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_第1页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_第2页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_第3页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_第4页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貌学,主讲教师:李鸿凯lihk43113159563062环科楼205,.,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是根据作者1985年编写的地貌学教程修订改编。它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本书以地貌营力系统为纲进行章节划分。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包括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以内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地貌与环境、灾害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也专门列了两章进行介绍。本书对各种类型地貌的特征、成因和种种变异都从构造、气候、人类活动和岩性等方面进行评述和解释,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严谨。构造地貌部分立足于动态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国内外地貌学的经典的和现代的理论,以及各种典型地貌实例,采用融会于全书之中的方法进行介绍。全书各章还精选了一些典型地貌照片,使本教材更为生动。,参考书目,.,吴正编著:地貌学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本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地貌学教材的优点,以及地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而成的。本书力求在体系上、内容上所创新,除反映科学性与系统性外,要更能体现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的特色。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以内营力作为主的活动和静态构造地貌。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是外营力主要的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第九章应用地貌包括了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以及地貌灾害等内容。第十章地貌发育的理论作为单独章节讲述。第十一章为区域地貌调查与制图。,吴正编著:现代地貌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张根寿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高抒,张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大,兰州大学,杭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合编,地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部分,1980年,科学出版社。本书以地貌类别为经,以其地域分布为纬,对我国地貌形成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书中首先介绍了全国地貌概况,进而分章讨论了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红层与花岗岩地貌,黄土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冻土与冰缘地貌,泥石流,海洋及岛屿地貌,最后概述了全国地貌发育总过程,.,Plummer&McGeary,PhysicalGeology,.,网站资源,8/Geomorphology北京大学地貌学精品网站。授课教案包括许多国内外案例。,.,.,考核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绪论,一、地貌概念:地貌(Landform,Relief,Terrain,physiognomy):又称为地形。是固体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是由各种不同的固体物质所构成的几何形态的综合。包括洋底地壳的起伏形态,.,.,.,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是主要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在地方性分异中,地形常常是决定性的或标志性的因素。不同的地形,常有不同的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因此掌握地形的分异规律,对于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和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秦岭大兴安-太行山一些行政区域界线:山脊线,河流中心或主航道。稳定,.,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山地的阴坡、阳坡的气温差异降水在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差异、焚风效应地貌对生物的影响;山地垂直景观带:长白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大山地常成为生物物种迁徙的屏障,.,.,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对水文的影响对河流流向、水系构局的影响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负地形常积水成湖泊,.,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地貌甚至影响许多地貌过程崩塌、滑坡一般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坡,.,同样地貌过程,在不同地貌部位,作用的方式、强度不同,塑造的地貌形态不同,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意义,.,三、地貌的一般特征,地表形态不有同的规模和特征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地表形态不有同的规模和特征,.,高大沙丘上发育有次一级的小沙纹,.,冰川作用形成的尖峭的山峰与流水作用形成的浑圆、舒缓的山丘形成对比,.,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地貌是各种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四维空间的总体。