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潼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说明书(征求意见稿)规划主管单位:潼关县文物旅游局 负责人:李勇文(局长)规划编制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负责人:刘临安(教授) 参加人:任文玲、来嘉隆、阎梦洁 陈建斌、陈 婷、侯筱迪 2009年06月目 录第一章 规划总则规划背景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性质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的总体目标规划编制的要点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主要技术术语与定义第二章 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位分析历史沿革城治变迁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章 县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县旅游业现状概况县旅游产业综合分析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 县域旅游资源综合分析旅游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点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五章 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概况客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客源市场的结构客源市场的季节分布客源市场规模预测客源市场营销规划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线路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空间布局规划游览线路规划第七章 旅游区的容量与规模容量分析方法及指标各游览区环境容量各游览区游客规模第八章 旅游开发建设的项目规划旅游开发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旅游开发与建设项目概述潼关故城遗址景区十二连城遗址景区三河交汇景区黄河生态园景区泉湖湿地景区黄金生产探秘景区黄金璀璨街(景区)第九章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现状交通与道路规划给水与排水规划电力与电信规划第十章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服务设施现状旅游宾馆规划旅游餐饮设施规划旅游伤害与医疗保障规划旅游安全管理规划第十一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现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的目标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第十二章 旅游资源保护规划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业旅游资源的保护第十三章 旅游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旅游管理工作现状旅游建设管理规划旅游经营管理规划人才资源发展规划第十四章 综合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附 录 潼关县旅游资源的分类详情见本规划附表1。图 件01. 区位分析图02. 旅游资源分布图03. 旅游资源结构图04.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陕西东部05.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陕晋豫三角06. 旅游景区规划图07. 旅游路线规划图第一章 规划总则规划背景潼关县委和人民政府坚持不懈地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面对潼关县作为自然资源输出型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产业特征,科学地提出了自然资源耗竭后期的战略思路,在深入调研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潼关县未来发展寻求替代产业、实现战略转移、加快发展旅游的发展战略与指导方针。在贯彻落实潼关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潼关县旅游发展的战略要求,重点推出潼关故城、黄河风情、黄金生产探秘三大旅游开发板块,通过项目建设,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带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由潼关县文物旅游局负责落实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次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县的产业协调发展一项重要举措,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主动应对陕西省和渭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态势的积极反应,是对潼关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振兴产业经济的一次大好契机,将为潼关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建设环境。规划范围经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潼关县县域内526平方千米的旅游资源基本分布在县域北部一带,主要集中在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安乐乡和高桥乡。规划期限本规划为潼关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属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规划的期限应当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相配合。因此,本规划提出的规划期限为11年,即从2010年至2020年,属于旅游产业的中期发展规划。规划实施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2010年至2015年,实施期为6年,称为规划实施前期。规划实施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做好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前期工作,编制完成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确立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指导作用。在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有关景区景点的建设规划。