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_第1页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_第2页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_第3页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_第4页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龚 梅香 张 启 翔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 砚X x ) 8 3) 摘要 丁香属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 具有很高的 观赏价值。 本文综述了丁 香属植物的种质资源、 生物 学特性、 引种栽培、 育种、 采 后生理技术、 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 研究现状, 最后阐 述了丁香属植物的研究 前景。 关键词 丁香属; 研究现状; 研究前景 The A dVanc e o f Res e areh i n go n 勿ri n g a G O N GM ei 喂 i a n g Z H A N GQ i 范ang ( co之 纵 卯of加ndsc 闪 兜注 祀 人 能 以 姚, Beiji,啥凡心 叮刃 h 众 吧 “ 妙, 及乒 咭1 0 以 ) 8 3 ) A 加。 , d 外e 吕 户 又 i esof为 行 飞 羚, the 肠 川 ou。 园刀 。 枕邝汕1 山h i g 扭 y val叱ofe 川 。 林 鳍. 仆15耐c legi , a 之 0 园 比 朽 ew ofth e 二 seareh and dsv e 】 o p m e n t ofth e gene。 与 城 于 堪 “ w h i c h in d u di ngthe , rmP l as ln, so urces, the c h a ra c t e ri . ti csof玩 日 。 盯, the i nl 叭 记 u c t i o n 叨d c ul t i v ation , th e b reedi n g , th e post1 1 a rv e stPhy s i ologya n d Prese rv a t i v e m e l l1 Ods , th e 内 碗 01 o gy朋d 肠 ocb画s try , 曲 . 人 t 】 朋 t , it 欲 po UDds阮 r e se a 陀 h fo r e 脚u n d ofge n 助与 月 人 翔 知 K e y , or山 Genes 是 尸 i n 召 a ; Rese 二h a n d d ev el o Pme nt; Rese 二h fo re g 心 u nd 丁香属植物为木犀科 ( Ol ea ce ae)落叶灌木, 少 有 小 乔 木, 常 见高 度3 一 s m , 老 树 可 达s m 以 上 l 。 丁香花又名百结、 情客、紫丁白,其枝叶茂盛, 生命 力强, 耐寒耐早; 花期由春至夏, 盛开不绝; 花序硕 大, 花朵细小如丁, 盛开时花团锦簇, 香气四溢,沁 人肺腑; 花色丰富, 有紫色、 紫红色、淡紫色、蓝紫 色、蓝色、白色等, 是吉祥、 幸福、美好的象征。 1 丁香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 , 1 丁香花的研究历史 丁香花 怡分 众 堵 “ , 是法国 植物学家M athi euder o b e l ( 1 5 7 6 年)根据希腊文S y ri x( 管子)命名 , 1 。 u nnaeu。 ( 1 7 5 3 年)确立T T 香属 2 , n e c ai se( 1 5 7 9 年)记载了5 种, , s c h ne id er( 1 9 1 0 年、 1 9 1 1 年) 记载T1 7 种f4 ) , u n gl s 阮 i m( 1 9 2 0 年)记载了1 6 种, , M c k e l v 叮( 1 蛇 5 年) 记载了2 1 种t6 , R 山 d er ( 1 9 27年 、 1 94 7 年 ) 记载 了1 5 种 , , 1 , , 玩s s mann ( 1 9 6 2 年 ) 记载 T1 9 种 。 。 RoberiF o ri u ne于1 8 39年至1860年间4 次来华收 集中国观赏植物。 R 。 M ac k 、w .5 .C I 田 玉 、Pe re, d i n c a a r v i l l e 、B rets c h n ei d er、E 。H ,Wil s on、N .P o l a . ni n 、M.M .B erez ovs k i 、G .F o rr e st 、Wi ll i an P ur d o m 等, 都进行了丁香花的采集和引种, 在五六十年内引 种原产我国的丁香花20余种。 北美没有丁香的自 然分布, 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 树木园引种大量的丁香。 该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 初, 仅从中国引人的各种丁香至少有12种,建立了 颇具特色的丁香花专类园, 培育和收集丁香种及品种 达5 (X)个以 上 川。 