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告编号:KC2019-05-05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二一九年六月报告编号:KC2019-05-05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工程勘察证书等级:23地址: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目录第一章 概述11.1任务来源与工程概况11.2勘察技术要求及目的21.2.1勘察目的及要求21.2.2钻孔布置与编号21.2.3孔深要求31.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31.3.1勘察方法31.3.2室内资料整理工作41.3.3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41.3.4完成工作量51.4勘察依据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5第二章 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52.1地形地貌及自然地理52.2 场地气候条件62.3 河流水文特征72.4区域地质构造72.5 地层岩土特性82.5.1人工填土层(Q4ml)82.5.2冲-洪积土层(Q3+4al+pl)82.5.3残积层(Qel)82.5.5基岩(D3t)92.5.6溶(土)洞及其充填物92.6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9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93.1 地表水93.2 地下水93.2.1 地下水埋藏条件、透水性、富水性93.2.2地下水位、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103.3 地下水和浅层土腐蚀性评价103.3.1场地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103.3.2腐蚀性评价103.4 场地岩土层综合渗透系数113.5 场地水文地质特征评价113.6 抗浮设计水位范围12第四章 岩土参数的统计和选用124.1 关于统计指标和参数建议值的说明124.2 标准贯入试验124.3 波速测试成果124.4 室内试验成果134.4.1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134.4.2 粒度分析成果134.4.3 取值标准134.4.4 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134.4.5 砂土参数建议值134.4.6 岩石抗压强度指标13第五章 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135.1 地震烈度及场地类型135.2 地震液化及软土震陷问题145.3 地下水、地表水与地表土评价145.4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55.4.1岩土层均匀性、稳定性评价155.4.2 特殊性岩土评价155.4.3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评价155.4.4地质构造评价165.4.5地下埋藏物165.4.6路基干湿类型评价165.4.7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175.5 岩土参数分析与建议值175.5.1 地基土(岩)承载力建议值175.5.2 桩基础设计承载力建议值175.5.3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基床系数185.5.4 静止侧压力系数和土的泊松比185.5.5 变形模量185.5.6 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值195.6 基础形式建议195.6.1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195.6.2复合地基可行性分析195.6.4建筑地基变形特征分析195.6.5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建议195.7危大工程地质风险评价195.8施工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05.9施工注意事项20第六章 结论20第七章 建议及其它20附表1、钻孔数据一览表(附表1)1张2、各分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附表2)1张3、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汇总表(附表3)5张4、土工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4)5张5、岩石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5)1张6、颗粒分析试验汇总统计表(附表6)5张7、水质分析汇总统计表(附表7)1张8、土腐蚀性分析汇总统计表(附表8)1张9、溶(土)洞发育一览表(附表9)1张附图1、综合图例(附图1)1张2、钻孔布置平面图(附图2)1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3)8条4、钻孔柱状图(附图4)25孔5、波速试验成果图(附图5)3孔附件1、土工试验报告1份2、岩石试验报告1份3、水质及地表土分析报告1份4、岩芯照片25孔广东省XXXX院有限公司 II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一章 概述1.1任务来源与工程概况根据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项目勘察公开招标结果,受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业主)的委托,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院)承担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本次为详细勘察阶段,依据的技术支持文件主要包括:(1)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项目勘察合同。(2)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钻孔平面布置图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提供。设计单位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狮岭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街道军田村万一社,是集城际、公交、出租以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与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接入城际为穗莞深城际(新塘-白云机场-广州北站段),站点西南侧规划有有轨电车线路。