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棉花生产技术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_第1页
河南棉花生产技术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_第2页
河南棉花生产技术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_第3页
河南棉花生产技术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8 中国棉花学会2 0 1 0 年年会论文汇编 河南棉花生产技术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晓峰。李国海,杨瑛霞。贺桂仁。马娜 (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郑州4 5 0 0 0 8 ) 摘要:棉花是河南省大宗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发展棉花生产对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 棉区群众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认真分析河南棉花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 上,针对当前面临的竞争力下降、面积下滑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技术措施和政策建议,对 促进河南省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快技术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棉花;生产;技术;发展;对策 1 棉花生产发展基本情况 河南省是产棉大省,由于自然生态条件适宜棉花生产,植棉比较效益高,产业优势强,被农业部确 定为全国棉花发展的优势产区之一。全省常年植棉面积8 0 万h m z 左右,约占全国的1 6 ,总产7 0 万 t ,居全国第3 位。全省植棉农户约6 0 0 万户。河南省棉花生产对满足市场需求,保障有效供给,促进 棉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九五”至“十五”期间,河南省棉花主要集中在豫东、南阳盆地和豫北三大棉区,豫东、南阳盆地 和豫北棉区的植棉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 8 、2 0 和1 0 ,其它地区仅占2 。全省平均植棉面积在 0 6 6 万h m 2 以上的县有近4 0 个,合计面积在6 6 万h m 2 以上;平均植棉1 万h m 2 以上的县有3 0 个, 合计面积6 0 万多h m 2 ;1 3 3 万h m 2 以上的县2 3 个,合计面积5 3 万多h m 2 ;2 万h m 2 以上的县1 5 个,合计面积4 0 万多h m 2 。 河南省棉花质量在全国属于较好水平。根据多年的棉花质量检测,河南省棉花上半部平均长度 为2 9 6m m 左右,断裂比强度为2 9 5c N t e x l ,高于全国平均值水平;麦克隆值在4 2 左右,属A 级水平。 2 棉花生产技术特点 河南省棉花生产技术在总结传统植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完善、提高、创新,逐步形成了适 合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不同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为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1 南阳盆地棉区。形成了以麦套存棉为主体,以杂交抗虫棉品种为主导,适当稀植、化学调控、配 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相配套的综合高产技术模式。种植密度2 7 0 万3 7 5 万株h m - 2 ,单株成 铃3 0 - - 一3 5 个,公顷成铃9 0 万9 8 万个,每公顷产皮棉1 2 0 0 1 3 5 0k g ,霜前花率在8 5 以上。 2 2 豫东棉区。形成了以麦套春棉为主体,麦套夏棉为补充,以常规抗虫棉品种为主导,地膜覆盖、 营养钵育苗移栽、合理密植、化学调控、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相配套的综合丰产技术模式。种植 密度4 5 0 万5 2 5 万株h m ,单株成铃1 5 2 0 个,公顷成铃8 2 万9 0 万个,每公顷产皮棉 1 0 5 0 - 一1 2 0 0k g ,霜前花率8 0 以上。 2 3 豫北棉区。形成了以麦套夏棉为主体,麦后移栽为补充,以常规抗虫棉品种为主导,地膜覆盖、 密植促早、化学调控、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相配套的早熟丰产技术模式。夏棉种植密度 6 0 0 万6 7 5 万株h m 2 ,单株成铃8 1 2 个,每公顷成铃6 0 万6 7 万个,每公顷产皮棉9 0 0 1 0 5 0k g ,霜前花率8 0 以上。 3 棉花生产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作用 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产棉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生产,粮棉争地矛 盾非常突出。长期以来,河南省围绕实现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引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加 快推广步伐,使每一项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都对棉花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棉花学会2 0 1 0 年年会论文汇编 2 9 3 1 麦棉两熟技术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2 0 世纪7 0 年代以前,河南棉花生产以单作春棉为主,粮 棉生产水平低,形成了粮棉争地的历史矛盾。