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玉米基础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1页
山西省玉米基础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2页
山西省玉米基础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3页
山西省玉米基础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玉米基础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樊智翔郭玉宏王早荣安伟米小红 ( 山西 省农业科学院玉米 研究所 忻州 。 3 4 0 0 0 ) 摘 要 结合山西地域、 气候生态特点对5 0 年来玉米生产状况和主要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 进行分析, 认为山 西省玉米主 要种质兼容于 我国4 大种质类群R e id , I e n c a s t e r , 四 平头和旅大红骨; 主 要杂种优 势模式为L a n c a s te r x 四平头、 L i t e r x 旅大红骨, R e id x 旅大红骨和R e i d x 四平头。山西独特的生态条件有 利于玉米生产和良 景 今后要抓住机遇从玉 种研究的自 然选择压力严重不足, 遗传基础狭窄. 优良 种质积爪 相当薄弱。 究和种业开发上构建山西省玉米可持续发展综合战略棋式, 即: 能力库( 玉米育 种 研究网 站 动 力 贰亩西 地 域 大 型 玉 米良 筑 基 地( 集团 ) 效能1 、 效能2 ( 普 通玉米、 专用 玉米 生 产和 良 种供给) 。 促进山西玉米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关 健 词山 西 省 ,玉 米 ,基 础 现 林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玉米是重要的 饲料、 粮食、 加工兼用作物, 山西省常年种植面积近9 o x 1 护 h t n ? , 占 全省粮食 作物播种面积的2 5 %一 3 0 %, 是5 0 年来山西省发展最快的 农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和 畜牧业的 不断 发展, 对玉米的 需求将持续增长, 使玉米育种和生产面临巨大压力 t 1 。因 此, 在加人W T O 新形势下, 结合山西玉米基础现状、 地域、 生态特点, 构建山西玉米可持续发展 综合战略模式, 意义深远。 1 山西省玉米品种的发展演变 近5 0 年来, 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年播种面积从5 0 年代的6 0 x 1 0 h r n 2 , 增加到 1 9 9 9 年的近9 0 x 1 0 0 1 n . 2 , 净增了5 0 %。其间品种的更新换代可分为6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 9 5 0 一 1 9 5 8 年, 代表品种有金皇后、 白马牙、 华农2 号等。第二阶段是1 9 5 9 一 1 9 6 5 年, 此阶段 引进了 较多 外来种质, 代表品种有晋杂 1 号、 农大7 号、 维尔4 2 等。第三阶段是 1 9 6 6 一 1 9 7 5 年, 在推 广双交种的同 时, 开始选用单交种, 代表品种有晋 单 1 , 3 , 4 , 5 , 8 , 1 3 号。 第四阶段是 1 9 7 6 -1 9 8 8 年, 以 选育和推广单交种为主, 代表品 种有中 单2 号、 晋单1 2 号、 晋单1 5 号、 丹玉6 等。 玉米面 积为6 1 x 10h.2, 平均单产提高到2 8 9 k g / 6 6 6 . 7 m 2 。 第五阶 段是1 9 8 9 -1 9 9 5 年, 该 阶段形成了山 西省玉米种质基础、 品种生产现状的基本框架, 并兼容于我国华北春玉米和黄淮 海 夏 玉 米区 基 本 杂 种优 势 群、 杂 种 优 势 模式 2 1 , 代 表品 种 有 农 大印、 沈 单, 、 中 单2 号、 丹 玉1 3 , 掖单2 、 烟 单1 4 , 晋 单2 7 , 晋单2 9 等。 该阶 段玉米面 积达“. 8 x 1 0 0 h lW , 平均 单产达3 2 2 . 6 k g / 6 6 6 . 7 扩。 第六阶 段为1 9 9 6 年至今, 本 省选育的 杂交 种在生产中的比 重有所提高, 玉米面 积接 近9 0 x 1 0 0 h . 2 , 平均 单产3 6 1 k g / 6 6 6 . 7 矛0 1 9 9 6 -1 9 9 9 年列我省前1 0 位的 玉米品 种( 按播种面 积计) 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见, 1 9 9 6 - 1 9 9 9 年山西省前1 0 位生产用品种主要为外来品种, 省育品种所占比 例 仅为1 0 %一 4 0 % 3 1 。 