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阶段性,.,通常地貌在演变过程中并不总是向一个方向发展。例如某一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常有升降变化,使地貌发育的方向发生改变,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交替出现;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引起外营力改变,地貌发育过程也将发生变异,冰川地貌发育程序将转换为流水地貌发育程序,在同一地区会出现两种不同外营力作用的地貌特征。,.,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地貌的沉积结构可划分为切割型(a):在侵蚀作用占主导地区,切割新生代以前的岩层所形成的地貌叠置型(b):在堆积作用占主导地区,地面发生大量堆积,沉积物一层叠加在一层之上,由这种叠加结构组成的地貌,称叠置型地貌。,.,切割-叠置型(c):如果切割型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方向改变,或者由于气候的冷暖或干湿的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生堆积叠置-切割型(d):如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就形成叠置切割型地貌。,.,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地貌的垂直带则是以高度来划分的。在高山雪线以上,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在冰川外围常形成一些冻土地貌。随着高度降低,温度升高,则由冻土地貌过渡到流水作用为主的温湿气候地貌区或湿热气候地貌区。,.,.,地表形态不有同的规模和特征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三、地貌的一般特征,.,地貌学,1.概念地貌学(Geomorphology,Topography)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和发展动态的科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一门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基本逻辑框架,形态物质过程环境这个程序表明了研究地貌学问题的一般逻辑,也代表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个程序是可逆的。,.,3.地貌学的学科体系,现代地貌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分支:地貌发生系统地貌营力系统地貌应用(综合)系统地貌技术系统,.,地貌发生系统,1)构造地貌学(TectonicGeomorphology):研究内营力过程形成的地貌。是经典地貌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气候地貌学: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和发展与空间分异的学科。也是经典地貌学的核心内容之一。3)动力地貌学:研究地貌形成、演变、预测及应用的动力机制和作用过程的学科。在研究作用力及过程时,强调外营力和内营力作用的强度、频度及相互间的匹配对比等问题。4)人为地貌学:,.,地貌营力系统,包括流水地貌学冰川与冰缘地貌学河口与海岸地貌学风沙地貌学,.,地貌应用(综合)系统,区域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环境地貌学、城市地貌学等环境地貌学:是地貌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貌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影响人类的地貌作用过程和地形;人类通过地貌进而对陆地水干扰并使其质量降低的问题;人类利用地貌作用产物作为资源的问题;地貌学在环境规划和管理中作用问题。,.,地貌技术系统,包括数量地貌学实验地貌学地貌年代学地貌制图等。,.,第一章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第一节地貌形态一、地貌形态描述与计量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1)形态要素:面、线、点地形面:在自然状态下,最容易识别的地貌形态是地形面,多数地形面是弯曲的,只有少数是平直的。平直地形面按照其倾近水平面2,.,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弯曲地形面,根据其纵剖面特点可以分为:凸形面:火山锥斜坡;凹形面:如喀斯特漏斗。,.,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2)地性线:不同坡度或不同坡向的地形面相互交接构成坡折线。又称为地性线,常成为地表形态的基本格架。如:山脊线,坡麓线等。,.,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标志点:地性线的转折点往往构成地形特征点,如山峰,岬角与河流的汇合处。,.,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2)形态要素的组合上述各种形态要素相互组合形成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根据地表形态与其周围地形高度的对比,将地表形态分为正地形和负地形。,.,1、形态要素及其组合,在一个地区内,由于成因上的联系,一些地貌类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称为地貌组合,又称为地貌景观。地貌景观的空间规模(尺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行星地貌:陆地和洋盆巨地貌:绵亘与地表的长大山系,大陆裂谷,海沟,大洋中脊大地貌:高原山地,大平原,大盆地,百千米以上。中地貌:河谷、山岭、湖盆,数千米数十千米小地貌:沟谷、山丘、阶地、河漫滩等,数百米以上。微地貌:河床的沙波,蚂蚁丘、细沟等,数米。,.,2、形态描述与形态计量,1)形态描述:对地表形态进行定性的描述。2)形态计量:对地貌形态进行数量的测定和表达。3)常用计量指标高度坡度地表破坏程度,.,高度,绝对高度:海拔高度或绝对深度(米),在计量中采用特征点或地形面的平均高度。