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新城文化与大遗址保护、展示与旅游规划第一章秦汉新城历史文化沿革概况周称程伯国,后改名毕郢,再改岐周。春秋时称渭阳。秦为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渭城。晋时设置灵武县。后赵时更名石安县。前秦时,将汉刘邦的陵邑长陵邑改为咸阳郡,并辖灵武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陵墓顺陵在此,改为赤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为次畿。五代、两宋、金皆称咸阳。元初,一度将咸阳并入兴平,不久又恢复咸阳县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在秦都区所在地。明、清均称咸阳,属西安府管辖。夏代开始,咸阳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咸阳称做“程”。西周王朝,称毕国。武王都于镐京,其地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毕国当为畿内所属。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栎阳。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阳,筑冀阙。秦都九迁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阳、涀渭之会、泾阳、栎阳、咸阳),而咸阳为其最后定都之地。秦王朝,首都咸阳。汉高祖(刘邦)元年,被项羽毁了的咸阳得到恢复,取名新城。七年又划归长安,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是原来的咸阳。武帝(刘彻)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临近渭水),属右扶风。西汉早期、中期的七个汉陵,军没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于长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邑都在咸阳原上,所以汉后把咸阳原也叫五陵塬。长陵邑遗址在今市区内韩家湾乡怡魏村。安陵县迁来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充陵邑,遗址在白庙村周围。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而是在汉王朝中央部门设有“奉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陵邑一应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将长陵、阳陵及所属塞国更名为左冯翊,将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属雍国更名为右扶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设道,咸阳归关中道管辖,不久废道直属陕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后,属咸阳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18日咸阳县解放,归咸阳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12月将咸阳县的城区建为咸阳市,郊区仍归咸阳县管辖,市、县并列。1984年5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市后,原咸阳市易名秦都区。第二章秦汉新城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价值评价1片区文化遗产现状情况1.1区域文化脉络与联系(1)陕西省的文化资源分布陕西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是关中历史文化资源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陕西省地域划分,可分为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关中历史文化资源和陕南自然景观资源.(2)关中地区文化资源分布历史上在关中地区建都的朝代有13朝,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从历史遗存的分布看,在关中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沿渭河和北山山脉呈带状分布:沿渭河主要集中了包括秦咸阳、汉长安遗址在内的多处故城遗址,以及五陵塬汉代帝陵、秦始皇陵等众多陵墓遗址;沿北山山脉集中分布着多处唐代皇陵和古墓葬。(3)规划用地周边遗址分布西安、咸阳周边集中了大量陵墓、故城、宫殿遗址,其中西汉帝陵与周代沣京、镐京、汉长安等故城呈“帝王陵寝环绕在外,故城遗址汇聚于中”的态势分布;西汉帝王陵与各朝代故城遗址和曲江池遗址形成了西咸地区三条主要遗址文化廊道,与城市共同构成建成区与遗址文化区相互渗透的空间格局。1.2规划用地内主要遗址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规划范围内文物众多,共有2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0处。文物主要以古墓葬和古遗址为主(表1)。