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摘要在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础上,利用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1)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质量和旅游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因忽略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而高估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产出弹性;(2)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均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交互作用;(3)在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企业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旅游消费水平等多维要素都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和旅游消费水平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旅游企业劳动力投入有明显的负外溢效应。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5-0015-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05.007 引言 城镇化进程是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向以现代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推动下,人类生产和生活逐步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1。作为对宏观外部环境较为敏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城镇化进程的深刻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人口迁移、产业集聚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不仅将直接或间接引导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将促进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业生产技术的空间溢出。因此,从空间效应视角下探讨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对释放中国城镇化潜能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最初是从旅游城市化角度出发,随后转向两者的关系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在旅游城市化研究方面,主要是在界定其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城市旅游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2,旅游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而备受关注3- 4。Mullins5最早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在20世纪末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享乐的消费与销售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旅 游城市化的发展对旅游地人口结构6-7、土地利用8-9、旅游地产10、配套基础设施11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实证研究,学者提出了资源吸引型5,12-13、资金密集型6,11、旅游地产带动型10和综合驱动型14等多种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及机制。在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学者多借助耦合评价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定量方法,实证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与机理15,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6-17,但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18。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诉求,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也日趋增多。城镇化是扩大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而且通过消费示范性、棘轮性、敏感性和预防性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酒店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镇化规模的增长对城乡居民出游率、人均旅游花费、酒店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19-22。也有学者通过构建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响应度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度及其空间分异机理23-24。 上述研究多认为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应,但都未考虑城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城镇化进程推动了游客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旅游流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忽略空间效应来探讨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导致结果产生偏误。近年来,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开始出现25-27,该方法解决了传统计量模型在处理具有明显空间依赖特征的旅游经济现象时所出现的偏差,明确地引入空间联系变量进行估计。鉴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城镇化驱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机制,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实证研究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以期能为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分析: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 城镇化进程不仅是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居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居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等都在该进程中发生变迁,从而诱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投资规模及行为的转变。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变化引起了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和投资模式等方面的改变,不仅推动了本地区旅游生产要素的积累、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还促进了区域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和旅游创新的空间溢出,即城镇化在推动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消费、结构和投资视角来阐释城镇化驱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 1.1消费效应 城乡之间在居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差异推动着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28,这种集聚促进了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了社会消费需求规模,也改变了居民生活空间和消费环境,引起了消费习惯、观念等方面的转变,这对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乡居民旅游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中远距离的旅游者增多,旅游产品的地域特性进一步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拓展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范围,对邻近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不仅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1.2结构效应 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区域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人口集聚带来了休闲与旅游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技术创新,促进了资本、信息、知识和人员等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政策制度、信息交流和交易效率等创新环境的改善,提升了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推动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结构效应的作用下,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旅游产业链的深化和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的增强。旅游产业链的细化与深化及其引起的服务质量提升,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扩大了旅游者规模,引发了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强化了旅游流的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旅游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示范、模仿与竞争效应产生空间溢出,提高了邻近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了其旅游经济的增长。 1.3投资效应 投资拉动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人口的空间集聚引发了如交通拥挤、设施缺乏、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会增加休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各投资主体加大对旅游设施的投资力度,如加大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与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增强了旅游地的综合吸引能力和容纳能力,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扩大了旅游消费规模,进而推动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除具有改善内部通达性的作用外,还有区域外部性,即空间溢出效应。交通设施具有网络属性29,它通过扩散效应加强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旅游线路的网络化开发,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在消费效应、结构效应与投资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旅游规模扩大和旅游消费水平提升,也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资本要素的循环累积,进而通过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旅游资本要素的积累推动着本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也通过旅游流的空间扩散和旅游创新的空间溢出,对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图1)。 