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能力对网络能力对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为中介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为中介 摘 要 突破性创新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以下简称 KIBS)中小企业开拓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 有效策略。作为较高层次的创新,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组织惯例、组 织结构、组织文化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受制于自身成长年限和 资源的局限性,KIBS 中小企业往往对此类组织隐形知识比较匮乏, 从而影响了其突破性创新的绩效。为提高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 新绩效,企业需通过网络能力不断地从外部社会网络中获取其所需 组织隐性知识和各类匮乏资源。鉴于此,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探索 KIBS 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及其突破性创新 绩效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首先对企业网络能力、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以及突破性创 新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借鉴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提出相 关假设并构建关于企业网络能力(自变量)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 介变量)以及突破性创新绩效(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其中企业网 络能力主要分为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和网 络占位能力四维度;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包括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 取和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两个维度;企业突破性创新主要从技 术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进行衡量。进而,借鉴相关研究理论 展开问卷设计并根据 CITC 法(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和 Cronbachs 信度系数对初始问卷进行修缮,并最终形成大样本调查 问卷。随后,回收整理问卷,运用 SPSS17.0 和 AMOS17.0 软件进行 数据分析,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相关性分析、回归 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实证分析验证研究模型和假设。最后, 总结出本研究结论,并且在充分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研究背景等特定情景条件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务建议,并概括了本 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浙江省 213 家 KIBS 中小企业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 分析,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如下: (1)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包含组织根植 型隐性知识获取和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两个因子。 (2)网络能 力四维度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两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3)组织 隐性知识获取两维度对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 影响。 (4)网络能力中的网络配置能力和网络运作能力对 KIBS 中 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5)网络能力中的网络规划 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对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 影响未得到验证,但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6)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 网络能力和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7) 企业的成立时间、企业规模等企业特性对各变量的相关关系存在部 分的影响,通过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 说明企业特性会对网络能力、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和突破性创新绩效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能力;KIBS 中小企业;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突破性创 新绩效 STUDY ON THE IMPACT OF NETWORK CAPABILITY ON RAD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1 OF KIBS: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ABSTRACT Radical Innovation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SEM of KIBS(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to exploit market and ob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As a higher level of innovation, Radical Innovation ask the enterprise for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organization practice,organization structure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Small-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rad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目目 录录 摘 要.I ABSTRACT .I 目目 录录.II 1 1 绪论绪论.2 1.1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2 1.1.1KIBS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2 1.1.2 突破性创新研究的兴起.2 1.2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2 1.2.1 理论意义.2 1.2.2 实践意义.2 1.4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2 1.4.11.4.