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9 卷第 8 期 2011 年 8 月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 29 No 8 Aug 2011 文章编号: 1003 2053( 2011) 08 1121 08 创新系统功能论 刘立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摘要: 考察了现行创新系统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较为全面地评述了创新系统研究新的进路即功能分 析, 构建了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系统功能论, 并构建以功能论为核心的创新系统整体分析框架及分析流程。 关键词: 国家创新系统; 创新系统; 功能 中图分类号: F204文献标识码: A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http: / /www most gov cn/yw/t20060209_28601_0 doc( 2011 年 4 月检索) 收稿日期: 2011 04 11; 修回日期: 2011 06 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BZX07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103310/G0307) 作者简介: 刘立( 1964 ) , 男, 湖北荆门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为科技与创新政策。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 创新研究出现了“系 统范式” , 学者们首先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国家创 新系统” 的概念, 随后在区域层面上了提出“区域创 新系统” , 在产业层面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 , 在 技术层面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系统” 等概念。笔者 将这些概念及其研究进路、 研究框架统称为“创新 系统论” ( systems of innovation) 。传统的创新系统 研究存在若干问题, 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创新系统 的功能分析。笔者从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 的 视角, 构建创新系统功能论, 并构建以功能论为核心 的创新系统整体分析框架及分析流程。 1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自从 Freeman 1987 年在技术政策与经济绩 效: 来自日本的经验 1 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 (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又译: 国家创新体系) 概 念,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出现了一大批研 究成果, 其中 Lundvall2 , Nelson3 , Edquist4 的研 究成果最为经典。国内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冯之 浚 5 、 柳卸林6 、 李正风和曾国屏7 等的研究。下 面从创新系统的定义、 分析模型、 研究特点、 政策研 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 对现有国家创新系统 研究进行评述。 1 1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 , 学者们提出了种种定 义, OECD8, 李正风和曾国屏1对这些定义进行 了概括。在这些定义中, Freeman 提出的定义最为 基本。Freeman2提出: 国家创新系统是“公共部 门和私人部门中的各种组织( institutions) 所组成 的网络, 这些组织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影响着新技 术的启动、 引入、 修改和扩散” 。我国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采取 了 Freeman 的思路, 对国家创新系统( 体系) 提出 了一个“理想化” 的定义, 即:“国家创新体系是以 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 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 会系统” 。之所以说这个定义是“理想化” 的定 义, 是因为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 并非总是发生 着“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 。 1 2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模型 学者们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 的多个分析模 型, 冯之浚 6 对 Freeman ,Patel 和 Pavitt,Lundavall 等人提出的模型进行图示。OECD8 从政策研究的 角度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模型, 如图 1 所示。 笔者将所有这些模型统称为 “主体 结构” 模型。 我国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 国家创新系统包括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 创新体系;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 系;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社会化、 网络 科学学研究第 29 卷 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这个模型本质上也属于“主体 结构” 模型。 