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doc_第1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doc_第2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doc_第3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doc_第4页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行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农业效益持续下降和农民增收难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寻求农业发展的新突破。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农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来提升中国农业,是实现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的根本出路。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概况 1、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与分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畜产、水产、林产等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制造的工业部门。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五类: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木材加工和家具;纸张、纸制品和印刷;橡胶制品。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并尽量与上述国际分类惯例相衔接,拟将农产品加工业分为五类17个行业:即食品类(含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四个行业);纺织、服装、皮革类(含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三个行业);纸、纸制品及其印刷业类(含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二个行业);木材加工及家具类(含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业、家具制造业二个行业);其他类(含橡胶制品业、林产化学产品制造业、香料香精制造业、动物胶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其他制造业六个行业)。 农产品加工可以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对于何为初加工,何为深加工,学术界并未给出清晰的标准和界定。我们研究认为,由于各类农产品在形态、质量、价格等方面差距甚大,因此无法从价值形态上进行界定,只能从加工后实物形态的变化上来识别。初加工也可以成为第一次加工,其主要内容是把农产品从原料加工为半成品。深加工也可以称为第二次加工,其主要内容是把初加工后形成的半成品为原料,加工成工业制成品。例如将棉花纺成纱,是初加工;将纱织成布是深加工;而把布经印染加工甚至做成服装,则是精深加工,也可以称为第三次、第四次加工。加工的程序越多,其附加值越高。 由于农产品加工是为人类提供的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加工需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例如玉米,既可以作为原粮供人们食用,又可以经过初加工变成淀粉,制成粉条、粉皮供人们食用,还可以经过深加工制成味精、色拉油、奶精、结晶葡萄糖等产品,供人们食用或者成为其他工业品原料。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从消费农产品原料到消费经过初加工的农产品,再到消费经过精深加工的农产品,是一个历史演化的必然过程。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的调整,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轻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1年至1997年,农产品加工业从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3.84%,1998年至2001年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2.35%,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的局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已拥有五大类,17个行业。包括:食品类;纺织、服装、皮革类;纸、纸制品及印刷业类;木材加工及家具类;其他类等。 二是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我国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制成品如纱、布、皮鞋、服装等其产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啤酒、饮料、家具等产品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 三是产品品种繁多,质量和档次也大幅度提高。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我国各类产品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质量和档次不断向国际市场看齐。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逐步替代,而且还大批进入了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市场。 四是发挥了劳动密集优势,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2001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812亿美元,约为1978年的20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左右。 五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我国已建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纺织、服装、造纸、啤酒等行业,我国的一批企业已在亚洲名列前茅。 3、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2.3%;农产品加工的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 的27.5%;农产品加工的利润占整个工业利润的 25.6%;农产品加工的利税占整个工业利税的33.2%;农产品加工的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经济GDP的14.1%;农产品加工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30.5%。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1、整体发展滞后。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曾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发展缓慢,在产业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得不到充分重视,因此,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其他加工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但从整体上看仍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业是与农业部门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工业部门,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一般是:1,我国仅为0.6:1。许多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率为80%,日本等国更高达95%以上,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5%,深加工率只有20%。应当说,在农产品加工增值方面,山东省是搞得比较好的,但深加工率不到30%,加工增值率不超过50%。因此,研究“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必须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2、内部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各行业中,有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啤酒、橡胶等技术装备先进,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而有的行业如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由于受过去长期食品短缺的影响,一直发展比较缓慢,整个行业技术装备落后,企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出现了行业内部不合理的状况。 3、企业整体素质较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相对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行业来说,整体上企业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职工素质较差。就我国的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等行业来说,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资本雄厚,职工素质也较高。而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其中的食品行业,与这些企业的资本、规模、科技水平、职工素质相比,档次明显要低的多。充分体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差别。 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就农产品加工业本身来说,我国东、中、西部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企业的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中西部地区往往成为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的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缺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大批劳动力流入东部沿海打工,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留在了东部。 5、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由于整体上比较落后,部分行业,特别是食品行业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过去食品短缺条件下,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主要是吃饱,因此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供应的充分,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已不同于过去,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卫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已经大批量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对我国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6、对农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本身应对农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部门的分割,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以农业为原料,但却属于工业部门,大部分企业建在城市,使用的职工大多数是城市人,创造的财富大部分留在了城市,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农村和农民并没有分享到多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果。