根据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的战略安排,提出潼关县旅游发展的前期开发项目,完成景区景点旅游项目的方案设计,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潼关县的旅游产业规模,完成旅游市场的前期培育,产生旅游经济效益。后一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实施期为5年,称为规划实施后期。规划实施后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建成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样板,扩大典型,进一步完成在规模、档次、内容、品牌、水准等方面的建设,形成潼关县旅游的拳头产品。进一步开发建设后续的旅游开发等项目,完成潼关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构架,实现旅游产业的系统化建设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培育,优良的旅游景点进入渭南地区以及陕西省的旅游网络。规划性质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之规定,本规划的性质属于县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主要以潼关县“十一五”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对潼关县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旅游发展项目,提出重点旅游发展项目的开发时序。并在此基础上,对潼关县旅游景区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议性方案。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是一项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的规划,具有进一步整合潼关县的旅游资源配置、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指导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于潼关县旅游产业的出色起步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地指导作用。规划依据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潼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有关专业技术基础资料,主要有:国家法律、规范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5)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内部试行)。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潼关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潼关县人民政府,2005)潼关县关于发展旅游产业的会议纪要(潼关县人民政府,2005)潼关县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潼关县旅游局,2005)专业技术基础资料:渭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0(渭南市旅游局)潼关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潼关县旅游局)潼关县旅游资源分布测绘图(潼关县地勘局水文地质队)规划原则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5月1日发布实施的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潼关县人民政府?年?月潼关县关于发展旅游产业的会议纪要,制定出本规划的编制原则如下: 第一、以潼关县“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原则。进一步保护、发掘和整合旅游资源,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落实“十一五”旅游产业战略发展规划提出的任务和目标。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价值优先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规划方针,把生态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和合理利用。第三、坚持高起点、高水准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搞好潼关县旅游产业各项要素结构的组织、空间布局的筹划、产品性质的定位和游览功能的设置,使潼关县旅游线路和景点的建设能够与陕西省旅游网络相接轨,为推向陕西省内旅游市场打好基础。第四、坚持注重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注重整体效益的原则。以潼关县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多环节、多层级的利用和开发县域内其他旅游资源的潜质,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和链式配级,积极开发当地旅游产业市场,有效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效益。第五、坚持树立典型、创造精品、以项目带动产业的原则。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潼关县旅游产业的战略,前期突出抓好示范性重点项目,树立产业品牌,通过典型和样板的作用来带动群体效应,逐渐形成产业优势。第六、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协调,突出潼关县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城区旅游产业建设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体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把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规划指导思想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潼关县的旅游产业朝着“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品位高尚、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环境优良、服务完善” 的方向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 第二、树立和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思想,充分认识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性质与价值,综合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 第三、优化潼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培育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潼关县优良的水陆交通资源、独特的地理景观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积极有效的组织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促进潼关县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四、进一步完善潼关县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旅游市场的深度开拓,加快形成以潼关军事古城、黄河风情景观、黄金生产工艺为特征的县域旅游体系,促进历史文化旅游与黄河风情旅游的嫁接与成长,培育潼关旅游产品的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潼关旅游的知名度。