该项目技术的试验研究始于5 0 年代,因当时品种和生 产条件的制约,直到7 0 年代后期才得以突破,8 0 年代中期在河南省得到全面推广。1 9 9 0 年全省麦棉 两熟面积突破9 0 ,自1 9 9 7 年以来一直稳定在9 5 以上,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逐步下降。在麦 棉两熟中,春套棉占8 0 以上,以“五二”、“四二”式麦棉配置为主;夏套棉仅占1 5 - - 2 0 ,多为“三 密一稀”或“二密一稀”配置。由于棉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光、热、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所 以实现了“以粮保棉,以棉促粮,粮棉同步发展”的目标,也为麦棉双优、双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3 。2 营养钵( 块) 育苗移栽解决了保苗、早发问题。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是麦棉两熟的配套技术,也是 实现棉花早播、早发、早熟和盐碱地保全苗的综合措施之一。该项技术始于5 0 年代,成熟于6 0 年代,推 广于7 0 年代。1 9 7 5 年全省2 万h m 2 ,1 9 8 0 年发展到2 4 万h m 2 ,1 9 8 4 年达到3 3 万h m 2 ,到9 0 年代突破 了6 6 万h m z ,约占棉田面积的6 0 7 0 。营养钵育苗一般可比露地棉提前1 个月播种,大田生育期 提早1 0 1 5 天,可增产1 0 2 0 ,霜前花率提高1 0 个百分点,其早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3 3 地膜覆盖技术促进了棉花早发早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予1 9 8 0 年引入河南省,1 9 8 2 年示范面 积仅0 2 万h m 2 ,1 9 8 4 年超常发展到2 2 万h m z ,后因棉田减少影响了推广,直到9 0 年代又得以发 展。1 9 9 6 年全省突破2 7 万h m 2 ,1 9 9 8 年超过4 0 万h m 2 ,成为营养钵育苗移栽的配套、互补技术。 由于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的多重作用,并能解决长期存在的密度偏稀问题,有利 于棉花早栽、早发、早熟、增产,一般可比露地棉增产2 0 3 0 ,霜前花率提高1 0 1 5 个百分点。 在豫东、豫北棉区已成为替代露地直播的常规增产技术。目前,全省棉区基本形成了“不( 移) 栽就盖 ( 膜) ,不盖就裁或既盖又栽”的技术格局。 3 4 化学调控技术有利于简化整枝管理。河南省棉花的化调技术研究,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矮壮素 ( C C C ) 应用阶段,到8 0 年代才确立了以缩节胺( D P C ) 为核心成分的棉花全程化调产品及配套技术。 化学调控能塑造理想株型,简化整枝管理,优化群体结构,提高成铃率,促进早熟增产,已经成为棉花 生产不可替代的常规配套技术。1 9 9 0 年应用面积占棉田的5 0 ,1 9 9 8 年超过9 0 ,现已全面普及,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3 5 脱绒包衣技术保证了播种质量。棉种脱绒包衣技术是9 0 年代研究开发的新技术,主要采用泡 沫酸( 或稀硫酸) 去除棉短绒,并经过精选、去杂、包衣、包装环节,使棉种纯度、净度、健子率、发芽率大 大提高,具有出苗快、出苗齐、病虫害轻,省种、省工、适于机播的特点,很受群众欢迎。河南省1 9 9 3 年 示范包衣棉种3 0 0h m 2 ,1 9 9 6 年应用面积突破6 万h m 2 ,1 9 9 8 年超过2 6 万h m 2 ,1 9 9 9 年达到4 1 万 h m 2 。目前,河南省棉种的脱绒包衣率占9 5 以上,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3 6 品种更新提升了生产水平。品种是实现棉花优质高产的前提。建国以来,河南省大体经历了8 次品种更新。五六十年代,以引进美国斯字棉、岱字棉为主,经历了3 次品种更新;7 0 年代,国产品种 替代国外品种,进行了第4 次品种更新;8 0 年代初,河南7 9 和豫棉1 号的推广,推动了第5 次品种更 薪2 8 0 年代中期,以中棉所1 2 、中棉所1 6 、豫棉4 号为代表的抗病品种全面推广,完成了河南省棉花 品种的第6 次更新;9 0 年代中期,中棉所1 9 、豫棉1 9 为代表的优质、抗( 耐) 病棉花新品种逐步占据主 导地位,实现了第7 次品种更新;9 0 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国内外转基因( 主要是B t 基因、C p T I 基因 等) 抗虫棉育种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抗虫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约占全省棉花面积的9 0 ,实现了 棉花品种的第8 次更新。近年来,以杂交抗虫棉为代表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不断推出,在生产中 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证明,河南省每一次棉花品种更新,都在产量、品质或抗逆性方面有所 突破,促进了棉花生产水平的提升,成为棉花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3 7其它技术。