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空间? 关于工程和工程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 李伯聪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 北京? 100049) 摘? 要 立足于科学、技术、工程 ? 三元论?, 简要地论述了认识工程的 ? 全要素? 观点和 ? 全过程? 的观点。绝不能简单地把工程看做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单纯应用, 工程活动的 ? 灵魂? 是具有 ? 唯一性? 和 ? 当时当地? 的 ? 独特个性?。对比和分析了科学发现活动只承认 ? 第一? 和工程项目具有 ? 唯一? 性的关 系和区别, 分析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的 ? 工程活动具有创新性? 与作为一个 ? 现实评价论要求? 的工程活 动的 ? 创新性? 的关系和区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 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关键词 工程; 工程创新; 工程项目; 工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 N031?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0- 3541 (2008) 02- 0103- 06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of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LI Bo- cong ( Graduate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Abstract: From point of view of all factors and all stages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the author explains nature and characteris - tics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and draw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irst discovery in scientific activity andthe uniqueness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Engineering does not mean simple use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he soul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is unique and local nature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At last, the author advocates a thesis that engineering innovation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in all innov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 innovation ; engineering projects;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收稿日期 2007- 12- 01 ? ? 杨盛标和许康在 2002年发表的 ?工程范畴演变考略? 一文中尖锐指出: 尽管工程一词如今被普遍使用, 可是, 一般人却很 难准确说出 ? 工程? 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见刘则渊、王续琨主编: ?工程?技术?哲学? ( 2001 年技术哲学研究年鉴) , 大连理 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 35页。 ? ? 工程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方式, 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工程 活动, 社会就无法存在下去,就要瓦解, 就要崩 溃。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和认真研究有关工程的各 种理论问题。创新已经成为了响彻云霄的 ? 时代 强音?。故步自封,不敢创新,不可避免地要成 为时代的落伍者。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创新, 特 别是工程创新的理论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 创新?