了“异化劳动”的标题。“第二手稿”的前39页轶失,只剩下第4043页。“第三手稿”的内容包括:对“第二手稿”第36页和39页的补充、全部手稿的序言(现在被放到全书的前面)、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论述货币的一个片断。(二)关于第一手稿1、工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高低是由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决定的,但是在这一斗争中胜利总是属于资本家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斗争的一切优势都在资本家方面。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他是唯一最革命的阶级。、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不同状态中的地位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在国家退步的时候即当国家变得贫穷的时候工人的工资才会下降;当国家的经济情况处于相对稳定的时候工人的工资也会相对稳定;党国家财富处于增多的状况时,工人的工资就会随之增长。马克思对对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三种主要状态的地位分析,可以看到不管以任何形式的只是在工资高低的范围里打转的理论都只能是改良主义的、空想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地位。只有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地位。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工人无论在资本主义的哪种社会状态下他总是处于贫困的地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处于被贬低为性畜一样的地位,因此任何一种在分配领域里打圈子而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都是毫无用处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在分析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不同状态总是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一事实以后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理论上不可克服的矛盾。首先,马克思从产品的分配方面揭露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上的矛盾。按照他们的理论,一切产品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但是实际上工人却得到最少的一部分,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吧这种状况说成是自然的、合理的、永恒的使自己的理论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其次,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一切产品的价值都是由它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来购买”。但是拥有活的的劳动的这种“资本”的工人却不能买到一切,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再次,工人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人,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处于地主、资本家的统治之下,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最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理论上总是说工人利益从来不同社会利益相对立,但是实际上,无论资本主义处在什么状态总是对工人不利,总是不断加深对工人的剥削。从这四个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可克服的矛盾中马克思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雇佣劳动制度劳动本身对工人来说“就是有害的”,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将激起无产阶级巨大的彻底的革命精神。2、资本的利润、资本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这就是说资本是用来雇人劳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利润的一种生产基金,资本的过程就是采用雇佣劳动的形式,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资本的利润“如果资本家从出卖工人生产的产品中除了用于补偿他所预付在工资上的基金所必需的数个以外不指望再多得一个余额,他就不会有兴趣雇佣这些工人了,同样,如果他的利润不同所使用的资本的量成一定的比列他就不会有兴趣使用较大的资本来代替较小的资本”。资本家在所获得的利润总和上扣除雇佣工人的工资以外会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就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力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家唯一的目的。第二,资本家的利益与社会的一般利益时不一致的,甚至是敌对。第三,最主要的劳动操作时按照投资者的规划和盘算来调节和指挥的。第四,资本家对工人处于欺骗和压迫的地位。、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大并大”“大吞小”所实现。竞争和垄断是对立的统一,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垄断从而使资本家更加加倍的甚至是几倍的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因此,必然会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三)地租、对亚当斯密地租理论的分析批判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的观点打破了那种传统的所谓土地是“土地所有者用来改良土地的资本的利润”的错误观点,而提出地租的大小是由土地肥力大小和位置决定的这一合理思想。但是亚当斯密又不懂得土地的私有制是形成地租的根源,只有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土地的肥力和位置才成为决定级差地租大小的物质条件。、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对立亚当斯密得出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始终同社会利益一致”的结论,马克思认为这是荒唐的。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利益同社会从个人得到的利益成反比。马克思从以下事实论证的:第一,土地所有者利益的增长是和贫困与奴役的增长相一致。第二,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是和农场主的利益相对的。第三,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是和雇农的利益相敌对的。第四,土地所有者和工业工人、资本家的利益也是敌对的。第五,一个土地所有者利益由于竞争的缘故也绝不会同另一个土地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客观必然性经济浪漫主义者看到了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代替以后各种矛盾激化了,他们虽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是不能科学的说明这些矛盾更没有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唯心主义者,他们不懂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客观的经济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以及对土地浪费现象的产生都是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由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土地买卖中产生的卑鄙行为的结果。、地产分割的意义和结果在资产主义条件下,对封建大土地垄断的否定地产的分割并没有消灭私有制,而是使私有制普遍化了。对土地私有制的根本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彻底消灭必将由“联合”来代替他,马克思在这里讲的联合是指共产主义所有制。(四)异化劳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局限性和马克思理论研究工作的任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以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世界观为指导来论证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因此他们不可能建立完全科学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研究工作就是要科学的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忙规律,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异化劳动的表现)关于异化劳动是手稿最具有特色的思想之一。马克思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从起源上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状态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马克思认为,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克服了国民经济学的缺陷,同时又提出了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就诶放的任务。马克思还给自己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即“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老丁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和“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三)关于第二手稿(私有财产的关系)、批判混淆劳动和资本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进一步揭露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异化劳动实质上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在经济上不同地位,在根本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表现。但是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处于他们的阶级本能,却把劳动与资本混为一谈否认他们的本质区别,从而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工人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后劳动才真正转化为资本,但是它不是工人的资本而是资本家的资本的一个部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讲的可变资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式从土地私有制开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是劳动生产发展的客观必然的结果。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成是人类历史上私有制发展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就意味着一切私有制的灭亡,意味着人类历史必将发展到以共产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哲学概括 第一,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起初,资本和劳动还是统一的,后来他们才发生了“分离和异化”,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从来就有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异化是一种进步的社会现象,他们是作为积极的因素而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的。第二,二者的对立。这种对立关系表现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相互排斥的关系。资本家的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工人工资的减少,工人工资的增加就意味着资本家的利润的减少,因此工人把资本家看做是自己的非存在,反过来也是这样,双方都力图剥夺对方的存在。第三,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资本分解为资本和利息,利息又分解为利息和利润,揭示了资本家阶级内部的矛盾对立。