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_第1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_第2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_第3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_第4页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报批稿)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编制组二九年五月十五日前 言为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及相关验收标准要求,规范、统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技术要求,根据铁道部经规计财函20088号”关于委托编制2008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的函”的要求,由主编单位中铁二局会同设计、施工和大专院校组成编制组,共同完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的编写工作。本标准为专业标准。本标准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CP和CP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复测、轨道控制网CP测量、自由设站测量、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枕式道岔施工测量、板式道岔施工测量、轨道精调测量。本标准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结合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以及武广、郑西客运专线试验段的施工经验,参考国外有关无砟轨道的测量规范及标准编制完成。希望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本着“精度合理、操作可行、满足运营、降低成本”的方针,结合工程实践,在测量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使本标准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如发现需要补充和修改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建议邮寄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成都市通锦路16号,邮政编码61003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标准主编单位: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铁二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卿三惠、胡建、杨维裕、卢建康、张冠军、刘成龙、吴明、陈顺利、方明、李劲、郑文军、程杰胜、孙永利、何义松、罗强目 录1总则52术语和符号62.1术语62.2符号73 CP和CP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复测83.1 一般规定83.2 平面控制网复测83.3 高程控制网复测93.4 复测成果整理94 轨道控制网CP测量104.1一般规定104.2 轨道控制网CP平面控制测量124.3 轨道控制网CP高程控制测量144.4 CP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整理与提交165自由设站测量175.1一般规定175.2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175.3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176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196.1工作流程和一般规定196.2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196.3凸形挡台施工测量206.4轨道板精调测量217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227.1工作流程227.2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227.3轨道板安置点与基准点测量237.4轨道板精调测量248 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268.1工作流程268.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278.3 工具轨排粗调测量278.4 工具轨排精调测量288.5 工具轨排竣工测量289 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309.1工作流程及一般规定309.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309.3支脚定位测量319.4支脚精调测量319.5专用模板(配走行轨)放样测量319.6横梁及轨枕框架密贴度检测319.7工后承轨槽(台)检测3210 枕式道岔施工测量3310.1工作流程3310.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3310.3 道岔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测量3410.4 道岔粗调测量3410.5 道岔精调测量3410.6 岔区与区间优化调整3511板式道岔施工测量3611.1工作流程3611.2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3611.3 道岔板粗铺测量3711.4基准点测量3711.5 道岔板精调测量3712 轨道精调测量3812.1轨道精调测量流程及一般规定3812.2轨道精调测量38附录A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和高程网的结构形式与编号要求40附录B 轨道控制网CP平面控制测量自由测站测量记录42附录C 桥下水准点与桥上轨道控制网CP点高程联测43附录D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专用精调框检验与校正44本标准规定用词说明45条文说明461总 则1.0.1为规范、统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技术,保证其测量成果质量满足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要求,适应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制订本暂行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其它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可参照执行。1.0.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应采用与设计相同的线路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1.0.4本标准采用中误差衡量精度,规定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2倍。1.0.5轨道控制网CP建立前,应复测CP、CP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1.0.6 CP 控制网建立后,应进行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1.0.7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与之配套的测量设备应满足相关技术及精度要求,严禁使用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应作常规性检校。