原本不是一个常用 词汇。在 20世纪 70年代之前,还可常见有人把 innovation 翻译为 ? 革新?而不是 ? 创新?。后 来,由于思想观念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人们对 ? 创新? 的理解和赋予 ? 创新? 的含义也不断变 化, 这就使 ? 创新? 逐渐地成为了 ? 当今中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与 ? 创新? 这个词在 20 世纪末期才逐渐成为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不 同, ? 哲学?、? 科学?、? 技术?、? 工程? 这几个 词汇早就在中国现代语言中广泛流行和使用了。 可是, 从理论和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里又出 现了一个令人莫名其妙的现象:在 20 世纪中, 哲学界对 ? 哲学 ? 这个概念进行了很 ? 多? 理论 分析和讨论,科学界对 ? 科学? 这个概念进行了 很 ? 多 ?理论分析和讨论, 技术界对 ? 技术? 这 个概念进行了很 ? 多? 理论分析和讨论, 而中国 的学术界和工程界对 ? 工程? 这个概念的理论分 析和讨论却很少见到 ? ? ? 这种状况显然是必须 改变的。 ?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1 认为:科学、 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和三种不同类型的 社会活动, 科学活动以发明为核心, 技术活动以 ?103? 2008 年第 2期 (总第 208 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o ?2, 2008 Total No?208 发现为核心, 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它们虽然 有密切联系, 但绝不可混为一谈。工程活动包括 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许 多要素,人们必须从 ? 全要素? 的观点分析和研 究工程活动, 而不能仅仅从 ? 单纯技术? 的观点 去认识和分析工程活动。 工程活动的 ? 基本活动单位?是 ? 项目?, 所以, 汉语中的 ? ? ? 工程? 也常常被翻译为 ? ? ? project?。这就是说, 汉语的 ? 工程?在译 成英文时, 可能是 engineering, 也可能是 project ( 项目) 。应该顺便指出,在英文中确实也有人在 使用 ? engineering projects? 2 ( p.2)这样的说法;更应 该注意的是,虽然许多人没有在英文中使用 ? engineering projects? 这样的说法,但从具体内容 和实际所指称的对象看,他们所说的也正是 ? engineering projects?, 即汉语中的 ? 工程项目?。 从方法论角度看, 在研究和讨论问题时, 真 正的关键和要害不是名词术语问题, 而是 ? 对象 本身? 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 ? 得意忘 言 ?的方法, 西方现象学家提出了 ? 直接面对实 事本身?的思考和研究方法。在思考和讨论工 程、工程活动、工程创新等问题时, 我们应该努 力 ? 穿透? ? 有可能模糊或偏离实事?的 ? 词语 的丛林?,? 直接面对工程活动的实事?,应该在 术语的含义和指称不统一的情况下努力 ? 直面实 事 ?、? 得意忘言?;而不能让 ? 词语的透镜? ? 迷 离 ?或 ? 歪曲? 了 ? 实事本身?,不能 ? 死于句 下 ?。 ? 直接面对工程活动的实事 ?,我们看到什么 呢? 作为具体实践活动的工程,其 ? 灵魂? 或 ? 本性? 是什么呢?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工程 活动的 ? 命运? 如何呢? 一、能否把工程活动简单地看做是科学技术 的单纯 ? 应用? 谈到工程的性质和特点时, 国内外许多专家 学者认为: 工程只不过是科学的应用,这是一种 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观点,但它又是一种不正 确的、容易引起并且已经引起许多误解和误导的 观点。如果接受了这种把工程简单地看成是 ? 科 学的应用? 的观点,那么, 人们就会难以避免地 陷入 ? 片面夸大科学的地位、作用和创新性? 和 ? 片面贬低工程的地位、作用和创新性?的 ? 片 面性陷阱?。与 ? 工程只是科学的应用? 这一观 点 ? 密不可分? 的另一观点是认为,? 工程知识 只是科学知识的应用?, 后者不但是前者的一项 ? 核心内容? 而且构成了前者的 ? 理论基础?。工 程知识的性质如何,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如何呢? 我们看到,当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 即使可 以承认古代的工程知识不以科学知识为前提或基 础, 但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认为现代工程知识乃 是 ( 单纯)应用科学知识的结果。于是,工程知 识就被看做科学知识的 ? 