2实证模型与方法 2.1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1)模型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由Cliff和Ord30针对截面数据提出,Anselin31、Elhorst32、LeSage和Pace33将截面数据扩展为面板形式。根据空间依赖性的存在形式,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若空间依赖性以滞后项的形式存在,则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patial Panel Lag Model, SPLM);若空间依赖性存在于误差项中,则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patial Panel Error Model, SPEM);若模型中同时存在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依赖性,则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atial Panel Durbin Model, SPDM)。借鉴LeSage和Pace33的思想构建如下SPDM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yit和xit分别表示t时期单元i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观测值;空间滞后系数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系数;为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向量;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和t分别为空间和时期效应;为服从独立分布的空间误差项。 通过对方程(1)的适当约束可得到SPLM模型和SPEM模型。如果=0,且0,则SPDM模型简化为SPLM模型;如果+=0,则SPDM模型简化为SPEM模型。可见,SPDM模型是比SPLM模型和SPEM模型更一般的形式。 (2)空间效应分解方法。关于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LeSage和Pace33指出模型估计的影响系数并不代表真实的偏回归系数,需要利用偏微分的形式进行分解。将(1)式改写为矩阵形式: 式中,Y为N1维被解释变量的向量;c为常数项;lN为元素都为1的N1维向量;X为所有解释变量组成的NK维矩阵;*为误差项;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则可以将被解释变量Y对第K个解释变量在特定时刻t的偏微分矩阵写为: 式中,直接效应是右端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的均值k,反映地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产出弹性;间接效应是右端矩阵除主对角线上的元素k之外的其他元素的均值,反映邻近地区解释变量对本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总效应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 2.2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城镇化在消费、结构和投资三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不仅直接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通过旅游消费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旅游要素积累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城镇化规模和城镇化质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人均旅游消费、地区产业结构和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及劳动力资本投入来分别衡量城镇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和投资的转变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选取政府调控、交通网络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各变量指标说明如下: 旅游经济发展(TE):由于缺乏直接的旅游业GDP指标数据,被解释变量采用省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来表征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增强数据的可比性,运用相应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旅游企业营业收入进行折算后得到实际值。 城镇化规模(UR):城镇化规模是从数量上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通常采用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用地比重或非农人口比重等单一指标来测度。本文采用最能反映城镇化规模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城镇化率来表征,即各省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质量(UQ):城镇化质量是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综合性概念。借鉴谢守红等34的研究中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所建立的中国省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5个维度共计28个因子来综合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本文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来综合测度中国省区城镇化质量。 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K):借鉴吴玉鸣25的研究中对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利用K0=I0/(g+)来估算初始年份的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K0,其中,I0为初始年份的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值,g为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资本折旧率,取5%来估算;再按照张军等35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各年份的省区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最后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存量进行折算。同时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省区旅游企业资本存量进行了折算得到最终值。 旅游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L):与物质资本投入一样,劳动力投入也是经济学意义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要素。旅游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用省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STR):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各省区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程度,采用非农产业产值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水平。 人均旅游消费(TS):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对旅游规模及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用省区旅游消费总量与游客人数的比值指标来衡量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其中省区旅游消费总量用旅游收入来代替。 政府调控(GOV):该变量主要反映地方政府行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通常采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 交通设施密度(TRA):该变量反映了省区交通通达性的整体水平,是其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用省区交通线路里程(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和省区土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36。 旅游接待设施规模(TF):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省区旅游业接待能力的大小,是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用省区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数量之和来衡量36。 旅游资源禀赋(RES):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是省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该变量由省区拥有的世界遗产数(权重取4)、优秀旅游城市(权重取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权重取2)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权重取1)综合加权求得27。 为消除异方差及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对上述所有变量取对数,结合SPDM模型的表达式,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为: 对于空间权重矩阵W的选定,本文并未采用传统的空间邻近矩阵,而是构建了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衰减函数,以最短距离的倒数作为空间权重,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充分考虑到在空间上接近但并不相邻的省份之间的旅游业发展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实际情况25。本文所选用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12014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参数估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3.1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测度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之前,需要验证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是否都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本文采用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来计算20002013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域Morans I指数(表1),进而验证其空间自相关性及其集聚效应。 表1显示,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旅游经济发展的全域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检验结果均较显著,这基本说明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必须指出,2010年的全域Morans I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并不能判断任何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与邻近地区无关,可能是由于空间相关性只存在于部分区域,或者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地区相互抵消,使得全局空间自相关在统计上不显著37。