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庭院文化肖云儒.doc_第1页
中国庭院文化肖云儒.doc_第2页
中国庭院文化肖云儒.doc_第3页
中国庭院文化肖云儒.doc_第4页
中国庭院文化肖云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庭院文化 肖云儒 中国人对家的观念的理解中国的“家”字是屋顶下面一个豕,就是先民定居下来后,圈养的猪,是由游牧转入定居的标志。如果工作、事业是人生的前台,那么家庭就是人生的后院;如果工作、事业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家庭就是处理人与心、人与亲的关系。因此中国人特别需要在家庭中找到一种亲情和温馨。中国是土地文化的国家,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家不能离开土地,要接地气。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的社会,中国人的家庭是宗法制的家庭,家国同构。中国人希望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并且有秩序地居住在一起,所以中国庭院有一进、二进、三进,这种速冠结构反映了中国家庭内部的秩序关系。对土地的诉求、对宗法的诉求、对礼制的诉求、对亲情的诉求,这种种诉求决定了中国人对家庭、庭院最原初的诉求和构想。中国的家庭,首先一个功能要“和天和地”。在中国,天、地、人是三个生命要素,中国人笃信地下有一个人,天上就有对应的一颗星,我们从都是有星宿的。在中国人的庭院里,如果看不到天空,那就跟宇宙和星辰隔断了;如果触摸不到土地,房那就没有了地气,人就没有了根。通过家庭来和天和地,庭院就要有天井、有院子、有园子,人与天地同在,与花鸟共居。中国家庭的第二个功能就是“和家和人”。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了,人生的后院稳固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前台就有了活力,家和则万事可兴。而家庭的和睦,又锻炼了中国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最初的本领,妯娌、婆媳、兄弟之间都容易发生矛盾,中国旧式大家庭对每个人的情商是一种锻练。在家能处理好妯娌、婆媳、兄弟关系的人,在职场上往往就能处理好与上级、同事的关系。连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进入社会也很可能四面不讨好,影响你的竞争力,所以和家有利于和人。中国家庭的第三个功能是“和心和情”。家庭是一个闭合的组织,内封的院子。进到家庭里就相对封闭,关起门来小两口在一起就更封闭。把社会的喧嚣、红尘的格斗全部隔在栅栏门外,人的心能够静下来,一切都可以放松,可以拉拉家常话,谈谈采菊东篱下。人的私密感情在这种空间能够得到很好的发育,可以养心、养情。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观和庭院观,最根本的是从中国礼制社会、土地文化社会、宗法族缘社会出发,追求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南方北方,只要是土地文化区,中华民族的古典家居形式都是庭院。北京有四合院,在什刹海、后海一带现在已经成为了游览景观;在我所在的陕西,西安有明清时代的四合院;陕北、关中农村也有地窑四合院,整个村落地平线上看不到,只看到树,房子全部在地底下,三代同堂,合围而居,有利于三代人的亲和和交流。我的老家在江西,江西、福建一带有客家的土围楼,整个家族十几户、几十户居住在一个大的园形房子里,古语叫“囷困而居”,形成一个大的家族庭院,园楼空心,中间是家族共用、共享的大庭院。中华民族土地文化各个地区,在没有有效沟通的古典时代,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家庭变成庭院式,这种不约而同的背后一定有规律。他在实践层面是没有沟通的,但是在道理、心理层面却是相通的-就是希望家庭成为人生最和谐的地方。没有庭院,没有院子的家,很难进入我们的生命记忆。单元楼很少有记忆,虽然我在单元楼里住了十几、二十年。我最早的童年记忆是在赣南,我家住在一个大祠堂里,大祠堂里这一大家族,一个小家占几间厢房,厨房挨着厨房,伸手可以抓别人的盐放进我家的锅里,多么亲和啊。后来我带着我的老伴、孩子专门回到江西,那个家已经破败了,部分墙体已经坍塌,祠堂还在。但是我非常兴奋,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对家最早的记忆,它是那么深刻的烙进了我的生命。到陕西以后,我最深刻的记忆是地窑,一个看不见的村庄、地平线以下的村庄,但那么亲和、温馨。我住了很多年单元楼,现在住22层,远远地离开了土地,周围全是高楼的合围,看不到敞亮的天空。而远处的天空又全被楼层的剪影、或者雾霾隔断。