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交通枢纽规划中,将狮岭站定位为三级客运枢纽,为组团交通换乘中心,能辐射片区、广州市域乃至邻近城市,主要承担组团内交通换乘需求。站点及周边用地属于花都区狮岭镇辖区内,西侧紧邻狮岭镇区及狮岭国际皮具城,公服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商贸服务业较发达,东侧以村庄及农地为主。狮岭站现状为村路及绿地、苗圃,周边现状用地为农田、菜园、苗圃及住宅。从提供的钻孔平面布置图上看,勘察范围内主要以广场为主及一栋2层建筑物(不设地下室)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并且包括了换乘广场、公交车站场、出租车上下客点、集散广场、社会停车场等。拟建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为本项目主要建筑物,拟选用框架结构。其建筑控制变形按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 31-2016)执行。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具体位置详见图1.1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图1.1 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平面位置示意图工程概况一览表 表1.1-1项目地下室(层)/底板标高(米)层数(层)规划高度(米)室外/室内设计地坪标高(米)拟采用基础形式建筑投影面积荷载估值枢纽运营管理服务中心-2未定25.60/25.90天然地基60kpa公交场站、停车场、换乘广场等-24.8-25.9地基处理10kpa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第3.1.4条,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具体见下表: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一览表 表1.1-2项目内容描述分类等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重要性地面建筑2层的交通枢纽二级甲级场地复杂程度揭露石灰岩区域岩溶强发育一级地基复杂程度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二级根据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第3.0.1条,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本工程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具体见下表: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一览表 表1.1-3项目内容描述分类等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重要性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的道路与地面工程三级甲级场地复杂程度揭露石灰岩区域岩溶强发育一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一级1.2勘察技术要求及目的1.2.1勘察目的及要求采用现场钻探、地质调查、原位测试和室内实验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勘察技术要求及目的具体如下:1、搜集场地所在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特别是地震破碎断裂带情况、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2、查明有无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供不良地质作用防治工程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场地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地层结构、分布、均匀性、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4、查明基岩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5、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分析预测地震效应,判定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并应确定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6、按规定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提供场地的地震设防烈度和地基土的卓越周期;7、查明地下水的性质、补给条件、各土层的渗透性及水流量,提供降水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和方案建议;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提供地下水的设防设计水位;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混凝土和金属材料的腐蚀性;8、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和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9、对建筑场地和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等提出建议及依据。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提出桩的类型、长度、单桩承载和施工方法等建议,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0、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和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1.2.2钻孔布置与编号本次勘察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的规定要求,参考建筑物设计特点,结合拟建建筑物的位置及场地地质特点布置钻孔,建筑物钻孔基本按周边线和角点来控制,其他钻孔孔位大体上采用网格状布置。本次钻孔布置图由设计单位提供,对公交车站场、出租车上下客点等地面广场类建筑,按孔距约3075米均匀布置于场地内;对拟建建筑物,在建筑内部按孔距约2040米均匀布置于建筑物范围内。共布置钻孔25孔,其中一般性钻孔16孔,控制性钻孔9孔;控制孔全部取样;钻孔编号SLZK0102、SLZK0409,SLXK0305、SLXK1115、SLXK19、SLXK2122、SLXK2426、SLXK2931。