欧洲最早栽培丁香的国 家是奥地利, 于巧 63年 开始栽培欧洲丁香,比中国栽培丁香约晚4 80年。前 苏联以莫斯科总植物园为首的9 个加盟共和国的植物 园都有丁香属植物的收集栽培及育种工作,到20世 纪7 0 年代, 共收集380 余个栽培品种、 20余个野生 种,培育了5 0 多个品种。俄罗斯、乌克兰在20 世纪 8 0 年代至90年代中期涉及丁香的环保研究较多。俄 。 基金项目: “ 十五”国家 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 No. 2 创 只 B A525BI) 。 通 讯作者。 E 一 n 1 : 邓bj fu.ed u . cn 种质资源 罗斯分类学家在沙漠干早地区发现了欧洲丁香、匈牙 利丁香的分布。 德国有关丁香花外植体培养和化石植物鉴定文章 较多。英国对丁香花的研究涉及分类、 形态、栽培、 植物生物化学等方面。分类、 形态及扦插繁殖的研究 报告较多。 我国丁香花的栽培可以追溯到1 0 82 年,宋朝周 师厚编写的 洛阳花木记 , 记载了宋代园林中的 “ 丁 香障 , 2 。 1 5 91年明 朝 高 镰编 写的 草花谱记 载: 丁香 “ 花如细小丁, 香而瓣柔,色紫” ,丁 香花的中 文名称便由此而来,同时记载了丁香花的繁 殖是 “ 接、 种俱可” 13)。清代, 1 6 88 年陈溪子的 花镜记载丁香 “ 畏湿而不宜大肥” 、 “ 接、分俱 可” 汇 4 。 18 48年 吴 其潜 在 植物名 实图 考 中 提到 丁 香 “ 北地尤多” 川。 近代陈善铭于1 9 34年记载了 22种 圆, 被 认 为 是中 国 第 一 篇 较 为 全面 而 科学的 论 述丁 香的 文 献。 陈 嵘 于1 9 37年 记载了19种 71 。 昊 征 锰19 86年发表了 藏 南丁 香新种 , 。 陈 新露等1 9 89年 记 载了中 国 产丁香20种1 亚 种5 变种川 。 1 9 92年出 版的 中国植物志记载了丁香属植物18种3 亚种 6 变种9 变型 19 。 1 9 88年在 中国 花经 中 将丁香 花 列为中国 重点名花之一侧。 2 以 x 年由 减淑 英、 崔 洪霞主编的 ( 丁香花记载了丁香属植物26种及多 个变种、 变型 。 1 . 2 丁香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本属植物约27种,中国产22种, 特有种18种。 J ob n son ( 1 95 7 ) 认为 本属与女贞属乙 仓 琳 trum 的 关系 最密切,因此, 他主张取消丁香族5 州n ge ae, 将本属 归人木犀榄族Olee ae而靠近女贞属。 在属下分类单元等级的划分方面, 中国植物志 将丁香属分为长花冠管组及短花冠管组, 其中长花冠 管组下又分为顶生花序系、巧玲花系、欧丁香系和羽 叶丁香系。 2 戊 旧年减淑英等编的 ( 丁香花中采用 以上组、系的划分方法, 对于种的分类有一定的差 异。 由于丁香花种内极易发生杂交, 故存在很多自 然 杂交种、变种, 这给丁香的种的分类造成了一定的困 难。 例如花叶丁香( s.x 脚 招 ica) 是一个杂交种, 这以 得到大家的公认, 但有的学者认为花叶丁香可能是华 丁香 ( 5 . p ro to 玩i n 认 t a )与欧洲丁香 ( 5 .侧 坛 。 山) 的杂交种再与欧洲丁香回 交而产生的杂交种, 有的学 者则认为花叶丁香可能是华丁香和欧洲丁香的杂交 种。K ars ax认为花叶丁香的变种裂叶丁香 ( 5. 声 邝 cav ar . 女 比 n 必 ta )才是一个正种 川。 苟一 J oo ng苟 m以叶绿体D N A 和核D N A 标记技术 研究了60个丁香及相关物种样品的系统发育及亲缘 关 系 。 聚 类分 析 显 示了L ig 璐 t ri na, Pi n nat如 1沁, 几 b esce 咖 , Vi l haae与为 鳍 。 的系谱关系, 建议乙 9 璐 - tri na和与 nga 合 并 为一 个 属川。 E ,2 .K oc hi ev a 等用以R D技术对丁香属的6 个 种, 1 个种间杂种, 巧个栽培种作了遗传多样性、基 因 相似 系 数和 亲 缘 关系的 研 究 刘。 V anH u 刃 en b r oe ck介绍了A F L P 技术在种、栽培 种和杂种鉴定方面的应用, A F 廿 技术具有快速、准 确度高的特点, 能够很好地将种、品种和杂种区别开 来 24 。 Pfoss er使用A F L P 指纹技术对13个丁香相近品种 和C 砚 1二r 赫 a 聊. 进 行了 鉴 定周。 孙振雷等1 9 98年测定通辽市内丁香属3 个种及1 个变种的过氧化物同工酶, 分析它们的酶谱带, 初步 研究这3 个种及1 个变种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 系远近依次排列为暴马丁香、紫丁香、紫丁香变种白 丁 香、 红丁 香, 但的 确有遗传差异侧。 陈新露等采用似P D技术,用于鉴定丁香品种间 的亲缘关系, 根据RAPD 遗传标记, 计算出丁香品种 间的相似系数, 能够精确地从混杂的种质中鉴定出相 同的 无性系 或品 种网。RAPD技术还能 用于探 讨一些 品 种的 起源, 为品 种 分 类鉴 定 提 供了 可 靠方法 28 。 