第五、进一步提高潼关县旅游队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部门政策管理水平,推进旅游经营机构的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旅游服务项目的完善与提高,促进潼关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第六、有利于提高潼关县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两个文明的建设。规划编制的总体目标第一、在资源基础上,基本廓清潼关县旅游资源的性质、分布和特点,确立潼关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地位、格局和作用,树立潼关县旅游发展的政策框架。 第二、在产业形态上,完善潼关县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服务机构的制度与法规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形成布局完整配套的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的产业形态。第三、在地区架构上,充分利用潼关历史文化与地理文化的独有性,将潼关县建成陕西省内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景观和地理景观的旅游景区,成为我省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形成以华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东部旅游景点群。第四、在区域关系上,以“秦、晋、豫旅游三角地带”的规划理念为引导,建立渭南地区、运城地区、三门峡地区的跨省际“景区”,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一个以历史文化和地理景观为特点的旅游网络。 第五、在经济推动上,逐步形成潼关县的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使旅游产业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加旅游产业对于潼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使其成为能够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力量。第六、在综合素质上,旅游的发展能够加快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们的观念更新、眼界开阔和觉悟提高,进一步加快潼关县社会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规划编制的要点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的要求,本规划编制的要点有以下六项:一、在对潼关县域内现有的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于旅游资源的类型、状况、开发前景、利用方式以及保护措施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要求;二、基于潼关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县域内的各种旅游要素的形态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并提出战略发展的思路和实施的指导意见;三、基于潼关县政府制定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针对旅游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历史文化旅游景区、黄河风情旅游景区和黄金生产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旅游区的规模、性质、特点以及容量;四、基于潼关县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提出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观光线路、方式、时间、组织等方面的规划要求和实施措施;五、基于潼关县旅游要素形态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规划,提出客源市场与规模、旅游产品性质与特点、主题形象、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分析与规划;六、基于旅游景区和旅游观光线路的组织,提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要求和实施措施。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的要求,本规划的基本任务为:结合潼关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潼关旅游资源和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确定潼关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开发战略、原则以及工作思路,旅游资源的布局和旅游产品的体系,明确分阶段发展目标。规划编制以潼关故城遗址公园和潼关黄河风情旅游区重点项目为主,以项目为支撑,对潼关县旅游资源的规划范围、开发规模、性质定位、主题形象、功能布局、土地利用、旅游容量,以及建设要点等提出指导方针。第一、分析论述潼关县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和特点、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与渭南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潼关县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地方相关规划的衔接。第二、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潼关县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要求和保障措施。第三、分析论述潼关县旅游业的客源总量、市场结构、消费结构,提出潼关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并且做出规划期内的预测。第四、制定潼关县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界域范围、土地利用、交通组织、功能分区、规模容量以及基础设施的任务,并且在开发建设的步骤上提出空间和时序上的合理安排。