图 1 OECD 国家创新系统政策分析模型8 1 3创新系统研究的特点 国家 创 新 系 统 研 究,形 成 了 若 干 特 点, Edquist9 10 做了很好的概括: ( 1) 重视对创新和学 习机制的研究; ( 2) 采用整体主义和交叉学科的研 究方法; ( 3) 采用历史和演化的视角; ( 4) 强调创新 主体之间的互动和非线性关系; ( 5) 既研究产品创 新也研究过程创新, 还研究其他类型的创新; ( 6) 强 调制度和体制因素的作用。 1 4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走向政策研究 由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特有的优势, 它已经成 为一种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科技与创新政策的重要 工具和框架。国家创新系统论在政策研究中的应 用, 在很多程度上归功于 OECD 的工作。OECD 1994 年启动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启动, 标志着国家创 新系统研究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研究11 。OECD 在 1999 年 管理国家创新系统 明确提出, 国家创 新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政策分析工具, 并提出了国家 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 见图 1) 。近年来, OECD 应 用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框架, 对 OECD 国家以及非 OECD 国家( 包括中国) 的科学技术及创新政策进行 了大规模的系列化的评估( review) , 在国际上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对所考察的国家产生了重要 影响。 1 5传统的创新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文 在 Edquist9 10 , Bergek 和 Jacobsson 等 人 12 的研究基础上, 将传统的创新系统研究存在的 问题概括如下: ( 1) “理论化” 程度较低 尽管人们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 究和政策研究, 然而,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至今仍然只 是一种研究进路( approach) 或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 理论化不够( undertheorized) , 尚未达到 “理论” 的程度 9 10 。由于创新系统研究尚未达到 “理论” 的程度, 所以很难根据国家创新系统框架提 出可以经过实证检验的假说9 。 221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http: / /www most gov cn/yw/t20060209_28601_0 doc( 2011 年 4 月检索) 已经完成并出版的报告有: 瑞士( 2006) , 卢森堡( 2007) , 新西兰( 2007) , 南非( 2007) , 智利( 2007) , 挪威( 2008) , 中国( 2008) , 匈牙利 ( 2008) , 韩国( 2009) , 墨西哥( 2009) 。http: / /www oecd org/document/62/0, 3343, en_2649_34273_38848318_1_1_1_1, 00 html ( 检索 2011 年4 月) 第 8 期刘立: 创新系统功能论 所以, 严格地讲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这种说 法是不妥的, 本文称之为 “国家创新系统论” 。 ( 2) 不同的创新系统研究缺乏可比性 传统的创新系统研究还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 陷, 即“缺乏在系统层面上的解释性因素” 15 10 。 而且, 现有的关于不同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缺乏可 比性; 关于不同区域、 不同产业和不同技术的创新系 统的研究, 也均缺乏相应的可比性, 难以对应和统一 起来。由于这些原因, 很多创新系统研究所提出的 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2 。 ( 3) 对系统失效分析不够 任何 国家 创新系统都存在着结构上的缺陷。 诚然, 创新系统的结构需要优化。然而, 评价一个创 新系统的结构上的好坏优劣, 是非常困难的 12 。比 如美国创新系统中没有科学技术部这类部委级组织 机构, 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创新系统的结构是有缺陷 的。所以, 单从创新系统的主体 结构上来分析其 优劣, 是不够的, 还需要分析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及 各种内在功能是否得到了实现。 创新系统都可能会出现系统失效。借鉴邢怀滨 和苏竣 13 的研究, 本文认为, 系统失效指的是创新 系统诸要素未能有效执行其功能以及存在着功能不 匹配而不能有效促进创新的状况。许多学者对系统 失效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系统失效的种种表现, Woolthuis 等 14 将系统失效概括为: 基础设施失效 ( infrastructural failures) ; 制度失效( institutional fail- ures, 包括硬制度和软制度) ; 互动失效( interaction failure, 包括强网络的失效和弱网络的失效) ; 能力 失效( capabilitiesfailure) 。本文认为, 系统失效还 表现为创新系统的功能失效( 详见后述) 。 为了克服传统的创新系统论存在的问题, 丰富 和发展创新系统论, 并更好地应用于政策研究, 一些 学者提出了创新系统功能分析。 2创新系统功能论述评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任何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 能( function) 。所谓功能, 指的是系统从事着或实现 着某种事情 9 10 。 