刘洋研究了19种丁香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现象, 细胞质遗传在种间的不同显示了其基因型的差异,同 时也证实了近来对丁 香属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学方 面的 研究29。 秦样1 9 98年在检查了模式标本后, 认为小叶蓝 丁香 ( 变种)与 洲 鳍。 刀 记 ” 雌v ar . , 。 川 。 nea 的叶片较 小, 近圆形, 具掌状五出脉, 小枝圆柱形, 具较密的 毛。 与蓝丁香 ( 原变种) 不同 浸 泡 时间 对 成活 率 影响 不 显 著l 。 张鸿昌等研究发现华北紫丁香扦插育苗, 选用河 沙成活率较高。 采用A B A , 生根粉50m 岁 L , 浸条3 小 时 为 宜 阅 。 刘彦琴等1 99 4 年研究了外源激素对华北紫丁香 扦插繁殖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经任何处理,华北紫丁 香扦插繁殖的插穗也能生根, 但是经过合适浓度的外 源激素处理后, 其生根能力被大大促进, 极大地促进 了其繁殖的速度,同时保证成活率和其后的旺盛生 长幻 1 。 1 . 4 丁香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明军以华北紫丁香4 个天然群体和1 个栽培群体 组成同一套样本试材, 分别以表型、同位酶、A F 沙 一 DNA等3 种标记方法测定计算的有关遗传多样性参 数进行了一个初步藕合分析, 对华北紫丁香种质资源 的 遗传多样性 进行评价, 并提出 保护措施冈。 2 繁殖生物学 研究 2 . 1 种子繁殖 郑蔚虹等研究了赤霉素对华北紫丁香萌发及幼苗 生 长的 影响, 赤 霉素 能 显著 刺 激 种 子萌 发 周。 姜在民等从解剖学角度来探讨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羽叶 丁 香的 种 子繁 殖 率 低的 原 因 汇361。 李爱平等研究发现紫警丁香种子成熟度差, 直接 水浸后播种发芽率极低或为0 , 而经0 一 7 低温处理 后播种, 在20天内发芽率高达60%, 表明该种存在 生理休眠。用30一 40温水浸种2 小时, 再用0 . 5 % K Z M no 溶 液 处理片 刻后, 清水 洗净, 湿沙层积冷藏 90天, 可 使 紫 曹 丁 香 种 子出 苗 率 达89 . 3 %闭 1 。 2 , 3 嫁接繁殖 嫁接采用劈接法。在冬初或早春剪取充实的1 年 生休眠枝, 用塑料薄膜包好, 贮藏在0 一 5 的窖内 或冰箱中, 使枝条上的芽顺利地度过生理休眠。于4 月中旬至下旬, 芽开始膨大时,即进行嫁接, 经过2 年嫁接试验, 成活率达98%以 上 401。 高润清等以华北紫丁香和北京丁香为砧木, 嫁接 欧洲丁香的5 个品种, 成活率均较高, 生长也较旺 盛, 不同砧木在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上无显著差异, 华北紫丁 香和北京丁 香均可 作为欧 洲丁 香的 砧木44。 2 . 2 扦插繁殖 C ame ro n 研究了欧洲丁香的一栽培种 C h arle 。 J 。 - ly 难于扦插生根的原因与芽的生长有关圆。M ark。 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丁香插条生根有密切联 系 3: 。 李爱平等研究了丁香属植物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丁香的插穗生根属愈伤组织生根型,因此选择易于产 生愈伤组织的嫩枝作插穗, 是生根成活的关键。生长 激素溶液对丁香属植物扦插繁殖生根影响大,插穗基 质选用珍 珠岩和 细河沙各半混合为宜f 州。 对于硬枝、 半硬枝扦插, 采用生长素处理,在全自动间隙喷雾条 件 下, 半硬枝、 硬枝插穗 均可生根4Oj。 不同 部位的 插穗对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不同种药品对成活率影响 2 . 4 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国外研究得比较多,C h arle bois研究了 欧洲丁香两栽培品种 Kath erine H avem e y e r 和 C h arl e8Jo ly 周 年的 组 织培 养 技术刊。 N e ste, c : 探 讨了 什 锦丁 香 组织 培 养的 最 适合培养 基 周。 Po 即 w i c h 研究了 欧 洲丁 香8 个 栽培品 种的 组织 培 养技 术 阅。 周莉等用什锦丁香和华北紫丁香杂交获得的胚龄 为40一 9 0 天的丁香幼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丁香幼 胚离体培养的最适合培养基为M onni er,丁香幼胚对 大 量 元 素 和 微 量 元 素 的 需 求 量 都 很 大 “ 50j I4S。 刘华英等用暴马丁香的下胚轴进行离体培养和植 株再生,将下胚轴接种在芽诱导培养基上,1 个月 后, 每个外植体上即形成5 一 6 株无菌小苗。将丛芽 切成单芽, 转到增殖培养基上, 3 周后, 每个芽又可 分化出3 一 4 个丛生芽,继代3 次后, 增殖能力并没 有下降。 将高Z c m以上的无根苗切下, 转到生根培养 基上培养, 10天后开始发根, 20 天后,每株可长出 3 一 6 条 具 有 须 根 的 发 达 根 系 sl 叫。 