1.0.8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和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包括磁卡、电脑记录)不得删改,并与计算成果和图表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1.0.9测量工作应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施工测量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测量安全措施。1.0.10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除应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2术语和符号2.1术 语2.1.1基础平面控制网CP在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或国家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和轨道控制网提供起闭基准。2.1.2线路平面控制网CP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基准,也为轨道控制网测量提供平面起闭基准。2.1.3轨道控制网CP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平面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或线路平面控制网(CP),高程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施测,为无砟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基准。2.1.4加密基标在轨道控制网(CP)基础上加密,为无砟轨道铺设所建立的基准点,一般沿线路中线布设于混凝土支承层或底座混凝土上。不同板(块)式结构的加密基标名称不同,包括轨道基准点、轨道辅助点、支脚点等。2.1.5 道岔基标无砟轨道道岔铺设前,通过轨道控制网CP建立的用于道岔铺设调整的基准点。2.1.6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S)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浇筑的具有凸形挡台的钢筋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单元轨道板无砟轨道结构形式。2.1.7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S)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支承层或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连续轨道板无砟轨道结构形式。2.1.8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b)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组装成轨排,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轨枕浇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2.1.9CRTS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b)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通过机械振动法嵌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2.1.10 枕式无砟道岔将预制的混凝土岔枕组装成标准道岔轨排,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浇入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岔区无砟轨道结构型式。2.1.11 板式无砟道岔将预制的混凝土道岔板通过砂浆(混凝土)调整层,铺设在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岔区无砟轨道结构型式。2.1.12 1(0.5、2、6)级仪器1(0.5、2、6)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精度为1(0.5、2、6)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2.1.13 CP控制网区段轨道控制网CP独立平差计算的控制网长度。一条高速铁路的轨道控制网CP可分区段进行平差计算。2.1.14 精密水准测量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高程控制测量中,测量精度介于二、三等水准测量之间、偶然中误差为2mm/km的水准测量等级。2.1.15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在线路中线附近架设全站仪,测量线路两侧多对轨道控制网CP点的方向和距离,并联测就近的基础控制网CP点线路控制网CP点,以获取轨道控制网CP平面坐标的测量方法。2.1.16 自由设站在线路中线附近架设全站仪,测量线路两侧多对轨道控制网CP点的方向和距离,以获取仪器中心点的平面和高程位置。2.2符 号DS05、DS1、DS3水准仪精度等级D水平距离mD测距中误差m测角中误差m方位角中误差f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W水准环线高差闭合差L水准路线的测段长或环线周长 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W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P观测值的权S斜边长度Hm平均高程h高差n测段数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3 CP和CP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复测3.1 一般规定3.1.1 线下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线下工程施工单位、监理、设计单位向轨道施工单位移交下列测量成果资料:1 CP、CP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及技术总结。2 CP、CP平面和高程控制桩点及点之记。3.1.2 交桩后,轨道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同精度复测。3.1.3 CP、CP控制点及二等水准点复测的精度和要求应符合现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增补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时,应采用与原控制网相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进行。3.1.4 复测时,外业测量的网形宜与原网相同。复测后,宜使用与原网相同的起算点进行平差计算,平差前,应对起算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当复测与原测量成果不符时应重新测量。当确认原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协商解决。3.1.5 分段复测时,搭接处选取的相邻共用平面控制点一般不应少于2个,坐标换带时不应少于4个;高程控制点不应少于1个共用水准点。3.1.6复测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符合表3.1.6的规定。表3.1.6 复测基础控制网和线路控制网的仪器设备及精度要求测量类别仪器名称标称精度不低于以下要求CPGPS接收机双频5mm +110-6 CP(GPS)GPS接收机双频5mm +110-6 CP(导线)全站仪22mm +210-6 二等水准水准仪1mm/km3.2 平面控制网复测3.2.1 基础平面控制网 CP的复测应采用GPS测量方法进行, 复测后的约束平差成果与原成果比较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超限时,应重测相关基线,确认复测正确后,采用新成果。