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是: 1、农产品供应的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在过去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条件下,原料形态的农产品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原料供给的制约。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的过剩问题逐步突出出来,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目标主要是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成为工业制成品和食品制成品,将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产品的价值增值,从而也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初级农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方便性、卫生安全性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因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实现了由过去“吃饱穿暖”到现在“吃好穿美”的转变。这也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4、加入WTO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国加入WTO以后,相对公平的贸易条件为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园艺产品、畜牧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等方面,表现十分突出,这些产品经过加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我国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和安全化,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优先领域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科学确立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明确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突破。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和主攻方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各类加工企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提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一次转化率达到65%左右,二次以上精深加工达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达到1:1左右。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着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结构,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到2010年,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产品质量达到工业发达国家当前水平,部分特色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战略重点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食品工业。因为食品工业是以大宗农产品包括粮、油、菜、肉、蛋、奶、水产、果品等初级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对农业增效、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和农民增收最直接,同时食品工业相对于纺织、服装、造纸、橡胶等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发展水平低,应成为重点扶持和加快发展的领域。把食品工业特别是现代食品制造业作为“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工农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必然选择。 4、优先领域 (1)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重点,配套进行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小麦加工以生产高质量、高档次的食品为主,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薯类加工以淀粉、冷冻粉条为基础,开发变性淀粉等产品。大豆重点开展精深加工。水稻重点开发富硒、免淘、精洁、方便米等新产品。 (2)肉、蛋、奶制品及饲料加工。生肉制品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同时搞好猪、禽、牛、羊等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蛋制品重点解决传统的食用方法,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生产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奶制品要加强品种开发,并搞好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饲料业以发展鸡、猪、鸭、鱼、虾、牛、羊、兔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 (3)蔬菜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在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重点抓好施肥、使用农药等关键环节,净化蔬菜生产环境。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大力推行净菜上市。重点发展和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保鲜菜、蔬菜粉、净配菜、调味及调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蔬菜质量档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果品加工。重点支持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运销冷链系统。果品加工要在稳定提高初加工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开发果汁及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 (5)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优质鱼、虾、贝、藻和海珍品精深加工,在低值鱼类、藻类、贝类加工及贝类净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发展以名优水产品为重点的海上保鲜保活运输业,扩大暂养面积,推广辐射保鲜、集装箱保鲜、气体置换包装保鲜、冻结保鲜等新技术,形成生产、暂养、保活保鲜运输一条龙。突破超低温冷库建设技术和超低温金枪鱼深加工技术,开发国际国内金枪鱼市场。利用海藻、鱼油、鱼骨等海产品,大力发展低盐、低糖、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开发海参、海星、海胆、扇贝、牡蛎等系列保健食品。培植海马、河豚等海洋生物药材药源,发展海洋制药业。 (6)茶叶冷藏加工。重点对绿茶、乌龙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加工设备,引进红茶加工设备和技术。大力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技术,确保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进口国要求。推行名优茶冷藏和加工机械化、现代化。积极开发茶叶深加工制品和茶饮料。 (7)皮毛(绒)制品加工。重点发展牛皮、羊皮等皮类和羊毛、羊绒深加工制品。不断开发面向城乡市场的皮、毛(绒)系列产品。引导皮革制品向生产生活用品的多品种系列化、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毛(绒)制品向高品位的线、衣、日用品、工艺品方向发展。 四、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列入“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好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从一般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食品工业既能提升农业,又能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是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重点支持的产业。因此,我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一定要把食品工业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支持,制定好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以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发展。 2、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将食品工业发展纳入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要改变过去农业部门只管生产,不管加工、储运、销售的传统体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食品工业纳入农业部门的管理范围,由农业部门主管,并会同计划、贸易、财政、金融、卫生、质量标准、食品行业协会等部门,制定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食品工业真正成为农业的延伸,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健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实际上也是对农业的扶持。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和广泛利用社会资金的投融资体制,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金融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食品工业的支持作用。按照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行为实行免税政策,对食品工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支持重点食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小型食品工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扶持由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创办的食品工业制造企业。 4、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要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定和修订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要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5、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发展。既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