具体钻孔布置情况详见附图2:钻孔平面布置图。1.2.3孔深要求钻孔深度主要根据基础形式和场地工程地质特点确定,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本场地拟建建筑物为低层建筑,拟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按规范要求,结合本场地的地质特点,要求建筑物勘探点要求钻入连续中风化岩1m;场地勘探点要求进入稳定土层5m。1.3勘察方法及工作量1.3.1勘察方法本场地拟建建筑为低层建筑和公交场站、城市广场等,根据工程特点、难点及场地地质情况,本次勘察采用以钻探为主,辅以原位测试(如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室内试验等综合勘探的技术手段。(1)孔位测放1)本次勘察钻孔测放控制点由业主单位提供,钻孔坐标为钻孔平面图上读取的坐标。2)用GPS测放钻孔位置,测量钻孔高程,孔位坐标及高程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以米为单位)。水平精度10mm+1ppmRMS,垂直精度15mm+1ppmRMS;精度可以满足钻孔测放要求。3)如出现因现场条件限制而无法施工的钻孔时,可适当调整孔位,超过技术要求的移动范围(5m)时,须报业主单位审批同意后实施;当钻探结束后,必须复测钻探孔的X、Y坐标和孔口高程。本次勘察钻孔测放控制点和钻孔布置图由业主单位提供。采用广州城建坐标系统和广州城建高程系统。控制点一览表 表1.3.1-1点号XYHV465411.85525796.88822.470V565278.44025765.83622.258V665408.99925691.041按照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孔位测放并测量高程,以油漆或木桩进行现场标识,钻探完成后对移位的钻孔进行孔位复测,包括平面坐标和高程,并按我院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填写钻孔放样记录表。钻孔位置和高程精度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2)钻探本次勘察投入XY-100型钻机2台。钻孔口径13091。在黏性土及砂土中采用回转钻进工艺,套管护壁;岩层采用回转钻进工艺,泥浆护壁。(3) 取样本次勘察在控制性钻孔采取岩、土样进行试验,并保证主要岩土层样品个数满足规范要求,一般不少于6组,取样间隔原则上为23m。采取土样使用取土器取样,取土器型号及适用土层见下表1.3.1-2:取样方法及仪器表。黏性土用压入法,用油压加压,快速均匀压入土中,减少对土样的扰动;硬土和土状风化岩用击入法,采用重锤少击快速取样;岩样直接从岩芯管内采取岩芯。取样方法及仪器表 表1.3.1-2序号土层类别取土器类型土样质量等级适用岩土层取样方法1可塑-硬塑黏性土旋转取土器、旋转钻进2砂土回转岩芯钻探旋转钻进3岩石回转岩芯钻探-、旋转钻进(4) 原位测试1)标准贯入试验在所有钻孔中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条的规定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主要用于判断砂土密实度、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参数;判定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及液化等级。取扰动样鉴别和描述土的类别。采用标准贯入设备在钻孔内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试验间距一般23m,需进行砂土液化判别的钻孔,试验点间距宜为1.01.5m,对判别液化而设置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每层判别试验点数不宜少于6个。试验前清孔,标贯器放入孔底后先预打15cm,开始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贯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注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终止试验。2)波速测试检测方法为单孔检层法,该仪器由电源供给脉冲电流,使电磁震源激发产生沿井壁地层传播的P、S波,S波传播到检波器位置时,通过井液耦合,相距1m的两道检波器就可以把S波信号记录下来。检波器接收波的振动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仪器的前置放大和滤波部分,先进行可变增益的放大以达到足够的信噪比,再进行各种滤波(高低通、谐波抑制等),并由多路电子转换开关将两道并行的已放大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保持,变为一路串行的离散脉冲信号,此脉冲信号被放大到模数转换器要求的幅度范围内,经高速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进行量化(数字化),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由两道S波的初至时间差可计算出两道间地层的波速值。图1.3.1-1 剪切波测试方法示意图采集得到的同一钻孔测试记录,资料处理流程如下:(1) 读取各测点的剪切波速度(Vs);(2)计算岩土层等效波速;剪切波波速计算公式:式中:V岩土层层速度(m/s);H2、H1层底和层顶深度(m);d激振点中心至测试钻孔孔口中心的水平距离(m);t2、t1S波到达层底及层顶的时间(s)。检测仪器为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XGI型贴壁式波速测井仪。在项目范围内共布置3个波速测试钻孔。3)抽水试验由于本场地未设置地下室,故布置抽水试验。1.3.2室内资料整理工作汇集野外钻探原始记录、现场原位测试资料、钻孔测量资料、室内岩土样的试验资料及水质分析资料等,根据广东省地质图(1:50万)及说明书、广东省地质构造(体系)图(1:50万)及说明书、广东省水文图集及说明书,进行整理、检查、分析、统计后编制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室内资料的整理采用专业勘察软件CAD(GICAD)及各项测试工作的专门软件对所有图件和各项岩土数据进行处理。1.3.3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本次勘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详见下表1.3.3:主要机械设备表。主要机械设备表 表1.3.3序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及产地数量用途1GPS天宝1台测量定位2工程钻机及配套设备XY-100型2台工程地质钻探3泥浆泵BW120、BW1502台工程地质钻探4标准贯入试验设备锤重63.5kg,贯入度30cm2套标准贯入试验5波速测试仪XGI型1套波速测试6办公自动化设备1台资料处理7数码照相机Nikon,Canon1台拍摄岩芯照片1.3.4完成工作量2019年5月20日按钻孔平面布置图进行钻孔测放,5月21日组织设备进场施钻,共投入工程地质钻机2台,勘察外业工作于2019年05月29日结束,本次勘察完成场地范围布置的25孔,本项目勘察完成的具体工作量见下表1.3.4:完成工作量统计表。