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说明省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在逐步加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在研究期内的全域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检验结果也都显著,表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0002009年城镇化规模的全域Morans I指数不断提升,其空间依赖性和集聚性逐步加强,2009年后全域Morans I指数在逐步降低,说明城镇化规模的空间依赖性有减弱的趋势,但Morans I指数仍非常显著,其空间关联特征依然明显。20002013年城镇化质量的全域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且呈波浪形上升态势,表明省区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集聚性。 3.2估计模型识别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表明了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研究两者之间关系时不能忽视空间因素,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运用可尽量避免因空间效应的存在而使回归估计结果产生偏误。 对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检验识别,首先需要通过LM和Robust LM的统计值及显著性来判断空间面板模型是滞后还是误差形式。从表2的检验结果来看,SPLM模型的LM和Robust LM统计量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SPEM模型的LM统计量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Robust LM统计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SPLM模型要优于SPEM模型,同时也验证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依赖性。其次,尽管LM和Robust LM检验统计量确认SPLM模型较好,但仍需进一步建立SPDM模型,并通过Walds与LR检验选择更优的模型。SPDM模型简化为SPLM模型的Walds和LR统计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SPDM模型简化为SPEM模型的Walds和LR统计量也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SPDM不能简化成SPLM模型或SPEM模型,且SPDM为最优模型。最后,本文的模型估计使用的是空间面板数据,因此对面板模型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判定需要通过空间Hausman检验来进行。模型估计的空间Hausman检验统计值为98.137,对应的P值为0.000,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比较合适。事实上,文中所考察的空间截面为全样本范围,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38。根据对空间和时期两类非观测效应的不同控制,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固定效应可分为无固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时期固定效应和时空固定效应。 4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旅游创新的知识溢出和旅游流的网络化扩散,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3年面板数据(西藏由于多数年份数据缺失而未考虑),并运用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来揭示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省区旅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20002013年两者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效应都大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因此,在考察城镇化进程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时必须充分考虑空间效应的存在。(2)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还存在正外部效应,即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本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3)在城镇化影响下,产业结构转变、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及劳动力投入、人均旅游消费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旅游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均旅游消费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而旅游企业劳动力投入呈现较为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可见,城镇化进程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能也将得到充分的释放。 4.2政策启示 (1)充分发挥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继续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前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地区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某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作用,还会受到其邻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应站在区域间共赢互惠的角度来统筹谋划,充分挖掘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利于区域之间共同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旅游经济增长。这需要政府及政策部门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和规划时,强化区域间的旅游协调与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行政体制束缚,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旅游业物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集聚,推动整体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借力新型城镇化释放旅游消费潜能,保障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均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提升,进而推动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释放旅游消费推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发挥旅游消费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同时,应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福利、医疗、就业和保险等保障社会公平性的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降低旅游消费的风险,提高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倾向,进而保障城镇化进程中旅游消费规模和水平的持续增长。 (3)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反哺新型城镇化。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应该统筹工业、农业与服务业、城镇与乡村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因而可以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综合体)打造、旅游品牌营造和项目开发、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从横向和纵向上拓展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提升地区产业发展层次,进而反哺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Yu Fenglong, Huang Zhenfang. 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ontourismconsumptionofruralresidentsJ.Economic Management, 2013, 35(7): 125-134. 余凤龙,黄震方.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J.经济管理, 2013, 35(7): 125-134. 2Li Zhifei, Cao Zhenzhu. Tourism-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A multi- dimensional comparative study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7): 16-25. 李志飞,曹珍珠.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 2015, 30(7): 16-25. 3Lu Lin, Ge Jingbing.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4): 741-750.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 2006, 25(4): 741-750. 4Huang Zhenfang, Wu Jiang, Hou Guolin. 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tourism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9, 9(2): 160-165.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 9(2): 160-165. 5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3): 326-342. 6Weaver D B. Contemporary tourism heritage as heritage tourism: Evidence from Las Vegas and Gold Coas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1): 249-267. 7Sun Q. In-situ urbanization in tourism-oriented towns in Chinas Southwest Mountainous Area: A case study of Yongxin TownA/Proceedings of the 19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 Berlin Heidelberg, German, 2015. 8Pons A, Rullan O. The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Balearic Islands (19562006) J. Journal of Marine and Island Cultures, 2014, (12): 1-11. 9Qian J X, Feng D, Zhu H.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 19862003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2, 36(1): 152-160. 10Luchiari M, Tereza D P, Serrano C.