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永远在教学案.doc_第1页
山永远在教学案.doc_第2页
山永远在教学案.doc_第3页
山永远在教学案.doc_第4页
山永远在教学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永远在 教 学目 标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多种议论方法的定义和用法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能够“确立人生目标并从眼下做起,实现人生意义”重 点难 点重 点:掌握文中所应用的议论手法难 点:学习作者将故事性的叙事与哲理性议论巧妙、生动的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学法非指示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 时共2课时教学程序教 师 活 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情境导入自读定向机动步引导研读迁移拓展实训练习板书设计同学们登过山么,登山有无限的乐趣,杜甫说过“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现在民间有很多登山队,但大家有听说过盲人登山队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山永远在。同学们知道那座山脉被称为“南美洲脊梁”之称吗?(同学们回答,老师揭晓答案)那就是安第斯山脉,它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要想攀登这座山峰,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困难的,大家能想象一支盲人登山队想攀登到安第斯山顶峰,需要面临多大的困境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支盲人登山队,学习李国文的这篇随笔山永远在一、自读快速浏览课文,排除字词障碍ku yo h w h dn mo hn y qi回馈 杳杳 鸿鹄 苍梧 长翮 儋耳 乙卯 鼾 集腋成裘二、学生读后思考,自主确立学习内容1、 结合文意,理解“山永远在”的涵义。2、 文章叙议结合,共11个段落,划分出记叙和议论的部分。3、 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三、老师在学生确立的学习主题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引导、完善李国文:原籍江苏省盐城市,1930年生于上海,1949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80年发表月食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随笔散文集骂人的艺术楼外谈红、唐朝的天空。创作背景:作者观看了委内瑞拉盲人登山队攀登安第斯山的电视报道后,发出感慨和议论: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决心,从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把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步的行动上,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目标才能达到,理想才能实现。因此写下了这篇随笔山永远在四、围绕自主定向的学习内容对课文进行研读,老师设置问题加以引导1、解析题目“山永远在”?明确:文章以“山”比喻人生的目标,以“攀登”比喻脚踏实地的行动,层层推进地阐明了人生需要远大目标、宏伟理想,更需要脚踏实地的道理。2、梳理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4):由盲人登山队的故事引出文章的题目“山永远在”。 文章首先讲述了委内瑞拉盲人攀登安第斯山脉的故事。尽管半途后撤,但他们“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的第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后撤并不是放弃,而是“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因为“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故事蕴含了两层意思。第一,要有目标;第二,要有行动。于是文章就围绕这两方面意思展开了论述。第二部分(56):对于未来,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作者首先肯定了“山永远在”的意义。“有目标和没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没有目标,“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第三部分(711):人不仅需要远大的目标,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层,紧扣“要有行动”展开论述,指出,仅仅有“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路途坎坷,充满未知,“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远大目标、宏伟理想固然重要,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水滴石穿、沉着冷静的精神更不可少。又以苏东坡悟道为例,以钓鱼为喻,说明了“老是抱着一个宏伟的志愿,要到远处去钓一条大鱼而未必得,真还不如把眼皮子底下可以做到的事、做好的事,从纸上的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步的行动上”的道理。在充分论述之后,文章最后回应开头盲人登山的故事,再次强调了行动的重要。3、分析课文写作特点,谈谈记叙与议论部分间关系?叙述、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14段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611段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叙述为议论提供基础,议论则揭示出材料蕴含的道理。分析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结合课后题二)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五、请判断下列文字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1 “先切实可行地做起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抑或只是钓到一条小尾巴鱼,而不空钓,也比想抱着一个金娃娃的奢望,而得不着,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要有实效得多。”比喻论证2 “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类比论证3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古人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燕雀只能在后院的草堆里,蹦蹦跳跳,叽叽喳喳,觅食一些籽粒。而鸿鹄,朝发苍梧,夕达北海,振长翮,一鸣而天下闻。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对比论证迁移拓展:根据所给材料(习题三),联想概括提取哲理,大家交流补充。 根据课后题(三)中的材料,同时结合本课,谈谈你对人生目标、信念与理想三者关系的理解。小结:作者通过盲人登山队的故事,发出感慨和议论;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更需要具备脚踏实地的决心、从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把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哪怕是最初步的行动上。只有这样,目标才能达到,理想才能实现。根据所给材料,联想概括提取哲理。大家交流补充。根据课后题(三)中的材料,同时结合本课,谈谈你对人生目标、信念与理想三者关系的理解。完成课后题(一)山永远在 李国文记叙(14):由盲人登山队的故事引出文章的题目“山永远在”。 (56):对于未来,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议论(511)(711):人不仅需要远大的目标,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板书。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采取引导、点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