第五、提出潼关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产品结构,产品内容、产品特色以及产品长远发展的思路。第六、对规划项目进行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涉及旅游业的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并且提出初步的投资规模和基本内容。第七、提出潼关县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议。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与本规划相衔接的主要规划有:潼关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渭南地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1991-2000)。本规划充分考虑了潼关县“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关于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和实施措施;充分考虑了渭南地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1991-2000)中渭南地区旅游要素的整合、旅游网络的构建以及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等相关内容。主要技术术语与定义文化资源:在本规划中,凡以表现人类社会文明特征为主的、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参观、游赏、休憩等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例如本规划中的潼关故城遗址、潼关古代的军事地位和作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均可称为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在本规划中,凡以展现大自然地理特征为主的、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参观、游赏、休憩等吸引力的各种地理景观,例如本规划中的黄河大转弯、三河交汇、禁沟沟壑、泉湖湿地,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均可称为自然地理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中可以作为旅游景观或景点进行利用与开发、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均可作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在本规划中,旅游资源地类型将依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2003)提出的分类方式和相关定义。黄河旅游三角地带:黄河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之间形成的锐角转弯,号称黄河大转弯。黄河大转弯所包括的运城市、渭南市和三门峡市分布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资源,例如运城地区的永乐宫、普救寺、关帝庙、东岳庙、丁村遗址等,渭南地区的华山、洽川湿地、黄河龙门、党家古村、司马迁祠等,三门峡地区的三门峡水库、虢国墓地、仰韶遗址等,因此称这一地区为黄河旅游三角地带。风情旅游区:能够展示具有突出特征的、满足旅游要求的自然风光区域,例如黄河风情旅游区。探秘游:以开发公众未知的旅游资源并能满足旅游者好奇心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例如黄金加工工艺探秘游。第二章 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地理位置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东端,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陕西省华阴县,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面与山西省永济市隔河相望。潼关县西距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地西安市144千米,西距渭南行政公署驻地渭南市78千米。县境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3440,东经11009-11025。县域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22千米,总面积526平方千米(此为1985年陕西省测绘局的公布数字,而1992年出版的潼关县志为444平方千米)。县境内最高点为秦岭八道垴海拔2132.10米,最高点黄河出境处海拔325.70米,自然条件县域的地形特征为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阶台状。地貌特点由南向北逐次为山地与浅山地、残塬沟壑壑黄渭河谷三种类型。县域的土壤有褐土、黄土、垆土、沼泽土、盐土、淤土和山地棕壤七个类型。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渭河沿岸阶地和川道沟坡,占土壤总面积的29%,褐土主要分布在安乐、太要、桐峪的沿山地带和沟道,占24%, 垆土主要分布在各级台源上,占16%,淤土分布在黄、渭河沿岸滩地,占12%,山地棕壤分布在北部深山区,沼泽土和盐土基本分布在高桥和港口一带。 潼关属于北半球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干旱气候带。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2.8,极端最低-18.2,极端最高42.7;年平均降水量625.5毫米,最多年份为958.6毫米,最少年份为447.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四季多风,8级以上大风经常出现,农业多受其害;平均无霜期为217天,最大冻土深度为44厘米。自然资源潼关县以农业经济为主,黄河川道和黄土平原大部分是耕地,森林和草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主要有乔木林、疏林、灌木丛和荒山草坡。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黄豆等粮食作物18种,经济作物有油料、苹果、大枣、芦笋等果蔬作物46种,畜牧渔业主要有牛、猪、羊、鱼以及家禽。主要植物资源有华山松、白皮松、油松等针叶松,侧柏、刺柏、桐树、栎树、桦树、槐树、榆树等用材树种20余种,漆树、核桃、石榴等经济树种16种,灌木和和观赏树种17种,要用植物 150多种。主要动物资源有著名的有麝香、穿地龙、罗布麻、生地等;野生动物有野兔、雉鸡、狐狸、貂、草鹿、白鹭、白鹤、野鸭等10多种。县域的水资源充裕,主要水资源为县域北部的黄河、渭河和洛河,还有分布众多的西峪河、桐峪河、善车峪河、太峪河、麻峪河、潼河、铁沟河、远望沟河、禁沟河、列斜沟河、磨沟河的十一条峪河,均发源于秦岭山脉,分别流入黄河和渭河。另外,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主要有黄金、石墨石、花岗岩、石英、铅矿、铁矿等。其中,黄金生产量雄踞国内第三位。