刘建斌等研究了华北紫丁香的组织培养技术,在 外植体取材时, 分别采用茎尖和茎段进行培养,茎尖 培养未获成功。在继代培养过程中 不能从愈伤组织中 分化出 新的植株, 每进行一次继代培养, 芽能平均增 殖4 一 6 倍, 可以获得大量植株,继代培养的最佳培 养基与茎段培养相同。在生根培养过程中,采用M S 种质资源 减半, 加人N A AO. l m 留L 效果最佳, 能直接从根部生 出 长 短均匀、 粗壮的幼根, 小苗生长 健壮至 53。 3 开花生物学 研究 丁香属植物不同种类的花期有先有后, 但处于花 期的不同种类,每日花朵开放的时间却多集中在 8 : 00一 10: 3 0 , 多数种类在开花后的当天或第2 天 开始散粉, 始花后的 第2 一 3 天 进人盛花 期 川。 周莉等研究发现不同种丁香的花粉生命力不同, 从高到低依次为红丁香 小叶丁香 蓝丁香 朝鲜丁 香 什锦丁香 华北紫丁香 白丁香。不同丁香的花 粉贮藏力有显著差异, 贮藏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小叶丁 香 蓝丁香 红丁香 华北紫丁香 什锦丁香白丁 香” , 1 。 谷淑芬等对丁香属不同品种花粉贮藏的适宜温 度、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及各种花粉的生命力和贮 藏力进行了试验,为丁香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 据 盯 。 徐雨晴等探讨了19 63 一 1988年间北京地区华北 紫丁香始花期对气温、日 照及降水变化的响应以及我 国不同地区这种树木始花期与不同时段气温变化之间 的 相关关系s8 。 4 引种与栽培 我国栽培丁香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就有 了丁 香的 人工栽培 习 。欧洲最早栽培丁香的国 家是 奥地 利J, 比 我国 晚4 50年。 北美引 种 栽培丁 香最 早 的 是 美国 t6, 比 我国 晚 近8 00年。 我国 在 新中国 成 立 后开始对丁香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做得比较好的 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李鸿杰对裂叶丁香 ( 5. 声 rs ica v ar .laci n 如 t 。 ) 的引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首次掌握了其生长规律及 对自 然条件的适应性,并对观赏价值进行了综合评 价1 , 1 。 陈德武对四川丁香的引种驯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 表明, 该树种培育技术简单, 后续生长良好,是一种 具较大 开发利 用价值的 观赏树种 刘。 祁润身等1995年报道了饰棍蓟马对丁香的危害 并探讨了防治对策, 冬季修剪和园林清洁, 早春灌水 等可消灭大量越冬成虫。对虫量大的植株可施用化学 杀虫 剂, 同 时 加 强 水肥管 理增强 植株的 抗害 能力叫。 宋寅德等报道了丁香盲蜷在山西危害丁香, 防治方法 为处理越冬寄主, 有条件的可在丁香园释放捕食性天 敌。 药 剂 防 治 在4 月 上 中 旬 明 。 5 育种 丁香属植物的育种工作已有3 00 多年历史,定向 培育并得到较高观赏价值的新品种只有1 00多年的历 史,目 前全世界已选育出2 000 多个丁香园艺品种, 多数以欧洲丁香为亲本杂交而来。我国从1 9 62年开 始丁香花的育种工作, 30多年来中,通过杂交和选 择已培育出了8 个优良 新品种, 并于1 9 %年和1 997 年 在国 际 丁 香 协 会 ( 1 玲) 注 册 1 。 哈尔滨市园 林科研所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33种 丁香栽培种群中 选育出优良品种19个,丰富了哈尔 滨 市 的 丁 香 种 类 631。 刘玮等1 991 年对白丁香与东北连翘通过有性杂 交手段, 利用杂种胚离体培养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发 现在白丁香与东北连翘远缘杂交授粉后5 0d左右进行 离体培养的 幼胚 容易成活 并能诱导其萌发成苗冈。 19 88一 1 989 年间 在哈 尔滨市 第三苗圃 进行了 丁香属植 物种间 ( 内)杂交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 的亲和性差异很大,白丁香与欧洲丁香为亲本的杂交 组合, 无论是正交或反交, 表现出较高的亲合力。而 以重瓣欧洲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亲 合 力 显 著 下 降 圆。 J .B ,R o se探讨了秋水仙素对欧洲丁香和羽叶丁 香的杂交种处理, 从而产生四倍体植株, 来解决该杂 交种不易结实的问题。将杂交种的节段作为外植体, 进行组织培养,当秋水仙素浓度为 0 . 05m M到 0 . 25m M时, 能 成 功 诱导四 倍 体 植株f;6J。 6 促成栽培和采后生理与技术 杰研究了欧洲丁香的促成栽培, 探讨了其解除休 眠 后 开 花 的 条 件 胡 。 