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Brazil EB/OL. www. abep. nepo. unicamp. br/docs/outraspub/ rio10/rio10p255a276. pdf, 2013-06-30. 11Douglass W A, Raento P. The tradition of invention: Conceiving Las Vega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1): 7-23. 12Gladstone D.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Urban Affairs Review, 1998, 33(1): 3-27. 13Ge Jingbing, Lu Lin, Ling Shanji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of Lijiang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29(1): 134-140. 葛敬炳,陆林,凌善金.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 2009, 29(1): 134-140. 14Lin Feng. Tourism-oriented New-type Urbanization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3: 136-155. 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 136-155. 15Gao Nan, Ma Yaofeng, Li Tianshun,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developmentbetweentourismindustry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 62-68.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 2013, 28(1): 62-68. 16Zhao Lei. Empirical analysis of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typical provincial borders: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Henan and Shaanxi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5): 99-104. 赵磊.城市化对典型省际区域旅游业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 19962008以江苏、河南和陕西为例J.人文地理, 2011, 26(5): 99-104. 17Zhong Jiayu, Liu Siwei, Xiong Xi.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2): 187- 192.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 2014, 34(2): 187-192. 18Xu Jie, Hua Gang, Hu Ping.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A dynamic analysis of chronological data from 1978J. Human Geography, 2010, 25(2): 85-90. 徐洁,华钢,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 2010, 25(2): 85-90. 19Yang Yali, Sun Gennia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 169-175. 杨亚丽,孙根年.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J.经济地理, 2013, 33(7): 169-175. 20Yu Fenglong, Huang Zhenfang, Cao Fangdong, et al. Influen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on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8): 1297-1309.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8): 1297-1309. 21Zhang H Q, Jian M L, Qu X, et al.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hote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 34(6): 92-98. 22Huang Zhenfang, Lu Lin, Su Qin,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heoreticalreflectionandbreakthroughof predicament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21.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23Ma Xuefeng, Sun Genni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urbanization response intensity and mechanism in Zhangjiajie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3): 36-42. 麻学锋,孙根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与机制分析J.旅游学刊, 2012, 27(3): 36-42. 24Wang Zhaofeng, Yu Han.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Xiangxi based on transports improvement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1): 187-192.王兆峰,余含.基于交通改善的湘西旅游城镇化响应时空分异与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 2013, 33(1): 187-192. 25Wu Yuming. Spatial pane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spillover effect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2): 16-24. 吴玉鸣.旅游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分析J.旅游学刊, 2014, 29(2): 16-24. 26Zhao Lei, Fang Cheng, Wu Xiangming. Tourism development, spatial spillover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5): 16-30. 赵磊,方成,吴向明.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J.旅游学刊, 2014, 29(5): 16-30. 27Yang Y, Fik T. Spatial Effects in Regional Tourism Growt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6(5): 144-162. 28Liews 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J. Manchester School, 1954, (22): 1-31. 29Zhang Xueliang. Has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romote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2, (3): 60-77.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3): 60-77. 30Cliff A, Ord J.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 London: Pion Publishers, 1973: 42-61. 31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M. Dordrecht: 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 1988: 12-20. 32Elhorst J.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3, 26(3): 244-268. 33LeSage J, Pace R .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 M. Boca Raton: CRC Press/Taylor& Francis, 2009: 15-26. 34Xie Shouhong, Cai Haiya, Lou Tiantian.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and spatial variance analysis in ChinaJ. Urban Issues, 2015, (8): 16-21. 谢守红,蔡海亚,娄田田.中国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 2015, (8): 16-21. 35Zhang Jun, Wu Guiying, Zhang Jipeng.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apital stock: 19522004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4, (10): 35-4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19522004J.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36Xiang Yi, Zheng Lin, Wang Chengzhang.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of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6): 162-166. 向艺,郑林,王成璋.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地理, 2012, 32(6): 162-166. 37Shi Hui, Wu Fangwei. The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米之家培训课件
- 2025年新疆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4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公务员考试《常识》过关检测试卷(综合卷)附答案详解
- 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新闻出版局招聘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江西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考试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招才引智工作总结
- 农业销售活动政策解读
- 脱贫攻坚住房安全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全科医学科临床护理师资培训班考核试题及答案
- 燃气锅炉房热力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 2024-2030年街舞培训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DB1331-T 025.4-2022 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质量指标体系:合交通
- 2024至2030年中国喷水推进器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市场前景趋势报告
- 陶渊明专题课件
- 人参培训课件
- 四川省价建筑地下结构抗浮锚杆技术标准
- 2023年航空公司招聘:机场安检员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糖尿病临床病例分析经典案例
- 老年人体检分析报告总结
-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2框《在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生发展》-【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同步课堂课件
- 计量安全防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