表1规划区内文保单位列表保护单位级别保护内容秦咸阳城遗址国家级秦咸阳城遗址;制陶作坊遗址长陵国家级长陵陵园及陵邑;陪葬墓区安陵国家级安陵陵园及陵邑;陪葬墓区渭陵国家级帝后陵陵园;1区陪葬墓;2-5区陪葬墓延陵国家级帝陵陵园;陪葬墓园区;2区陪葬墓;6区陪葬墓义陵国家级帝陵陵园;后陵陵园;董贤墓;3-9区陪葬墓;康陵国家级帝后陵园;陪葬墓区平陵国家级平陵陵园及陵邑;陪葬墓区阳陵国家级帝后陵园;陪葬墓区茂陵国家级茂陵陵园及陵邑;陪葬墓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国家级以霍去病墓为中心,南北各450m,东西各175m兴宁陵省级墓冢、阙门周陵省级墓冢、阙门、古建胡登州墓省级墓冢戚夫人墓区级墓冢赵王如意墓区级墓冢周公墓区级墓冢鲁公伯禽墓区级墓冢周毕公墓区级墓冢周勃墓区级墓冢班婕妤墓区级墓冢双冢区级墓冢渭城遗址区级城址遗址阴阳冢区级墓冢1.3历史环境要素五陵塬位于咸阳市北部,西起兴平市,东到高陵县,北接泾阳县,南达渭河北岸,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3.5公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五陵塬因其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五陵塬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西汉11位皇帝中有9位就葬于此。其中五陵塬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塬”。区域内主要河流为泾河与渭河,其中泾河蜿蜒于北,渭水奔腾于南,两河交汇在五陵塬东,形成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和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1.4现状文化资源特色(1)西汉帝陵文化沿五陵塬展开五陵塬是中国西汉帝王陵墓集中之地,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群体价值;是研究汉民族、汉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有中国的金字塔的美誉。(2)咸阳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区域内遗址种类众多,每处遗址都反映了咸阳重要的历史特色风貌,对于研究中国城市文明发展,展现咸阳城市特色与文化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新城旅游资源丰富,秦咸阳宫遗址和西汉帝王陵墓是秦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分别承载着两段厚重的历史,规划应依托秦咸阳宫遗址区和西汉帝王陵墓大力发展文化展示和文化产业园区。2秦汉新城文化遗产价值评价2.1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1)自然山水泾河、渭河与五陵塬共同构成了秦汉新城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秦岭、北山两山对峙,渭水贯都、渭河、泾河两河绕陵,山环水抱、城陵一体。反映了西汉时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西汉帝王陵寝西汉帝陵群是中国西汉帝王陵墓集中之地,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群体价值,陵寝连绵分布,形成了一条主要的文化遗址长廊;从汉长安城与帝陵的格局上看,五陵塬西汉帝陵与西安东南霸陵、杜陵围绕汉长安城形成独特的空间布局;同时五陵塬西汉帝陵群又是研究汉民族、汉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3)秦咸阳遗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咸阳遗址和周边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等共同构成了秦文化展示圈,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封建文化、城、陵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以秦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为主,与汉帝王陵寝、秦咸阳城遗址群具有一致的历史文化联系,是西汉帝陵和秦咸阳城遗址的重要烘托背景。2.2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价值秦汉新城的遗址群构成了沿五陵塬展开的秦汉遗址文化廊道,是西咸地区三条生态遗址廊道中重要的一条,在城市群的生态保护、文化遗址的展示利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秦汉新城的起步和发展中,文化遗址长廊构成了城市发展的中央绿轴,对新区生态和旅游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3秦汉新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3.1周秦汉文化彰显不够西安市唐皇城复兴规划实施多年,主城区众多节点及重要轴线较好的体现了唐文化特点,唐文化的传承已初具成果。相较而言,占有同样重要地位的周、秦、汉文化在西安、咸阳两市的建设中未得到良好的彰显,与周秦汉文化在西咸地区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新城地区对周秦汉文化的传承更加薄弱,虽然有着良好的资源禀赋,但是在实际中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之相对应。