派生知识?, 在很多人心 目中, 工程知识也就成为了比科学知识 ? 低一等? 的知识。在 ? 工程知识只是科学知识的应用 ?这 种观点的笼罩下,在对知识的独立性、创新性、 创造性进行总体评价时,工程类知识的独立性、 创新性、创造性往往被严重贬低,甚至被 ? 一笔 抹杀 ?。 也有人坚决反对那种把工程知识仅仅说成是 科学知识的应用的观点。美国学者小布卢姆旗帜 鲜明地批评了那种把工程定义为科学的观点, 他 说:? 科塔尔宾斯基实践学 ( praxiology) 学派把 工程定义为一种科学? 有效行动的科学。其他 许多观点也把工程宣称为各种类型的科学。 ? ? 然 而, 工程不可能是一种科学。设计工程项目 ( engineering projects)的目的并不必然是为了生产 出知识。首先, 这些项目经常是不受控制地被设 计出来的, 因而, 关于因果关系的假说经常也就 很难被验证 ( 引者按: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指 出:科学实验的条件受到控制并且可以验证科学 假说,科学活动的目的是生产知识) 。其次,从 这些项目获得的知识仅仅部分地可以转移到其他 情况之中, 因为工程系统如此复杂以至于每个项 目都可以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 unique) ,并且 因此在本质上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次实验。最 后, 正如罗纳多?曼森谈到医学 ( medicine) 时所 主张的那样,由于工程的原则和工程师方法的可 靠性并不要求有科学的可确证性 ( corroboration) , 在这个意义上, 工程是自主的。 ? 3 (p.273) 美国学者哥德曼认为, 工程有自己的知识基 础, 绝不应和不能把工程知识归结为科学知识。 他指出, 不但在认识史上科学不是先于工程的, 而且在逻辑上科学也不是先于工程的。不但古代 如此, 而且现代社会中也如此。哥德曼尖锐地批 评了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轻视甚至歧视实践的传 统,他坚决反对把工程简单化地说成是科学的应 用。著名美国技术哲学家皮特也明确指出:? 没 有事实根据说科学和技术每一个都必须依靠另一 个,同样也没有事实根据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 子集。 ? 美国职业工程师文森蒂在其名著 ?工程 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知道的? 航空历史 的分析研究 ? 一书中, 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无可 辩驳地阐明了决不能把工程知识归结为科学知 识。 4 (pp. 28- 42) 我国技术哲学的领军人物陈昌曙教授针对国 内学术界现状尖锐指出,? 在一些场合,人们常 常把科教兴国的 ?科?就看作是科学,技术不过 是科学的应用, 工程不过是技术的应用。与之相 关,人们也往往把尊重人才主要看作是重视科学 家,或还要敬佩杰出的发明家, 工程师则可能不 ?104? 很被看重, 通常是名不见经传。 ? 本文不能在此多谈我们对工程知识的性质的 看法, 而只能限于再次强调指出:工程知识与科 学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工程知识有其特殊的 本性和特殊的重要性, 那种认为 ? 工程知识仅仅 是科学知识的应用? 的观点和认为 ? 工程活动仅 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是 容易产生严重误导的观点。 二、? 唯一性? 和 ? 当时当地? 的 ? 独特个 性? 是工程活动的 ? 灵魂? 上文谈到工程活动以项目为单位,也就是 说,工程活动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进行的。虽 然我们必须承认, 在许多情况下,项目的界限可 能不太清楚,项目重叠、交叉、大项目 ? 分解? 为小项目、项目 ? 协同?、项目 ? 连续? 等复杂 情况更令人眼花缭乱, 但这都不能妨碍我们得出 ? 工程以项目为活动单位? 这个一般性的结论。 一个 ? 完整? 的工程项目应该包括那些步骤 或内容呢? 美国学者马丁和辛津格认为, 工程活 动过程是从 ? 任务倡议?( initiation of task) 和设 计 ( design)开始, 中间包括生产制造 ( manufac - ture) 、建造 ( construction) 、质 量控 制 和检 验 ( quality control ? testing) 、广告 ( advertising) 、销 售 ( sales) 、安装 ( installation) 、产品使用 ( use of the product) 、维修 ( repair) 、监控社会和环境 效果 ( monitor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等等,一直到最后还要完成包括废品循环利用 (recycling) 和废料废品处理 ( disposal of materials andwastes)等 ? 