sytse lna一 粗k man 研究发现纤维素可能引 起导管 堵塞, 把欧丁香一品种的切花枝分别放人s cm 深和 20c m深 水中, 或是否 用8 一 H Q S 进行预处理来进行对 比 试验, 发现浅水中 插的花枝萎蔫快, 同时在萎蔫组 织的木质部, 发现存在大量的 纤维素, 从而水分的运 输受到阻碍。 用8 一 H Q S 处理后的 花枝, 纤维素的 含量 明 显 减 少 , 瓶 插 寿 命 得 到 提 高 。 ee 卿 lt, ! 。 D oorn 和H ar k e lna研究了导管阻塞与乙烯调节的 关系, Dl c A , H Q s 和A 酬。 , 预防了 基部1 0c m 处的 低 水分传导力, 且降低了 基部s c ln处细菌的数量。H Q C 和A 酬0 3 也预防了 基 部10一 1 2c m 处的 低 水 分传导 力。 乙烯合成抑制剂 ( HQC和AVG )和乙烯活动抑制剂 ( A 酬。 , 和s TS)推迟了 花朵的 萎蔫时间, 从而说明 了在丁香的切花保鲜中乙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 1 0 2 0 c m对照茎段中含有一些木质素, 而木质素的 形成被H Q s 和A v G 有效 禁止, 从而说明 木质素的 形 成 可 能 被 乙 烯 所 操 纵 圈。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7 生理生化特性 白明霞通过色谱分析和质谱鉴定,可以确定绝大 部分品 种的丁香其方向 气味物质成分主要有11种。 其中以紫花重瓣、白花重瓣、小花重瓣、香雪为最 香, 芳香气味物质质量分数在70%以上。紫花重瓣 丁 香的 芳 香物 质 含 量高 达94. 54% 侧。 李月华等采用戊糖比色法和Foli n 一 酚法分别测定 了丁香花芽中核酸 ( D N A 、R N A ) 、蛋白质含量, 结 果表明, 在花芽生长旺盛时期, 代谢旺盛, 蛋白质、 核酸含量增加,而在花芽生长初期和末期,消耗增 多 , 蛋 白 质 、 核 酸 含 量 降 低 7。 于凤鸣对华北紫丁香花开放过程中花蕾期、半开 期、 盛开期、衰败期的生化指标进行的测定结果表 明, 随着花朵的开放和衰老, 花瓣中的可溶性蛋白质 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S O D ) 的活性先升后降,丙二醛( M D A ) 含量逐渐上 升, 过 氧 化物 酶( PoD ) 的 活 性 表 现 为 先降 后升哪 。 P a t i e nc e 研究了过氧化物酶在离体培养生根期的 变 化 ,6 。 杨白 玉用Ic A P( 电 感藕合氢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测定了紫丁香等3 种丁香叶18种元素,发现所含元 素种类基本相同。但不同种类丁香叶的各种元素含量 却 有 差 异 叫 。 丁 香酚( E n ge n ol )的 相 关 研究 较多7S。 8 丁香属植物的应用与展望 8 。 1 丁香属植物的应用 8 。 1 . 1 观赏价值 丁香的植株秀丽多姿, 花序细密,花色淡雅, . 花 香宜人, 是优良的园林观赏绿化树种。无论是宅院、 居住区或绿地树群中,丁香花都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使得小环境从春季到夏秋都充满了生机。 丁香在寺庙园林中运用很广泛, 西北地区选用暴 马丁香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另外北京戒台寺内共 有1100多株丁香, 其中树龄在2 00 年以上的就有20 棵之多。 丁香可以布置为专类园。2 0世纪初, 美国阿诺 德树木园率先用各种丁香花的种、变种及丰富的栽培 品种建立了丁香花专类园。 我国的北京植物园和中科 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也建立了丁香花专类园。此外, 其他的城市如银川、乌鲁木齐、西宁等的植物园、 树 木园内,也相继建立起丁香花专类园。 8 . 1 . 2 经济价值 暴马丁香的树干和枝条药用,能清肺平喘、镇咳 祛痰, 治支气管炎、哮喘和咳嗽。紫丁香嫩叶可代替 茶叶, 别 有风 味 倒。 暴马 丁香还 是重要的 蜜源 植物, 在分布集中的地方,有的年份一群蜂能取蜜 10 - 20叼侧。 花叶丁香的根能祛风湿, 治疥疮。 羽叶丁 香的根、茎可暖胃治喘。白丁香的叶煎汁可治红眼 病。从丁香花提取的丁香酚,可治疗牙科疾病。从丁 香花提取芳香油则可用于化妆品工业和牙膏、香皂 中。丁香花的香气中, 含有丰富的丁香酚,对人有兴 奋作用, 杀菌能力比石炭酸高5 倍,因此,丁香有清 新空 气、 促进健康之效sl 。 另外, 有的丁香种类木 材纹理致密、坚硬, 具芳香气味,有防虫、防潮、 保 恒温的 功能, 是制作高级箱柜及柄把的 好原料 821。 8 . 2 丁香属植物的研究展望 8 . 2 . 1 引种栽培与分类 丁香属植物的自 然分布区地处北纬2 60一 46“ 之 间, 包括了10个国家,经过多年的积极引种, 其栽 培的纬度向北推移了10余度, 栽培的国家增加到32 个, 这充分说明了这类植物具有很大的引种适应性。 丁香属植物属于温带树种, 喜温暖及阳光充足, 但也 耐 寒, 有的种类可耐一 35一 37甚至一 4 0 的低 温,因此在我国广大的温带地区引种这类植物有着广 阔 的 前 景83 。 8 . 2 . 2 育种 丁香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欧、美各国已 作了大量的杂交选育工作。