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2 1.4.2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技术路线.2 1.4.31.4.3 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2 1.5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2 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2 2.12.1 网络能力的文献综述网络能力的文献综述.2 2.1.12.1.1 企业网络理论企业网络理论.2 2.1.22.1.2 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2 2.1.32.1.3 企业网络能力的理论模型企业网络能力的理论模型.2 2.22.2 隐性知识获取的文献综述隐性知识获取的文献综述.2 2.2.1 隐性知识的分类.2 2.2.2 隐性知识的测量.2 2.2.3 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2 2.32.3 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文献综述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文献综述.2 2.3.12.3.1 突破性创新的概念突破性创新的概念.2 2.3.22.3.2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2 2.3.22.3.2 突破性创新的类型突破性创新的类型.2 2.3.32.3.3 突破性创新的管理突破性创新的管理.2 2.3.42.3.4 KIBSKIBS 中小企业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中小企业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2 2.42.4 网络能力、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网络能力、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2 3 3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2 3.13.1 假设提出假设提出.2 3.1.13.1.1 网络能力与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关系及假设网络能力与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关系及假设.2 3.1.23.1.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绩效的关系及假设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绩效的关系及假设.2 3.1.33.1.3 网络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网络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2 3.1.43.1.4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和企业突破性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假设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和企业突破性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假设.2 3.23.2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2 3.2.23.2.2 模型提出模型提出.2 4 4 问卷编制与量表选择问卷编制与量表选择.2 4.14.1 问卷设计原则问卷设计原则.2 4.24.2 问卷设计过程问卷设计过程.2 4.34.3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变量的定义和测量.2 4.3.14.3.1 网络能力的定义和测量网络能力的定义和测量.2 4.3.24.3.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维度的定义和测量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维度的定义和测量.2 4.3.34.3.3 企业突破性创新维度的定义和测量企业突破性创新维度的定义和测量.2 4.44.4 小样本测量小样本测量.2 4.4.14.4.1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2 4.4.24.4.2 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2 4.54.5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2 4.5.1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2 4.5.24.5.2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2 4.5.34.5.3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2 4.5.44.5.4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2 4.5.54.5.5 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2 4.5.64.5.6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2 5 5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问卷的统计与分析.2 5.15.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2 5.25.2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2 5.2.15.2.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样本基本情况描述.2 5.2.25.2.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2 5.35.3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2 5.45.4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2 5.4.1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2 5.4.2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2 5.55.5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2 5.65.6 统计变量与各变量的变异数分析统计变量与各变量的变异数分析.2 6 6 假设验证与模型评估假设验证与模型评估.2 6.16.1 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2 6.1.16.1.1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2 6.1.26.1.2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2 6.1.36.1.3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的回归分析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的回归分析.2 6.1.46.1.4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2 6.26.2 中介变量的验证中介变量的验证.2 6.2.16.2.1 整体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介影响的验证整体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介影响的验证.2 6.2.26.2.2 维度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中介影响的验证维度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中介影响的验证.2 6.36.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2 6.3.16.3.1 初始模型及其拟合结果初始模型及其拟合结果.2 6.3.26.3.2 修正模型及其拟合结果修正模型及其拟合结果.2 6.3.36.3.3 直接效果、间接效果与总效果分析直接效果、间接效果与总效果分析.2 6.3.36.3.3 模型确立与假设检验结果模型确立与假设检验结果.2 6.46.4 小结小结.2 7 7 结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2 7.17.1 结论结论.2 7.1.17.1.1 网络能力及其各维度正向显著影响网络能力及其各维度正向显著影响 KIBSKIBS 中小企业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小企业组织隐性知识获取.2 7.1.27.1.