最后任务? ( final tasks) ,这才算 完成了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 2 ( pp. 16- 17)马丁和辛津 格对工程项目的活动过程、范围和内容的这种看 法与我国工程界一些专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应该强调指出,以往人们曾经认为工程活动 的终点是制造出产品或把产品销售出去, 现在看 来,在确定工程活动的终点时, 绝不能把它划到 把产品销售出去就 ? 终止? 了。在确定工程活动 的 ? 终点? 时,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角度 看,我们都必须认为, 工程活动的 ? 过程? 一直 ? 延伸? 到了废品回收和善后处理完成这个环节。 我们应该承认,在工程活动过程的最后环节存在 着一个关于进行 ? 善后处理?的 ? 最后任务?, 应该把把这个的 ? 最后任务? 的完成看做是 ? 工 程的终结环节?。例如, 在划定一个核电站工程 的 ? 完整过程? 时,我们必须认为直到最后的 ? 核废料? 安全处理完毕这个工程才算 ? 终结?, 而绝不能认为只要核电站 ? 不再发电?,这个工 程就算 ? 终结? 了;更不能认为这个核电站只要 建成投产, 这个工程就算终结了。 上文谈到了认识工程的 ? 全要素? 观点, 这 里我们又谈到工程项目包括了从设计、生产制 造、检验、控制、营销、维修一直到最后废物处 理等许多环节。于是,在认识和分析工程活动 时, 我们就不但必须重视坚持 ? 全要素? 观点, 而且必须重视坚持工程活动的 ? 全过程? 观点。 从 ? 全过程 ?的工程观来看,一个工程不但必须 设计得好、开工得好, 建设得好、生产得好, 运 行得好,产品销售得好,维修工作好,而且还必 须把最后的废品、废料处理好, 工程 ? 终结? 得 好, ? 这才算一个真正的 ? 好? 工程。工程活动 的 ? 全要素 ?和 ? 全过程? 错综复杂的交叉和结 合,这就使工程活动呈现出非常复杂的 ? 景象?。 上文引用的小布卢姆的那段话中,他谈到了 工程项目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具有独一无二性或者 说唯一性。我国陈昌曙教授也有同样的认识和观 点, 他说, 工程项目? 例如,青藏铁路工程、 南京长江大桥工程? 的突出特征就是它具有 ? 一次性? 或 ? 唯一性?。 5( pp.29- 30) 从哲学的角度看, 工程活动的 ? 灵魂? 是其 所具有的唯一性和当时当地的独特个性。任何工 程活动都是在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中进行的实践 活动。由于时间进程是 ? 不可逆? 的,并且工程 活动的 ? 地理空间?( 包括资源条件等等)和 ? 社会空间?( 即 ? 社会环境?,如政策、法律、 文化环境等)都是 ? 不均匀? 的,而时空环境和 条件的变化又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程的活动 主体、活动目的、运行环境、边界条件、约束力 量、推动力量、方法、路径等等,这就使工程活 动? ? 以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工程活动? ? 成为了 具有唯一性的活动。 举一个典型例子。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 又 建设了武汉长江二桥和武汉长江三桥,这是三个 工程项目。武汉长江二桥不可能简单重复武汉长 江一桥,武汉长江三桥又不可能简单重复武汉长 江二桥, 每一座长江大桥都是一项不可重复的、 独一无二的工程。武汉长江二桥是 ? 唯一? 的武 汉长江二桥,武汉长江三桥也是 ? 唯一? 的武汉 长江三桥。由于工程活动的 ? 灵魂? 是其所具有 的唯一性和当时当地的独特个性,这也就使 ? 必 须创新 ?成为了对工程活动的 ? 绝对要求?。 三、科学发现活动只承认 ? 第一? 和工程项 目 ? 唯一? 性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科学活动, 通常的社会 规范和科学活动规范是只承认 ? 第一个? 科学家 发现了某种科学现象或 ? 科学定理?, 而不承认 有什么 ? 第二个? 科学家对同一 ? 定理?进行 ? 第二次? 发现。 ?105? ?我国有许多煤矿工程, 过去只考虑有煤时如何多开采, 而没有考虑资源枯竭时 ? 工程? 如何才能 ? 终结? 得好, 这就 造成了我们现在不得不面临的许多 ? 苦果?。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技术发明活动, 通常的 法律规范和技术活动规范也是只承认 ? 第一个? 发明人的 ? 发明权? ? 更准确地说是专利权 ? 而不承认 ? 第二个? 发明人有该发明的专利 权。在技术史上,虽然贝尔和格雷 ? 同时? 各 自独立 ?地发明了电话,但终因贝尔在向专利局 递交专利申请时比格雷早两个小时而成为了该发 明专利的唯一拥有人。 在创新理论上,有一种广泛传播并且被广泛 接受的观点认为, 创新的含义虽然不等于 ? 第一 次 ?科学发现或 ? 第一次? 技术发明,但它应该 是而且必须是 ? 第一次? 商业应用。 应该强调指出,? 第一? 和 ? 唯一? 的含义 是有根本性区别的。第一? 是相对于 ? 第二? 而 言的,? 第一?之后是 ? 第二?、? 第三? 等等。 而 ? 唯一? 就是 ? 唯一?,独一无二的 ? 唯一?, ? 唯一? 之前没有 ? 第一?,? 唯一? 之后没有 ? 第二?。这个观点显然是与那种流行的把创新 ? 定义? 为新技术的 ? 第一次? 商业应用的观点 不一致的。 