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验收申请表(印刷终稿).doc_第1页
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验收申请表(印刷终稿).doc_第2页
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验收申请表(印刷终稿).doc_第3页
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验收申请表(印刷终稿).doc_第4页
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验收申请表(印刷终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验收申请表(中心类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学校名称(公章):常州大学中心名称: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中心网址:中心电话心联系人:王利平江苏省教育厅 制二一四年五月填 表 说 明1.本表所填数据截至时间为2014年6月底。2.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加盖学校公章后上报。3.表内所填数据请学校认真核实,确保准确无误。4.表格中有关数据涉及到“校内”和“校外”区分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相关数据统一填入“校内”栏目,实践教育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数据填入“校内”和“校外”栏目内。5.表格中有关数据涉及到“中心”和“基地”区分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相关数据统一填入“中心”栏目,实践教育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数据填入“中心”和“基地”栏目内。6.申报表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相关表格栏高不足,可以自行增加。7.表格中填写的相关量化数据与建设成果,请在网站上作出详细展示,以便于评审专家审核。一、基本情况实 践 教 育 中 心 名 称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所 属 学 科 门 类环境与安全工程校 外 实 践 基 地 名 称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中心概况(简要介绍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总体情况,实践教育中心需着重说明满足实践环节需求情况)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1年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资助。该中心隶属于校级实验训练中心,建制相对独立。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全面负责环境与安全学科相关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开放实验、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中心目前承担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怀德学院等相关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任务,年实验学时数2.2万。目前承担24个班级的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课程18门,实验项目72项。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中均开设有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实验项目。 中心包括八个相关的学科综合实践平台:(1)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试验与训练平台;(2)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训练平台;(3)环境监测与评价训练平台;(4)火灾爆炸事故与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平台;(5)油气储运安全训练平台;(6)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资源化训练平台;(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训练平台;(8)安全监测与评价训练平台。立项建设期,通过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经费、学校教学、学科建设及平台建设专项装备计划,该中心得到装备计划资助总经费近400万元,实验维修、耗材及办公费22余万元,合计421余万元。并建设室外“环境与安全学科专业特色综合实践训练中心” 1座(已投入45万元,面积580m2,后面有关材料中单独给出。)。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164台(套),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645余万元。且拥有一批省内高校先进的大中型实验教学仪器,如日本岛津公司LC-MS2010液质联用仪、GC2010气相色谱仪、德国耶拿公司AAS300原子吸收光谱仪、multi n/c 2100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等。常州大学测试中心有一批省内高校领先的大型仪器,可为该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另外,我校为常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可充分利用常州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有效保障该中心平台的运行。中心分别建立了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平台,各团队负责相关方面的项目规划、建设和研讨,促进平台实践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建设实验新项目时与承担项目相结合,加强自制实验设备装置的研发与应用,拓展实验项目内涵,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中心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和工程实践水平。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每年提供学科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同时中心充分利用教师科研项目,尽量把科研项目与平台实践训练项目结合,并把部分科研项目节余的经费用于相关平台的建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校设有专项资金保证,学院设有配套奖励,激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及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实践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技项目21项,市厅级科技项目18项,企业合作项目1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510余项,获得授权100项;年均科研到款950余万元;获得教学科研各类成果奖励12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9篇;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35余项,其中重点项目14项,江苏省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6项,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40项。目前,学院有国家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1个,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出版教材30余部。围绕学院学科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20余场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项目申报、服务地方、提供奖学金及就业岗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该中心的顺利运行,成功搭建了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的实验、实习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合理补充、完善了原有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市政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平台,有效促进了学院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水平。教 学 简 况实验课程门数实验项目个数年实验人时数面向专业个数实验项目开出率校内校外校内校外校内校外立项前24873万4100%验收时18772211.6万0.6万3100%环 境 条 件建筑面积(平方米)仪器设备台件数(单价800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万元)10万元以上设备台套数总值(万元)校内校外校内校外校内校外校内校 外校内校外立项前5600985124627692验收时61801164164536282672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情况姓 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王利平1960.11研究生硕士教授联系方式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箱0519-8633008713915038128教学科研工作经历王利平,男,1960.11出生,198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1994年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实验室与科研工作,校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常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理事等职务。在高校30余年中,主要从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质控制与节水技术、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城市给排水管网系统优化等。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10门,研究生课程4门,并承担了实践性教学指导工作,指导研究生30余名。