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述.ppt_第1页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述.ppt_第2页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述.ppt_第3页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述.ppt_第4页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2008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述,河南匠人国际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刘焱2008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于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005年12月31日,一新版编制办法修订情况介绍,旧版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局限和不足1)过度强调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的原则,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表现在规划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强制性和灵活性都存在明显不足;2)过于偏重对建设开发的指导作用,对人文和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强调不足,对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关注也显不够;3)在城乡关系上体现了较强的城乡二元特点,无法保证城市规划在促进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应当发挥的作用;4)在技术上体现了较强的工程技术属性,缺乏基本的公共政策理念;5)在组织工作上体现的是单一政府行政部门原则,缺少其它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一)修订的必要性,1)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城市规划的职能要从注重建设项目的安排转向注重发挥政府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服务的作用。规划既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又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工具的功能。2)新一届中央政府强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城市规划要更加关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建设、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能源和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3)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城市规划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保障公众利益,注重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公益设施、住房建设和交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生活,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国家宏观发展背景的转变,修订办法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等九部委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0213号文件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下发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建设部下发关于抓紧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142号);建设部下发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建规200516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612号)。,修订办法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9号)2004年2月1日起实施;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4号)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5号)2006年3月1日起实施。,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第13号文件,此后,开始启动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订的研究工作;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起草组,对旧版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修订的基本思路;建设部领导高度关注这项工作,曾多次就办法的改革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并做出具体的指导;起草组对初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发往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局征求意见;城乡规划司根据建设部领导的多次具体指示和各地反馈的意见,对征求意见稿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5年12月31日,汪光焘部长签发了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于2006年4月1日起施行。,(二)修订过程,1)规划功能的转变: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2)规划编制组织方式的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3)规划前提的转变:从确定发展目标和增长速度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4)规划编制重点内容的转变: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5)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的转变: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6)规划技术方法的转变:从传统比较单一的学科、技术结构转向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三)修订思路的转变,1)尽量参照城乡规划法(修改稿)的相关内容;2)重点解决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体现总体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3)分列城市规划编制组织、要求、内容,强化规划编制过程的行政、技术程序,规范规划编制行为,提高规划的严肃性;4)重点突出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人文与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强化和增加相关的规划内容;5)充实、增加总体规划纲要的内容要求;6)明确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7)明确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8)为交通、绿地、市政等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条件;9)在对旧版办法作出重大调整的同时,适当兼顾旧版办法的延续性,以便平稳过渡。,(四)修订的基本原则和内容要求,二新版编制办法条款解读,共五章四十七条第一章总则(10条)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组织(7条)第三章城市规划编制要求(10条)第四章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四节17条)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7条)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3条)第三节城市分区规划(3条)第四节详细规划(4条)第五章附则(3条),文章结构章节条款的变化,共五章三十一条第一章总则(10条)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7条)第三章分区规划的编制(3条)第四章详细规划的编制(7条)第五章附则(4条),旧版办法,新版办法,保留修改删除归并增加,第一条目的(修改)第二条适用范围(修改)第三条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增加)第四条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增加)第五条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增加)第六条编制组织原则(增加)第七条规划阶段(保留)第八条与上位规划关系(增加)第九条规范和基础资料要求(归并)第十条编制资质(保留),第一条目的第二条适用范围第三条规划阶段第四条编制组织第五条编制资质第六条标准规范第七条基础资料要求第八条城市设计手法引入第九条部门和公众参与第十条基础资料要求,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一章总则(保留),第二章,第一章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一章第一条为使城市规划的编制规范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一条办法制定的目的(修改),第一章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五章附则第四十五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条办法的适用范围(修改),第一章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未设镇建制的工矿区、农场、林场的城市型居民点的规划编制,参照本办法执行。,旧版办法,新版办法,规划系统结构框图解读“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它自然具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即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分配功能。