在这里, 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工程创新 的本质是集成性创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当人们把某项新技术 ? 第二次?、? 第三次? 与其 他工程要素结合在一起从事工程活动时, 由于各 种条件和环境的变化, 也都必须进行某种程度或 某种形式的 ? 集成性创新?, 而那种仅仅把创新 定义为 ? 第一次商业性应用? 的观点却忽视? 甚至否定? 了新技术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应用? 时也仍然需要进行 ? 集成性创新 ?,这在 理论上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二, 在工程创新活动 中,绝对不可轻视、更不能否认创造性学习的地 位和作用。在研究文献中,有人使用了 ? 模仿? 这个词语, 由于 ? 模仿? 这个词有时可能被带贬 义地进行解释或理解, 所以,我愿意更多地使用 一个更中性或更带积极色彩的词汇? 学习。在 技术上,有首创者和领先者,也有模仿者和学习 者。在 ? 经济战场? 上,虽然有许多技术领导者 取得胜利的事例, 但技术领导者失败而技术追随 者取得胜利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6 同时, 从理论和现实我们可以看出: 技术领 先者在经济上遭遇失败一般是与他们在 ? 工程集 成创新 ?方面的失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而技术 追随者在经济上取得成功也常常与他们在 ? 工程 集成创新? 方面的成功密切相关。著名学者罗森 伯格在 ?探索黑箱? 一书中,语重心长地提出了 一个问题:? 美国能学会更好的模仿吗? 我认 为,罗森伯格的这个问题如果说对美国人已经具 有 ? 警示? 意义, 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类似 问题就更是一个必须常敲常鸣的 ? 警钟? 了。罗 森伯格引用了布鲁克斯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一 段精彩话语:? 成功的模仿, 决非人们形容的缺 乏创作力的征兆, 而是学习独创性的第一步。对 个人是这样,对国家而言也同理,美国人可能已 经在对原创力和个人创造力近乎迷恋的崇拜中忘 记了这一点。也许正是那些仍然顽固地尝试着去 重新发明已经存在着的东西的人,才会遭遇创新 竞赛的失败。 ? 7 ( p.146)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片面地夸大技术首创者 和领先者的地位和作用。而贬低和否定技术模仿 者和学习者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观点虽然流行甚 广,但却不能认为是一种正确的观点。从工程的 观点看,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的 ? 技术学习者?, 可以同时是 ? 工程的创新者? 和 ? 经济之战的胜 利者?。 四、作为 ? 现实性? 和 ? 评价论要求? 的工 程活动的 ? 创新性? 应该强调指出,以上所说的 ? 由于任何工程 都是具有唯一性的工程,从而使创新成为了工程 活动的必然要求? 的观点只是一个 ? 哲学观点? 或 ? 一般性理论观点?,这个观点并不意味着我 们在评价任何一个现实的 ( 实际的) 工程时, 进 行 ? 现实评价? 或 ? 社会评价? 过程中, 把它评 价为 ? 创新性? 工程; 相反,当人们在对某一项 工程进行具体评价时, 其具体结论可能是非常多 种多样的, 例如, 具有首创性的工程,创新性的 工程,平庸的工程,失败的工程,有害的工程, 等等。 我们知道,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曾经提出了 关于任何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个体的哲 学观点,这个观点从哲学上高扬了人生的意义和 价值, 但这个观点绝不意味着否认现实世界的现 实个人之中,既有高尚的人,也有平常的人, 犯 错误的人, 甚至也有杀人犯等等。我们从哲学上 和理论上主张任何工程都具有唯一性。这个哲学 的和一般理论性的观点不但是一个可以从哲学上 和理论上高扬工程活动创新性的观点,有助于转 变那种认为 ? 工程集成? 和 ? 学习? 不具有创新 性的观点; 同时, 这种观点也是突出批判性和批 判方法的观点,因为它意味着必须正视和揭露 ? 唯一? 的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和弊 端。 让我们再次指出, 我们所说的任何工程都具 有唯一性和创新性的哲学观点和对具体工程活动 进行现实的具体评价时把某些具体工程评价为不 具有创新性? ? 甚至可能具有危害性? ? 的 工程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106? ?从理论上说, 创新性并不能保证必然成功也不能保证 必然对人类无害, 但为简便起见, 我们也可以在某些文句中姑 且假定创新性在价值上都是 ? 有益? 的。 五、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技术就是工程, 工程就 是技术,好像二者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观点实际 上就是一种主张 ? 