作为一种系统, 创新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功能。 一些学者在创新系统的 “主体 结构” 模型基础上, 从系统功能的角度考察创新系统, 提出了创新系统 功能论。Bergek 和 Jacobsson 等人提出, 创新系统中 存在着和发生着一些对新技术的开发、 扩散和应用 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过程( process) , 他们将之定义 为 “功能” ( functions) 12 。Edquist 将那些影响创新 的开发、 扩散和应用的因素, 称为“活动” ( activi- ties) 9 。他将“活动” 定义为“影响创新的开发、 扩 散和应用的因素” ( factors,determinants) 9 。本文 所指 “功能” , 指的是创新系统中发生着的对创新绩 效和能力产生影响的重要活动和过程。 2 1典型功能论概述 任何创新系统都具有总体功能。Edquist9 提 出, 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或总体功能是促进创新的 开发、 扩散和应用。Bergek 和 Jacobsson 等 12 认为, 技术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是新技术的开发、 扩散和 应用。 创新系统具体有哪些功能( 或过程或活动) , 会 对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不 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Galli 和 Teubal 指出, 应该把国家创新系统的组 织结构与功能区别开来。他们提出, 国家创新系统 具有硬功能和软功能, 硬功能需要有硬的组织机构 来执行, 如执行研究与开发, 提供科学技术服务; 而 软功能则由软的组织机构来运行, 如: ( 1) 信息、 知 识、 技术的传播; ( 2) 政策制定; ( 3) 与专利、 法律、 技 术标准等有关的制度设计及执行; ( 4) 科学文化的 扩散; ( 5) 专业性合作( 转引自 Hekkert 等 16 ) 。 Hekkert 等 16 提出创新系统的功能: ( 1) 创业活 动; ( 2) 知识开发( 即学习机制) ; ( 3) 知识扩散; ( 4) 搜索指引; ( 5) 市场形成; ( 5) 资源动员; ( 7) 创造正 当性/变革的抵制。 Liu 和 White15 , Edquist9 提出了基于“活动” ( activities) 的创新系统分析框架, 它们本质上也属 于创新体系功能论。Liu 和 White 在研究国家创新 系统时主要关注系统中的“活动” 。这些活动与系 统中技术创新的创造、 扩散和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他们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中存在着五种 基本活动, 即: 研究与开发; 实施( 生产制造) ; 最终 用途( 终端客户) ; 教育; 联系( 将各种互补性知识汇 集起来) 15 。 Edquist 提出了创新系统的 10 种“活动” 9 10 , 后来将其分为四类 17 , 分别为: 第一类, 向创新过程 提供知识输入类: ( 1) 研究与开发, 创造新知识; ( 2) 能力建设( 教育和培训、 人力资本开发、 技能的生产和 再生产, 个体学习) 。第二类, 需求侧类: ( 3) 形成新 3211 科学学研究第 29 卷 产品市场; ( 4) 阐明质量要求。第三类, 为创新系统提 供组分类: ( 5) 组织创建及变革; ( 6) 建立网络; ( 7) 制 度创建及变。第四类: 为创新企业提供支持服务类: ( 8) 孵化活动; ( 9) 对创新投资; ( 10) 咨询服务。 对创新系统功能论贡献尤为突出的是, 瑞典查 尔莫斯理工大学的 Jacobsson 及其团队。他们通过 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 提出了一组功能清单组合, 经 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 最后提出创新系统的七种功 能, 分别是: ( 1) 知识的生产和扩散; ( 2) 对搜索方向 的影响; ( 3) 创业性试验; ( 4) 市场形成; ( 5) 正当化 ( legitimation) ; ( 6) 资源动员; ( 7) 正外部性的开发; 他们并对这些功能的内涵进行了阐述12 。 2 2简短的小结 创新系统功能论开辟了创新系统研究的一个新 思路。创新系统具有总体的功能, 即促进创新的开 发、 扩散和应用; 创新系统内存在着和发生着事关创 新绩效和功能性的重要活动、 过程和功能。任何一 个创新系统都必须具备若干功能, 比如具备研究与 开发、 教育和培训功能。一个创新系统具体应该具 备哪些功能?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功能清单和 功能组合; 即使同一学者, 对其提出的功能清单和功 能组合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调整和发展。由此可 见, 创新系统功能论具有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创新系统功能论不仅具有发展创新系统论的重 要理论价值, 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 Jacobs- son 等人对若干新能源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 Edquist 和 Hommen 等 17 应用创新系统“活动论” 对 十个小型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 受到 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3发展创新系统功能论: 一个发展中国家的 视角 上述创新系统功能论, 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 创新系统而提出来的, 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并 不一定适合。即便已有的针对中国创新系统的研究 比如 Liu 和 White15 提出的功能清单及组合, 也是 可以改进的。比如, 现有的文献没有考虑到技术引 进、 生产制造、 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素对提高发展中 国家的创新系统的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本文借鉴和吸收已有的关于创新系统功能论的 成果, 努力联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实际和实 践, 提出创新体系功能论。