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6卷 第 6期 2 0 0 4年 1 1月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B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a l S c i e n c e ) Vo 1 2 6 No 6 No v 2 0 0 4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谭 慧 明 ( 辽宁工学院 外语系, 辽宁 锦州 1 2 1 0 0 1 ) 摘要: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 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 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 本文着重讨论 中西文化的差异, 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 表达方式进行比较, 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 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关键词 : 中西文化差异 ; 文化交流; 价值观念;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G 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8 2 5 4 2 0 0 4 0 6 0 1 1 5 0 4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认为: “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 中间最贴切而又最 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 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 却未提到 文化的再现。对翻译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 语言和翻 译之间关系密切。英国语言学家约翰 莱昂斯认为: “ 特定的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 一 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 风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 特征。 ” 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的交流, 实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翻译是一种有 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行为,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为此 , 译者不但要精通 目的语和源语 , 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 ,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 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 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 。 一 、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不能回避的指令 , 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 它既是社会文化的 组成部分 , 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 积淀的结果 , 变成民族性格的基石。 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 向, 对过去的眷恋 自然而然地产 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与此相通, 中国人崇拜祖宗、 敬老尊师、 重经验、 重年龄。在 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称年长者为“ 老师傅” 、 “ 老干部” 、 “ 老大爷” 。“ 马老” 、 “ 张老” 甚 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享有的尊称。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 向。美 国人喜欢“ 向前 看, 总是着眼于未来。 ” 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 老” 在西方意味着来 日无多, 面临失去 竞争力而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 我国公共汽车上为敬老而设的专座 的字样 不能简单地译 为“ o l d p e o p i e ” , 应按西方人的观念译为“ C o u r t e s y S e a t s ” , 方可被英美人所接受 。英美人忌老、 怕老 , 他们费尽心机 地来委婉地表示“ 老” 这个概念。如 : t h e a d b a n c e d i n a g e ( 年长者) , t h e ma t u r e ( 成熟者) , t h e lo n g e r l i v i n g ( 生活经历较长者) , a s e a s o n e d m a n ( 历练者) , s e n io r c i t i z e n s ( 资深公民) 等。 谦逊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喜欢谦虚内敛。所以中国人与人相 处, 习惯于卑己尊人。比如在接受别人赞誉时与西方人反应不同, 总是说成“ 做的不够” 或“ 没什么” , 给 人的感觉是受之有愧。于是写文章的标题总爱用浅谈、 略论、 试论、 管见等。提及自己的作品总爱用拙 收稿 日期 : 2 0 0 4 0 7 1 8 作者简介 : 谭慧明( 1 9 6 9 一) , 女, 讲师 , 硕士。研究方向: 社会语言学, 跨文化交际。 1 1 5 维普资讯 文、 敝作等。中国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 通常表现自谦或自贬, 力图达到“ 无我” 或“ 超我” 的境界。这 种贬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费解。按照他们的习惯, 听到别人赞扬时应表示感谢或赞同, 这样既是 对 自我的肯定 , 也是对他们鉴赏力的尊重。鉴于文化的差异, 汉语论文标题 中的初、 浅、 试之类的谦辞 , 译成英语时可不译 , 以避免误解。相反 , 在论及有关对方的事情时, 中国人总爱抬高对方, 也是贬抑 自我 的一种方式。汉语中的敬辞很多, 如 : 大作、 贵府、 贵姓、 恭候、 雅正等。译成英语时 , 可把“ 敬” 含义省去 , 译出“ 辞” 即可。如“ 大名” 译成“ y o u r n a m e ” , “ 贵府” 译成“ Y o u r h o me ” 。