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讲.ppt_第1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讲.ppt_第2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讲.ppt_第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讲.ppt_第4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讲,授课:肖楚楚电话MAIL:bethkkqq,十、公园绿地规划,本章要点:公园绿地的作用与功能;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公园设计规范;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生态保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使用需求:满足全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及休闲游憩的要求;卫生安全需求:满足卫生和安全防护、防灾、城市景观的需求;景观需求:满足改善城市艺术面貌的要求。,1.公园绿地作用与功能,观赏游览:供群众游览、休息、观赏和开展文化娱乐、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的优美场所。它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公共绿地中常居首要地位。促进健康:其优美的环境使游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忘却烦忧,促进身心健康。社交场所:其游乐、体育各种设施,是居民联欢、交往的媒介,特别是青少年和老人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同时可以通过活动增进市民间的友谊。科普教育:其科普、文化教育设施和各类动植物、文化古迹等,可以使游人在游乐、观赏中增进知识,了解历史,热爱社会、热爱祖国。防震避灾:公园中设有开旷的绿地、水面、大片树林,是市民们防灾避难的有效场所。,1.公园绿地作用与功能,公园的雏形、形成与建立公园的雏形公元前1171年,我国周文王之囿;古希腊城市中的广场;古罗马的为市民共同活动的中心广场和公共剧场。公园的形成文艺复兴时代庄苑,如路易十四大面积的凡尔赛宫园。公园的建立19世纪前,英法建立了近代公园;18221903年,美国的中央公园(CentralPark);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公园被法定,1898年Ebenezer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受到了世界各国城规的采纳。,2.公园的发生与发展,近代公园在我国的出现与发展186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建造的“公花园”(现黄浦公园)为最早的一个,后陆续建有“虹口公园”(建于1900年)、“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1908年)、极斯非尔公园(现中山公园)等风格:英国风景式或法国规则式,具有大片草坪、树林和花坛,极少建筑1906年无锡由地方乡绅筹资兴建城中公园,1911年扩建后,定为“城中公园”风格:仿外国公园,内有土山、树林草地和小亭一座,扩建时为日本造园家规划监造,种植日本樱花,假山上置有小宝塔等。,2.公园的发生与发展,上海黄浦公园,上海黄浦公园,1911年后,孙中山下令将广州越秀山辟为公园,后相继出现汉口市府公园(现中山公园),北平的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杭州的中山公园、汕头的中山公园等。特点:大多在原有风景名胜基础上整理改建的,有的本来就是古典园林,也有的是参照欧洲公园的风格扩建、新辟的,直到解放前,规划设计基本上停留在模仿阶段。,2.公园的发生与发展,解放后,公园得到较大的发展、扩建、改建和新建了许多公园,1980年统计,全国220个城市已有679个公园。特点:1、类型增多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陵园)、名胜古迹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文化公园、森林公园、青年公园、科学公园、体育公园等,另有居住区公园、滨水绿带、街道游园等。2、内容和设施方面规模较大的展览室、茶室、纪念馆,有的还有溜冰场、游泳池、划船设施和电动游具、小火车、“勇敢者之路”等。3、规划设计方面探讨怎样创造中国公园的风格、比较广泛地应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根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探求城市公园的布局体系。,2.公园的发生与发展,改革开放至今,主题公园增多,高科技参入,注重生态效益。特点:增长速度快;重视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引入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大环境的意识,从总体上改善城市环境综合质量;进一步吸取国外先进规划思想,把园林艺术同城市公共环境规划及环境艺术结合为一体;进一步完善了园林绿化的法规法律,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国外建设中国式园林,把世界先进的园林引入中国,如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2.公园的发生与发展,【中国】按所属关系分:县属公园、区属公园、市属公园、省属公园、国家公园等按所处位置分:居住区近邻公园,市内公园、郊外公园、海上公园、空中公园、水下公园、火山公园等按公园性质与功能分:文化休息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古典园林、遗址公园等,3.公园的类型,【美国】儿童游戏场、近邻运动公园、特殊运动场、教育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标本园、博物馆等)、广场、近邻公园、市区小公园、风致眺望园、水滨公园、综合公园、保留地、道路公园与公园道路等,3.公园的类型,【日本】基干公园1)住区基干公园儿童乐园、近邻公园、地区公园2)都市基干公园综合公园、运动公园公害、灾害对策绿地1)缓冲绿地防止工业公害而设置的,100m2以上2)防止灾害绿地水土流失、风沙、海浪等维护安全为目的3)特殊公园风致公园、动植物园、历史公园4)大规模公园广域公园(50ha以上)、观光城市,3.公园的类型,规划设计依据以国家、省、市有关城市园林绿化方针政策、国土规划、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依据。原则1)满足人们不同的娱乐要求和环境要求2)继承传统,创造社会主义新园林3)地方特点和时代风格4)公园在市区分布均衡,并与周围环境融合,而又显出各自特色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6)近期与远期结合,注重三大效益,4.公园设计规范,公园面积指标及游人容量计算公园游人容量:即公园的游览旺季游人高峰每小时的在园人数,这是公园的功能分区、设施数量、内容和用地面积大小的依据,其计算方法如下:Q=S/W其中,Q公园游人容量,S公园面积(m2)W公园游人每人占有公园面积(m2/人)公园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居民人数的1520%,4.公园设计规范,公园面积指标及游人容量计算水面和陡坡面积较大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指标,4.公园设计规范,公园规划的面积标准美国最低标准,校园及游戏运动场12m2/人,市街公园40m2/人,地方公园、游戏运动场、沿海游泳场、钓鱼场80m2/人。英国1929年,32.28m2/人德国20-30m2/人日本6m2/人设计的基本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4.公园设计规范,公园的用地的选择与用地平衡1)尽量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地形复杂、破碎、坡度变化大的地带如低洼地、废弃地、滨水地、坡度大的坡地等。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避免大动土方,既可节约投资又可形成丰富的园景。2)应根据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和对象,形成合理的服务半径,保证居民的方便使用,并与城市道路有密切联系。,4.公园设计规范,公园的用地的选择与用地平衡3)宜选择原有自然条件优越、景色优美的有自然景观可以利用地段如山林、水面和河湖沿岸、岩洞等,以及现有树木较多、植被丰富或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如森林、树丛、花圃等,以利于减少投资、快速成景。4)可选择有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有人文历史景观的地点及原有园林的地方,将原有的园林建筑、名胜古迹、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加以扩充改建,补充活动内容和设施形成新的公园。5)用地选择上还应考虑有发展预留用地,以备公园内容丰富扩充之用,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需要。