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实质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区分为有偿劳动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四)关于第三手稿1、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的评论亚当斯密在他的原富一书中宣布财富的来源是劳动并且针对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各国之间的商品流通才是财富的源泉,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和重农主义(待补充)的错误观点,特别强调提出不管是农业中的劳动还是工业中的劳动,任何地方的劳动都是财富的创造者,他把劳动生产作为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所以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他的学说对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马克思又指出亚当斯密仍然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他所讲劳动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适应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卫李嘉图的学说比亚当斯密的学说发展得更加彻底真实,李嘉图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大成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建立起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把资本和劳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这种对抗性的剥削关系,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暴露了。同时又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方面把劳动看作是财富的唯一本质,认为一切财富都是劳动的创造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劳动者的非人化、异化也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这是一种明显的自我矛盾。、对魁奈的重农主义学说的评论魁奈的重农主义一开始就与重商主义对立,认为农业的纯产品应该全部交给封建地主,否则生产就不能发展,他所研究的农业虽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农业,但是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魁奈的重农主义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魁奈的重农主义第一次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引入生产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魁奈的理论还没有达到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本质的完全的、一般的认识,虽然实质上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但是又给人以维护封建制度的外观这样一种矛盾状态。2、共产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马克思首先批判了平均主义的、粗陋的共产主义。这样的共产主义形式有两种:一是指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一是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动物形式表达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他们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真正扬弃,而只是把一切财富给所有的人平均作为私人财产占有,因此他们所谓消灭私有财产实质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并且严厉的批评了那种企图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后接着批判了共产主义学说发展的第二形态。这种共产主义包括一是“民主的”共产主义、“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民主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勒鲁和卡贝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民主制度。“专制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布朗基和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建立革命的专政。“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可能是指德萨米和盖伊等人的学说,因为他们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国家的必要。这些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把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面解放出来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他比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要进步得多。但是马克思又指出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步意义,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创造着物质前提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观力量,因此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就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形式的影响,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马克思在分析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以后,以自己关于“异化劳动”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根据,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的物质的根据是工业和自然科学、对宗教创世说的批判坚持彻底和完备的唯物主义3、需要、生产和分工、对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需要的论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他们的社会制度的性质不同而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异化把人的需要降到了相当低的程度,并且已经变成了异化了的需要,非人的需要,这种非人的需要正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手段。在共产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需要也将获得巨大的增长,而这种需要不断增长一定会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些特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追求利润。在资本主义竞争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存在必须不断的把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最大部分转化为资本。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价值的增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而造成了道德的分裂和歪曲。、只有通过人们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转变为共产主义,反过来说,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的历史必然。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不是自发地,而只有经过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实践过程。4、货币由于货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了真、善、美和假、丑、恶的颠倒和混淆,形成了货币拜物教这样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是万能之神,货币支配一切决定一切。马克思认为货币这种神奇的作用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表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消灭,就会消除这种异化和颠倒,人和人之间将是真正的、全面的平等关系,人将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人将从货币的异化中彻底解放出来。5、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自称为黑格尔左派,他们主要是从事宗教批判,病自认为青年黑格尔运动时哲学思想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他们运动初期曾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曾是一个真正进步因素的神学批判。青年黑格尔分子自以为是已经克服了黑格尔哲学,超越了黑格尔,实质上他们不过是各自孤立的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某以范畴,而加以片面的发展和夸大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就其哲学基地来看,无论是施特劳斯或是布鲁诺鲍威尔都没有跳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圈子。、对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评价B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首先,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而是绝对精神,也可以说是从宗教和神学出发。其次,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把现实的客观物质世界看做是由无限、抽象的绝对精神这一客观精神实体外化而来的,是被绝对精神所设定的。最后,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实质上是宗教和神学的恢复。、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入手,第一次系统的剖析了黑格尔哲学,既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基础,同时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肯定了其积极成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初步的唯物主义的改造。A、揭露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黑格尔是从抽象的纯粹的思辨的思维开始,先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绝对精神经过自身矛盾发展外化为现实世界。通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最后达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完成,是绝对精神认识绝对精神,是世界本质的复归。可见黑格尔所讲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和变化,他的辩证法的基础是唯心主义。B、马克思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双重错误首先他把财富和国家权力看作是社会的两个根本范畴,前者是个人生活的根本范畴,后者是社会生活的根本范畴。他用这两个范畴的辩证运动描述了“自我异化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黑格尔把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过程描述为一种精神的发展过程。其次由于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发展观被他神秘化了,被他隐蔽在唯心主义的外壳里,他自己也不理解自己的理论的真正革命意义。 C. 对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剖析五、历史地位(一)、手稿是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开端(二)手稿的理论成果1、关于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主要成果、第一次全面初步的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矛盾,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为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打开道路。