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1.3.4序号工作项目工作量备注1钻探陆上钻孔25孔,总进尺:398.10m2取样采取土样61件其中2组地表土样品3采取岩样3件4采取水样2组2组地下水5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125次波速测试2个孔6其他勘探点坐标及高程测量25个点7彩色数码编辑照片25孔1.4勘察依据规程、规范及技术标准本次勘察执行下列国家和行业及地方规范、标准,并参照执行以下专业手册(或工具书)的相应规定: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国家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4、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5、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7、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8、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2018年6月确认继续有效)9、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2013);10、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 50585-2010);11、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12、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13、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14、广东省标准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136-2018);1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16、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7、现行国家或行业其它规范、规程和规定。第二章 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及自然地理狮岭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地貌特征主要为丘剥蚀残丘与山前冲洪积平原。整体地面略有起伏,但变化不大。场地现状以施工场地、苗圃等为主。场地景观见下图2.1-1:本场地现状景观图。场地地貌详见下图2.1-2:本场地地形地貌卫星图。图2.1-1场地景观图图2.1-2本场地地形地貌卫星图2.2 场地气候条件广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雨季明显,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潮湿,四季草木长青,但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和低温阴雨也常出现。报告中气象资料来源于广东省气象局。1、广州市气候要素(1)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广州市各地下午太阳高度角都在4237以上,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数均充足。广州市各地日照时数基本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总辐射量为44004000 MJ/m(兆焦耳/平方米)。但广州市区成为全市的日照相对低值区,因为市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霾、雾、烟、尘较多,降低了日照时数,全年日照总数为17701940 h(小时)。广州市20012017年太阳辐射及日照参数见下表 表2.2-1表2.2-2:广州市区累年逐月太阳总辐射量统计表(单位:MJ/m)表2.2-1月 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306243268301389419407490444440337334广州市区累年逐月日照量统计表(单位:h) 表2.2-2月 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132.477.768.479.7130.4140.8222.4202.4187.0201.2184.0168.4(2)气温广州市地处低纬,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其分布为南高北低,各地平均气温差别不大。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2.913.5,极端最低气温达2.6,出现在从化(1963年1月16日)。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428.7。极端最高气温39.2,出现在广州五山(2014年8月1日)。广州市区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单位:)表2.2-3月 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13.414.317.821.824.627.328.428.327.023.919.414.0(3)降水广州市年降水量在16121909 mm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725.9mm(20012010),地区分布为北多南少,丘陵多于平原。广州市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雨量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雨量的80%以上,其中前汛期(46月)占年雨量的40%50%,后汛期(79月)占年雨量的3040%。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少雨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0%左右。广州市降水量虽然丰沛,但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最多雨年和最少雨年降雨量相差2倍多,广州市20012017年各月平均降水量见表2.2-4。广州市区各月平均降水量(单位:mm)表2.2-4 月 份123456789101112广州市区40.966.389.9174.3288.7274.6223.1223.6179.969.141.024.1(4)风广州市受季风环流控制,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9月至翌年3月)处于大陆冷高压的东南侧,盛吹偏北风,其频率基本在14%40%;夏半年(48月)经常副热带高压西部及南部支槽与西南低压槽的交替影响,常吹偏南风,其频率大致在15%25%。