,4.公园设计规范,分散式点状分布,特点:未把街道公园绿地充分利用,缺乏相互联络绿道式连络式,特点:依网状道路规划,缺少大面积的公园环状绿带式一般是利用旧的环状城墙遗址作为公园,特点:对市内部与外部缺少联络,对街道人流疏散效果极佳。放射状绿地特点:放射状道路附近之街道发展较快,其间较慢放射环状式具有以上两种的优点分离绿带式城市沿水系或山脉带状发展时或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常用平行分离绿带。,5.公园系统及其形式,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应满足选址、分类、服务半径、有效避难面积、总体设计、园路与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以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与设计的要求。规范性引用文件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173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及配套设施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2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CJJ48公园设计规范DB11/22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T746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基本设计原则因地制宜、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周边环境,确定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并与其他类别应急避难场所共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在平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休闲环境,在灾时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准则,尽可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注重实效、节约持续公园绿地应正确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管理。在对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适度配置应急避难设施。,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选址要求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自身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以减少此生灾害的影响。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威胁。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应有不同方向的进出口,与两条以上的城市道路连接,出入口应为双向交通,以便灾时避难人员能够方便迅速的到达。,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选址要求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有条件时可在主要避难人员便捷进入的方向设立临时出入口。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不宜作为避难场所使用。动物园不宜作为避难场所使用。地处低洼区域的公园、以山地为主的公园、开敞空间不足的公园绿地不宜承担应急避难功能。,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分类及要求紧急避难绿地灾害发生后供避难人员紧急就近避难,并供避难人员在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前进行过渡性避难的公园绿地。紧急避难绿地分为以下两类:1)灾害发生后进行即时疏散避难的公园绿地,面积不设规模要求,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2d以下;2)在灾害发生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避难生活的公园绿地,面积宜在1000m2以上,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2d10d。,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分类及要求固定避难绿地灾害发生后可供避难人员进行较长时间避难生活,并提供集中性救援的公园绿地,面积宜在50000m2以上,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d30d中心避难绿地灾害发生后的重建其中可进行避难、救援,并为城市重建提供过渡安置场所等活动的公园绿地,面积宜在500000m2以上,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d以上。,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服务半径要求紧急避难绿地容纳避难人员约2d以下的紧急避难绿地,不设服务半径要求;容纳避难人员避难约2d10d的紧急避难绿地,服务半径为500m,步行15min以内到达。固定避难绿地服务半径为2000m3000m步行1h以内可以到达。中心避难绿地中心避难绿地服务半径不设要求。,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有效避难面积有效避难面积要求扣除公园绿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中下层植物密集区、大于7(约13%)的陡坡占地面积、救援通道占地面积、建(构)筑物倒塌影响的面积之外,可用于避难的区域为有效避难面积。人均有效面积标准滞留2d以下的紧急避难绿地,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大于1m2;滞留210d的紧急避难绿地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宜小于4m2固定避难绿地和中心避难绿地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宜小于10m2。,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总体设计布局充分协调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与常态功能,合理划分公园绿地的灾时功能分区,明确应急棚宿区的范围。需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在改扩建时,应结合公园常态功能和现状条件进行应急避难功能设计。,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总体设计竖向设计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中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和公园总体书香控制进行竖向设计。应急棚宿区宜布置在地形、地基本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排水困难、地基软弱的地段以及挖填的交界处。应急棚宿区坡度宜控制在7(约13%)一下。,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总体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应急避难绿地的园路应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应符合DB11/T746的要求。园内避难、救援通道走向应明晰,应能够顺畅达到园内所有应急避难区域。园路宽度应符合CJJ48的要求,作为避难、救援通道路面宽度宜大于4m。应急棚宿区和应急停机坪不宜设置在低洼地区或低洼区域内,应保证良好的排水,地面表层材料应选择防火型材料。,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种植设计公园及园内道路周边植物防护要求设有围墙的公园绿地应沿墙壁种植乔木,以减少墙壁倒塌造成的伤害。固定避难及中心避难绿地周边应结合防火要求设置宽度不低于10m的防护绿带。应急停机坪种植设计应急停机坪安全起降范围内不得种植高大乔木。停机坪内草坪宜选用耐踩耐压、容易养护的地被植物。应急厕所区域种植设计应急厕所预留区域表面应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宜采取草坪或地被植物予以覆盖。,6.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应急避难设置配置与设计承担不同级别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配置应急避难设施时应符合GB21734中的相关要求,分为以下三类:紧急避难绿地配置基本设施;固定避难绿地配置一般设施;中心避难绿地配置综合设施。设计具有应急避难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