每望窗外,有的只是遗憾!在没有天、没有地的情况下,家显得那样的枯燥,没有一点温润。现代都市生活给人类提供了许多最好、最便利的东西,却不给人类提供生命记忆、童年记忆。其实这个提供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儿歌、传说、外婆讲的故事等等,但最重要的就是生存空间庭院,庭院中的氛围,庭院式的美。孩子们成天接触土地,抓知了嬉戏,听蛐蛐唱歌,有了这些就有了童年记忆,就烙下了土地、天空对于生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老人,我希望把中国人这种庭院情结传下去。没有了庭院,人生少了多少情趣!庭院子跟院子之间产生的邻里关系,也是人生感情的重要内容。而现代生活忽略了这一点,只有非常干燥的没有润滑油的职场生活,家中几代人住的很远,电话联系的那种温馨,不能充分满足生命的需求。我甚至觉得现代都市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必然有一天要回归庭院,现在已经开始有了端倪,象西方人回归山野别墅那样。回归庭院、回归和谐、回归亲情、回归家庭,回归家庭的礼制和温馨。中国人的性格在有庭院的家里怎样体现出来中国文化是村社文化,即家族文化,家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中国不是欧洲的城堡文化,而是以家族血缘为网络的,以地缘、族缘、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家族文化。在世界各国之中,中国人对家可以说是最看重的。我一个到外地开会,拖着拉杆箱在候机厅里游荡的时候,有一种漂泊感。有次在机场无意碰到了音乐家赵季平,季平是陕西文联主席、中国音协主席,跟我住对门,但平时对门却很少碰面,他也忙我也忙,又是相对隔离的单元楼。我们俩拉着行李在机场碰面时,都有一种惆怅和伤感。他说,咱们成天不着家呀!我说,季平,咱们回家吧。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喜怒哀乐,相当一部分寄托在家庭里,寄托在家里各种物态的装饰和形态的摆设上。职场是公共空间,工作当然也是家庭温馨的一个基础,赚钱回来把家打理温馨。中国庭院建筑里有很多砖雕,福禄寿、鹿、龙、凤、朱雀等等,还有喜庆图案,它既是建筑艺术之莫,又是我们对于人生的祈冀。是这种人生祈冀物态化的、艺术化的凝聚。每年年节的祝福,我们会写成对联贴在门楣上。还贴门神,门神辟邪,把不吉利的东西堵在门外,把祥和之气让进家里。庭院的房间里也有各种各样的饰物,都是吉祥物。中国人的理想以及对幸福各种各样的诉求,在家庭里被文字化、艺术化、雕塑化,这是中国风尚。东方人一般偏含蓄,不在大庭广众炫耀自家的幸福。中国传统性格,希望把自己幸福秘藏在心中,秘藏在家里,让家人共享。别人问他你幸福吗,他可能是会意的一笑,神秘的一笑,很少说我多么好多么好。我们会认为这种人浅薄。从文化角度怎么看“西安院子”“西安院子”当然要有关中文化,因为西安地处关中。但它又是以关中的院子为基础,揉进了南北庭院特色的一个建筑艺术群。可能“西安院子”设计者、建造者的核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审美,想把这个院落建筑群作为艺术品,留在这块土地上。我注意到院子里有一口井。这个井就是中国村社文化的一个符号。聚水而居,有了井,有了水,家庭就聚在井的四面铺排摆开来。这个“井”字,中间是口字,是井圈,四边伸展出去是街道,村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井旁的开阔地是个小广场,周围铺排开的是街区。每个家庭可以在这里汲水,在这里交谈,这里成一个简单的交际场合。“西安院子”在社区设了个井,使都市社还有了一点农耕的古韵。我还注意到,这个井四边的巷道,不是通透的,从这边一下看到那边的,而曲折迷离的,有江南小镇的特点。通透是大白于天下,曲折、迷离、遮挡、隔断才能制造出神秘和悬念。这就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标志在西安院子的体现。“西安院子”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洇蕴着一种中国境界,这个境界可以作三种表述:敬界、静界、净界,正好是儒、道、释。第一是敬界,恭敬。“西安院子”独门独院,面积大,可以三代同堂。老人住楼下,中年人在楼上,三层是孩子的学习间。三代同堂,敬老爱幼,体现了儒家礼教之境。第二是静界,安静。这个院子不在高速路边,远离喧嚣,在山的掩映下非常安静,再加上家家门前的流水,营造了非常安静的超出尘世的境界,这有道家之风了。第三是净界,净土。在水雾薄云中、在幽幽的灯光中,它带一点梦幻色彩。人生有很多梦想,你跋涉了一辈子,突然发现在秦岭山脚下这个所在,原来就是童年伺往过的梦,中年奋斗过的梦。这有点佛家彼岸境界的味道了。这个院子非常符合中国庭院审美思维,这是借景生情,移步换景,模糊美学等等,这样一种中国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