主要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及市校级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自制实验教学设备装置成果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团队奖1项,获全国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项;获得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奖、教学质量奖、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及教学/科研贡献奖等;并被高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3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奖2项,全国专业科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奖1项。 近年来,在水源水质改善与污染控制、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质控制与节水技术、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六大人才高峰”课题1项,市厅级项目6项;项目鉴定5项;获省市级科技奖4项;申报专利15项,其中授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人员情况实验教师总人数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其中兼职教师人数小计正高副高中级其他立项前269225017验收时3512255023实验技术人员总人数其中高级工程师/实验师人数其中工程师/实验师人数其他技术人员人数立项前9243验收时12444企事业单位实践经历教师总人数其中具备专业领域实践背景专职教师人数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企事业单位兼职指导教师人数立项前验收时其他人数立项前验收时经费投入情况立项建设期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小计校内校外校内校外校内校外校内校外校内校外中央财政投入经费(万元)省财政投入经费(万元)331002542200市县配套经费(万元)学校配套经费(万元)36.4114.825.644.6+45221.4+45其他经费(包括行业、企业投入经费等)(万元)总 计69.4214.850.686.6+45421.4+45开放共享情况立项建设期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小计中心基地中心基地中心基地中心基地中心基地服务本校学生人次3543514023751482服务其他高校学生人次4443092912101254服务社会(包括技能鉴定、 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人次120120105105450总 计9187807986903186 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成果情况立项建设期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小计国家级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个数精品资源共享课门数省级教学成果奖个数123精品资源共享课门数重点教材个数11重点专业个数22教改课题个数112社会服务成果个数3238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成果清单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成果名称奖项级别主持人姓名发奖单位获奖时间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特等奖 史国栋、邵辉等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9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二等奖王利平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3.3高素质创新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 李伟明、邵辉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3.3高效陶瓷膜优化制备体系及处理营养化湖泊型原水效能研究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指导教师: 王利平、 杜尔登江苏省教育厅2013.4硅藻土-Fenton试剂联用处理甲萘酚废水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指导教师:王利平专业指导委员会2013.8分散大红染料模拟废水处理方法探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严文瑶江苏省教育厅2012吸附性材料对水中有机物质的吸附性能及特征研究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杜尔登江苏省教育厅2012燃气管道泄漏声发射检测试验及工程应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郝永梅江苏省教育厅2012大气环境废弃混凝土多重循环再生可行性研究-循环再生骨料性能演化规律研究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朱平华江苏省教育厅2011承担省级以上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经费(万元)立项时间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体化实验实训中心,育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江苏省教育厅0.82011高校专业综合改革与重点专业类建设研究以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为例江苏省教育厅0.82013教师开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名称开发人投入教学起始时间参加学生数高效液相介质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的模拟实验李定龙、赵文昌2013.9142火灾报警控制系统与模拟灭火实验黄勇、郝永梅2012.11122建筑消防系统参观与设计实验黄勇、邢志祥2012.11136电气浮系统构建与实验陈毅忠、杜尔登2011.10620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名称负责人使用学生数研制时间无极光催化反应装置王利平82013.9烟气脱硫脱硝中试装置李定龙122013.5催化臭氧氧化反应装置装置王利平172012.3可燃气体爆炸平台黄勇122012.2可燃气体预混塔王凯全122012.1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程邵辉、黄勇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水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戴竹青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黄勇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技术严文瑶、戴竹青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大学生安全素质修养邵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化工生产安全技术陈海群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安全监测技术郝永梅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烟花爆竹经营安全必读(第三版)王凯全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李美娟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测量学万玉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自编实验讲义名称作者使用学生数编写时间水工程实验技术水处理教研组1792012环境工程实验环境工程教研组1552011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基础实验指导书微生物课程组1502012化工安全实验安全工程教研组572013流体力学环境工程教研组822011近代分析测试技术环境工程教研组672012消防工程安全工程教研组722012应急救援技术安全工程教研组872013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王新颖 黄勇472014工业通风与防尘实验徐炜 黄勇472014安全人机工程实验讲义袁雄军 黄勇472014安全检测与监控实验王新颖 黄勇472014学生参加的省级及以上创新性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级别起止时间参加学生数基于多相催化臭氧工艺氧化降解塑化剂有机废水的研究国家及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2013-20145基于分子荧光和平行因子分析的环境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结构特征研究2013-20145焦化废水脱色功能菌的筛选及菌剂制备工艺研究2013-20145非金属多孔材料阻隔防爆性能的研究2013-20141高效溶藻功能菌的构建及其菌剂制备工艺研究2013-20145处理不同类型水体的陶瓷膜改性研究2012-20134新型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处理工业废水2012-20133新型油气管道泄漏监测装置2012-20133蓝藻、藻毒素生物降解双效转基因工程菌菌剂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2014-20154环境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荧光光谱与结构特征响应关系研究2014-20155城市典型污染场地污染物迁移扩散模型装置设计制作及应用2014-20155双侧集水式平板膜元件及组件研发2014-20154一种新型基坑支护桩体的发明2014-20155废弃混凝土制备高性能彩色透水砖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2013-20145一种新型高效抑藻除藻剂的研发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一般)2014-20155城乡道路两侧建筑灰尘重金属污染风险研究2014-20153建筑垃圾制备高性能保温节能砌块应用研究2014-20155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后多环芳烃的迁移规律研究2014-20154季膦盐复合杀生剂的制备工艺及应用2013-20145废弃混凝土制备高性能循环再生结构混凝土的可行性研究2013-20145黑麦草微生物联合修复铅镉复合污染土壤2013-20145蓖麻对镉污染胁迫的适应机制与调控途径研究2013-20144镉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复及强化措施研究 2012-20135建筑垃圾彩色再生混凝土地面砖制备技术研究 2012-20135仓储型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开发2012-20132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高效、选择性吸附剂去除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机理研究2011-20125作物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生命评价研究2011-20124混凝-微滤法处理电镀废水2011-20125地下狭窄空间救援设备研制2011-20123其 他基于含油废水功能陶瓷膜的制备、改性与应用研究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13-20151猪场沼液氮磷耦合分离技术与缓释有机肥开发2013-20151超滤膜的结构参数调控研究2012-20141天然气发电泄漏事故风险定量研究2012-20141城市内河微生物絮凝固定化脱氮及机理研究2012-20141利用厌氧发酵产物沼液养殖泥鳅试验研究2011-20131二、建设完成情况(表中前四栏须与申报书对照说明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等方面建设成效)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中心围绕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结合实验教学实践,确立了“一个回归,两个结合,三种意识”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努力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回归,即回归工程,学以致用;两个结合,即注重教学改革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三个意识,即增强质量意识、综合能力培养意识和学科特色意识。