区位分析潼关县为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黄河在县域北面折转急弯,加之渭河、洛河的三水交汇,形成独特的地理奇观。县域东面为著名的华山风景区,县域的南面为秦岭北坡的浅山区。历史上,潼关是进入关中平原的重要军事关隘,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古往今来,潼关县的地理战略意义极其重要。潼关县城西距渭南市78千米、西安市144千米;东距河南省三门峡市120千米、小浪底160千米;北距山西省运城市104千米、侯马市180千米。在秦、晋、豫三省交界的“旅游三角地带”中,潼关县城西距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22千米,北距陕西洽川风景区180千米,少华山风景区65千米,韩城司马迁祠190千米,北距山西普救寺、永乐宫、鹳雀楼、贵妃故里等历史人文景区35-50千米,东距河南虢国墓地和三门峡水利景观区130千米,小浪底水利景观区160千米。历史沿革潼关,古代军事关隘,兵家首争之地,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潼关处地在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隶虢国(北虢),称渭汭。春秋战国时称桃林塞,隶晋;后于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和船库。新莽时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东汉复名船司空县,隶司隶校尉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三国、魏、晋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 (公元534)属定城县,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公元607)改隶京兆郡。五年(公元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州。圣历二年(公元699)改属太州。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神龙二年(公元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 后经五代、宋、金、元各朝,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公元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撤潼关卫,五年(公元1727),设潼关县。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 改设潼关厅,属陕西同州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八年(公元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三十六年(公元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城治变迁西汉之初,汉武帝废秦函谷关,先后迁移关隘于河南新安及陕西弘农(今华阴一带),汉献帝于建安年间迁移关隘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秦东镇杨家庄一带。潼关之名,盖自于此。“潼关”最早的史籍记载当推三国志魏武帝纪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秋七月,公(曹操)西征,与(马)超等夹关而军。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元年(公元557)宇文觉在此打败东魏大将窦泰,遂于胜利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 ),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公元691),潼关又从塬上北迁至塬下,沿黄河南岸开辟道路,在今港口镇建立关楼,开挖堑壕,踞险守要。宋、金、元三朝依循唐制不变,累修关城,凭险设防。明代,设立潼关卫,城池规模益增,屡次修缮增建。潼关城垣遗址,今多有留存。清朝时期,潼关城池规模依袭明朝形制。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加固了濒临黄河的北城墙,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六座城门仍沿旧制。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潼关驻扎中国军队两万余人,扼守关隘。日本侵略军隔岸黄河,对潼关故城炮击不断,致使城内房屋十有九毁,居民大部逃离,故城元气大伤。20世纪50年代末期,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潼关旧县城部分处于淹没区,遂迁移新县城至南面5千米的南塬,旧县城逐渐荒弃。今留存残垣断壁,仍可窥见故城的历史轮廓。人文环境据历史资料稽考,中国历史上在潼关发生的著名战争有30多起。例如: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韩遂之战,北周愍帝与东魏窦泰之战,中唐安禄山部将崔乾佑与哥舒翰之战,唐末黄巢起义军攻打潼关之战,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潼关南塬之战,辛亥革命时期陕军与清军的潼关争夺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潼关守卫战,1946年解放军陈赓兵团同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潼关善车口之战,这些史实将潼关与军事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历史上,潼关孕育了丰富的军事题材作品。例如,唐代魏征的出关、李世民的入潼关、崔颢的题潼关楼、杜甫的潼关吏、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君贾、薛逢的潼关驿亭、吴融的关西驿亭纪事;宋元时期石介的过潼关、晁补之的潼关道中、张养浩的潼关怀古、邹宏道的题潼关、陈基的潼关;明代方孝孺的题潼关、王九思的入潼关、李梦阳的题潼关、林云翰的潼关八景;清代康熙皇帝的渡黄河潼关驻跸、顾炎武的潼关、李文笃的潼关、王世祯的潼关、洪亮吉的潼关、潘耀祖的潼关八景,各种诗词文卷,不胜枚举。这些人文历史的传奇故事和作品,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军事、经济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属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潼关具有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的军事地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潼关县的历史“八景”分别为:风陵晓渡、中条雪案、秦岭云屏、黄河春涨、雄关虎踞、谯楼晚照、道观神钟、禁沟龙湫。社会经济潼关县行政辖属渭南市,县人民政府驻地为城关镇。潼关县辖4镇4乡,分别为: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安乐乡、高桥乡、南头乡、代字营乡。全县的总人口1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9836人,占36%,农村人口为104164人,占64%。潼关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力量活跃。