,第一章第三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第三条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增加),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城市规划(修改)原条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修改为: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开发与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第一章第四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增加),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一个社会要有生机活力,必须有必要的差别;同样,一个社会要保持稳定发展,必须把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一章第五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第五条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增加),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一章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第六条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原则(增加),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规划结果向民众的公示和宣传,规划过程的民主性,建立健全政府、专家、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两个转变,第一章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靠近,“北京总规”的组织方式二十字的组织模式“三、三、四”的工作机制,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三家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级例会制度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次)重要工作协调会议(次)日常工作协调推进会议(每周5次以上)3)四种参与方式中央部门参与(14次)市相关部门(区县)参与(39个/19个)中外专家参与(中方近200人次,外方近100人次)公众参与(电话、网络和电视等途径建议近千条),第一章第七条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七条规划阶段(保留),第一章第三条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三章城市规划编制要求第二十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新版办法,第一章第八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第八条与上位规划关系(增加),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一章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第一章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对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第十条编制城市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第九条规范和基础资料要求(归并),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一章第十条承担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第一章第五条承担编制城市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关于规划设计资格的规定。,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十条编制资质(保留),第一章第八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旧版第八条城市设计手法引入(删除),旧版办法,问题:未来城市设计的归属和走向?,本章主要目的是规范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从制度上防止在城市规划修编和调整中的随意性,主要包括:一是强调了编制工作中前期针对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应做前瞻性研究的重要性;二是明确规定了城市规划修编或者调整必须遵循的行政程序;三是对专家领衔、部门与公众参与的地位、作用和内容要求等进行了具体化规定。,第十一条编制组织部门(修改)第十二条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增加)第十三条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增加)第十四条专家领衔(增加)第十五条部门合作(增加)第十六条公众参与(保留)第十七条规划调整原则(增加),新版办法,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组织(增加),第二章第十一条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第一章第四条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需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十一条编制组织部门(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权力下放,第十二条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增加),第二章第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认真做好修编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在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的研究和论证,包括如下内容:)对历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系统性的回顾,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问题要进行认真的总结,保证规划的延续性。)要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落实城市长远发展的保障、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发,前瞻性地研究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地研究城市性质职能、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结构等战略性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核查和分析,切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效益,以及人均用地水平、用地需求状况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并提出合理、高效使用土地的策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可建议地方政府首先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技术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7月,对历版总体规划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济南战略”,主要回顾和分析的内容:规划背景、期限和范围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新区开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简要评价,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进行认真的核查“苏州总规”,苏州历年建设用地扩展与GDP增长的关系,1986-2003年,苏州全市山体面积基本不变,而水域减少了1136.67平方公里,农田减少用地1736.08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104.04平方公里;同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1864.36平方公里,年平均增加105.58平方公里,与农田和水域的减少基本持平。,原因:一方面人地地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土地浪费行为越演越烈。人均占地高面临全面城镇化的苏州,2003年全市城镇、工矿、村庄用地人均214.33平方米。其中非农人口人均占用城镇用地102.72平方米,含工矿用地则人均达229.86平方米,而非农村人口人均占用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1平方米。工业用地浪费大,圈地现象严重苏州工业企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0.6,近一年的企业开发强度甚至不足0.3。而工业用地平均的建筑密度仅为45%,近一半的企业用地密度不足20%,空置现象严重,第十三条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增加),第二章第十三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一)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组织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按规定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二)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三)依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十四条专家领衔(增加),第二章第十四条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对于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专题,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研究。,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政府组织是“规划法”规定的编制要求;专家领衔是为了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第十五条部门合作(增加),第二章第十五条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的意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提出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专题组成部分。组织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充分听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保证有关专业规划的空间落实。,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部门合作(参与)是为了更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城市规划的重要协调作用。