棉花无土育苗、棉花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春棉育苗麦后栽等配套技术逐步成熟, 在适宜区域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十目棉花学会2 0 1 0 年年会沧史* 缩 4 近期棉花生产的新变化及原因分析 4I 面积逐年下降。单产稳步增加总产出现波动 自9 0 0 4q 以来河南省植棉卣视出现r 逐年下滑的局面,虽然棉花单产水平近上1 0 5 0k g h m 2 的台阶1 | r 际问受天气影响仍右波动,棉花总产主要受而税下降和单产被动的影响,总休呈减少趋 势( 表 。 女lm 目自* 棉P 情 42 原因分析 42 1 生产戚奉增加挝稀敢盏下_ 骨。农也部摹点调查河南省数据 【= 总结果( 下同) 表明,9 0 0 6 2 0 0 9 年平均每公顷棉花生产成本分别为9 3 0 60 元、1 0 3 9 80 元1 1 1 9 45 元和1 3 7 4 0 0 元,增幅 】3 H 、8 和2 27 。其中,物质费用分别为4 19 7 O 元4 5 4 8 0 元、5 0 6 7 0 元和5 6 9 10 元,增幅 1 0 蹦、1 1 和1 1 】蹦1 人1 :费用分别为5 1 6 9O 元、5 8 5 0 0 元、6 1 2 7 5 元和8 1 1 14 元,增幅1 3 、5 和3 24 蹦。每公顷植棉纯收益分别为7 6 8 60 元、7 3 8 3 0 元、5 6 2 5o 元和9 4 2 0 0 元,2 0 0 7 ,2 0 0 8 、 2 0 0 9 年分别较上年增4 跖、一9 8 “和2 1 “。 422 此鞍敷盎下辟,荐代作物增加。与棉花生产相比,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大宗作物在成奉上 涨的同时,种植效益总体L 保持增长态势。2 0 0 62 0 0 8 年,小麦每公顷收益分别为2 4 9 3 0 元、1 8 2 6 5 元和3 0 2 70 元,花生每公城收益分别为5 4 3 15 元、9 4 6 80 元和5 9 4 9 0 元,玉米每公埙收益分别为 2 1 3 3 0 ,L 、4 4 0 8s 元和4 l0 7 0 元,大豆每公顷收益分别为2 5 2 4 s 冗、5 2 6 2 0 元和5 3 7 30 元。棉花 3 年平均公顷产值为17 0 9 85 元分别足小麦、大豆的j9 倍,玉米的18 倍和花t 的】1 倍 棉花3 年平均公顷成年为1 0 3 0 05 元,分别是大豆的23 倍、玉米的1 7 倍、小麦的l6 倍和花生的13 倍; 棉花平均每公顷人费用5 7 1 50 元,分别娃小盔的28 倍,大豆的2 6 倩,玉米的22 倍和花生的1 7 倍;棉花3 f 平均公顷收益为6 7 9 8 0 兀,分别是小麦的28 倍,玉米的19 倍和大豆的15 船,q 花 生相当。球管算起账米,棉花公顷收盐还高于一些粮食作物但由于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刷工多 析分散,其机会成本( 棉花生产机会成本匡算:每个棉农管理0 16 3h m 2 棉花,共用5 0 个工t 约台2 个 如时间整个槔花生产季廿从4 l 到1 0 川算7 个月,约有5 个月不能外出季节性打工,每月打工收人 若按6 0 0 元瞳算一个劳力由于种棉每年约减少收 6 0 0 0 元,即每公顷棉花的机会成本在2 2 5 0 0 元 左右】远远大于其它怍物。因此棉花已经失去丁原有的竞争优势,运步被其它作物替代。从各地诃 查的情况来看调减的棉田呵积周口啊以大豆、玉米替代为主 商丘市、开封市以花生、玉米替代为主; 缘北以玉米替代为主。 。 4 2 3 榴价垃动增大t 植棉积攒挫辟衡。2 0 0 8 , , ,7一棚I 2 0 0 9 年度新棉r 市以后棉花价格快速下滑子棉价 1 。 格最低时只有38 元k 9 1 左右群众植棉连生产成! ,一7 。 率也挣不1 日来由于“棉贱伤农”t 迫使一雌主产区 3 m 。r ,二二:兰:;兰1 的“铁杆棉农”放弃r 棉花生产。2 0 0 9 2 0 l O 年度棉 m一 一“* 北价格又一路走高与上年度同棚相比基本上翻T”:。,;:毒,:磊。:赢, 一番。由于市场行情难以预测群众种棉心中设底, m 很难应对l 场变化( 图 。田l2 5 一j 9 年月省帏# F 成车鼓走蕾田 中国棉花学会2 0 1 0 年年会论文汇编 3 1 5 棉花生产技术应对措施 5 1 豫东棉区,改一年两熟为多熟高效种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粮棉生 产已从解决温饱、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的方向发展。为了应对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已转变成 比较劣势的不利局面,在种植业结构调褴的激烈竞争中,需要对棉花生产重新定位。在传统的豫东棉 花主产区,走出一条依靠精耕细管、优势互补、高效保棉的新路子。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有棉田 两熟高效间套( 如瓜棉套、蒜棉套、洋葱套棉花等) 和多熟间套模式( 如麦瓜棉套、麦蒜棉套、麦菜棉套、 蒜瓜棉套等) 。其中,多熟问套面积由1 9 9 9 年的5 3 万h m 2 ,发展到近年的2 0 万h m 2 ,与单作春棉和 麦棉套相比,每公顷新增效益分别达1 5 0 0 0 元和7 5 0 0 元以上,对稳定棉花面积,确保棉农增收起到了 重要作用。 5 2 南阳盆地棉区,改麦套春棉为春育夏栽。实行杂交种或常规春棉品种提前育苗,通过搬钵、假 植、炼苗等方式育成优质大苗,于麦收后快速移栽。既适应小麦机械化生产,满幅播种、快收、快打、早 腾茬的快节奏,又能基本实现棉花不减产、质量不降低的目标。同时,也为麦后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 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 3 加快棉花生产机械化示范进程。以工厂化育苗为基础,引进示范棉花机械工厂化育苗、机械化 移栽技术,着力提高育苗质量,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用工投入,扩展社会化服务功能。 率先在南阳盆地棉区发展麦后棉花机械化移栽技术,并逐步向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