若将“ 大名” 译成“ y o u r g r e a t na m e” ,“ 贵府” 译成“ y o u r h o n o r a b le h o me ” , 英美人会认为那是讽刺或挖苦, 或至少是虚伪。 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观念是个人主义 ( I n d iv i d u a li s m) , 其具体表现是 自立精神( S e l f r e l ia n c e ) 和自我实现( S e l f a c h i e v e me n t ) 。翻译“ A me r i c a n d r e a m” 实际上要对美国人不依赖世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 、 个人奋斗的精神进行诠释。另外, 美 国人强调人生而平等( a l l m e n a r e c r e a t e d e q u a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 忠” 、 “ 孝” , 是一 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中国人崇尚“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及“ 先天 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而英美人信奉“ E v e r y ma n f o r h i m s e lf , a n d G o d f o r U S a l l ” 。汉语说“ 闲人 莫人” , 首先着眼于他人 , 英语却说 T h e e mp lo y e e s o n l y首先想到的是 自己。中国人非常注重等级观念。 汉语通常以职务称呼人 , 如李科长、 张市长等, 以示尊重。英语里除总统 ( p r e s i d e n t ) 、 教授( p r o f e s s o r ) 、 医 生( d o c t o r ) 等为数不多的头衔用于称呼外 , 绝大多数人之间以名字称呼。由于这种文化差异, “ 这是陈科 长” 一般不译成 : F h i s i s s e c t io n c h i e f C h e n , 而译成 T h i s i s Mr c h e n , o u r s e c t i o n c h i e f 。总之 , 价值标准因 文化不同而各异。我们通过英汉民族价值观念的对 比研究, 在翻译时力争恰到好处地完成文化对接的 任务 。 二 、 民族审美观的差异 汉英民族分属于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汉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深层的 沉淀, 反映出汉民族天人合一、 重整合、 重暗示、 重含蓄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以景物描写为例 : 中 国人写景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 “ 以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汉语的景物描写大多文笔优 美 , 用词含蓄 , 体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表现了中国人的审 美情趣 ,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则表现了一种意境美和情感美。 西方的审美习性在这些方面则大相径庭。西方的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 更多的强调 模仿和再现。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是“ 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 这一观点早已渗透到西 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历来提倡“ 模仿 自然” , 西方的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自然 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本质都源于模仿论。反映出西方哲学思维天人各一、 重理性 、 主客观对立的特点。反 映到景物描写的语言上 , 就出现英语思维缜密, 用词强调简洁 自然、 描写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下面一 例翻译可反映汉英两种语言在描写景物时的差异 : Tin y i s l a n d e a r e s t r u n g ar o u n d t h e e d g e o f t h e p e n i n s u l a l i k e a p e a r l n e c k l a c e HId n k s o f c o r a l r e e f , c o c o n u t p a l ine a T u d矗n e wh i t e s a n d 试译 :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 紧密相连, 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 , 环绕着半岛边缘。岛上珊瑚礁红, 椰 林成片, 沙滩如银 , 景色如诗如画。 英文读起来就像真实拍下的照片 , 全是景物的客观排列 , 汉语则多见景生情的自然抒发。因而在翻 译时 , 我们一定要注重突出两种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的差异。 三、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 , 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 渗透到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 各个方面。如绘画的第一个高峰发端于拉菲尔 米开朗基多的宗教作品, 文学上但丁的 神曲 、 米尔顿 的 失乐园 、 歌德的 浮士德 均取材于宗教。特别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几乎主宰了所有的精神领域。 所以说宗教贯穿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几乎所有的领域。毫无疑问, 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大量的英语习语、 格言、 典故词、 派生词均来源于 钦定圣经译本 , 成为英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 习 1 1 6 维普资讯 语 t h e s t i l1 s m a l l v o i c e ( 良心的声音) , o f t h e e a r t h e a r t h y ( 世俗之至) ; 格言“ Ha t r e d s t ir r e t h u p s t r if e s , b u t lo v e c o v e r e t h a 1 1 s i n S ” ( 恨挑起争端, 爱宽容过错) ; 典故 s c a p e g o a t ( 替罪羊) 、 t h i r t y p i e c es 0 f s i l v e r ( _十块 硬币) 等。 