,专家领衔,部门合作,主城(市区)调整优化,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对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规模,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与城镇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市政基础设施,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与新城发展,防灾减灾,规划实施,城市发展目标、性质与职能,综合交通体系,京津冀北地区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吴良镛,北京大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实施政策,吴良镛,清华大学,北京人口就业问题研究,景体华翟振武,市社科院,北京社会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布局研究,熊澄宇,清华大学等,城市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陆学艺,中国社科院,城市区划调整研究,吴良镛,清华大学,住房与社区发展研究,马仲良赵义,市社科联,郊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王东赵树枫,市农研中心,北京市综合生态规划研究,王如松,市环保局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王晓云,市气候中心,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研究,吕应运赵以忻陈吉宁,市规划局,北京市绿地系统及景观生态结构规划研究,江泽慧孟兆桢,中国林科院等,北京城市防灾减灾研究,金磊,市建院等,北京土地利用研究,董黎明,北京大学,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问题综合研究,严金明,中国人民大学,新城发展政策研究,陈秀山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及产业布局研究,刘福垣刘世锦王德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首都中央政府行政区空间布局研究,李京文,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发展战略及政策,周干峙全水桑,中规院等,北京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及总体发展策略研究,周一星,中规院等,第十六条公众参与(保留、完善),第二章第十六条在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对有关意见采纳结果应当公布。,第一章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旧版办法,新版办法,公众参与是维持社会公平、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侵蚀、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十七条规划调整原则(增加),第二章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应当按规定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调整报告,经认定后依照法律规定组织调整。城市详细规划调整,应当取得规划批准机关的同意。规划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公示。,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本章主要目的是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明确不同类型规划的基本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别强调编制城市规划,都必须将涉及城市资源和环境等长期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等内容确定为强制性内容。,第十八条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增加)第十九条强制性内容确定原则(增加)第二十条总体规划构成(增加)第二十一条总体规划基本要求(修改)第二十二条近期建设规划基本要求(增加)第二十三条分区规划基本要求(保留)第二十四条详细规划基本要求(归并)第二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专门要求(保留)第二十六条规划成果要求(增加)第二十七条规划编制单位责任(增加),新版办法,第三章城市规划编制要求(增加),第十八条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增加),第三章第十八条编制城市规划,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体现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城市特色,考虑城市安全和国防建设需要。,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十九条强制性内容确定原则(增加),第三章第十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对涉及城市发展长期保障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的概念。,缺,第二十条总体规划构成(增加),第三章第二十条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先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十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靠近,旧版办法,新版办法,原起草稿1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协调、市区或市域城乡统筹和城区空间布局三部分内容。带县的市应编制市域范围内的市域协调规划内容、市区范围内的城乡统筹规划内容和城区范围内的布局规划内容。不带县的市应在市域范围内编制城乡统筹规划内容和城区范围内的布局规划内容。,原起草稿2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协调、规划区城乡统筹和城区空间布局三部分内容。市域范围内应编制市域协调内容(规划区范围如与市域范围重合则不必编此项内容)。规划区内应编制城乡统筹内容。,对应于管理事权强调事权的规划控制作用,与管理权限相对应,原起草稿3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三部分内容。市域范围内应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规划区内应编制城乡统筹规划内容。,第二十一条总体规划基本要求(修改),第三章第二十一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按照人口与产业、就业岗位的协调发展要求,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十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旧版办法,新版办法,满足中央宏观调控的需要,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公共资源有效配置,城乡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确定发展目标和增长速度,控制合理的容量,问题:控制人口规模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城市都不发展了?,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北京总规”,北京人口规模预测采取生态和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综合各种因素,确定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1.4%。基础设施配套指标暂按2000万人预留。,2500,2000,1500,1000,500,0,绿色空间,适宜人口密度,水资源条件1,水资源条件2,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保持目前增长率,适度人口规模,根据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首都和特区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在105120平方米之间。按照集约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本次规划采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低限。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人均约105平方米。,1600万人左右时,重点发展3个新城:顺义通州亦庄,同时,增加规划的弹性,1800万人左右时,整体推动11个新城的发展,并适时启动亦庄新城永乐组团。,2000万人左右或超过2000万人,启动城市预留发展用地,同时更加积极的引导面向区域的人口疏散。,第二十二条近期建设规划基本要求(增加),第三章第二十二条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选址安排,提出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措施。,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问题:总规没有批准前,近期规划编制否?,第二十三条分区规划基本要求(保留),第三章第二十三条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出指导性要求。,第三章分区规划的编制第十八条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二十四条详细规划基本要求(归并),第三章第二十四条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指标,作为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第四章详细规划的编制第二十一条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二十二条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第二十五条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旧版办法,新版办法,必须依据上位规划,第二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专门要求(保留、完善),第三章第二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编制专门的保护性详细规划。,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十)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四章城市规划编制内容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第三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新版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划成果要求(增加),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城市规划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规范,成果文件、图件与附件中说明、专题研究、分析图纸等表达应有区分。城市规划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划编制单位责任(增加),第三章第二十七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城市规划,提交的规划成果应当符合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缺,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四章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归并),本章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四节表述城市规划应当具备的内容。在规定上根据不同层次规划的性质和作用,分别有所侧重。