笔者把创新系统的功能 大致划分为三类即供给侧类, 需求侧类以及基础环 境侧共 10 个功能, 具体如下: 供给侧: 功能 1: 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功能 2: 研究开发及知识扩散; 功能 3: 教育培训。 需求侧: 功能 4: 创业试点及推广; 功能 5: 市场 培育。 基础环境侧: 功能 6: 政策法规及制度建设; 功 能 7: 资本和资源动员; 功能 8: 生产制造; 功能 9: 基 础设施和支撑平台; 功能 10: 正当性论证。 现将本文提出的十功能说与国际上典型的功能 说即 Berget 和 Jacobsson 等人的七功能说 12 , Hek- kert 等人七功能说 16 , Edquist 十活动说9 10 进行 大体比较, 如表 1 所示。 表 1若干创新系统功能说的比较 本文提出的十功能说Berget 和 Jacobsson 等人 七功能说Hekkert 等人七功能说Edquist 十 “活动” 说 ( 1) 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无无 无 ( 2) 研究开发及知识扩散( 1) 知识生产和扩散 ( 2) 知识开发( 3) 知识扩散( 通过网络) ( 1) 研究开发( 6) 网络建立 ( 3) 教育培训无 无( 2) 能力建设 ( 4) 创业试试点及推广( 3) 创业性试验 ( 1) 创业活动 ( 8) 孵化 4211 如: ( 1) Jacobsson,S ,Bergek,A , 2004 Transforming the energy sector: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in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 ogy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3, 815 849; ( 2) Jacobsson, S , Sanden, B , Bangens, L , 2004 Transforming the energy system the evo- lution of the German technological system for solar cells 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16, 3 30; ( 3) Bergek,A ,Marko Hekkert, Staffan Jacobsson Functions in innovation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nergy system dynamics and identifying goals for system building activities by entrepreneurs and policymakers A Timothy J Foxon , Jonathan Kohler ,Chiistine Oughton Innovation for a Low Carbon Economy C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8 本文对我们此前提出的 10 个功能( 未作阐述) 进行了修改调整, 并进行了具体阐述。参见: 刘立、 李正风、 刘云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 的一个研究框架: 功能 阶段模型J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3) : 52 第 8 期刘立: 创新系统功能论 本文提出的十功能说Berget 和 Jacobsson 等人 七功能说Hekkert 等人七功能说Edquist 十 “活动” 说 ( 5) 市场形成 ( 4) 市场形成 ( 5) 市场形成 ( 3) 新产品市场的形成 ( 4) 阐明质量要求 ( 6) 政策制定及体制改革( 2) 对搜索方向的影响 ( 4) 搜索指引 ( 5) 组织的创造和变革 ( 7) 制度的创造与变革 ( 7) 资本及资源动员( 6) 资源动员 ( 6) 资源动员 ( 9) 投资 ( 8) 生产制造无 无无 ( 9) 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建设无无 无 ( 10) 正当性论证( 5) 正当性( 7) 正外部性开发 ( 7) 正当性/抵制无 ( 注: 表中的序号, 对应于前面提到的各种功能说中的功能序号) 从表 1 中的比较可见, 本文提出的创新系统十 功能说, 能大部分涵盖国际上典型的功能说。并且, 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独特性, 如技术 引进、 生产制造以及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技术引 进功能在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中, 其重要性不显著, 但在发展中国家很重要。而生产制造以及基础设施 和支撑平台功能, 在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中基本上 是成熟的, 但在发展中国家, 是需要快速发展的。 下面简要阐述十个功能的内涵及其指标。 ( 1) 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绝大部分 不是本土开发出来的, 而是外源性的, 从发达国家引 进而来的。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属于“世界 新颖” 的创新, 而属于 “国内新颖” 的创新。 发展中国家在依靠技术引进实现经济追赶的实 践中, 有成功的例子, 也有大量失败的例子。有些国 家陷入了 “引进 落后 再引进” 的恶性循环, 长期处于依附阶段。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 到, 为了跳出这种“引进陷阱” , 必须走引进、 模仿、 消化吸收再创新、 以及集成创新的道路, 与此同时, 必须提高技术能力的提高, 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追赶, 最终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对这一功能的考察, 不仅要考察技术引进的种 类和数量, 而且要考察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集成创 新、 自主创新的情况, 也要考察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 能力的情况。 ( 2) 研究与开发及知识扩散 研究与开发( 简称 RD, 或研发) , 是指为增加 知识( 包括人类、 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的总量,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 的、 创造性的活动, 包括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试验 开发。研发活动通常分布在大学、 公共研究机构以 及产业等三个部门, 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前二者主要 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后者主要从事试验开发。 总体而言, 发达国家的创新是研发驱动的, 生产 并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知识。它们已经进入以 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阶段。然而, 发展中国家在重 视吸收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扩散时, 也必须投资和 从事研发, 正如企业从事研发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消化竞争 者和产业之外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创新一 样, 发展中国家从事研发活动也具有双重目的, 一是 学习和消化国际上的先进知识, 培育“吸收能力” ; 二是努力作出创新性的成果。 知识扩散最重要的机制是学习, 学习的方式不 仅包括教育和培训( 下述) , 而且还包括干中学 ( learning by doing) , 用中学( learning by u- sing) , 以及在互动中学( learning by interacting) 等学习机制。 对研究与开发及知识扩散这一功能的考察, 主 要指标包括: RD 投入及强度; 项目和课题; 论文、 专利、 技术标准; 大学、 政府研究机构、 企业研发中心 在研发和知识扩散方面的情况; 行业协会和科技学 会的情况, 学习的机制和效率。 ( 3) 教育培训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之一。人力资源 开发的主渠道是学校正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培 训是人力资源持续开发的重要形式。 5211 部分地参考和借鉴了文献 12 , 9 。本文不可能穷尽某个创新功能的所有指标, 主要提出一些重要的指标。在具体的功能分析中, 需要调整、 增加和删减某些指标。 Hu M C, Mathews J A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East Asia J Research Policy, 2005, 9: 1322 1349 科学学研究第 29 卷 对教育培训功能的考察, 主要指标包括: 公共教 育经费及占 GDP 的比例; 大学数量和质量; 大学及 博士毕业生; 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总数及其占全国 劳动人口的比例; 留学、 海归、 国际人才; 职业教育和 在岗培训; 科学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的状况。 ( 4) 创业试验及推广 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践证明, 试验 试点是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一种有效方 式。企业家( 包括政策企业家 ) “摸着石头过河” , 尝 试应用新技术、 生产新产品、 开发新市场、 采用新体 制机制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发 现并抓住新的机会。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为下一步的推广开辟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中,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 杂交水稻、 经济开发区都 是在经历了试验试点之后才全面推广的。对于新兴 技术如转基因作物、 高温气冷反应堆核电站技术, 由 于它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需要经过充 分的试验试点, 才能加以推广。 对这一功能的考察, 其主要指标包括: 新技术 ( 新制度) 试验试点的数量、 分布和周期; 试验试点 的评估; 推广速度和面积等。 ( 5) 市场形成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需求拉引的。如果缺乏市 场需求, 创新就难以涌现出来; 没有市场的创新将会 前功尽弃。当一项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市场认可 时, 政府采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育市场的手段。 众所周知, 美国计算机市场的形成, 政府采购发挥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标 准策略也有助于市场的形成。 对这一功能的考察, 主要指标包括政府采购的 政策和采购的数量、 新产品税收激励、 出口退税、 知 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策略的实施。 ( 6) 政策制定及体制改革 制定政策法规、 推进体制改革, 是政府在创新系 统中最正当也是最主要的智能。政策法规包括多个 层面, 在法律层面上, 如科学技术进步法, 知识产权 保护法; 在政策层面, 如国家中长期科技、 教育、 人才 等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行业和 部门规划。