3.2文物保护亟待加强受到坍塌、沉陷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非法盗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遗址本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众多文化遗产的流失。3.3历史文化遗存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除汉阳陵博物馆开发较为出色外,规划区内众多古遗址、陵墓管理模式滞后、开发水平较低,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难以体现该地区的文化氛围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展示与旅游发展案例研究1意大利阿皮亚古道罗马拥有庞大的道路系统,从罗马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史上的第一条罗马大道是阿皮亚古道,由罗马执政官阿皮乌斯克劳狄于公元前312年下令修建。这条道路堪称罗马筑路技术的典范,全长29万公里的罗马道路均沿用此项技术。一小层石头用灰泥抹缝后,构成坚实的地基。灰泥上填满沙砾,然后用石板铺就路面。据Preoccupies的记载,用多边形石板铺成的阿皮亚古道看上去非常精密细致,“根本不象是出自人类之手,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阿皮亚古道将罗马与南意大利连接起来,是通往希腊和东方的主干道。全长350英里的阿皮亚古道,仍有部分保存至今,依然维持原样。在罗马时期,罪犯会被钉死在道路两侧。当斯巴达克斯起义被镇压之后,曾一次钉死过6,000多人。200公里长的道路两侧,每隔70米就树着一个十字架。如今,罗马富人的墓地仍排列在这条古老的石头路的沿线。阿皮亚古道主要特点在于古道位于罗马近郊,与秦汉遗产走廊类似。古道沿线分布有古斗兽场、寺庙、墓葬等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现在成为罗马周边开展郊野游览、历史文化游览、综合旅游的重要线路。2洛阳伊洛文化遗产河谷伊河、洛河交汇的河谷地带是洛阳历史文化遗址最为丰富的一条走廊。洛阳进行的新城拓展概念性规划建议以这条“历史河谷”为轴,形成一条城市东西向展开的,以历史文化综合展示为主,发展文化展示、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并兼顾城市生态绿谷功能的,一条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主轴。在城市空间的总体安排上,建议新区发展积极避让伊河、洛河之间的遗址区域,为遗址保护创造条件,并将两河之间遗址区域以外的地区划定为限制建设区,避免进行过多的一般城市建设,而应预留作为历史文化展示项目的发展用地,在其中安排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休闲度假地产等功能进行小规模斑块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以伊、洛河之间的历史河谷为轴,将龙门石窟、周城遗址(西苑)、汉魏故城、偃师商城以及汉墓群等遗址旅游区有效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独一无二的东西向历史文化展示长廊;通过从主轴向南北生长出南北方向串联遗址区的展示结构次轴,形成整体的文化展示总体结构;并利用南北次轴与南北山峦形成生态景观联系。秦汉新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片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结构在对秦汉新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及保护主题,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秦汉新城整体区域特色保护结构为“塬、河、城、陵”。其中以西汉帝王陵寝为轴,筑起秦汉新城保护的宏观框架,而塬、河是框架中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烘托元素。2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措施2.1特殊自然地貌的保护措施强化五陵塬自然景观特征,尽量保护和恢复原始状态的自然区域,强调局部人工开发区域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严格保护头道原、二道原轮廓线、制高点,严格保护塬与城之间的互视视线廊道;在头道原向泾、渭河平原地区的过渡带划定建设控制地区,从山体边缘以外划定600米范围,该范围内原则禁止高层建筑建设,加强绿化复育。2.2河流的保护措施从宏观层面认识河道水体在洛阳市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市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控制对地下水资源攫取来保证水系统的完整;保护河道的自然流向,避免因城市建设而人工侵占、改变原有河道,在泾河、渭河两岸划定建设控制地区,从河滩边缘以外划定300米范围,该范围内原则禁止高层建筑建设,加强绿化复育;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质环境,营造秦汉新城独特的生态水体氛围,对穿行于城市建成区的河道两岸的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构筑滨水整体景观体系。2.3汉帝王陵寝的保护措施严格保护西汉帝王陵寝内帝、后陵封土、陪葬墓、等遗址,保护并局部恢复帝陵的原始建制,通过绿化植被划分陵园范围;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从保护区边缘以外划定300米范围,该范围内原则禁止进行城市建设,加强绿化复育,严格控制陵寝周边城区建设的高度,避免对廊道的遮挡。