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正向显著影响组织隐性知识获取正向显著影响 KIBS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2 7.1.37.1.3 网络能力各维度对网络能力各维度对 KIBS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 7.1.47.1.4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及其维度与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及其维度与 KIBS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 间具有中介影响间具有中介影响.2 7.27.2 管理启示管理启示.2 7.37.3 局限与展望局限与展望.2 7.3.17.3.1 研究局限性研究局限性.2 7.3.27.3.2 研究展望研究展望.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2 附附 录:调查问卷录:调查问卷.2 1 1 绪论绪论 1.1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1.1.1KIBS1.1.1KIBS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1)KIBSKIBS 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重心开始逐渐转向服务业,全球经济结构开始经历由“工业型经济”转变为“服务型 经济”趋势。当前,全世界服务业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 60%, 其中发达国家一般在 70%以上,即使其中的中低收入国家也超过了 43%的平均水平。而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很 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开始严重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政 府已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定为大力促进服务业的 发展。2011 年 11 月 1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调研时,强调服务业不仅是内需潜力最大的产业,同时,也是促进各产业融 合、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带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他指出目前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还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不仅可 以带动更多的就业、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同时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更好地发 挥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他特别指出各级各部门要针对存在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 因素,研究推出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提升对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 业的支持力度,保证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协 调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以下简称 KIBS)作为现 代服务业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具有产品无形化,高增值性,顾客 专业化,强时效性,雇员知识化和高科技性等特征。随着知识资源爆炸性扩张和高科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密集性服务业业已成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承担着 基础性知识生产和知识重新配置的双重功能(Hipp,ThetherTellis 等,2009 陈劲,2002; 张洪石,2005;秦剑,2009、2010、2012 等)。Abernathy 和 Utterback(1978)最早提出了有 关突破性创新的理论与概念,此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 现状,对突破性创新的内涵与概念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与发展。Henderson 和 Clark(1990)在对技术创新分类比较中,认为突破性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开发全新的科学 技术来替代现有技术,这种创新将使产品架构发生彻底的改变,甚至能挖掘出全新的市 场或产业。Vadim(2000)则认为突破性创新是导致产品(服务)拥有一种全新的性能特征, 或是质量与性能获得大幅提升,甚至出现一种新产品的一类创新。国内学者张洪石 (2005)将突破性创新定义为使产品性能指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当前市场规则、 产业版图和竞争状态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带来市场结构调整、产业重新洗牌等一类创 新。通过综合比较学者们对突破性创新的概念的界定,可以发现虽然对突破性创新的概 念描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共同点,即突破性创新会对产品性能、市场 竞争、产业版图产生巨大影响。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突破性创新主要 是指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大幅升级,使产品(服务)的主要性能指标发生重大改变,甚至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对市场竞争状态、产业结构造成重大冲击的一种高层次创新。 2.3.22.3.2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是相伴而生的,学者们正是在研究渐进性创新的基础上才 提出了突破性创新的概念。鉴于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开展各 类创新活动,鼓励内部进行各种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大多数企业所进行的 创新都属于渐进性创新,而对于风险较大脱离原有技术路线的突破性创新则采用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日益增多,科技革新速度的加快,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 市场机遇的突破性创新开始慢慢成为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目前越来越多 的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开展突破性创新,但是企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识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突 破性创新,Christensen(1997)指出分辨识别突破性创新的基础就是对突破性创新渐进 性创新进行辨析。 有关渐进性创新的主要定义性研究有:James (1991)研究认为渐进性创新主要是是 扩展现有的产品和工艺。Melissa(2005)认为渐进性技术是对原有技术的细微改变,企业 界可以提前对其进行预知。我国学者柳卸林(2000)指出渐进性创新是企业基于现有技 术知识和市场信息,对当前技术所进行的持续的、细小的改进。赵明剑(2004)研究指 出渐进性创新是企业通过对现有客户需求的持续跟踪,依据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调整 自己技术,对原有产品进行不断升级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创新。秦辉(2005)在对渐 进性创新的定义中,将渐进性创新描述为创新成果短期内不明显,但累积效果显著的一 种创新,这种创新根植与现有的技术,只是对现有技术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造升级。 