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领工作坊.doc_第1页
如何带领工作坊.doc_第2页
如何带领工作坊.doc_第3页
如何带领工作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带领工作坊九九年一月六日何翰庭整理:柯子明分享问题:1. 甚么叫工作坊工作坊的特性是甚么工作坊有甚么重要性 2. 如何设计工作坊在设计工作坊时要留意甚么 同工分享: 工作坊是讲求主持人及参加者的互动,在彼此互动中能够对课题有新的发现; 工作坊不应只是讲述加上问题解答时间;在工作坊中希望会有多些活动,讲道成分较少; 在工作坊中重视参加者的参与,亦希望参加者能主动发掘。 前言 同工有时对工作坊的概念不清晰,以致所带领的工作坊跟其它的聚会相似。在设计工作坊时,有两点是很重要:一、要对工作坊的形式有清晰的理解;二、对工作坊在整个聚会(例如大型讲座、训练营会等)中扮演的角色清晰。工作坊的本质及特点根据Merriam -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工作坊的定义是:A brief intensive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a relatively small group that focuses on techniques and skills in a particular field.工作坊的特点 设计工作坊时应有之理解及技巧 A Brief Intensive Program Program Planning由于工作坊时间有限,故此应有仔细的活动流程,列明每个活动所用的时间、目的及内容,最好能分清有主题及副题;若工作坊是连续两次,亦应清楚交代该两次工作坊的衍接是怎样。 A Way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工作坊有别于小组,后者强调的是分享,而前者是一种教育方式,主领工作坊的人应该在该范畴上有相当的认识及了解,并会有实质内容及技巧要传递给参加者。工作坊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亦有别于专题座,它本身是有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工作坊强调透过彼此间的互动去学习,而不是纯粹单向式的灌输;同时工作坊亦希望透过不同剌激及启发,让参加者能自己发掘及学习(learning by himself)。 A Relatively Small Group Group Dynamic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ipants由于工作坊强调参加者彼此的互动,故此人数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三十或四十人。在工作坊中有时会透过分组去进行,而每个组人数多少自然会影响组内的互动,这是设计工作坊时应留意。若能先掌握参加者的背景及动机,则对带领工作坊有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在工作坊开始时请参加者先写下自己对课题的认识、或针对此工作坊他们想提出的问题等。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Field Knowledge of this Particular Fields工作坊可以分为手艺性及知识性两类,前者传递的内容较为可见,较为容易传递;后者则传递的内容则不可见,由于理解过程并不可见,亦很难知道是否能成功传递。 Focusing on Techniques & Skills Skills to Find our the Techniques and skills form the knowledge of this particular fields要准备工作坊时,其实是需要将大量内容转化为一些技巧及原则。无疑在工作坊中要求参加者落手落脚去实践,但工作坊不应停在这地步,作为工作坊的带领者应进一步给予参加者在实践时的指引及原则。 工作坊的目的1. 让参加者明白这个课题的意义及重要性; 2. 让参加者自己发掘有关的技巧; 3. 增加参加者对课题的兴趣; 4. 引发参加者继续去研究有关课题,最好能提供书目供进深研究。 工作坊中可能的内容1. 找出参加者参与此工作坊的目的及期望。 2. 引发参加者对有关课题的兴趣,或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明白课题的重要性及意,例如游戏、文章、讨论问题等。若工作坊是知识性,若能在工作坊前之提供文章让参加者阅读,则可以令他们对课题有初步的认识。 3. 分组讨论及分组汇报。分组讨论的目的并不是打发时间(Time-killing),是让参加者有机会并放胆在小组中发言及讨论,以致他们在分组讨论之后有一定的知识,与主持人对话及交流。 4. 分析及综合参加者所汇报的内容。若能用参加者本身提供的资料,则会帮助参加者去明白有关课题。 5. 发表自己预备的内容(最好能提供书目) 6. 问答时间 7. 总结(包括对工作坊的评估)。若没有评估,则佷难有进步。 问题及回应有甚么题目是不能用工作坊形式去带领 倾向深奥理论的题目不宜以工作坊形式进行,例如参加者本身对题目完全不理解,例如巴特的神学方法,就很难以工作坊的方式去带领,因为工作坊本身讲求互动,亦强调参加者自己去发掘及学习。 不过当中亦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对这个题目理解有多深;倘若我是对这个题目掌握不深时,我就很难去带领这个工作坊。工作坊是否假设了参加者对该题目有一定的认识 是。若换上是讲座,我就不会因应参加者的背景及对题目的认识,直接讲我所预备的内容。因为工作坊去要参加者亲自去摸索,故此了解参加者的背景是十分重要,而我在带领工作坊时亦要因应他们的背景去转某些形式或内容。带领工作坊最大困难是不清楚参加者的背景。 在带领工作坊时会有一个试探,就是先想形式,但很少想究竟带这个工作坊的目的是甚么,想给予甚么信息。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很辨证的,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