金、银、铅、铁、铜、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的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年产黄金近20万两,为全国排名第三的黄金生产大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较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较上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较上年增长9.6%。三项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28.2%和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比上年增长19.72%。其中,旅游产业的收入对全县GDP的贡献份额达到了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工资总额15743万元,人均年工资12475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基础设施建设潼关县交通道路发达,有陇海铁路、同蒲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G310国道,加之在建的西(安)郑(州)高速客运铁路,横跨黄河的铁路大桥和公路大桥,县域内的乡级公路通往全县4乡4镇以及绝大部分行政村。每天途径潼关县停靠的列车有5对,可到达济南、南京西、南昌、南宁、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有西安开出途径潼关县城停靠的高速公路班车40趟,普通公路班车32趟,潼关县的道路交通和旅游出行条件十分优越。潼关县的旅游交通体系分为对外和对内两部分:对外旅游交通主要依靠公路,每天有发往华山、渭南、西安、永济、灵宝、三门峡等旅游景区或游客集散地的班车50余趟。潼关火车站为三等车站,乘坐火车的游客较少。潼关的公路交通发达,从西安、渭南、永济和三门峡的自驾车游客较多。对内旅游交通建设相对薄弱,现仅有从县城途径故城和港口的班车,尚未建立旅游专线交通。2007年,全县的旅客运输量141万人,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千米。潼关县城已建成完善的自来水供应系统,通达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及部分乡村,日供水量为4500吨,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的自来水供应系统有待建设。电力的来源,总输电量为?Kw,县城、乡镇和村庄均通达电力,为旅游景区景点的电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有线通信已经联通县城、乡镇和行政村,家庭电话(含手机)拥有量达72%,无线通信已经覆盖全县绝大部分区域,县城和主要乡镇已联通有线电视和网络。第三章 县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县旅游业现状概况潼关县旅游业是近十几年逐渐发展以来的。潼关县政府在1993年设立文物旅游局,主管全县的旅游工作。全县目前仅有一家旅行社(渭南假日辉煌),为?级的资质,主要经营省内和国内旅游活动。全县拥有一星级和二星级旅游宾馆8家,共有床位约520张;星级宾馆和各种餐馆可提供的餐饮座位约为1200个。2008年,全县的游客量为17万人次,旅游收入为320万元。表1-1为潼关县自“非典”流行后仅五年的发展情况,基本态势是,游客量稳步上升,旅游收入的摆幅较大。表3-1 2004年-2008年潼关县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表年 份游客量(万人次)较上年增长率%旅游收入(万元)较上年增长率%200415-270-2005150200- 25.92006166.730050.0200715- 6.3300020081713.33206.7县旅游产业综合分析通过对潼关县旅游产业的现状调查和实地踏勘,对于潼关县旅游产业的现状综合分析如下:第一、在产业结构的发展指导政策方面,由于潼关县拥有黄金资源的优势,长期以来,在产业发展政策中,旅游业长期得不到重视,处于抑制状态中;在产业结构和产业贡献中,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少,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缺陷。第二、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将资源的属性看作是静态的和单一的,对于资源作用的转化认识不足,特别是如何发挥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运营机制、建设配套、宣传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使得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第三、在旅游产业的系统建设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倚重第一产业,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的系统建设上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架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机构、旅游服务队伍、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景区建设这五个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极不平衡,尚未形成系统的合理与完善的配置,造成运行机制的严重不良。第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由于对于旅游产业的认识与建设不足,导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缺乏完整统一的总体规划、缺乏宏观长期的战略政策、缺乏效益突出的开发建设项目,形成不了以项目带动整体发展的态势。致使以往旅游开发项目多为小大小闹,规模小、效益差、寿命短。第五、在旅游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投入方面,由于产业发展政策的偏倚,资源利用与转化的效果不佳,旅游产业的运行机制不良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投资的发展前景,造成投资信心不足,带来引资融资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静守坐等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形成了“路越走越窄”的被动局面。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自古以来,潼关的地理特点就有“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之称,千余年一直为兵家争夺之战略要地,在我国军事史上的地位独特,具有无可比替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潼关的山川形势被古人描绘为“重关踞天险,黄河曲抱城”,今天,黄河大弯、三河交汇、泉湖湿地、长桥飞跨、黄河渡舟等黄河景观极具观赏性,生动地体现出黄河风情的壮美性。潼关县为我国的三大黄金生产地之一,具有从采掘、冶炼到加工的完整工艺,作为一种工业旅游资源,将黄金生产与加工打造成一种景观,具有极其强烈的旅游吸引力,体现出独特的神秘性。