中心不断深化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善实践训练平台的环境和条件,建设完备的实验基础设施,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做出了应有贡献。建设完成的基本目标为:1. 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中心建设的核心,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青年教师比例,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及工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建立以能力、个性发展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分模块、相互交叉渗透的实验教学体系。3. 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的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新体系。将传统的单一性、演示型、验证性实验更新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训练,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从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化的发展。4. 加强中心硬件的建设,通过自制与购置相结合,增设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备,增补了常规实验装备的台套数,改善了实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效益。5. 加强网络教学与信息资源的建设,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训练中的优势,加大综合训练中心的开放力度,提升层次和档次,不断更新完善了中心网站。6.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先导,通过改革、实践、总结、提高,建立了适应二十一世纪工程科技人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需要的环境与安全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实验体系、工程实践训练和科技创新体系。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1)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培养环境与安全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坚持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将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贯穿于学科体系和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之中。(2)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创新之根在于实践”的原则,从工程实际和应用出发,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和思维完成各层次的训练,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建立的基本层次为: 基础能力培养层次: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知识、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学会常规实验仪器与装置的使用,编写实验报告,熟悉典范实验的原理、方法及实验过程。 综合能力培养层次: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从查找资料、拟定实现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初步具备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层次的实验内容从学院教师承担的实际研究课题或工程中选取,内容具有学科背景和一定的先进性。 研究能力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来源于环境与安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课题,也可通过科技创新立项,面向优秀学生,以团队课题组的形式实施,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设计、编写教学/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通过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加大了开放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重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加大自制实验仪器装备和购置经费的投入,创造了实验教学、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硬件条件和良好环境,促使了环境与安全科学综合训练中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开放。(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发挥优秀教学资源辐射及示范作用。(5)改革课程体系,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跟踪环境与安全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将现代技术与方法融于课程体系改革中,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从整个环境与安全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着眼,构建了创新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并能利用一定的环境与安全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实验内容更多体现内容新、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内容新”是指要结合学科的发展,结合现代工程实际;“难度适中”体现在适合教学/科研的实际水平,控制在使学生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程度,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并得到相应的锻炼;“可操作性”是要求实验的题目与实验室的条件、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避免出现实验失控的现象。从而实现实验内容既体现学科的发展水平、又满足实际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实验训练内容,实现实验训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了中心开放创新管理办法设立开放与创新校级和院级学生开放与创新性研究课题和项目,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对于指导综合开放和创新实践项目的教师,在教学工作量及考核方面给予加分,对取得成效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奖励。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环境与安全学科专业明显的工程背景和社会急需特色人才,训练中心利用实践教师工程经验较丰富的优势,对常规的讲授式教学进行了讨论式和研究式授课改革。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尝试性地添加了讨论和研究环节。如在水处理实验技术教学中,结合研究课题,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及研究性实验内容。 为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训练中心计划构建了不同的平台,制定了计划,编写了实验教材及指导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实验教学效果:(1)中心按教学大纲要求实验项目开出率为100%,并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调整需要,对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新增部分实验项目,编写出版实验及实践教材9部,编写实验指导书12部。自制教学装备5台套,新开发的创新性实验项目4项。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2)组织申报和开展了大学生开放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7项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35项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4项;有6项获得江苏省研究生科技创新立项资助;有40项获得校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立项资助。获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江苏省赛区三等奖1项。