表3.2.1基础控制网CP复测的限差要求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X、Y坐标较差(mm)1/130000203.2.2 线路控制网CP的复测可采用GPS测量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采用GPS测量方法复测时,复测后的约束平差成果与原成果比较应符合表3.2.2-1的规定。表3.2.2-1 采用GPS测量方法复测线路控制网CP的限差要求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X、Y坐标较差(mm)1/80000152 当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复测时,应采用三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复测后,水平角和边长实测与原测成果较差应符合表3.2.2-2的规定。表3.2.2-2 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复测线路控制网CP的限差要求等级控制点水平角较差()测距边长较差(mm)三等3.6注:mD =(a+bD)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仪器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边长度(km)3 复测后的成果与原成果较差符合表3.2.2-1或3.2.2-2的规定时应使用复测成果。超限时应重测相关边、角或基线。3.2.3 当CP、CP平面控制点需要补设时,应同精度测量。完成测量后,应采用两个以上稳定的相邻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计算,并采用新成果。3.3 高程控制网复测3.3.1 高程控制网复测应采用与原控制网相同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进行。高程复测限差应符合表3.3.1的规定。表3.3.1 高程复测限差要求(mm)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往返观测不符值或环闭合差高差复测限差二等1.0注:L为测段或环线长度,单位以千米计。3.3.2 当复测成果符合表3.3.1的规定时应使用原测成果。测段高差超限时应进行重测。确认点位有垂直位移或需要增补点位时,应采用两相邻稳定的水准点进行约束平差计算,并采用新成果。3.3.3 完成复测后,为评价整体性高程变化情况,还应进行水准点高程成果比较。3.4 复测成果整理3.4.1 复测结束后,应编写并提交复测技术总结。技术总结应包括复测的技术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测量人员、设备、数据处理软件、测量方法、控制网示意图、起算数据稳定性检验与分析、内业计算以及超限原因分析和成果取用等内容。3.4.2 完成复测后应提交下列复测成果:1 平面复测成果资料应包括:1)GPS边长对比资料;2)坐标成果对比资料;3)导线水平角、距离对比资料;4)采用的坐标成果。2 高程复测成果资料应包括:1)水准点间高差对比资料;2)水准点高程成果对比资料;3)采用的高程成果。4 轨道控制网CP测量4.1一般规定4.1.1 轨道控制网CP平面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200m范围内可视的CP控制点密度达到纵向400m800m左右,否则应同精度加密CP控制点;高程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500m范围内线路水准基点的密度达到纵向间距2000m左右,否则应采用同精度水准测量的方法加密线路水准基点。4.1.2 轨道控制网CP的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1.2的规定。表4.1.2 CP平面网的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网名称测量方法方向中误差距离中误差可重复性测量精度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CP平面网自由测站边角交会1.81.0mm1.5mm1mm注:1 可重复性测量精度是指:控制点两次测量,其X、Y方向坐标差的中误差。 2 相对点位中误差是指:相邻两点间相对点位误差椭圆长短轴平方和的平方根。4.1.3 轨道控制网CP的高程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3 CP高程网的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网名称测量方法精度等级MMW可重复性测量精度相邻点高差相对点位中误差CP高程网水准测量精密水准2mm/km4mm/km2mm1mm注:1 M为根据水准测量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2 MW为根据水准测量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全中误差。3可重复性测量精度是指:控制点两次测量,其高程差的中误差。4 表中M和MW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4.1.3-1) (4.1.3-2)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或环线周长(km); n测段数; W水准路线经过各项修正后的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4.1.4 轨道控制网CP的平面控制网联测上一级控制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600m。高程控制网联测上一级线路水准基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2000m。4.1.5 轨道控制网CP的测量标志应全线统一,其加工和安装精度应符合表4.1.5的规定。表4.1.5 轨道控制网CP测量标志的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测量标志误差类型几何尺寸加工误差重复性安装误差互换性安装误差精度指标0.05mm0.3mm0.3mm注:CP测量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和互换性安装误差是指:X、Y、H三方向的误差均应小于0.3mm。4.1.6 轨道控制网CP点的埋设和编号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点应沿线路设置于路基两侧的接触网杆基础或独立基础上、桥梁防撞墙上、隧道边墙上或其它适宜的地方。桥梁上的CP控制点应设置于桥梁固定支座上方的防撞墙上。2 CP点沿线路布置的纵向间距宜为60m左右,最大纵向间距不宜超过70m;横向间距不应超过结构宽度。同一对CP点的纵向里程差不宜大于1m。各CP控制点应设于轨道设计顶面以上30cm并应大致等高的地方。3 CP点的预埋件应埋设稳固。当预埋件垂直埋设于接触网基础或独立基础顶面时应保证其铅垂;当横向埋设时宜使预埋件大致水平。4 CP点的编号应满足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要求,并统一标识。4.1.7 轨道控制网CP的区段划分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控制网(包括平面网和高程网)可分区段分别进行观测和平差计算,区段长度不宜短于4km。2 CP平面网区段的两端应起止于上一级控制点(CP或CP)上,并应至少有连续的2个自由测站与上一级控制点联测。3 CP高程网每一区段联测的上一级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且CP高程网区段的两端应起止于上一级水准点上。4 CP控制网区段搭接不应位于道岔区范围内。4.1.8 轨道控制网CP区段之间的衔接应满足下列要求:1区段与区段搭接范围内应有公共的CP控制点,平面控制点不应少于6对,高程控制点不应少于1对。两区段公共的CP控制点在各自区段中的观测和平差计算,应满足CP网的精度要求。2相邻区段各自平差后,公共点的X、Y、H坐标较差均不应大于2mm。3满足上述要求后,应固定前一区段或已施工区段CP控制网的平差结果,并对后一区段的CP控制网再次平差。后一区段再次平差时,除应采用本区段的上一级控制点约束外,还应选用上一区段或已施工区段连续的13对CP公共点约束。