ma.s.l.(abovesealevel)我国现用的是黄海海平面,基准点在青岛附近,.,相对高度:特定两点之间的高差山地的相对高度(起伏度),即山峰和山谷的高差。一般指山峰高出附近宽大的河谷平原的高度。坡坎的相对高度多指坡坎上缘与坡脚前部平地的高差。,.,高度,坡度:地貌形态某一部分地面的倾斜度。,一些西方国家采用正切值的百分比来表示。获取坡度数据的方法:两点间的罗盘测定;水准仪;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算;GPS。,.,在堆积地貌上,不同的坡度可反映不同的成因类型。例如:崩塌堆积物、坡积物、冲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坡度依次递减。,.,在基岩组成的斜坡上,地貌的坡度反映了不同岩石的抗风化能力的强弱。,.,高度+坡度能反映地貌形态高度大、坡度大地形陡峻高度小、坡度小地形平缓,.,地表破坏程度,切割密度:单位面积内侵蚀网的总长度。这是在流水作用区常用的计量指标,沟谷裂度:单位面积内的沟谷总面积。,.,二、地貌的基本形态类型,中国1:l00万地貌图编辑委员会(1987年)确定的四个基本形态类型:平原(Plain)台地(Platform)丘陵(Hill)山地(Mountain),.,平原(Plain),开阔平坦的地形。最高点多在边缘地带。坡度200m高平原,.,台地(platform),由较缓的台面和较陡的台坡构成的形态。台面面积大于台坡面积,台坡的相对高度大于30米。根据台地的绝对高度以100米为界,将其分为高台地和低台地。100m高台地100m低台地,.,丘陵(Hills),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的连绵起伏的低缓山丘,形态和缓,分布凌乱,无固定的延伸方向。,.,山地(Mountain),陆地上具有较大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形态的正地形,突出于平原或台地之上的连绵起伏的形态,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多由山岭和谷地组成。构成山地的单元形态是山岭,即呈条形延伸的单一山体,山岭是构成山地的基本单元。,.,山脉和山系:山脉由呈线状、条带状、束状连续延伸的山地组成。山系是在一个巨大的构造单元或一个大型构造体系范围内发育而成的。,.,高原(Plateau)和盆地(Basin),高原:绝对高度较高,起伏度较小的辽阔的高地。我国的高原多在1000米以上。辽阔的高原面上如果有起伏较大的山脉或山系,则称为山原。青藏高原。盆地:周围被山地或丘陵环绕的盆状地形。是多种形态的组合,成环形结构,范围可大可小,.,第二节地貌成因,一、地貌过程(geomorphicprocess)1.概念:改变地表形态的物质运动过程。严格说来,地貌学的核心内容即是地貌过程的研究。根据地表物质的运动迁移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将地貌分为两类:基岩地貌剥蚀地貌物质过程松散沉积物地貌堆积地貌地貌营力:形成和改变地貌形态的作用力。地貌营力又有外营力、内营力之分,.,2.外力过程,1)力源:太阳能和重力能;2)外力常常是借助于水、大气、生物等介质的运动,推动地表物质发生位移,从而改变地表形态的。外力改变地表物质形态的过程即外力过程。3)外力过程是外营力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外力侵蚀作用的差异岩性的差异,.,.,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2.外力过程,4)外力作用明显受气候条件的控制,并反映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A同种营力在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表现,B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外营力组合,也有不同的主导外营力,从而具有不同的地貌组合。,.,C由于气候变迁,在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可以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并在它们的上面又叠加了现代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形态。现代地貌必然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貌特点。这种现象叫做气候地貌的多代性(时间)。,.,480811N1223457W温带海洋性气候,.,2.外力过程,D由于地貌特征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因气候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的特点。使地貌随之产生地带的分异,称为地貌的气候地带性(空间)。受气候条件的控制,并反映气候特征的地貌称之为气候地貌。,.,.,3.内力过程,1)力源: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力。2)内力过程是内能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作用于地表特质、产生各种内力地貌。有时在地球内能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山区因为剥蚀作用,使得地壳卸荷减轻,引起地壳的上升,反之盆地因沉积加重,使地壳下沉。3)受内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4.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的对立统一,任何地貌类型是都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些则是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在多数情况下,内力过程控制地表形态大的起伏,而外力过程则是对地貌的精雕细刻。虽然从局部或短时期来看外力作用是渺小的,但从大规模和长时间尺度上,二者是势均力敌的。任何地区都不可能仅有内力过程或外力过程,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地貌是内力和外力对立统一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貌过程中的平衡,.,第二节地貌成因概述,二、地貌的成因类型制约地貌发育的因素很多,但首先需要判断出决定地貌发育的主要过程和主要营力。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辑委员会根据中国的地貌特点确定了十大成因类型:1)流水地貌(F):fluviallandforms,由经常性或暂时性水流所塑造的地貌类型。2)湖成地貌(L):lakelandforms,陆地滞留水体水位变化所塑造的地貌;3)干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