前5 位品 种除1 9 9 8 年排列稍有变化外, 其余3 年均为中 单2 号、 丹玉 1 3 、 农大6 0 , 烟单1 4 , 掖单1 3 , 1 9 9 8 和1 9 9 9 年, 省育品种比例上升到3 0 %一 4 0 % o 显然, 山 西 玉米面积逐年扩大, 单产逐年提高主要得益于新品种的不断引进。 2 9 0 2 1 世 纪作钧 科技与 生 产崖展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 2 山西省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来源和遗传基础分析 由表 2可 见, 在2 6 份常用 自 交系中, 本省 自选自交系有6 份, 占 2 3 . 1 %, 1 9 9 6 一 1 9 9 9 年按 播种面积列各年 前 1 0 名的2 0 份 杂交组合中, 山 西自 育优良 组合 分别占当年主推 杂 交 组 合 的 2 0 % 、 1 0 % , 4 0 % 襄1 1 9 9 6 -1 9 9 . 年山西省玉米列前1 0 位的品种( x 1 护 hd l 位 次 1 9 9 61 9 9 7 1 9 9 日1 9 9 9 面积 1 7 . 8 1 1 6 . 6 9 1 0 . 4 7 8. 7 0 6. 3 1 品种 印18873以0097 43几j内1 6 3 中单2 号 丹玉 1 3 农大 印 烟单1 4 掖单1 3 晋单2 9 掖单 1 2 沈单7 晋单2 4 中单 1 4 面积 1 3. 8 5 1 3. 4 1 1 0 兑 8. 3 7 5. 8 3 3. 4 6 1 . 7 3 1 . 3 9 1 . 3 4 1 . 2 5 品种品种 品种 中 单 2 号 丹玉 1 3 农大印 烟单 1 4 掖单 1 3 沈单7 晋单3 7 中单 1 4 掖单 1 2 西玉 3 面积 1 2 . 2 1 8 . 7 0 6. 6 4 6 . 1 1 5. 1 0 4. 5 2 2. 5 7 2 . 5 3 2. 5 2 2. 4 0 农大3 1 3 8 中单2 号 农大 1 0 8 烟单 1 4 丹玉 怜 晋单3 6 晋单 3 7 农大6 0 晋单2 4 晋单 2 4 塑 1 3. 仍 : 8. 7 0 ,1内乙内,J峪尾. 1 . 7 5 中单2 号 丹玉 1 3 烟单 1 4 农大印 掖单 1 3 晋单 3 7 农大3 1 3 8 西玉 3 晋单3 3 晋单2 4 印58肠4912 78910 和3 0 %, 其中山 西自 选自 交系仅占1 0 %一 3 0 %c 4 年间山西省自 育的新组合均未打人每年所 推广的 前5 名杂交种中, 且当年推广面积低于4 x 1 0 0 h 1W , 远远低于外引组合M o 1 7 x自3 3 0 , M o 1 7 x E 2 8 、 沈5 0 0 3 x 综3 1 、 黄早四x M o 1 7 、 掖4 7 8 x 丹3 4 0 、 综3 1 x P 1 3 8 、 黄C x 1 7 8 .截至1 9 9 9 年, 山西自 育组合中, 只 有一个组合冲7 2 x 丹3 4 0 ( 屯玉2 号) 在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 且亲本为外引种质。这至少说明三点。 我省自 选种质 的创新与利用还 有待强化。外 引常规骨干系选 配的优良组合, 基本适宜山西省 的生态特点, 某 些优良 组合的使 用寿 命明 显长于 周边省份。例如 中单 2 号, 山西 在 1 9 9 9 年尚种 植 1 3 . 0 3x1 0 0 1 1r r ? , 位居第一。 表2 山西省常用玉米自交系来诬 自 交系 M0 1 7 自3 3 0 沈5 0 0 3 E 2 8 综 3 1 黄早四 掖4 7 8 丹 3 4 0 掖8 1 1 2 C 6 4 9 龟1 8 7 一 4 早 2 1 一1 长 3 1 5 4 杂种优势群 互刀 飞 . 群互 朋. 8 m u p I a n . 群自3 3 0 亚群 改良R e i d 群 旅大红骨群 综合种选亚群 四平头群 改良R e c d 群 旅大红骨群 改良R e c d 群 L a n . 群L a n . gm P 改良R e i d 群 . 朋. 群 L 川. I a n . 群 I a n . 即 习P gn月y 来源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自 交系 关 1 7 一1 掖 5 1 5 长6 9 中黄6 4 辐 8 0 冲7 2 掖 5 0 2 P 1 3 8 黄 C 农大 1 7 8 金黄 %C 海 9 2 一1 掖 1 0 7 杂种优势群 L e n . 群L 阴. d m+P 四平头群 1 -. 群L - o u F 不详 不详 不详 四平头群 外杂选亚群 四平头群 改良R e i d 群 中综4 外杂选群 外杂选亚群 来源 自选 外引 自选 外引 不详 不详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外引 山西的生态条件温和, 对玉米种质的自 然选择压力低, 更易接受外来品种、 种质, 这是山西自 育种质在全国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同时可以看到, 大批外引种质, 特别是优良常用自 交系 M o 1 7 、 自3 3 0 , E 2 8 、 沈5 0 0 3 , 黄早四、 综3 1 、 掖4 7 8 、 丹3 4 。 