我国的育种工作起步较 晚,目 前培育出的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还很有 限。 我国种质资源丰富, 为培育出更多的优良新品种 提供了前提,同时还应积极引种国外的优良品种。 8 . 2 . 3 野生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 我国丁香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目 前还很欠缺,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滥砍滥伐, 丁香属植物的野生资 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羽叶丁香目 前已濒临灭绝, 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为了对丁香属植物进行进一步 的 研究、开发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对我国丁香属植物 的种质资源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已刻不容缓。 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 减淑英, 崔洪霞.丁香花.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2 X 泊 2 。U 份, C. S pec i e s P l a n t aru瓜 1 7 5 3 ; PP. 9 3 .D ec ai s ne, J.Mono 乎 a p h i a d e s ge os U g u s t rl 习 n e t s y r i n g 已 N ouv A 代 瓦 M us. 1 8 7 9 ; P a ri 。 2 ( Ser.2 ) : 1 一 45. 4 .段h nei d re, C l l l 。 H a u bd, 肠t lb h o l z k , 1 9 1 1 ; 2 : 7 7 1 一 7 8 5 Schne i 翻 , C .1 1 1 .H a ll b 已 Lau bholzk , 1 9 1 2 ; 2 : 1 063一 1 又 湃 5 .U n g e ls h e i m , 凡 D as即anzenre i c h l 9 2 0 ; 7 2 ( IV一 243 ) , 5 一9 5 6 . M c k el ver, 5 , D , The u l ac 。N ew y ork: M ac m il l anc o m p a- ny,1 9 2 8 7 .Reh d er ,A. N ew S 伴c ie s ,V ariet i es andC o 比 山 i n atio n s l o u r h A m o l dA R B .1 9 2 6 ; 7 3 4一 3 5 8 .Reh d e r , A. M anual c u lt i v a t e d T re e 。 PP. 7 5 1 7 5 7 9 ,R e h d e r , A. B i b l 1 l1 g gr 8 p hy ofC u l t i vated T re e s 5 64 5 6 9 10.陈新露, 曲式曾 .中国丁香属植物.西北林学院学报, 1 9 8 9 , 4 ( 1 ) : 7 2 一 7 9 11. h ttP: /www 。 肚 加比 tu nLh arva rd. ed叮 12.周师厚.洛阳 花木记.( 说郭 卷三, 涵芬楼藏版 13.高滚.草花谱.遵生八版, 1 9 6 5 14.陈溪子.花镜.1 6 88 巧.吴其潜.植物名实图考( 1 848 ) .商务印书馆.1 9 57 16.陈善铭.中国产之丁香.中国植物学杂志, 1 9 34,1 ( 2 ) : 1 5 9 一 1 6 8 17.陈嵘.中国 树木分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5 7 18. 吴征锐.西藏植物志,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 9 86 19.中国 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 六十一 卷)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 992 20,陈俊愉.中国花经.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 9 89 2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2 ( 托 冶 22。幻 m , KJ . and j ansen, P. K, AC I il o ro P 1 as t D N APhy 扬 g e n y ofU 城。 ( S yringa ,Ol e ac 姗 ) :Pl as to me G 拍 ll p s S l l o w a s t 功 n g C o 讹l a t i o n with C os i ngG ro u P , A 瓜J.Bo, 1 998 , v 。 