(3)通过中心开展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学生数每年有120余人,取得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其中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4项,个人三等奖4项,获得全国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项;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7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单项奖8项;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12人次;中心2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实验室,5人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员及管理员。教学主要成果:(1)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3)获得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高校工作委员会优秀成果奖2项;(4)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奖4项,个人单项三等奖4项,获得全国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项;(5)申请立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市级教学研究课题1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29项;(6)水分析化学实验及环境保护概论教材获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消防工程”精品课程获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7)出版实验及实践教材10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师资队伍建设(包括队伍建设举措、队伍状况等方面建设成效)队伍建设举措:(1)加强对实验中心现有师资管理与培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2)按照学校要求,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并安排进入实验中心,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培训,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3)通过团队管理,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先后成立了12个教学科研团队,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队伍状况:(1)3年来,有1名青年实验教师赴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6名青年教师分别赴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攻读博士,2名青年教师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有1名青年教师赴扬子石化进行实践锻炼,有10名教师分别赴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地区访学交流。及大地促进了国际化教学的水平。(2)新引进教授2人,博士12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5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层次。(3)先后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管理模式(包括管理体制、信息平台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建设成效)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校级实验训练中心,建制相对独立。中心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全面负责环境与安全学科相关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开放实验、创新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主任全面管理日常教学计划与运行、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管理及考核、教学实验装备计划的申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等工作。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公共支撑平台,是服务于培养综合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开展各类教学/科研创新与开放实践活动的重要训练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较完善了中心网站,使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更加开放。通过中心网站的建设,及时对外公布信息,为学生、教师及社会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服务的平台,为中心的全面开放构建了基础。达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设备与环境(包括仪器设备购置、运行维护、环境与安全等方面建设成效)设备购置与运行维护:目前中心拥有仪器设备1164台套,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645余万元。3年来新增仪器设备179台套,价值399余万元。已拥有一批省内高校较先进的大中型实验教学仪器。根据不同专业学科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对实验仪器进行了合理配置,使得仪器利用率大大增加。实现了实验设备的账、物相符率达100%,完好率达96%,有力的确保了高密度、大批次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经常性、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运行正常,使用效率较高。2011年得到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资助大型仪器2台,设备价值达56万元。学校根据学科发展每年提供学科建设专项运行经费,同时中心充分利用教师教研/科研项目较多的情况,尽量把教研/科研项目与平台实践训练项目结合,并把部分教研/科研项目节余的经费用于相关平台的建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校设有专项资金保证,同时可申请获得国家和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环境与安全管理:中心始终重视加强安全与环境卫生的管理及督查工作,认真开展广泛的师生安全教育。实验室明示实验安全卫生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实验员工作职责,并定期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中心重视环境、安全保障制度,对师生安全、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定期进行各层次的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产生。中心未发生安全事故,得到了学校有关主管部门的好评。中心重点对实验室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有害有毒物品的使用情况调查,并统一配置了安全装置,通过引入课程负责人管理专业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责任人,加强安全卫生管理。三废处理措施有力,各实验室配备专门容器分类回收各种废液及废弃物,然后集中处置。确保了实验教学和开放、创新实验实训的有序开展。示范辐射效应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在以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火灾爆炸事故与应急救援模拟、油气储运安全、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资源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安全监测与评价等训练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强组织自制具有典型的、创新研究的综合实验功能的实验设备装置(平台),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安全学科训练中心的相互融合与共享。中心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国立大学、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芬兰萨塔昆塔应用科技大学、瑞士巴赛尔大学、美国环保规划管理部门、澳大利亚新南威士初级产业部、美国MINN WATER公司、国家安监总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环保部华南环科所、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等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参观及交流。中心接待了常州市中小学师生、常州市小记者2012年冬令营营员、社会人士的参观学习,人数达350余人次。以及常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环保安全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人数近450余人次。对中小学师生和民众进行了环境安全科普知识讲授及环保安全社会责任及义务的服务教育,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及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项目近40项,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心平台开展实验实践训练120余人次/年。开展实习及毕业实验实践训练的学生达300余人次/年。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及开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果。中心特色(在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取得的特色成果)中心的主要特色在于针对社会环境与安全热点问题,提出了“能力+创新”的特色培养理念。以水污染与治理、安全事故与应急为主线,开展了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制度、装备计划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特色性的改革与建设。