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ppt_第1页
常用中药.ppt_第2页
常用中药.ppt_第3页
常用中药.ppt_第4页
常用中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中药,.,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中药的药性和效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一、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四气的意义,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二、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五味的确定,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五味的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泄降、咸软坚,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四)五味的实际意义,.,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有通泻大便、清泻火热、降泄逆气的作用,甘: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通等作用,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涩:收敛固涩,淡: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气和味的关系,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气和味的关系,气味均不同的药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区别.,结论,在辨识药性时,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四气、五味作用的总结,.,.,(续前表),.,中药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的性能。,一、含义,.,2、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3、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4、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1、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三、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等方面的关系,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通过药物的炮制,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结论,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第三节中药的归经,一、含义,即药物作用部位,每种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腑或经络的病变起作用所具有特殊性和选择性的性能叫“归经”.,简而言之,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其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二、归经的确定,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入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三、归经的意义,临床上有助于正确选用药物.,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热性病症,又有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等之分,所以用药也要有所区分,如清肺热可用鱼腥草、清胃热可用竹叶、清心火可用莲子心、清肝火可用夏枯草,这都是根据它们归经的不同而定的.,.,注意:,1.药物在人体作用范围不同,归经的多少也有差异,作用范围小的,常归一经,作用范围大的,可归几经.,如麦冬可润肺,又能养胃,还能清心,故归肺、胃、心三经.,.,2、归经是中药性能之一,性味也是中药的另一方面的性能,其它还有升降浮沉等性能,应该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能,才能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运用各种中药。,.,第四节毒性,一、含义,广义的:“毒”就是药,为药物总称.,狭义的:“毒”指药物对机体的损伤,药物毒性作用与药物的剂量、使用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及患者体质、证侯性质等密切相关.,.,二、分类,药物毒性有大小强弱之分,常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三、注意,1、中药毒性-指药材生品或其炮制品的毒性.,2、注意古代文献中的谬误,3、区分毒性反应、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副作用:药物在常用剂量时在机体出现与治疗无关的药理作用,过敏反应:属个体反应,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不相干,.,第三章中药的应用,涉及中药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第一节配伍,概念:按一定的组合原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药物的“七情”,1.单行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挥作用的.,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芫花。,.,绿豆,巴豆,.,莱菔子,人参,.,乌头,半夏,.,第二节禁忌,用药禁忌有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沙参、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甘草,人参,沙参,苦参,丹参;细辛,芍药,.,大戟,甘遂,甘草,.,芫花,海藻,.,乌头,贝母,半夏,白蔹,白及,.,南沙参,人参,藜芦,芍药,细辛,.,十九畏,硫磺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芒硝畏荆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巴豆,牵牛,.,.,.,人参,.,二、妊娠用药禁忌:,分禁用与慎用两类,1.禁用药(大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剧烈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催吐药瓜蒂、藜芦;麻醉药闹羊花;破血通经药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通窍药麝香、蟾酥、穿山甲;其它剧毒药如水银、砒霜、生附子、轻粉等,.,2.慎用药(大多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如泻下药大黄、芒硝;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益母草、五灵脂等;通淋利水药冬葵子、薏苡仁;重镇降逆药磁石;其它如半夏、南星、牛黄、贯众等。,.,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种食物。,.,此外,服用发汗药应忌生冷;调理脾胃药应忌油腻;消肿、理气药应忌豆类;止咳平喘药应忌鱼腥;止泻药应忌瓜果等,.,药用功能分类,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开窍收涩药外用药,.,补虚药,补气(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山药,大枣,甘草,白术)补血(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白芍),.,补阴(枸杞子,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玉竹,龟甲,鳖甲)补阳(巴戟天,杜仲,肉苁蓉,淫羊藿,续断,鹿茸,蛤蚧,),.,气虚的症状,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着气粗,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甚者虚热自汗,中气下陷,阳气暴脱,舌淡苔白,脉微虚弱。,.,补气,人参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大补元气(元气虚脱证)补脾益肺(肺脾心肾气虚证)生津止渴(热病气虚精伤及消渴证)安神益志(心气虚弱的心悸自汗),.,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脾肺气补血,生津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健脾补中(脾气虚证)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配伍。升阳举陷(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益气固表(气虚自汗证)白术,防风等配伍利水消肿(脾虚之水肿,小便不利)脱毒生肌(溃久难敛)人参,当归,升麻,白芷同用。白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用于自汗,胎动不安。与人参,阿胶补益气血之品配伍。,.,气虚用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证,面白,音底,气短乏力,舌白,食少便溏)现代用作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补中益气丸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胃下垂,子宫下垂,低血压等。,.,血虚的症状,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经闭不行。,.,补血,当归(补血之圣药)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血虚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常与熟地黄,白芍,川配伍。气血两虚配黄芪,人参补气生血。)熟地黄归肝,肾经。补血养阴,填津益髓。何首乌归肝,肾经。制补肝肾,益精血。生解毒,润肠通便。,.,血虚用药,四物汤(熟地黄12,当归9,白芍9,川弓6)补血和血,调经。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五华)当归补血汤阿胶补血颗粒归脾丸,.,阴虚的症状,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咳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及早衰证。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精(胃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