4再次平差后,其他未约束的公共点在两个区段分别平差后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1mm。5完成全部平差后,公共点的CP网坐标应采用前一区段或已施工区段的平差结果。4.1.9 轨道控制网CP施测前,应进行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 CP点的埋设与编号。2与上一级控制点的联测方案。3 CP控制网的观测网形、测量方法与精度。4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5人员组织计划、质量保障措施、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以及完成测量工作后应提交的成果资料清单等。4.1.10 轨道控制网CP观测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1 根据方案设计,实地埋设CP控制点并编号。2全站仪、棱镜组件、木质脚架、温度计、气压计(或气象传感器)、水准仪、水准尺、尺垫、外业采集软件等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准备与检校。3人员培训、组织与分工。4.1.11 轨道控制网CP测量前,应将测量技术方案报建设单位评审。4.1.12轨道控制网CP测量的仪器、设备和配件应分别符合表4.1.12-1、表4.1.12-2、表4.1.12-3的规定。表4.1.12-1 轨道控制网CP测量全站仪精度要求仪器类型方向中误差测距仪标称精度备注全站仪11mm+210-6具备自动测量功能表4.1.12-2 轨道控制网CP测量水准仪精度要求仪器类型水准仪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水准仪1mm/km表4.1.12-3 轨道控制网CP测量设备精度要求设备类型精度指标精度要求棱镜组件重复性安装误差和互换性安装误差0.3mm温度计温度测量误差0.5气压计气压测量误差50Pa水准标尺整体因瓦水准标尺脚架木质脚架尺垫重量不应低于3kg4.1.13全站仪自动观测的控制测量软件和CP控制网内业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的数据处理软件应通过铁道部组织的评审或鉴定。4.2 轨道控制网CP平面控制测量4.2.1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的外业观测,应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的测量方法。观测时,宜从区段的一端依次观测至区段的另一端。4.2.2自由测站间距宜为120m,每一测站应观测6对CP控制点,每个CP控制点应有3个方向和3个距离交会。当遇施工干扰时,可按60m间距设站,每一测站应观测4对CP控制点,每个CP控制点应有4个方向和4个距离交会。平面控制网的网形结构及其与上一级控制点的联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规定。4.2.3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 水平方向应采用多测回全圆方向观测法观测。2 同一测站的所有CP控制点可以一次或分组观测。分组观测时应保证分组的零方向相同,且至少另有一个共同的CP控制点。两组观测中,重复观测的同一个CP控制点归零方向值较差不应大于6。4.2.4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表4.2.4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技术要求控制网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不同测回同方向2C互差同方向方向值互差CP0.53696146964.2.5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的距离应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并满足下列要求:1 CP平面网的距离观测应与水平方向观测同时进行。2 水平方向观测时,盘左和盘右应分别同时测量同一CP点的距离。半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应大于1 mm。盘左和盘右测量距离的平均值为一测回的距离测量值。3 CP点距离测量的测回数应与水平方向测量回数相同,各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应大于1mm。4.2.6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 每一测站应对测量的距离进行气象改正。温度读至0.5,气压读至50Pa。2 自由测站附近有CP或CP时应进行联测。每个CP或CP被联测的测站数不应少于2个,宜为3个。3 平面观测宜安排在夜间或阴天进行。夜间观测时应注意视线方向不能有强光直射,且测站附近不能有震动干扰。4 置于CP控制点上的棱镜杆与预埋件应完全套合连接,并应确保棱镜在棱镜杆上安装到位后正对全站仪。5 外业测量前,应按附录B的格式现场填写CP平面网自由测站的外业测量记录。4.2.7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平差计算前,宜检核由相邻测站观测值计算的相邻CP点对横向距离相对闭合差。由相邻测站观测值计算的相邻CP点对横向闭合差不应超过1/4000,超过时应重测相关测站。4.2.8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内业平差计算和基础控制资料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平面网内业平差计算应在外业观测数据全部合格后进行。2 CP平面网内业平差计算应分自由网平差和约束平差两步进行。3 CP平面网自由网平差后,各 CP点的方向和距离改正数分别不应大于2和2mm。4自由网平差通过后,应采用约束联测上一级控制点坐标的平差方法进行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后,任意相邻CP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1.2的规定。不符合时应检测上一级控制点的稳定性和精度。5约束平差后,当确认上一级控制点的稳定性欠佳、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由设计单位修正上一级控制点的测量成果。6 当CP区段跨越投影带边缘时,该区段的CP平面网应在两侧的投影带中分别进行约束平差,并同时提交控制点在左右投影带中的两套CP平面网的坐标成果,两套坐标成果均应符合表4.1.2的精度规定。用于约束该区段CP平面网的CP控制点也应有左右投影带中的两套坐标。4.2.9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约束平差后应符合表4.2.9的精度要求:表4.2.9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约束平差后的精度要求CP点方向改正数3CP点距离改正数2.0mm验后单位权中误差1.8CP、CP的方向改正数1.8CP点位中误差2.0mm4.2.10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符合表4.2.10的规定。表4.2.10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平差计算取位规定等级方向观测值()距离观测值(mm)方向改正数()距离改正数(mm)点位中误差(mm)点位坐标(mm)CP平面网0.10.10.010.010.010.14.2.11 轨道控制网CP平面网的复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平面网复测应采用与原测量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2 CP平面网复测时,若建网测量和复测时联测上一级控制点的方法和数量相同,则约束平差后两次测量CP点坐标的较差不应大于3mm,否则应补测或重测CP平面网的复测数据。4.3 轨道控制网CP高程控制测量4.3.1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的外业观测,可采用单程或往返测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CP点与上一级水准点的联测应采用独立往返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CP高程网的构网形式及其与上一级水准点的联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规定。