文物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区内原则禁止进行建设开发,旅游相关的设施应严格控制建筑风貌和建筑高度,避免破坏陵园的整体景观与建制。2.4秦咸阳城的保护措施严格保护秦咸阳城轮廓的可辨识性,通过城市设计,局部恢复城墙或护城河水体绿化,使故城范围清晰可辨,避免故城与周围地区的过渡粘连;合理利用古城内遗产,做好秦咸阳古城遗址的开发、宣传和保护工作,并确定古城遗址作为市域内旅游文化中心的地位,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强调故城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保护故城与周边历史环境之间的互视廊道,在秦咸阳城遗址周边划定建设控制地区,从保护区边缘以外划定300米范围,该范围内原则禁止进行城市建设,加强绿化复育,严格控制故城周边城区建设的高度,避免对廊道的遮挡。2.5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作为西汉帝陵与秦咸阳城遗址的重要烘托背景,应重视对区域内其他文物保护单位(表2)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原址保护,分别划定文物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表2其他文物保护单位清单保护单位级别保护内容兴宁陵省级墓冢、阙门周陵省级墓冢、阙门、古建胡登州墓省级墓冢戚夫人墓区级墓冢赵王如意墓区级墓冢周公墓区级墓冢鲁公伯禽墓区级墓冢周毕公墓区级墓冢周勃墓区级墓冢班婕妤墓区级墓冢双冢区级墓冢渭城遗址区级城址遗址阴阳冢区级墓冢2.6秦汉大道的保护措施对秦汉大道走向两侧的乡野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以维持大道两侧景观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将其纳入新城景观体系,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对秦汉大道串联的里铺村落进行适当保护,研究确定村落中主要道路的历史遗存信息,控制村落的建设规模与风貌,在重要节点树立标志加以展示说明;利用多种手段,增强对沿秦汉大道的遗产资源宣传力度,将秦汉大道串联的村落纳入到城市旅游体系中,增加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文化遗产展示规划3.1整体展示与利用结构在新城内形成“一轴两带,绿廊串联”的展示利用空间结构:“一轴”指的是五陵塬遗址文化轴。主要由秦咸阳城和西汉帝王陵寝组成,以历史文化展示、旅游与创意产业等功能为主,形成贯通东西的文化展示区,同时兼顾城市生态保育功能。“两带”指的是泾河、渭河生态景观带。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廊道,应保护并恢复泾、渭河两岸的原始生态,适当进行观光旅游开发;渭河北岸可作为五陵塬文化带重要的配套服务区,形成滨河休闲商业服务带;“绿廊”指的是通过帝陵的南北向景观廊道,在两条重要功能带之间建立起必要的交通和景观联系,轴线两侧可适当布置旅游、商业服务设施。3.2汉陵寝的展示与利用规划规划从茂陵至阳陵的旅游线路,建立西汉帝王陵寝由西到东的便捷通道,在延陵、长陵、阳陵周边设置车辆换乘和商品售卖等旅游服务设施;在义陵、安陵、长陵、阳陵与渭河北岸的滨河观光线路和旅游服务设施之间,通过南北向的绿色廊道建立起游览线路,将遗址文化带与滨河景观带有机融为一体。3.3西汉帝陵遗址区展示利用布局加强保护帝、后陵遗址、陪葬墓、陵园内建筑遗址等重要文物遗址区,并通过保护发掘与适当的环境整治形成核心展示公园或地下博物馆;对陵邑周边可进行适度建设,打造遗址公园;沿陵墓南北轴线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旅游与产业组团,与渭河景观带形成积极联系。3.4秦咸阳城展示利用加大秦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秦汉新城的文化品牌;加强新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利用考古成果,适度开发形成以考古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同时利用制陶作坊遗址,开发一些工艺品的制作体验、售卖等文化产业;对遗址区范围内的环境进行改造,通过生态修复使遗址区形成宜人的游览环境。第五章 秦汉新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1旅游资源梳理1.1关中地区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关中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定都之地,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该地区旅游资源表现出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品位显著、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典型性和旅游资源内涵构成的完美性。