潼关县具有陇海铁路、同蒲铁路、西郑高速客运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和G310国道,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具有优良的便捷性。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时刻,国务院提出了的40000亿投资的拉动经济的刺激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旅游局也提出了发展“国民休闲产业”的计划,全国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纷纷推出各种旅游优惠措施和刺激手段,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促进热潮。最新一版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已将渭南中心城区将纳入西安大都市圈的范畴,华山、蒲城进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内。同时,西安郑州高速客运铁路的建设,华山旅游区的客源一级目标市场已东扩至郑州。这些优势条件为潼关县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环境机遇。县委、县政府在学习和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针对发展潼关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产业结构单一、资源面临枯竭的窘况,摆脱长期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困局,前瞻性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计划,开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为潼关县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渭南地区凭藉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地位和影响,长期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精心打造地区的旅游网络和系统。在渭南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市域整体推进战略,要求开发潼关县的旅游资源(如十二连城、三河口、潼关故城等),充实和丰富关中东部旅游线,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化为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这一要求与潼关县的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旅游发展导向是一致的,为潼关县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拉动机遇。旅游业发展的制约潼关县的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属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均显投入不足,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旅游产业处在起步阶段,旅游市场的主体有待进一步发育和完善,潼关故城、十二连城、黄河风光、泉湖湿地等主要景区没有形成旅游管理与服务系统,对游客免费敞开参观,旅游产品处于沉寂状态。第二、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除了沿西潼老公路沿线的景点外,绝大部分景区景点的游览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都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建设,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旅游的需要。第三、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缺乏,旅游服务队伍亟需建设,目前只有旅游管理部门和行政人员,缺少旅游专线汽车、旅游宾馆、景区餐饮、旅游商店、导游讲解、咨询安保等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队伍。第四、政府对旅游产业的主导性和基础性投入不足,旅游投资、融资体制尚有待完善,特别是政策性投资引导的力度有待加强,投资环境有待营造,尚未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全民参与兴办旅游的生动局面。第五、旅游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到位,潼关的旅游资源很少见诸于省内的媒体,社会公认度较低,缺乏游览观光的吸引力。加之游览景点规模小、环境差、建设开发低档,旅游产品单一,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效应。第六、潼关县地处陕西省东端,三省交界地带,社会的整体经济欠发达,旅游资源长期沉寂,综合形成边缘地带的负面效应。旅游业发展的挑战潼关县地处三省交界,邻省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将会对潼关县的旅游开发形成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潼关的旅游资源主要以历史文化为特性,运城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多为历史文化特性,而且永乐宫、普救寺和鹳雀楼的民间知名度较大,三门峡地区的函谷关、虢国墓地及博物馆,也是历史文化的特性,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容易产生游览意向选择的排斥。二、在陕西省以西安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旅游线路中,东线的旅游线路最短,旅游景点的品位最高,分别为世界级的兵马俑和国家级的华山风景名胜,潼关旅游资源处于兵马俑和华山的“阴影”覆盖之中,旅游开发的起点要求高,难度较大。三、近几年,山西和河南的民间旅游产业投资的力度很大,例如山西的绵山风景区、晋东南的传统大院旅游、河南焦作的云台山风景区等,旅游投资的政策和思路趋于成熟,经验丰富。这些都对陕西省的民间旅游投资产生明显的挑战。第四章 县域旅游资源综合分析旅游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遵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有关规定执行;鉴于旅游资源的性质与特征,在定义叙述上参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50298-1993)、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内部试行)等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为满足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内旅游资源将依据资源的类型进行项目评价;评价标准中,每一评价因子分为四个档次,其评价赋值也相应地分为四级(见表4.1: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评价赋分分为“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层次。