当采用单程观测时,每相邻4个CP点之间应构成水准闭合环。4.3.2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精密水准测量应符合表4.3.2的技术要求。表4.3.2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级附合路线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方法与上级水准点联测环线精密水准3DS1因瓦往返单程或往返4.3.3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3的规定。表4.3.3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级前后视距差(m)视线高度(m)两次读数之差(mm)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mm)精密水准20.30.50.74.3.4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4的规定。表4.3.4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级限差(mm)测段前后视距累计差(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高差之差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精密水准44.3.5 当桥面与地面间高差大于3m,地面水准点高程无法直接传递到桥面CP点上时,应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CP点的高程上桥测量。高程上桥测量可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与几何水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有关规定。4.3.6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 晴天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仪器。扶尺时宜使用尺撑,使水准尺稳定、竖直。2 各测段的一组往返观测宜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4.3.7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外业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与检核内容应包括:测站数据、水准路线数据检核和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偶然中误差。当CP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全中误差。4.3.8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外业重测的规定:1 当CP高程网水准测量观测值超过表4.3.3的要求时,该测站的数据应重测。2 当CP高程网水准路线的观测不符值超过表4.3.4的要求时,该水准路线的数据应重测。3 当根据水准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偶然中误差超限时,首先应对往返测高差较差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当根据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全中误差超限时,首先应对闭合差较大的闭合路线进行重测,重测后若M和MW仍超限,则整个CP高程网水准测量的数据均应重测。4.3.9 轨道控制网CP高程网内业平差计算和基础控制资料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高程网水准测量的内业平差计算应在外业观测数据全部合格后进行。2 CP高程网平差计算应采用约束联测的上一级水准点高程的方法进行。平差后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单位权中误差应满足表4.1.3中M的精度要求。3 当通过CP点联测的两个上一级水准点的高差与原高差比较,超过表4.3.4中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而本次联测的所有闭合环闭合差又满足表4.3.4中闭合差的限差时,应检测上一级水准点的稳定性和精度。4当上一级水准点的稳定性欠佳或原精度未能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时,该水准点不能作为CP高程网约束平差的起算点。5当确认设计单位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由设计单位对上一级水准点的成果进行改正。4.3.10 CP高程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符合表4.3.10的规定。表4.3.10 精密水准测量计算取位的规定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高程(mm)精密水准0.010.10.010.010.010.14.3.11 CP高程网的复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 CP高程网复测应采用与原测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2 CP高程网复测时,若建网测量和复测联测上一级控制点的方法和数量相同,则约束平差后两次测量相邻CP点间高差的较差不应大于1.5mm,否则应补测或重测CP高程网的复测数据。4.4 CP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整理与提交4.4.1 CP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整理应满足下列要求:1完成CP控制网测量任务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技术总结应对CP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完成质量情况和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技术总结应由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名后上交。2 CP控制网测量成果应经测量单位检查和审核,并按区段进行资料整理、装订成册、编制目录和开列清单。4.4.2完成测量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1技术方案设计书。2 CP平面网测量示意图、CP高程网水准路线示意图。3全站仪和水准仪的外业观测原始数据电子文件。4测段往返测高差统计表及其M的计算结果。5水准路线闭合差统计表及其MW的计算结果。6 CP控制网约束平差的原始资料。7 CP控制网的坐标和高程平差成果表。8全站仪、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定资料。9技术总结报告。5自由设站测量5.1一般规定5.1.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法进行无砟轨道底座混凝土或支承层的模板施工定位测量、加密基标测量、轨道板(块)精调测量及检测、轨道精调测量以及轨道竣工测量。5.1.2自由设站点应尽量靠近轨道中线,并宜设于相邻两对CP点中部位置。5.1.3自由设站宜采用正倒镜观测法依次同时观测CP控制点斜距、水平方向和天顶距。当采用单镜位观测法观测时,应通过仪器内部设置,使全站仪进行2C、横轴误差和竖盘指标差的自动改正。5.1.4 完成自由设站观测后,应检测CP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和自由设站点的精度。5.2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5.2.1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使用的全站仪应符合表5.2.1的规定。