】 . 8 5 , no. 9 , 外 1 3 3 8 一 1 3 5 1 2 3 .K 佣hi evsiE .乙;价名 h o va,N. N. ;M ol k ano v a ,o. L Kudrya Vt Be v , A 皿 ; U 拌 In ie k , V. P.; O k uneva.LB. T h e g e n uS与 7 滋 矛谬忿 : m O l ec u 】 arm ar k ers ofs pe c ioan d c ul ti - v 山 、五 山 俪 Jo “ n 翻 汉of良ne 才 如, ( 2 (X 抖 ) 40( l) pp, 30 3 2 24.H u 刃 e 曲概c k , J. M .v an; C al s yn, E; J e a 幻 n et ea u , E; 凡ek, J . d e ; 残 叉 ,k s t a e l e , E . v aIL A F L P 一 b as e d i den t 击 c a- t i曲 p 似e d u re o for w 侧 月 y o m a m e n t a l s , Ac她Hort ic 诚价 ( 2 0( 又 ) N o 。 6 3 4 , 9 7 一 1 04 2 5 .Pfos s er, M , ; 介mely a l l l 班 v a , IL ; 玩。 油肚 d t , W. ldeni 谊 - c at io n of。 血iv 。 即d 衍 b ti d s in扮 ri n g a a n d C uc urbita 衍 D N Afi n ge rP ri ni i 峪 A 咖 石 肠 材 ic 毗urae( 2 (X X)No. 5 3 0 , 45 5 46 2 26.孙振雷等.丁香属种、变种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哲 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 9 9 8 , 8 ( 3 ) : 1 6 一 1 9 27.陈新露等.应用RAPD技术评价丁香品种间遗传关系. 园艺学报, 1 9 9 5 , 2 2 ( 2 ) : 1 7 1 一 1 7 5 28.陈新露等.随机扩增多态D N A ( RAP D ) 标记用于丁香 品种遗传分析及品种分类.西北植物学报, 19 99, 19 ( 2 ) :1 6 9 一 1 76 2 9 .Li u y a n g ; C ulHOn g 一 石 a ; Zha n g Quan; 5 记 m e rg e 二 肠 - v e 飞 e n t potenti als for c yto禅 as 而ci nheritance wi thinth e 罗 ne。 与 喊 飞 笋 .A,t 面t as s oc i a t e dwi th. Pec i o ge n . 15. 月 “ 心尸 句 , 必 之 绍 岁 ( 2 1洲 拼) 1 3 6 ( 1 ) 2 7 62一 2 7 7 0 30.秦祥.蓝丁香及其混淆种的澄清.植物分类学报, 1 9 9 8 , 3 6 ( 4 ) : 3 5 9 一 3 64 31.吴征锐.中国种子植物属的 分布区类型.云南植物研 究,1 9 9 1 , 增刊: 1 一 1 3 9 32.崔洪霞等.丁香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起源演化.植 物研究, 2 0( 抖, 24( 2 ) :1 4 1 一 1 4 5 3 3 ,E 叼e r A. G n ln d z u 罗ds r E n 丽c kl u n g de r n ora E U ro p as seit d erTeni 一,iL Wiss .E 侣 D .In l e rn .B otK o n gr Wi e n , J e n a , 1 9 (拓 34,明 军.紫丁香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表型、 同工酶和A F L P 一 D N A 标记藕合分析.中国观赏 园艺研究进展2 (X)5 . .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2 (X)5 35。 郑蔚虹等.赤霉素对紫丁香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 响.林业科技, 2 0( 科 , 2 9(4): 4 一 6 36.姜在民等.华棒、 羽叶丁香种子形态构造特点的研究. 陕西林业科技, 1 9 99, 3 : 14 16 37.李爱平等.紫尊丁香种子处理对种子发芽和实生苗发 育的影响,辽宁林业科技,1 997 , 5 : 1 5 1 7 3 8 .M arks , T. IL;F o ld,Y. Y.;C ameron ,凡 W. F.; G 仪 记 w i n , C , ; M y e . , P. E.; J u d d , IL IL A功 l e for po. 玩 如义 i nt r a n 旧 portin而Z O g e nes 认 尸 公 二 ntce“ , r 肠 J uea 耐 肠 吧叨 C 动,( 2 (X)2 ) 70( 2 ) 1 8 9 一 1 9 8 39. 李爱 平等.丁香属植物嫩枝扦插繁殖技 术研究.内 蒙 古林业科技, 1 997 , 1 : 30 33 40. 李爱平等.丁香属植 物引种与选优技术研 究.