广州市区各月平均风速表(单位:m/s)表2.2-5月 份123456789101112全年广州市区2.02.01.91.81.81.81.91.71.81.92.12.01.9(5)蒸发量据相关已有资料,年平均蒸发量为1460.7毫米(10年累年值),月最大蒸发量228.7毫米(10年累年值),日最大蒸发量11.6毫米(10年累年值)。2、灾害天气对本场地建设影响最大的灾害天气主要有台风和暴雨。(1)台风台风是影响广州市的重要天气系统。台风产生于热带海洋上,是以低压为中心的大气涡旋,统称为热带气旋,在中国按照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划分为4个等级:67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为热带风暴;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数量各年之间差别很大,少的全年仅1个,多的达7个,平均每年3.2个。79月热带气旋盛行,热带气旋影响和袭击广州的可能性较大。据19491993年资料统计,有23个台风对广州影响较大,造成广州8级以上大风(或极大风速24.5m/s)、日雨量在100mm以上的大暴雨。(2)暴雨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标准,凡日雨量5099.9毫米称为暴雨;日雨量100199.9毫米称为大暴雨;日雨量200毫米或以上称为特大暴雨。广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区。暴雨有明显的前后汛期之分。每年46 月份为前汛期,降雨以锋面雨为主,时程分配较集中,年最大暴雨强度往往发生在该时期内。79 月份为后汛期,由于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进入盛夏季节,降雨以台风雨为主,虽然暴雨时程分配较为均匀。广州中心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58mm,年降水量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2865mm(1920 年),最小年降水量为1009mm(1991 年)。根据广州气象站统计,广州市年最大24 小时雨量很少超过300mm,最大3 天雨量一般亦不足350mm。广州市区最大24 小时雨量298mm(1936 年6 月1 日),最大3天雨量339mm(1914 年)。从年最大24 小时及3 天雨量均值等值线来看,区内暴雨量自南向北呈递增趋势。近些年最大24 小时雨量为214.7mm,出现在2010年5 月7 日。综上所述,勘察范围内气候温暖湿润,降雨丰富。由于项目地形平坦,引发不良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低。2.3 河流水文特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河流纵横,属南方丰水地区。自然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补给来源。全市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47亿立方米;来自上游西、北、东江的过境客水流入市域河网水道共有1245亿立方米年。花都区境内河流虽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积不大,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境内年平均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16.34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总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径流量为1979立方米,亩均耕地径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产生径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芦苞涌等过境客水可资利用。流溪河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拦河坝年引水量约1.76亿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涨潮,潮水量约398万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拟建场区400m内无河流经过,场地内无地表水体。2.4区域地质构造广州市位于华南褶皱系(一级单元),粤北、粤东北-粤中拗陷带(二级单元),粤中拗陷(三级单元)的中部。广从、瘦狗岭、广三断裂是本区构造的基本骨架,自加里东构造阶段便开始活动,经历了海西印支构造阶段、燕山构造阶段和喜马拉雅山构造阶段。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继承性断裂活动,并引起差异断块升降。主要以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为界线分成四个构造区:增城凸起,广花凹陷,东莞盆地,三水断陷盆地。图2.4 场地区域地质图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工程场地内没有区域性大断裂构造通过(详见区域地质图2.4),本次勘察钻孔揭露的岩土层也未发现明显断裂痕迹。2.5 地层岩土特性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场地周边相关勘察资料,场地地表普遍覆盖第四系(Q),下伏基岩为上泥盆统石灰岩层(D3t)。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内第四系地层主要由人工填土(Q4ml)、冲-洪积土层(Q3+4al+pl)、及残积土层(Qel)组成。由于地层代号参考地铁勘察系统标准层号,本次勘察并未揭露全部岩土层,故报告中部分地层代号缺失,特此说明。现将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2.5.1人工填土层(Q4ml)本项目场地内人工填土以素填土为主,仅少量钻孔揭露杂填土。填土堆填时间约五年。(1)素填土:颜色主要为灰黄色、灰色等,多呈松散状。主要成分为黏性土,夹部分砂土,局部夹碎石块。本层分布广泛,在20孔中揭露,直接出露于地表,层顶标高为22.3025.00m,层顶埋深0.000.00m,层底标高为19.9024.00 m,层底埋深为0.503.60m,厚度为0.503.60m,平均厚度1.50m。本层在20个孔有揭露。进行了5次标贯试验,标贯击数N=28击,平均3.80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杂填土:杂色,多呈松散状。主要由碎石、砼块等建筑垃圾混杂黏性土而成。本层分布有限,在3孔中揭露,直接出露于地表,层顶标高为23.0023.31m,层顶埋深0.000.00m,层底标高为18.8521.60 m,层底埋深为1.404.30m,厚度为1.404.30m,平均厚度3.07m。进行了3次标贯试验,标贯击数N=310击,平均6.50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5.2冲-洪积土层(Q3+4al+pl)(1)中粗砂层:灰白色、灰黄色,以稍密为主,饱和。