表5.2.1 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全站仪精度要求仪器类型方向中误差测距中误差全站仪22 mm +210-65.2.2混凝土工程施工放样时,自由设站观测的CP控制点不宜少于3对。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CP控制点不应少于2对。5.2.3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全站仪自由设站点的精度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X2mmY2mmH2mm定向精度 35.2.4 完成自由设站后,CP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应符合表5.2.4的规定。表5.2.4 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CP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X2mmY2mmH2mm5.3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5.3.1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使用的全站仪及设备和配件应符合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5.3.2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观测的CP控制点不应少于4对。观测最远距离不宜大于150m。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CP控制点不应少于3对。5.3.3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点的精度应符合表5.3.3的要求。表5.3.3基标放样、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X1mm Y1mmH1mm定向精度25.3.4 完成自由设站后,CP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应满足表5.3.4的要求。表5.3.4 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CP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X1.5mmY1.5mmH1.5mm6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6.1工作流程和一般规定6.1.1 CRTS 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工作流程如图6.1.1所示。注:实框为测量作业工序,虚框为其他施工工序图6.1.1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6.1.2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前,应实测桥梁梁缝、隧道变形缝、路基沉降缝以及路隧、路桥过渡段施工缝的平面位置。根据实测资料调整凸形挡台纵向位置,为准确定位做准备。6.2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6.2.1混凝土底座施工前的模板定位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配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也可采用自由设站配合混凝土底座模板适配器和棱镜的三维坐标定位方法进行。6.2.2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和配件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6.2.3混凝土底座模板定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要求。2模板定位测量的距离不宜大于90m。更换测站后,应检核前一测站的13个放样点。检测限差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倍。3水准测量应起闭于相邻的CP控制点。4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3的规定:表6.2.3混凝土底座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mm)顶面高程0 -5宽 度5中线位置106.2.4完成混凝土底座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放样相同的精度进行竣工测量。断面间距一般为5m。6.3凸形挡台施工测量6.3.1凸形挡台的位置应以轨道中线为基准,垂直于钢轨顶面连线,投影到混凝土底座表面上。直线地段凸形挡台中心与线路中线重合;曲线地段应考虑凸形挡台中心与线路中线的偏移量。6.3.2进行混凝土底座模板放样时,应采用与混凝土底座模板放样相同的方法和精度同时放设凸形挡台中心。6.3.3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和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也可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安装于凸形挡台钢模标架上的棱镜进行。6.3.4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要求。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第5.3节的要求。3每测站的测量距离不宜大于90m。4更换测站后,应检测前一测站定设的13个模板定位点。检测限差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倍。5水准测量应起闭于相邻的CP控制点。6.3.5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5的规定。表6.3.5 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检 验 项 目允许偏差(mm)中线位置5挡台中心间距5顶面高程+4 06.4轨道板精调测量6.4.1 轨道板精调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合螺栓孔速测标架或T型测量标架进行。6.4.2测量前应将线路的设计平面、纵断面和超高参数等录入轨道板精调软件。6.4.3轨道板精调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要求。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符合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3 轨道板精调测量应为单向后退方向,自由设站点与轨道板之间的测量距离宜为5m30m。4 精调测量前,应将螺栓孔速测标架或T型测量标架置于待调轨道板固定位置,测量4个棱镜的三维坐标。依据实测与设计值较差调整轨道板横向和竖向。5轨道板精调后的限差应满足表6.4.3的要求。表6.4.3轨道板精调后的允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mm)中线位置偏差2支撑点处承轨面高程偏差1与两端凸形挡台间隙之差5相邻轨道板板缝处横向偏差2相邻轨道板板缝处高程偏差27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7.1工作流程7.1.1 CRTS 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如图7.1.1所示。图7.1.1 CRTS 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7.2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7.2.1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前,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进行模板和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