,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7条)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3条)第三节城市分区规划(3条)第四节详细规划(4条),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7条)第三章分区规划的编制(3条)第四章详细规划的编制(7条),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一节城市总体规划,第二十八条规划期限(修改)第二十九条纲要内容(修改)第三十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修改)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内容(修改)第三十二条强制性内容(增加)第三十三条成果要求(修改)第三十四条与专项规划的关系(增加),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十一条纲要任务第十二条纲要内容第十三条纲要成果要求第十四条总体规划任务第十五条总体规划期限第十六条总体规划内容第十七条总体规划成果要求,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三章,第四章第二十八条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具体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第二章第十五条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三年至五年。,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划期限(修改),第四章第二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三十五条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近期建设规划到期时,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新的近期建设规划。,新版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第二章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二)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三)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四)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二十九条纲要内容(修改),第四章第三十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第二章第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三十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修改),第四章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五)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八)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第二章第十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二)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三)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十二)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内容(修改),(九)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十)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十一)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十三)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四)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五)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六)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七)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十)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续)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内容(修改),(十四)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十五)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十六)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十七)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十八)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八)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九)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十一)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十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十四)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旧版办法,新版办法,(续)第三十一条中心城区规划内容(修改),城乡统筹空间管制(城镇体系)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规划区(为什么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划定?)四区划定(在什么范围内划定?标准?)四线划定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住房地下空间空间发展时序,难点和常见问题:,注意:原起草稿(七)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面积密度、建筑高度控制、人口容量等)。,空间管制“北京密云总规”,县域空间管制分区:水库上游生态涵养保护区、水库下游城市产业发展区,区域开发分区管制是针对区域中不同属性的地域,提出相应的城乡建设、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与策略,目的在于引导和控制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保护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平原地区空间管制分区:城镇发展区、产业发展区、县城远景发展控制区、会议休闲旅游区、低密度田园风光旅游区、生态通道保护区、农业生产区、山体保护区,密云城镇建设的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密云水库以南的平原地区,如何利用和控制好平原地区的用地,是本次规划的关键所在。规划结合密云县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对密云水库以南的平原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功能分区。,四区划定“北京总规”,问题:四区划定的标准?,禁止建设地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限制建设地区多数是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地或敏感区,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让。适宜建设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范围:市域还是中心城区?,四区划定“双流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禁止建设地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泥石流、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县域内主要河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蓄泄洪区。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限制建设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山林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和双流机场净空区以及工程地质条件不适宜的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禁建还是限建?,四区划定“合肥总规”,建设限制分区:分为适宜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1)适宜建设地区:综合条件下适宜建设的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仍需根据本地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开发规模与强度。(2)限制建设地区: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城市建设用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规模,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在进行详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3)禁止建设地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带及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四区划定“济南总规”,第30条禁止建设区1。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核心区。2。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矿、挖土挖沙等一切非农活动;地下水水源涵养保护区内,以发展绿化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禁止新建与生态建设无关的建设项目;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内,除必须得保护设施外,不得增建其它任何工程设施。,第31条限制建设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控制区、一般农田用地区、山体绿化区、重要生态廊道区等。第32条适宜建设区:包括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四线划定,建设部令第112号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9月发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建设部令第119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12月发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级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建设部令第145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已于2005年12月发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中心城区的划定“北京总规”,“北京总规”中确定的北京中心城范围为城八区(不包括海淀山后及丰台河西地区)和昌平回龙观、北苑北地区,总面积108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至2020年控制在77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5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旧城为核心的中心地区、围绕中心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