、确定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即始终坚持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事实出发,根据它自身的矛盾运动的特点自觉的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第一次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把雇佣劳动、资本和地租理解为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基础,也是三个阶级之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开始把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的、全面的阐明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的理论。2、关于共产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成果、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运动过程。、在批判各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概括的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的预见。、马克思不仅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工人阶级自觉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感性的实践过程。3、关于哲学方面的主要成果、唯物主义哲学是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第一次全面的评论和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部著作。、把人的实践活动、劳动引进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把劳动看作是人的、客观的和感性的物质活动过程,人不仅能反映世界认识世界而且能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异化的扬弃过程。3、手稿的局限性、哲学方面在思想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消极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开始在社会领域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但是马克思还没有意识到彻底与费尔巴哈哲学划清界限的必要,还过高的评价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手稿里马克思借用了“类”“类本质”等词表达了社会关系的含义。、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往往用抽象的思辨的哲学语言来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而且在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还没有科学的建立起来。、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在手稿里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虽然和过去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不同了,但是仍然还没有具备这样科学的理论基础,还不是成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带有强烈的抽象性、思辨的色彩。七、异化劳动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一词的涵义有一定的时空范围, 即是在马克思生活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 人尤其特指的是工人阶级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的对自己造成的反对。认为这种异化跟宗教的异化有些相似,只不过后者表现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而后者表现为人奉献给对象世界的越多“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两就越少。” “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也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中国正值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而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思考人作为一切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在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真正思考过度重视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尊重和关注人的价值、生命、权利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重读马克思,重新研读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从更深层面思考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八、共产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马克思首先批判了平均主义的、粗陋的共产主义。这样的共产主义形式有两种:一是指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一是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动物形式表达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他们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真正扬弃,而只是把一切财富给所有的人平均作为私人财产占有,因此他们所谓消灭私有财产实质上“不过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并且严厉的批评了那种企图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的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后接着批判了共产主义学说发展的第二形态。这种共产主义包括一是“民主的”共产主义、“专制的”共产主义和“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民主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勒鲁和卡贝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民主制度。“专制的”共产主义可能指的是布朗基和魏特林的共产主义学说,因为他们都主张建立革命的专政。“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可能是指德萨米和盖伊等人的学说,因为他们都是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国家的必要。这些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把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面解放出来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他比粗陋的和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要进步得多。但是马克思又指出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步意义,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创造着物质前提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观力量,因此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就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形式的影响,他们的共产主义学说也是不科学的。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哪些基本特征?这一段话及此后的相关论述表明:共产主义既是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又是人的异化的扬弃过程;消灭私有财产和扬弃异化是内在统一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共产主义将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并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共产主义将使人的感觉和特征得到解放,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这段阐述是手稿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规定,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九、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1)马克思与黑格尔马克思主要在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 第一, 黑格尔将辩证运动的主体现实的人当作客体, 当作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工具, 而把客体却当作绝对的主体; 第二, 把整个辩证运动的过程当作精神的运动, 把精神当作本质, 而把现实感性却当作现象; 第三, 把对象化、异化、异化的克服当作纯观念的活动, 从而把劳动仅仅理解为一种精神的活动。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肯定:第一, 黑格尔把人的生成看作是一个过程, 即人在意识中克服异化达到自我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之前, 人, 并不是真正的人。马克思也认为, 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人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并克服其中的异化前也不是真正的人。第二, 黑格尔把劳动的过程当作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 即意识在克服异化的过程中通过精神性劳动达到自我意识与意识的统一是人的生成过程。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对象化, 克服异化的现实感性活动中形成的。第三, 黑格尔非直观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 即把感性现实作为现象, 而将精神作为本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维方式, 即把精神观念的运动当作现象, 而把感性现实当作真实的内容。(2)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肯定,如在序言中马克思这样评价费尔巴哈: “此外,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 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础”。在手稿三之五, 马克思这样写道: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 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 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又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黑格尔的超越呢?费尔巴哈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自在的世界,它赋予人本质力量, 人与自然向来就是合谐统一的, 不存在任何矛盾, 人与自然, 只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根本不存在人能动干预自然的问题。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肯定是放在对黑格尔及批判的神学家的否定这一背景中的。也就是说, 费尔巴哈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 尤其是批判的神学家蹩足的理论不满而获得马克思的肯定的。而且, 这种肯定不是无条件的肯定, 而是在否定黑格尔时就超越了这种肯定。?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主要在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上:费尔巴哈这样解释了黑格尔辩证法( 从而论证了要从肯定的东西即从感觉确定的东西出发) : 黑格尔从异化出发( 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普遍的东西出发) , 从实体出发, 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 就是说, 说得更通俗些, 他从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