中国人信仰儒教、 道教、 佛教 , 在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三教互补 , 甚至合而为一 , 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 用。他们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苦海无 边, 回头是岸 ; 乐极生悲等。 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 翻译中切不可望文生义。英 语中有很多词语表达特定的宗教意义。如 : E n d o f t h e w o r l d ( 世界末 日) , 中国人看到这几个字很容易理 解为大难临头、 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然而对西方人来说 , 它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 是指中国人所 说的“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之意。 另外, 宗教术语( 作为隐喻) 进入非宗教的语境, 变成 日常用语, 是常见现象。有些字眼有佛经里的 术语 , 如报应、 许愿 ; 有 的是伊斯兰术语 , 如施舍 ; 有的是基督教术语 , 如赎罪等。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 的身世来源, 否则可能翻译不当。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介绍儒家思想的书, 引入孔子若干语录, 其中之一 为 : T h e m3 n o f p r in c ip l e i s c o u r a g e o u s He k n o w s t h e r i g h t a n d wi ll f i g h t f o r i t a t a l l v o s t s G o d is o n h i s s i d e 孔子怎么也不会说“ G o d ” , 这里应该是误译。在翻译过程 中, 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 文化靠拢 , 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 , 才能准确、 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 传统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的差异 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词义, 而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则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约定 俗成的认知图示。如松 、 竹 、 梅“ 岁寒三友” 在中国人心中象征坚韧不拔的优 良品质,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 , 只不过是三种普通 的值物 , 没有特殊的文化涵义。英汉两个民族因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 在传统 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差异。汉语中的“ 老黄牛、 “ 小绵羊” 不会给英美人带来任劳任怨和顺 从听话的联想, 英语的 b e a r和 l iz a r d也绝不可能在中国人心中唤起怒气 冲冲或油头粉面的形象。对英 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 , 从 r e g a l a S 3 li o n ( 像狮子一样庄严) 、 m a j est ic a S 3 l io n ( 像狮 子一股雄伟) 可以看出狮子在英语里享有很高的声誉。雪莱就号召压迫者像狮子般醒来( r is e l ik e 3 l i o n ) 。在中国文化里, 人们对老虎才有类似的联想, 虎英勇大胆、 健壮有力, 所以有“ 将门虎子” 、 “ 生龙活 虎” 等词语。因为众所周知的龙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象的原因, 大家熟悉的“ 亚洲四小龙” 被译为 “ 亚洲四虎”f o u r t i g e r s ) 。 因为源语和目的语文化意象的差异, 翻译时需要转换文化征象来传递同样的信息。英语电影“ wa t e r lo o B r i d g e ” 译为 魂断蓝桥 不失为一妙译。此译让人避开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 以及硝烟弥漫的 战场的联想 , 借用我 国“ 蓝桥” 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影片爱情悲剧的内涵, 可见这一佳译倾注了译者的文 化情感。 文化敏感性是译者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笔者由此想到电影“ T h e F i r s t B l o o d ” 译 为“ 第一滴血” 应 是误解。事实上, 这是一个有文化背景的习语, 表示 t h e f i r s t s u c c e s s in 3 c o n t es t , 翻译应是“ 初战告捷” 。 所以缺乏文化敏感性是成为误译的主要原因。 五、 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差异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它伴随着人类 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 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分地域 的, 而且是互相隔绝, 因此各个人群便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汉语中有赞美“ 东风” 的文句, 英语里不乏歌颂“ 西风” 的诗篇; 汉诗多描绘“ 春天” 之美, 英诗多抒写“ 夏日” 之丽。这些都与文 化的地域性不无关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内陆国家, 传统的文化是农业文化, 土地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 要 , 所以汉语 中有许多与“ 土” 有关的词语 , 如 : 土洋结合( C o mb in e i n d i g e n o u s and f o r e i g n me t h o d s ) 、 土崩 瓦解( t o c o l l a p s e l i k e 3 h o u s e o f c a r d s ) 等 , 不过英译时已无“ 土” 字 , 避免英美人不解其意。英 国四面环 海 , 特别承袭了西方的海洋文化, 英语 中与海洋渔业有关 的词俯拾皆是 , 如 : 3 s e a o f d e b t ( 大量债务) , c a s t 3 n a n c h o r t o w i n d w a r d ( 未雨绸缪) , c l e a n t h e d e c k ( 扫除障碍) 等, 从这些例子中可见“ 海” 对英国这个 f 1 7 维普资讯 岛国的重要性。 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 , 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赖以发展的决定力量。 