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 教育 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对这一功能的考察, 不仅要考察已经出台的有 关政策法规, 而且要考察这些政策法规的执行状况。 ( 7) 资本和资源动员 创新的实现, 不仅需要金融资本, 而且需要自然 资源, 人力资源以及配套性资源。发展中国家一般 缺乏创新所需要的资本, 通常以出口自然资源和低 附加值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换资金; 或者采取“以市 场换技术” 的策略。国际贷款、 利用优惠政策吸引 FDI、 国际援助也是吸引资本的渠道。诞生于发达 国家的风险投资、 天使投资等融资方式, 在发展中国 家也得到了应用。对所述指标的考察, 可以反映资 本和资源动员的情况。 ( 8) 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水平和能力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创新 能力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生产制造水平和能力低下, 尤其缺乏高精尖制造技 术和工艺。要改造传统工业, 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 技术引进是必由之路。 对生产制造功能的考察, 不仅要考察生产制造 的 “硬件” 状况, 也要考察生产方式, 如合资生产、 独 资生产、 代工生产、 ODM、 OBD, 全球生产网络。 ( 9) 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建设 创新系统的运行, 建立在道路交通、 电力供应、 电讯、 信息网络、 文献数据、 中介服务等基础设施和 支撑平台之上。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可以划分为物 理性和社会性两种类型。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的 状况影响着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 效果和绩效。基 础设施和支撑平台的建设, 主要是政府的职能。 ( 10) 正当性论证 某项创新的主要行动者和利益相关者, 一方面 会形成利益共同体, 结成“统一战线” , 论证和宣传 某项创新的正当性, 以争取政治家、 行政官员以及公 众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 必须应对既得利益者的 抵制, 克服或消除应用创新的阻力。比如, 核电站、 转基因技术的社会应用, 其正当性论证和宣传, 尤为 必要。在全球化的时代, 有时必须针对国际上就某 项创新如技术标准的怀疑和抵制, 开展正当性论证。 对正当性论证的考察, 需要考察主要行动者和 利益相关者、 反对方以及它们各自的利益动机、 联盟 方式、 论证策略, 还要考察某项创新对社会经济、 人 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影响, 与国际规制的 冲突和协调等方面。 6211 李玉龙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18 第 8 期刘立: 创新系统功能论 ( 11) 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创新系统的各种功能, 并不是独立, 而是相互联 系的, 发生着相互作用, 存在着相辅相成、 相互消长 的效应。有些功能之间发生着正面的( positive) 互 动, 这有助于创新系统总体功能的实现; 有些功能之 间发生着负面的互动, 不利于创新系统总体功能的 实现 9 10 18 。 4以功能论为核心的创新系统整体分析框 架和流程 对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并不排斥对创新系统 进行 “主体 结构” 分析。相反, 对创新系统的整体 研究, 需要把功能论与传统的“主体 结构” 模型两 者结合起来, 形成创新系统整体研究的分析框架, 以 “主体 结构” 为基础, 以功能分析为核心。借鉴 Bergek 和 Jacobsson 等 12 , Hellsmark 和 Jacobsson19 的思路, 本文构建创新系统整体研究框架和流程, 如 图 2 所示。 图 2创新系统整体研究的分析流程 下面对流程及其环节简要阐述: ( 1) 确定创新系统的边界。研究对象可以是产 业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 也可以是国家创新系 统和区域创新系统。对某一创新系统的研究, 需要 确定该创新系统的边界, 这个边界可以是具体的边 界如中国创新系统, 也可以是虚拟的边界, 如“金砖 四国” 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的边界常常是组合交叉 的边界, 如 “中国核电技术创新系统” 。 ( 2) 主体 结构分析。这包括: 辨识创新系 统的主体( 行动者) , 主要是官产学研类主体, 但也 要考虑其他主体, 如行业协会, 风险投资商, 标准化 组织。对创新系统中主体的辨识, 可以通过对有关 专家的访谈、 行业协会、 专利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等 途径进行。创新主体发生联系和互动而形成的网 络( network) 。创新主体所形成的网络, 有正式的, 也有非正式的。有的网络具有明确的目标, 若干创 新主体形成协作关系, 如官产学合作、 标准化网络、 技术平台联合体; 有些网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创新 主体结成松散关系。正式网络的辨识较为容易, 非 正式网络需要通过有关专家访谈, 专利合作、 论文合 作及课题项目合作分析等方式进行辨识。 在 “主体 结构” 分析中, 可以应用行动者 网 络理论、 创新者 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 ( 3) 功能进行分析。比如, 研发和知识扩散功 能, 其核心执行主体是哪些组织, 辅助参与主体是哪 些, 它们对该功能实现的贡献如何, 这些主体之间在 实现该功能上是否协调一致, 存在哪些冲突和矛盾, 各种功能实现的状况如何。功能分析的对象和指 标, 见本文第三部分。 ( 4) 促进和阻碍功能实现的因素和机制分析。 在上述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影响功能实现的若 干因素, 以及功能之间相互消长、 相生相克的机制。 从政策研究的角度讲, 分析阻碍因素和机制尤为重 要。比如, 某项新技术的倡导者和应用者对该技术 的正当性论证不足, 并遇到反对者的强烈抵制, 因而 得不到获得足够的资源从事新技术的应用, 市场也 难以培育起来。 ( 5) 提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在学术导向 上, 要考虑作出了哪些发现, 以及这些发现对已有理 论、 模型或结论的意义, 是对它们的证实、 丰富和发 展, 还是对它们的修改或否证。最后, 在研究的基础 上, 提出政策建议, 供决策者参考。 5结语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考察了现行创新系统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 问题进行了分析, 较为全面地评述了创新系统研究 新的进路即功能分析, 构建了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创 7211 科学学研究第 29 卷 新系统功能论, 构建了把 “主体 结构” 分析与功能 论结合起来的创新系统整体分析框架及分析流程。 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 应用创新系统功能论 和创新系统整体研究流程, 对若干不同类型的创新 系统进行实证案例研究, 一方面检验修改和发展创 新系统功能论和创新系统整体研究流程, 另一方面 揭示若干创新系统的状态特征、 演化动力和机制、 阻 碍因素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 ance:Lessons from Japan M London: Pinter, 1987 1 2 Lundvall B A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M London:Pinter, 1992 3 Nelson R R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s:A Com- parative Analysi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Edquist C 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 , Insti- tutions and Organization M London:Pinter Publish- er, 1997 5 冯之浚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 M 北京: 经 济科学出版社, 1999 49, 52, 55 6 柳卸林 21 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 M 北京: 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 李正风, 曾国屏 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 制度与 知识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67 245, 145 146 8 OECD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M Paris:OECD, 1999 23 9 Edquist,Charles Systems of innovation: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A Fagerberg J,Mowery D C,Nelson 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C Oxford U- niversity Press, 2005 181 208 10 查尔斯埃德奎斯特 创新系统: 观点与挑战A 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 牛津 创新手册 C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11 李正风, 曾国屏 OECD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 义 从理论走向政策 J 科学学研究,2004,22 ( 2) : 206 211 12Bergek A,Staffan Jacobsson,Bo Carlsson,Sven Lind- mark, Annika Rickne Analyzing the functional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scheme of analysis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 407 429 13 邢怀滨, 苏竣 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理论进路: 评述 与比较 J 公共管理学报, 2005,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台河水泥假山施工方案
- 校园招聘薪酬方案范本
- 工地阶层分工方案范本
- 2025标准版国际贸易合同范本
- 2025年控制测量学试题及答案
- 水下工程打捞施工方案
- 《2025修改合同条款部分内容补充协议书》
- 荆州河道亮化施工方案
- 2025南平延平塔前镇卫生院招聘医师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玻纤石膏板施工方案
- 事业法人登记管理办法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常规项目自查记录表
- 膝关节病中医护理查房讲课件
- 后殖民视觉政治-洞察及研究
- 梁家村梁述文果园损失的评估报告【范本模板】
- 更年期保健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 骨科规范化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
- 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项目部设置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探讨
- 道路清扫保洁服务人员配置计划
- 垃圾消纳费合同协议
- 智慧检验与大数据分析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温州医科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