单纯技术观点?的 ? 工程定 义 ? 或 ? 工程观?。工程实践的检验和理论分析 都告诉我们,这种 ? 单纯技术观点?的 ? 工程 观 ?或 ? 工程定义? 是不正确的。 与 ? 不能把技术与工程混为一谈? 密切相关 的一个理论性和政策性 ? 观点? 就是 ? 不能把技 术创新与工程创新混为一谈?。在现实生活中, ? 技术评价标准0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必然同时 取得 /工程评价标准0 上的成功。 例如, 不久前曾经 /轰动0 一时的 /铱星系 统 0就是一个在技术上获得巨大成功而在工程上 遭到惨痛失败的典型案例。这个 /铱星系统0 曾 经被发达国家的科技界 /公认0 为重大的科技成 就和梦想般的进展。有人说:/ 从高科技而言, 铱星计划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铱星系统开创 了全球个人通信的新时代, 被认为是现代通信的 一个里程碑,实现了 5W, 即 任何人 ( Whoever) 在任何地点 ( Wherever) 、任何时间 ( Whenever) 与任何人 (Whomever) 采取任何方式 ( Whatever) 进行通信。 0 可是,转瞬间风云突变,/ 铱星系 统 0 在市场上遭受惨败,2000 年 3 月 18 日,这 个已经投资几十亿美元的项目终因又背负 40 多 亿美元债务而正式破产。有人说:/ 昨夜星光灿 烂,而今化做一道美丽的流星。 0可以说, / 铱星 系统0 就是一个 /技术上取得成功0 而 /工程上 ) 首先是工程的经济维度) 遭遇失败0 的典 型事例。/铱星系统0 的 /命运0告诫人们, 那 种 /单纯技术观点0 的 /工程观0 是要不得的。 在技术与工程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必须 承认 /没有无技术的工程0, 从而承认技术与工 程有密切联系,绝不能忽视工程活动中 /技术要 素 0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我们又必须承认 /没 有纯技术的工程0,从而不能把技术与工程混为 一谈,绝不能忽视工程活动中 /各种非技术要 素 0的重要性。以上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意味 着,我们既不能割裂技术与工程的联系, 又不能 把技术和工程混为一谈。 任何具体的工程活动都必然是 /技术要素0 和经济要素、政治要素、资源要素、管理要素、 社会要素、制度要素、伦理要素、心理要素等 /非技术要素0 的系统集成,仅仅有 /技术要素0 是不可能从事工程活动的。我们应该承认和必须 注意,在许多情况下工程活动中的 / 非技术要 素 0甚至可能比 /技术要素0 更加重要, 在某些 情况下,/ 非技术要素0) 如政治要素或经济 要素) 甚至可能成为工程活动的 /决定性要 素 0。 创新活动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 知识创 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工程创新等, 不同类 型的创新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从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工程创新是国家创新活动 的主战场。 8 我们知道, 西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进行经 济学研究时不关心、不研究技术进步所起的重要 作用, 在他们的经济理论中,技术和经济发展是 割裂开来的;可是,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 技 术创新却被赋予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熊彼特别具慧眼, 注意到了技术与经济的相互渗 透与相互联系, 但他同时也注意到了不能把二者 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他 说:/ 经济上的最佳和技术上的完善二者不一 定要 背 道 而 驰,然 而 却 常 常 是 背 道 而 驰 的 0。 9 ( p. 18) 虽然无论就其关注重点来看还是就其学说的 理论性质来看,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都是一种经济 学理论,从而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在本质上也无疑 是 /经济学概念0,可是, 在创新理论随后的发 展历程中, 在一段时间内, 关于经济发展的 /技 术推动模型 0备受青睐,在整个 /创新研究0 领 域中, 几乎可以说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 /技术创 新论0 /一枝独秀0 的局面。这种情况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发生了变化。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施 穆克勒在 5发明与经济增长6 中提出了与 /技术 推动说 0相反的 /市场拉动说0, 强调了创新活 动中 /市场维度 0 重要性。