在实验教学方面,以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目的,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手段,以实践教学立项为动力,组织开展了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改革,用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强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在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成效,强化责任意识,开展长期的安全与环境卫生督查,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提出整改要求。在设备及环境建设方面,围绕专业学科特色,制定2012-2015专业学科装备计划,并积极申报教学装备计划,获得经费270余万元。通过基础性实验测试仪器和科研性实验设备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存在不足存在不足:对中心经费投入的计划性还不够,应加强;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及工程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不足;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较弱,需要加强;中心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及理念不足。改进方案:在校职能部门关心指导下,通过政策在经费投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给予倾斜,特别是实验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中心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中心功能,进一步提高中心的开放性,扩大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三、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一、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1)根据国家“十二五”经济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和江苏省、常州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环境与安全学科发展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先决条件,主要在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环境监测与评价、火灾爆炸事故与应急救援、油气储运安全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安全监测与评价等研究方向上进行投入和建设,使这些方向的试验仪器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能基本满足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企业研发项目的需要。在向学生开放的同时,中心还可向大学城院校相关专业及国内外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开放,并对社会开展环保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2)为满足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进一步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以满足每4-6人为一组开设实验所需要的实验仪器设备;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从时间、条件及经费投入上给予保障;进一步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内涵,提升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内容。(3)编写并出版适用性强、体现环境安全学科特色的教材3-5部,特别是实验教材1-2部,以适应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4)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装备计划的申报工作,获得经费资助,进行自行设计研制实验教学设备2-3套,争取参加有关竞赛,获得奖励;通过该平台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0-15项。(5)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申报承担教学研究课题2-3项;申报教学成果奖1-2项;发表论文5-10。二、建设思路(1)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内培外引,提高高职称、高学历、青年教师的比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创造条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具有开拓意识的实验教学创新团队。加强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的计划性。(2)巩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建立以能力、个性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交叉渗透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互独立的、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3)进一步开展硬件建设,自制或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装备,增加补充常规实验装置的台套数,改造或完善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实验环境,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设备的绩效。(4)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模拟实验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实验室、实验项目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开放使用政策。(5)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环境安全学科特色,加强科技创新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三、预期建设成效(包括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体制与管理、设备与环境、示范与辐射、特色等方面内容,应有量化指标)(1)实践(实验)教学通过后续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建设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形成2-3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或平台),以促进环境与安全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渗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提供有力支撑。(2)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为优秀青年教师创造良好成长的工作环境,着力培养3-5名青年学术带头人,新增2-3名教授,4-6名博士。加大国外研修力度,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到50%。建立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开拓意识、爱岗敬业、稳定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3)体制与管理继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提高管理水平。将综合、设计性、开放性实验质量纳入学院教学督导组的督导范围,提高相应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水平。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负责制,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范围。保证实验设备定期检查维修,使其处于完好状态,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4)设备与环境结合教师、研究生的科研项目,添置必要的实验装置仪器,以便承担国家、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既取得了科研成果,也锻炼、培养、造就了高水平的教师、研究生队伍。新增和完善的学科综合训练平台及数量为:城市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模拟平台1个,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模拟平台1个,水体污染与修复中试平台1个,水处理中试平台2个,土壤污染与修复中试平台1个,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平台1个,火灾爆炸事故与应急救援平台1个,消防系统平台1个,以及为平台配套的实验仪器8台套。(5)示范与辐射以服务行业和地区需求为重点,围绕环境与安全学科领域,在水体污染治理与修复、火灾爆炸事故与应急救援、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安全监测与评价等研究方向上进行深入思考,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实验、实践训练和环保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平台,更好展示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6)特色中心的主要特色在于针对社会环境与安全热点问题,对提出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深化,以环境污染与治理、安全事故与应急为主线,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制度、装备计划及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运行;与石油、石化、化工、纺织等相关行业紧密合作,加强工程训练能力,体现“产学研”办学特色;通过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实验示范中心。四、经费投入规划(包括资金来源、投入规模、主要投入方向等)(1)资金来源 后期计划投入总经费200万元,由学校与省教育厅按1:1的比例配套投入。(2)投入方向针对环境与安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设目标,结合实验教学、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在环境污染与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