等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山西省玉 米遗传育种的发展。 从表2 还可看出, 山 西使用的玉米种质分属4 大种质类群. 即R e i d , I a n -t e r 、 四平头和旅 奥匆翔等: 山西省玉米羞础现状与可持埃发展战略 大红骨; 主要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为L a n c a s t e r x 四 平头、 L a n c a s t e r x 旅大红骨、 R e i d x 旅大红骨和 R e i d x 四平头。山 西省玉米主要种质基础兼容于我国华北春玉米区,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主 要 杂 种 优 势 模 式 2 1 。 因 此 在 玉 米种 质 扩 增、 改良 、 创 新时 应 广 泛 地 考虑 与 这 些 生 态区 的 科 研 单 位协作, 设立异域育种站网络, 以加强山 西玉米育种基础研究与商业化育种进程, 为山西玉米 生产和大型种业建设莫定基础。 3 山西省地域、 生态特点与玉米综合发展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西黄土高原, 东经1 1 0 0 1 5 一 1 1 4 0 3 2 , 北纬3 4 0 3 5 一 4 0 0 4 3 , 东以太行 山 与河北相邻, 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 南以 黄河与河南为界, 北连内蒙古自 治区。 境内的大部 分地区海拔在 1 o o o n 】 左右, 与东部海拔不足 l o o m的华北平原相比, 明显形成高原地势。东部 山 地、 中部盆地、 西部高原山地, 形成了山 西省独特的气候特征一大陆性气候, 各地1 0 期间 的 积温2 0 0 0 - 4 6 0 0 9 0 , 无霜期8 0 - 2 0 5 d o 4 - 1 0 月 份日 照为1 6 5 7 . 9 h 。 平均降雨量一般达到 6 0 0 m m以上。独特的 地理位置和 气候条件为山 西玉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利的自 然基础。 首先, 山西地理位置适中, 交通四通八达, 玉米调运极为便利, 使山西玉米享誉全国。山西 玉 米不仅较东北玉米的水分含量低, 调运方便, 成本低、 质量高, 而且还明显优于黄淮海生态区 玉米的质量。 在加人W 1 Y ) 有利形势下, 通过组建“ 山西地域大型良 繁种业基地( 集团) ” , 可为 山 西玉米育种研究、 生产提供发展动力。 其次地形、 地貌复杂, 各种生态区 域气候差异明显。从玉米生产自 然形成和耕作制划分, 主要分3 个生态区 域: 北部高寒早熟玉米区; 中部春播中晚熟区; 南部夏播玉米区。这些差异 明 显的生态特点, 均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 尤其为专用玉米提供了 广阔的自 然生态基础。近年 来, 一 批优质蛋白 玉 米( Q P M ) 和高油玉 米相继引进, 较好地解决了玉米丰产与优质之间的矛 盾 5 1 。 例 如, 1 9 9 9 年以 来, 朔 州 市 推 广的 优 质蛋白 玉 米( Q P M ) 中 单9 4 0 9 , 在 较 大面 积 取 得了 7 0 0 一 7 5 0 k g / 6 6 6 . 7 扩的 丰 产 水 平。 因 此, 山 西 要 在 发 展 普 通 玉 米的 同 时, 发展 优质 专 用玉 米 及 其加工, 进一步强化山西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山西省玉米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的构建 加人u rn 给我省玉米生产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 从玉米自 身的发展规律、 战略高 度及山西自 然生态基础着眼, 进行未来战略系统模式的 构建, 意义深远。如图1 所示。 由 图1 可见, 以山西独特的 地域、 生态特点为基础的山西玉米可持续发展综合战略模式应 当概括为: 能力库 一 动力源一 效能1 、 效能2 0 “ 能力库” 是以多个异域育种站构成的山 西玉米育种研究网为核心, 加强异域种质驯化、 交 换、 扩增与创新。 应当 在黄淮海区与东北分别设立育种站, 结合培训人才建立国 外派出育种机 构, 进行国内国际间多途径交流, 以活化“ 能力库” , 强化种质、 人才、 技术、 创新能力。“ 能力库, 的 高效运作, 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 动力源” , 具体措施是建立“ 山西地域大型玉米良 繁种业 基地( 集团) ” 。“ 动力源” 不仅能够促使玉米育种研究获得充裕资金和人才保障, 促使山西在普 通玉米生产的基础上尽快发展适于山西各种地域特色的 专用玉米生产、 加工, 并为全国各地输 送适价优质的玉米种子, 同 时带动整个山 西畜禽养殖业、 玉米精炼油业等相关行业经济的持续 发展。只有对“ 动力源” 为核心的建设工作不断强化, 规范运作. 