中国文化起源于农本 , 中国古人与耕牛相依为命, 所以汉语里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 如: 牛气 、 牛劲、 孺子 牛、 对牛弹琴等。这些词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喻体。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 所以西方古人与奔 马感情甚笃, 英语中有大量的带“ 马” 的习语, 如: a w i l l in g h o r s e ( 工作认真的人) , a d e a d h o r s e ( 徒劳无益 的事) , b u y a w h i r t e h o r s e ( 浪费钱财) 等。这些“ 牛喻” 和“ 马喻” 特有的文化内涵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具体 写照 。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 他们会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翻译时可使用不 同的喻体来指代。如英汉两种语言分别用 h o r s e ( 马) 和 O X ( 牛) 这两个不同的动物形象来生动地表达同 一 语义。汉语说“ 吹牛” , 英语是 t a lk h o r s e , “ 力大如牛” 英译为 a S s t r o n g a S a h o r s e , 汉语说“ 牛饮” , 英语 为 d r i n k l ik e a h o r s e 。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与语境、 与文化、 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 , 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 同, 物质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个性。我们在翻译时要考虑这些 约定俗成的言语习惯。 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 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在其发展 的历程中深深 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反映和折射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 不同文化在 各 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地显现出来。王佐 良指出: “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 所谓真正 意义的文化人 , 就是译者要真正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 将附加在语言上的超语言信息文化信息传 递出去。为此 , 译者要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 并通过两者的对比, 作出对等的文化传译 , 使翻译这一跨 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L y o n s , J o h n , S e m a n t i c s, C a m b r i d g e U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6 8 2 N i d a , E n g e n e A T o z mr d AS c i e n c e o fT r a nsl a t i n g : S p e c ia l R e f e r e n c e t o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P r o c e d u r e s i n B i b l e T r a n s l a t i n g L e i d e n : E J Br I l 1 1 9 6 4 3 N i d a , E n g e n e AL a n g u a g e , c u l t u r e , a nd t r a n s l a t i n g S h a n g h a i ; S h a n g h a i F o r e i g nL a n g I l a g eE d u c a t io n P r e s s , 1 9 9 3 4 H A L L , E T B e y o nd C u l t u r e N e w y o r k : D o u b l e d a y , 1 9 7 6 5 陈源 社会语言学 M 上海 : 学林 出版社, 1 9 8 3 6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 0 0 3 7 李述一, 李小兵 文化的冲突与抉择 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 9 8 7 8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4 9 申小龙 汉语人文精神论 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 9 9 0 1 0 E 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1 9 9 4 1 1 杨 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M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 0 0 0 ( 责任编辑 : 王京粤) Cu l t u r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Ea s t a nd W e s t a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TAN Hu i mi n g ( D e p a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记》二则课件
- 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护理
- 营销部转正汇报
- 公司汇报文件课件
- 《男孩-女孩》课件
- 摩托车技术与发展概述
-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题库及答案
- 脑梗塞护理查房总结
- 2025商业租赁合同模板
- 研究院财务汇报
- (完整文本版)无人机航拍理论试题库完整
- 厂房降租减租申请书
-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输液港)-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12篇
- 铝合金门窗安装监理交底
- 胸腹水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 基本公卫生服务的项目组织管理灵石武佳波课件
- 电工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
- 机电设备调试协议书
- 芪参益气滴丸课件
- 短视频编辑与制作(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