冲-洪积而成,成分以中粒石英砂为主,粒径较均匀,级配不良,含少量黏粒。本层分布广泛,在13个钻孔中有揭露,垂直上位于冲洪积粉质黏土层之间,层顶标高为13.3021.60m,层顶埋深1.409.80m,层底标高为11.3019.73 m,层底埋深为3.5011.80m,厚度为0.905.60m,平均厚度2.10m。进行了9次标贯试验,标贯击数N=1115击,平均12.56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粉质黏土层:灰色,可塑。冲-洪积而成,主要成分为黏粒,含较多中粗砂粒。层顶标高为11.3024.10m,层顶埋深0.0011.80m,层底标高为9.2821.66 m,层底埋深为1.6013.40m,厚度为0.709.20m,平均厚度3.53m。本层在17个孔有揭露。由于本层砾砂等含量较高,局部存在角砾,故个别标贯击数较异常。本层进行了18次标贯试验,标贯击数N=510击,平均7.83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3)粉质黏土层:黄褐色,硬塑。冲-洪积而成,主要成分为黏粒,含较多中粗砂粒。层顶标高为14.1822.73m,层顶埋深0.0010.20m,层底标高为9.4019.80 m,层底埋深为2.5014.40m,厚度为1.1010.50m,平均厚度5.69m。本层在21个孔有揭露。由于本层砾砂等含量较高,局部存在角砾,故个别标贯击数较异常。本层进行了41次标贯试验,标贯击数N=1128击,平均15.66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5.3残积层(Qel)粉质黏土层:呈黄褐色,可塑。基岩风化残积而成,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大部分已风化成土状,内含较多砂粒,偶见角砾。本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本次勘察在19孔中有揭露,层顶标高为8.3016.76m,层顶埋深6.5014.80m,层底标高为2.9310.75 m,层底埋深为12.4019.80m,厚度为0.909.60m,平均厚度3.55m。由于本层局部夹未风化完全的岩石碎块,故个别标贯击数较异常。本层进行了14次标贯试验,标贯击数N=514击,平均11.14击。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5.5基岩(D3t)根据岩石风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中等风化带及微风化带。(1)中等风化石灰岩层:呈浅灰色、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岩芯呈中长柱状,岩芯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由于技术要求规定,无需全部钻孔入岩,故本次勘察仅2孔揭露该层。层顶标高为5.608.68m,层顶埋深14.5018.70m,层底标高为4.807.38 m,层底埋深为15.8019.50m,厚度为0.101.30m,平均厚度0.73m。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微风化石灰岩层:呈浅灰色、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岩芯呈中长柱状,节长一般1030cm,岩质坚硬,锤击声脆。由于技术要求规定,无需全部钻孔入岩,故本次勘察仅6孔揭露该层。层顶标高为-4.007.38m,层顶埋深15.8027.10m,层底标高为-5.905.08 m,层底埋深为18.1029.00m,厚度为0.305.40m,平均厚度2.45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5.6溶(土)洞及其充填物(1)土洞:土洞充填流塑状泥浆且含较多砂粒。本次勘察在1个钻孔中揭露该层。层顶标高为4.904.90m,层顶埋深18.20m,层底标高为1.90m,层底埋深为21.20m,厚度为3.00m。(2)溶洞:本次揭露的溶洞均为无充填状态。在2孔中揭露溶洞。层顶标高为-2.706.30m,层顶埋深18.0025.80m,层底标高为-4.005.60 m,层底埋深为18.7027.10m,厚度为0.702.40m,平均厚度1.47m。各岩土层的顶面埋深、标高情况具体见附表2:各岩土分层顶面标高、埋深及厚度统计表。2.6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3.2.2条和第3.2.3条,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场地岩石划分具体见下表2.6: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表。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及岩体基本质量等级表2.6层号岩层名称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饱和抗压强度(经验值)MPa完整程度岩石质量指标(RQD)%坚硬程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中等风化石灰岩25.00*20.00*破碎050较软岩微风化石灰岩55.1050.00*较完整7090较硬岩注:此处RQD为89mm岩芯管钻探岩芯测量结果,非73mm双层岩芯管钻探岩芯,仅供参考。表中标注*的岩土层数据为地区经验值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3.1 地表水本场地周边400m范围内未发现河流经过,场地内未发现自然水体。3.2 地下水3.2.1 地下水埋藏条件、透水性、富水性场地地下水按赋存方式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两种基本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方式分为潜水和承压水。(1)第四系孔隙水(以承压水为主,局部为潜水)填土层、中粗砂层为本场地内的主要含水层,其含水性能与颗粒的形状、大小、颗粒级配及黏粒含量等有关。填土层为弱透水层,富水性贫乏。粉质黏土层、残积土层为相对隔水层。层中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其水力特点为无压。中粗砂层呈透镜体状分布于隔水层、之间,因此赋存于中的地下水大部分为承压水,总体来说,砂层水透水性中等,富水性弱。(2)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以承压水为主)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石灰岩的中等风化带、裂隙、溶洞中,该层水通常与上覆砂层水以厚层黏土相隔,故以承压水为主。该层水连通性主要与裂隙、岩溶发育及其连通程度有关,裂隙、溶蚀及溶洞不太发育的部位,岩层透水性一般较弱;裂隙发育的部位,透水性中等,溶洞发育的部位透水性较强,有较大涌水量的可能。3.2.2地下水位、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勘察施工期间,各钻孔均遇见地下水。