咸阳位于关中地区中部,毗邻西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遗迹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咸阳北部的西汉帝陵群、秦咸阳遗址等;同时咸阳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独特的台塬景观、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因此咸阳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1.2秦汉新城周边在西咸区域范围内五陵塬汉皇陵遗址、汉、周故城遗址和杜陵、曲江遗址形成了三条文化资源带,与沿渭河、泾河、灞河景观绿化带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遗址相互渗透的空间格局。2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现阶段可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点偏少,资源类型单一,缺乏种类和样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未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2)由于旅游资源种类较少,资源类型单一,致使旅游接待量较少,能够留在市区内过夜的游客更少,导致旅游产业活力不够;(3)旅游组织对于秦汉遗产廊道的系统展示不足,秦汉文化作为新城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现有旅游组织体系中未能得到完全的体现,缺少系统的宣传和展示;(4)泾河、渭河自然景观条件优秀,城市周边绿色资源丰富,具备郊野度假游的条件,但在现有旅游体系中,并未成为郊野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空间。3发展目标与战略3.1发展目标(1)立足于历史资源的展示为主体,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文化旅游景区。(2)建设陵水城园互溶的绿色生态新城,成为关中地区休闲生态度假地。(3)依托咸阳国际机场,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3.2发展战略(1)系统整体发展区域旅游,打造关中地区文化旅游线。形成西咸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核心,同时以西咸为中心,带动关中地区的宝鸡、商洛等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使关中地区旅游业迅速提升。(2)突出自身特色,与西安错位发展旅游产品。充分发掘咸阳自身的文化价值,形成以西汉帝陵和秦咸阳遗址为载体的秦汉特色文化景观,与西安的大唐文化、都城文化形成错位发展。(3)旅游与保护相结合。以建设博物馆、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等方式,复原部分历史遗迹,让游客近距离、可触摸地感受咸阳文明。(4)与周边协调发展,积极发展配套完善的旅游展示体系。以文化展示为区域发展的突破点,周边积极发展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成为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5)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多元、精品旅游产品。秦汉新城拥有大量秦汉文化资源,成为打造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为打造农业观光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未开发的大片空地为发展与合理布局旅游相关产业提供了可能。4旅游发展结构规划4.1主题旅游区本次规划划定三个主题旅游区,其为泾河郊野型生态观光旅游区、五陵塬历史文化展示区与渭河城市型生态休闲旅游区。(1)泾河郊野型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主城区的北部边缘,北依北山山脉,滨泾河发展以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为主的休闲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2)五陵塬历史文化展示区:秦咸阳宫遗址、汉阳陵、汉长陵等众多汉代帝王陵墓历史资源为载体,系统地发展以秦汉文化为品牌的精品核心旅游产品。(3)渭河城市型生态休闲旅游区:位于新城南部,横穿主城区,滨河发展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休闲、健身、度假为主的旅游产品。4.2旅游主体结构规划形成“一廊两带两轴六节点”的主体结构。具体如下:(1)一廊:五陵塬历史文化展示廊。系统梳理五陵塬的历史遗迹,加强各资源点之间的空间及交通联系,强调突出各资源点之间的历史联系,并塑造生态的文化展示背景,打造精品名片。(2)两带:泾河、渭河生态旅游带。整治泾河、渭河滨河空间,梳理河两岸的景观层次,加强沿河生态建设和绿色农业建设,塑造城市的生态廊道。(3)两轴:汉长安城历史轴、秦汉大道旅游观光轴:保护汉长安城轴线,控制轴线上的城市建设;秦汉大道是联系泾河、渭河及五陵塬最便捷的通道,沿大道布局其他类型旅游产品、配套服务设施及旅游相关产业。4.3积极整治资源及周边,形成良好的展示空间加强保护帝、后陵遗址、陪葬墓、辟雍遗址、陵园内建筑遗址等重要文物遗址区,并通过保护发掘与适当环境整治形成核心展示公园或地下博物馆;对陵邑周边可进行适度建设,打造遗址公园;沿陵墓南北轴线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旅游与产业组团,与渭河景观带形成积极联系。4.4组织内容丰富的旅游展示线路(1)遗址文化旅游线路:规划通过对秦汉文化的深入挖掘,结合秦咸阳宫遗址核心区和西汉帝陵遗址,打造一条贯穿分区东西的秦汉文化精品线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