其后,技术推动说和 市场拉动说两种观点长期争论,到 20 世纪 80 年 代,有学者提出 /链环) 回路模型0,指出在技 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中不能忽略二者中的任何一 方,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 创新理论0 的 具体内容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是 不断变化的。1987 年,英国学者弗里曼在 5技 术与经济绩效: 来自日本的经验6 一文中首先提 出 / 国家创新系 统0这个概念;1988 年,在 5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6 一书的第五篇中,纳尔 逊 等 人 又 专 题 论 述 了 / 国 家 创 新 系 统 0。 10 (pp. 377- 485)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伊始, 研究和关注 /国家创新系统0 的人更是 /与日俱 增 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者和有 关部门开始结合中国的国情对 /国家创新系统0 问题进行愈来愈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 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开幕式上号召我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于 是, 关于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我国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和问 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指导性政策和方针。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容很丰 )107) 富,其组成部分非常很复杂。如果我们把一个国 家的整体性创新活动比喻为一场 /国家范围0 和 /国家尺度0 的创新之战,那么,在这个 /创新 之战0 的 /总战场0 上,既存在着 /前哨战场0、 /后勤战场0, 也有其 /主战场0。根据我们以上 对工程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应该不难得出 一个结论:工程创新是国家创新活动的 /主战 场 0 ; 在考察和评价一个国家的 / 国家创新系 统 0 和建设 /创新型国家0 过程的成败得失时, 首要关键是要看这个国家在工程创新这个 /主战 场 0上的 /战况0 和成败得失如何。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形式和 类型的创新活动, 这些不同的创新活动各有其地 位和作用, 人们不应和不能片面地夸大或片面地 贬低某一种创新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而应该努力 使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创新活动相互协调、相互支 援,但我们认为,这些认识并不影响我们得出 /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0这样一个基本 观点和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创意商业街商铺租赁与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2025甲公司劳动合同
- 《2025年租赁回租合同与商品购销合同书》
- 商业物业合同延期与节假日促销活动支持协议
- 离婚房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共同债务处理合同
- 跨区域二手房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及执行
- 2025年版房地产销售合同模板
- 2025YY租房合同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手机卖场促销活动方案
- 婚俗和殡葬改革培训课件
- 老年综合评估各种表格
- 2025至2030中国牙科手机消耗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NBT 11551-2024 煤矿巷道TBM法施工及验收标准
- 口腔瓷贴面诊疗沟通指南
- 山东安全管理人员大考试题库
- 2025-2030冲牙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70华诞主题班会课件
-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下)DB62T3055-2020
- 商品赠品协议书范本
- 工伤事故赔偿协议书范本
- 2025-2030中国稀土催化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