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言大医精诚.doc_第1页
名医名言大医精诚.doc_第2页
名医名言大医精诚.doc_第3页
名医名言大医精诚.doc_第4页
名医名言大医精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五、医术学习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六、阴阳五行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七、藏象学说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八、精神气血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17。 百病多由痰作崇。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十一、经络针灸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十二、四诊方法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十三、辨证要点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十四、治则治法1。 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 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 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素问疟论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2。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