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6.3款的有关规定,旅游资源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综合评价赋分值分配如下:“资源要素价值”为80分,其中:“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5分;“历史科学文化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0分;“规模与丰度”15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为20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开发前景”5分;“适游期和预期客源市场份额”5分。 表4-1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赋值A资源要素价值(80分)A1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0分)A11价值极高20-16A12价值很高15-11A13价值较高10-6A14价值一般5-1A2历史科学文化价值(20分)A21价值具有世界意义20-16A22价值具有全国意义15-11A23价值具有全省意义 10-6 A24价值具有地区意义5-1A3珍稀奇特程度(10分)A31景观异常奇特、罕见10-8A32景观奇特、很少见 7-5A33景观突出、少见4-3A34景观比较突出,较少见2-1A4规模、丰度(15分)A41旅游资源结构完美15-13A42旅游资源结构很和谐12-9A43旅游资源结构和谐8-4A44旅游资源结构较和谐3-1A5完整性(5分)A51形态结构保持基本完整5-4A52形态结构有少量变化3A53形态结构有明显变化2A54形态结构有重大变化1B资源影响力(20分)B1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B11在国际知名10-8B12在全国知名7-5B13在省内知名4-3B14在本地知名2-1B2市场前景(5分)B21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5-4B22产品面向国内市场3B23产品面向本省市场2B24产品面向本地市场1B3适游期和市场适应性(5分) B31适游期300天5-4B32适游期250天3B33适游期150天2B33适游期100天1旅游资源概况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要求,潼关县的旅游资源基本分为以下六种类型:地文景观类(A)的有佛头山风景区;水域风光类(B)的有黄渭洛三河交汇、黄河第一湾、泉湖湿地;遗址遗迹类(E)有潼关故城遗址、十二连城遗址、风后女娲陵;建筑与设施类(F)的有汉代四知廉吏杨震墓,故城民居,黄河铁路大桥,黄河公路大桥,黄河港口,黄金生产加工流程和制作工艺;旅游商品类(G)的有慈禧鸭片汤、黄河鲶鱼汤、冷肉夹馍;人文活动类(H)的竹马古战船,踩高跷,背芯子等民间艺术表演。潼关县旅游资源的汇总概况见表4-2,潼关县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见表4-3。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潼关县现有的可以作为旅游观光的资源共有26处,按照类型数量为序如表4.2所示。旅游资源中具有特殊性质与数量的为以潼关故城和十二连城为代表的遗址遗迹,其次为传统建筑和交通建筑,最后为河流湿地风光和山地景观。另外,以民间演艺活动和地方特色小吃为特点的饮食产品也是在当地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以黄金生产工艺和黄金饰品为卖点的旅游产品尚未开发,也具有很好的旅游观赏吸引力。 表4-2 潼关县旅游资源汇总表分布序号旅游资源名称类别地点规模现状概况潼关故城E1明城墙遗址与遗迹EBF历史人文秦东镇故城城墙遗址周长约6km,高五至十丈,在唐城基础上扩展规模,顺山势筑城墙,南段城墙保护相当完整,马面、墩台清晰可见,现存城墙遗址占总长度的70%。E2明城门与水关遗址EBF历史人文秦东镇故城每座城门占地800-2000m2不等明代城墙的东门、西门、南门、上南门、北门、小北门6座城门,南水关、北水关和金陡关3座关门,现仅存部分遗址F1水泼巷传统民居FDB历史人文秦东镇故城水泼巷街区占地约1.5hm2是潼关故城唯一保存下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多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部分房屋曾遭日军炮火炸毁,后经修复,大多还保存着原貌。街区县有唐古井一口,乾隆槐树一株。 F2潼河右任古桥FFA历史人文秦东镇故城潼河上占地300m2单跨石砌拱桥,长约20米,高约6米,始建年代不详,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炮击部分受损,后经复修,名“右任桥”,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E3“马超刺曹”槐树及遗址EBA历史人文秦东镇故城占地200m2史载: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马超同曹操激战于潼关。诸葛亮后出师表上说曹操“殆死潼关”,即指此战。古槐潼关故城东大街,高约5米,径2米余。原槐树已死,今在原树遗址上又萌生一棵新槐树,树高3米,枝叶茂盛。 E4山河一览楼遗址EBD历史人文故城东山占地500m2原楼坐落在东山最高点,凭楼可北望黄河。清代县志有图绘记载,楼为砖木结构形式,高三层。该楼现已毁圮,遗址尚可寻迹。E5蒋介石读书处遗迹EBA历史人文故城东山占地200m2抗战时期蒋介石来潼关督战,曾在东山上读书留念。今有历史照片,地点可寻。E6女娲陵EAA历史人文故城东1.5km处的黄河中史传女娲姓风,死后葬身此处,风陵因而得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水保温工程建设方案(3篇)
- 九夹板供需合同书
- 防腐工程专项方案(3篇)
- 2025年度水利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四套)
- 农业无人机智能化水平提升对2025年农业生产模式变革的影响报告
- 电厂爆破拆除工程方案(3篇)
- 安全教育手册培训课件
- 中考专练:短文选词填空-(含答案)
- 立讯精密ai面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老年教师面试题库及答案
- 地基沉降量计算-地基沉降自动计算表格
- 巨人通力电梯NOVA GKE调试说明书故障代码GPN15 GVN15-GKE - 51668093D01-2022
-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拼音版)
- 2025数学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复习讲义含答案
- 数字货币概论 课件 第5章 稳定币的原理与实现
- 重点群体人员本年度实际工作时间表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第1章-数据科学概述
- 健康指南妊娠糖尿病孕期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 军工行业保密知识传授培训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报告
- 殡葬经济现代墓地投资项目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