实测钻孔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为0.201.70m,平均埋深0.57m,标高为21.4824.80m,平均标高为22.74m;稳定水位埋深为0.301.50m,平均埋深0.80m,标高为21.6324.60m,平均标高为22.59m。主要具体见附表1:钻孔数据一览表。本次勘察对部分钻孔进行了地下水位分层量测,结果如下表所示。地下水位一览表 表3.2.2序号含水层埋深/平均值(m)标高/平均值(m)说明变化幅度10.401.00/0.7021.7824.60/22.90略低于初见水位约1.5m20.301.50/0.8121.1023.50/22.26与稳定水位接近约1.5m31.101.50/1.2721.6322.80/22.11低于稳定水位约1.0m注:(1)场地地下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水位影响变化明显;(2)本场地未进行地下水长期观测,各层地下水变化幅度为据场地地层条件、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综合考虑给出的估计值;(3)由于本次勘察野外作业工期较短,实测的地下水位与设计和施工期间的地下水位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设计、施工时应予注意。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关系密切,广东地区每年49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而在冬季10月3月因降水减少,地下水位随之下降,地下水位变动频繁。本场地主要有两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各地层中的孔隙水及分布于基岩风化裂隙中的裂隙水。赋存于填土层中的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排泄主要表现为大气蒸发及侧向迳流排泄,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显著。大部分赋存于砂层中的第四系孔隙水、分布于基岩风化裂隙中的裂隙水为承压水,其补给主要是在补给区进行,或通过侧向地下迳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地下迳流方式排向河涌,地下水位较为稳定。3.3 地下水和浅层土腐蚀性评价3.3.1场地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附录G的规定,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判定场地环境类别如下:基础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其环境类别为II类。处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表土环境类别为类。因此评价地下水位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条件按长期浸水和干湿交替均予以考虑。根据地层渗透性,本次勘察揭露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层中,其内部地下水按B类考虑。3.3.2腐蚀性评价(1)水土的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在场地取2组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实验,同时采取2组地表土进行土易溶盐分析试验。水土主要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腐蚀性评价见表3.3.2-1及表3.3.2-3。水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 表3.3.2-1孔号水类型1Cl-2SO42-3Mg2+4NH4+5PH值6侵蚀性CO27HCO3-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对砼中钢筋的腐蚀性腐蚀介质mg/Lmg/Lmg/Lmg/Lmg/Lmmol/L环境类型地层渗透干湿交替长期浸水SLXK15填土水8.7734.585.210.2711.550.000.00微微微微SLXK03填土水12.2899.900.870.3911.450.000.00微微微微注:各化学离子左上标为腐蚀性介质的项目号。土腐蚀性化学指标及评价表 表3.3.2-2孔号土层1Cl-2SO42-3Mg2+4PH值5CO32-6HCO3-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对砼中钢筋的腐蚀性腐蚀介质mg/kgmg/kgmg/kgmg/kgmg/kg环境类型地层渗透BSLXK19填土1.42112.3212.247.950.00492.88微微微SLZK01填土1.42166.088.647.830.00406.87微微微注:各化学离子左上标为腐蚀性介质的项目号。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4条,场地水土对桩基础的腐蚀性评价如下表所示:水土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百色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岗
- 国家能源莆田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计算机与自动化岗位
- 国家能源大连市2025秋招笔试逻辑推理题专练及答案
- 江西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数智化与信息工程岗
- 运城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长治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宜宾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中国联通黄冈市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中国移动吉安市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民航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 (模板)
- 养殖险的理赔培训课件
- DB51T 3149-2023 四川省电力用户受电设施及配电设施运维检修服务管理规范
-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 轮胎拆装机的安全操作规程
- 社保退休的调档函格式
- prs7910数据网关机技术使用说明书
- GB/T 3810.4-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4部分: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
- 手术室进修护士结业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组织行为学MBA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