关于突破性创新的内涵,Kotelnikov(2000)在对突破性创新的定义中,指出突破性 创新虽然也借鉴于已有技术,但它却能使产品性能的各种指标或主要指标发生巨大变化, 甚至演变为一种全新的产品。这种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现有产品的成本,创造出一 个全新的市场或产业,改变市场或所处行业的现状。Leifer(2000)在对突破性创新的研 究中,总结了突破性创新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为:使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消减至 少 30%;产品线有性能指标大幅提升,提升幅度达到 5 倍以上;是产品具有一些列全新的 性能。陈劲(2005)则将突破性创新描述为脱离行业现有主流客户需求,针对市场潜在 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在开始阶段可能得不到主流客户的认可,但前景广阔。 由于突破性创新与现有技术有较大差异,成功的突破性创新技术有可能会改变现有技术 的发展路线。突破性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其出现的时间与状态是难以预测的(徐 庆瑞,2000) 。 总结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突破性创新区别于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影响不同,突破性创新会对现有市场或行业格局造成重大冲击,甚至开辟出一个全 新的市场与产业;而渐进性创新一般对现有市场格局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不会对产业 竞争格局带来太大影响。二、创新程度的差异。突破性创新一种全新的创新,常常会摒 弃或淘汰现有技术,创新程度较大;而渐进性创新只是对现有技术的修补与发展,创新 程度较轻。三、针对用户不同,突破性创新主要是为满足市场中的潜在需求,深入挖掘 市场,针对的是比较前沿的用户;而渐进性创新主要是满足已有主流客户不断改变的需 求,增强的已有客户的保留。 2.3.22.3.2 突破性创新的类型突破性创新的类型 目前关于突破性创新类型的研究还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 Leifer 等(2000) 基于市场和技术标准对突破性创新进行的分类以及 Tushman 和 David(1986)和 Utterback(1994)基于实证研究角度进行的分类。 Leifer 等(2000)通过长达六年对通用电气等 11 家公司的突破性项目的跟踪研究,以 技术演化和市场应用为标准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突破性创新 可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于现有技术或市场的突破性创新,这类创新主要是为更 好满足企业现有客户发展的需求,通过研发一种全新的工艺或产品来代替已有的技术或 产品,帮助企业更好的保持现有市场。二是已有业务相关的全新业务的突破性创新。这 类创新主要是企业在已有的一系列业务基础上,借助现有业务开拓出一个全新的业务单 元。三是公司发展规划外的突破性创新。这种突破性创新是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预期的, 能够开辟一个“蓝海”市场,对企业影响巨大,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机遇,但这种创 新的不确定性也最强。 Tushman 和 David(1986)、Utterback(1994) 基于实证研究的需要,创造性的将突 破性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两类。其中产品突破性创新主要是指开发出一种能 够显著改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甚至创造出全新产品的突破性创新。过程创新主要是指 对产品生产技术或流程而进行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够显著降低产品成本。Tushman 等人的 分类法为对突破性创新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2.3.32.3.3 突破性创新的管理突破性创新的管理 突破性创新具有极强不确定性与对原有技术和经验的摒弃性,这就导致对突破性创 新的管理成为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策略的一大难题。企业在日常管理运营中通常会借鉴 过往经验,根据计划对创新过程进行控制,并能够很好预测创新成果。创新过程中的不 确定性成为一种偶然事件,企业可以很好的进行“例外管理” ,但是在突破性创新本身特 点就是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其必然事件,传统的对不确定性进行“例外管 理”并不适合于开展突破性创新(张洪石,2005) 。 Leifer 等(2000)在跟踪研究美国 12 家实施突破性创新的企业基础上,总结出了企业 在管理突破性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突破性创新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 降低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它不会随着项目的进行而减弱。其次,开展突破性创新的企业 必须具有应对资源、技术、市场和组织方面所存在的极强不确定性的管理能力。第三, 突破性创新实施过程中各阶段、各项目之间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存在一种交互关系,彼此 影响。最后,对于项目中断的处理重要性要大于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长达六年关于突破性创新的案例研究中,Leifer 等人进一步总结出了进行突破性 创新管理的 7 大挑战及相应的管理对策。这 7 大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主要为:一、创新前 期的“模糊前端”所收集的各种构想和创意。在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 ,企业会收集 到大量的富有创意的构想,这些构想将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却需要花费企业很大 的时间、资金等资源去处理。企业的应对策略主要为尽可能搜集卓越的创意,提升自己 识别优秀创意的能力,同时开发出与这些优秀创意相辅助的各种管理实施办法。二、突 破性项目研发中的管理。对此企业应招募好适合于进行该项目的各种人员,尽可能地预 测各种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并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以及有效地部门互动和组织学习能 力。三、新市场的研究。针对突破性创新所面对的市场进行研究,要求企业深入分析项 目在市场中的前景,如何更好的打开市场。四、商业模式的探索。针对不同的项目企业 应细分各阶段、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确定项目外包部分,优化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 五、资源与能力不匹配的应对。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 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其所处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协调好企业内部资源。六、新项目进 入实际运营阶段的挑战。突破性项目研发完成,企业应成分衡量项目实际运营中的各种 问题,在组织构建、人员配置、资源分配方面做好准备,并组织好内部学习活动,使项 目得以顺利进入实施阶段。七、培养开展突破性创新的能力,并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 为有效开展突破性创新,企业首先应在人员招募配置上进行良好的协调,构建适合于创 新的研发团队,并构建合理的激励薪酬措施。 Leifer 的突破性创新管理挑战及能力分析框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与引用,我 国学者张洪石(2005)在对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的研究中及秦剑(2009)在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资源配置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时,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