才能使山西玉米真正实现可持 2 9 2 2 1 世纪作钧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续发展,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能力库 效能 7 I 】 山 产- - - - - - - - - - 一、 西普通玉朱及不断 扭层的区过化 门It, 、1专用玉未生产,加工 、炭二二二 夕尹 , 一_ _ 户护 护 效能2 圈1 山西玉米可持续发展战略系统模式示意 参考文献 1 张世煌, 胡瑞法, 彭泽斌. 中国 农业科学, 2 0 0 0 , 3 3 ( 增刊) : 1 一 8 2 王蛇波, 王振华, 王永普. 玉米科学, 1 9 9 8 , 6 ( 1 ) : 9 一 1 3 3 赵克明. 玉米科学, 1 9 9 8 , 6 ( 1 ) : 2 1 一 2 4 4 张世煌, 彭泽斌, 袁力行等. 2 1 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一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 科技出版社, 2 , 3 7 一 4 1 5 石德权, 邻庆法, 汪黎明. 2 1 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一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 2 0 0 0 , 7 一 1 2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i n g S t r a t e g y o f M a i z e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F a n Z h ix i a n g G u o Y u h o n g W a n g Z a o ro n g S h a n -d A n W e i M i X i a o h o n g ( M a iz e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t u t e , S h a n x i A c a d e m y of A g r ic u l t u r a l S c ie n c e s , X i n z h o u , S h a n x i , 0 3 4 0 0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t D u e t o t h e s p e c i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 g e o gr a p h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 b y a n a l y s i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 h e t - e ro s i s e x p l o i t a t io n a n d g e n n p l a s m b a s e o f m a i z e i n S h a n x i p ro v in c e d u r i n g t h e p a s t fi v e d e c a d e s , t h e p r e - d o m i n a n t g e r m p l a a m i s i n v o l v e d i n f o u r h e t e ro t i c g ro u p s , i . e . R e i d , L a n c a s t e r , S i p i n g to u a n d L a d a R e d C o b , w h i c h a r e u s e d w i d e l y i n m a iz e b r e e d i n g ; th e h e t e ro t i c p a t t e rn s u s e d a re L a n c a s t e r x S i p i n g t o u , L a n c a s t e r x L a d a R e d C o b , R e i d x L t i d a R e d C o b a n d R e i d x S i p i n g to u . W h i l e t h e s p e c i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b e n e f i t m a i z e a n d s e e d p ro d u c t i o n , a n d t h e e n v i ro n m e n ta l c o n d i ti o n a r e n o t s a t i s - fi e d f o r 二b r e e d i n g . W h e r e a s th e g e t m p l a s m b a s e o f m a i z e i n S h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