内 蒙古 林学院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1 998 , 20( 1 ) : 70一 76 41.白明霞.丁香优良品 种繁育特性.北方园艺,1 24( 2 1) 42.张鸿昌。紫丁香扦插育苗试验.林业科技通讯,1 997 , 5 :3 9 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4 3 . 刘彦琴等.外源激素对紫丁香扦插繁殖的促进作用. 内 蒙古农牧学院学报, 1 994 , 1 5 ( 2): 74一 77 44.高润清等.丁香的无性繁殖技术.北京农学院学报, 2 (X)1 ,1 6 ( 2 ) : 3 1 一 3 5 45.C h ar le boi。 , D . ; 凡 c he r , C . 玩vi 加p 功 p ag a l l onof与 月 飞 担 公 诚 笋 山 K a th erine H av e m e y e r , 助 d C 知 叮 lesjo ly .浇. 爪 以 她 几 JoUrna l ofP la 形Sc论 nce ( 2 (X 抖 ) 84 ( 1) 279 一 289 46.N es te ro w i 。, 5 . ; K u 1 P a , D . ; K u re k , J .M i c r 0 P roPag at l on of扣1 ,硒 ,x ch i 。众W ill 己 FoliaUn沁。 枷15刁坛 riC必urae 5 切 抓 配 川 15 汹却 公 动“ 怂( Z I X 阵 ) N ,93, 2 9 3 298 47. Po卯 衍 ch, E.A , ; Fili pe n y a , V.LFea t 眠s of而c ro p m P- 雌 掀 ionof伽1 昭a , 吨。 后 L 勘 d n i nk ” 招众Da成 n i 麟 笋 te ( 2 (X X) 1 9( 3 ( 1 ) ) 4 3 4 一 礴 月 0 4 8 .Z h o u U, D aiU一 面n , S uB ao一 li n gE Inbryo c 血ure a n d 功 p 记p ro p a g a t i onof与 了 1 砚 笋 . Jo u 期 alofForest 叮Rese a 比 h , ( 2 (X)3 ) 1 4( 3 ) : 2 1 3 一 2 1 6 4 9 . 周莉等.丁香( 5 州。 gaL . ) 种间杂交幼胚离体培养研 究.应用生态学报, 2 0 0 3 , 1 4 ( 3 ) : 3 82、 3 86 50. 周莉等. 利用正交法研究丁香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因 素.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 2 (X)3 , 3 0(3 ) : 3 以一 3 07 51. 刘华英等.暴马丁香下胚轴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植物生理通讯, 2 (X)3 , 3 9 ( 4): 3 51 5 2 . 刘华英等.离体条件下暴马丁香切开种子的萌发.植 物研究, 2 (X 抖, 24( 2 ) : 245 一 247 53.刘建斌等.紫丁香的组织培养.北京农学院学报, 2 0 0 1 , 1 6 ( 4 ) : 42一 4 5 5 4 .减淑英等.丁香属植物的杂交育种.植物引种驯化集 刊, 1 9 83, 第三集 55, 周莉等丁香花粉生命力及贮藏力的研究.沈阳农业 大学学报, 2 (X)3 , 34( 1 ) : 16一 19 5 6 .Z h o u U, L u o Feng一 xi a , D aiU一 而n , Z ll a n g H u i 一 ha V i talityand stor ag e con di ti onof段 尸 1 昭a poU e 二Jou 刚l of Fo嘟, 理双 。 e arch , ( 2 (X)3 ) 1 4 ( 1 ): 6 7 一 7 0 57.谷淑芬等.丁香花粉贮藏力及生命力的测定.林业科 技, 1 9 9 8 , 2 3 ( 6 ) : 1 8 1 9 58.徐雨晴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刺槐、 紫丁香始花期的影 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 以 抖, 26( 6): 94一 97 59.李鸿杰.裂叶丁香引种适应性试验研究.西北林学院 学报, 2 (X)5 , 20( 2) : 1 00一 n 3 60.陈德 武.野生四川丁香引种驯化 资源保护与利用, 2 加5 , 3 : 4 1 、 42 61.祁润身等.丁香害虫一 饰棍蓟马的初步研究.植物保 护, 1 9 95, 2 1 ( 3 ) : 28一 29 62.宋寅德等.丁香盲蜻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植物保护, 1 9 9 6 63.赵伟等.发展哈尔滨市丁香新优品种的策略.林业科 技, 1 9 99, 24( 2 ) : 5 7 一 5 8 64.刘玮等.丁香和连翘属间杂种胚的离体培养.东北林 业大学学报,1 995 , 23( 3 ) :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