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pdf_第1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pdf_第2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卷第2期 2008年2月 现 代农业科学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 15 No. 2 Feb. 2008 文章编号: 100524650(2008) 012008520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 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 任 丹 魏 鹏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摘要:从80年代初期开始,伴随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口号的提出,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 校园文化的复兴,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始启动;到1989年下半年,以“ 挑战杯 ”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 技竞赛活动为标志的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走上了系统化、 规范化轨道,并逐步向市场化、 社会 化迈进;再到1999年以“ 挑战杯 ”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标志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走向成熟。众多学者都将关注的目光集中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本文对以往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分析,试图 寻找未来更适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更好、 更健康发展的体制、 机制及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in system smeehan ism s and ways of Cultivation of Z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nets REN Dan,W EI Peng (hua 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early 1980s, alongwith the slogans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put for2 ward, alongwith the recover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a university student academ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2 vation activities started; to the second half of 1989,“Challenge Cup”, the students extra - 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mark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extra - 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2 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 track, and gradually to the market, ahead of the community; then to 1999“Challenge Cup”Chinas college students venture Plan Competition was held, marking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tra - 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tudents toward maturity . Many scholars have focused their atten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on the theme of previous studies summarized analysis, trying to find the system, mechanisms and paths, which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etter and more healthy development .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system; mechanis ms ; path 虽然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已经积 累了很多文献,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到目前为 止,理论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路仍然存在 着争论。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文献,我们可 以按照如下的逻辑链条来归纳: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的内涵、 特征、 研究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相对滞后的 原因;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检验,包 括一系列个案研究。现有的文献都集中于分析 、 和 , 并且对于目前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本上 都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及实践检验,实际上也就是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 养中诸多问题的根本措施,文献中有系统论述的非常少,并 且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模式适 合中国国情和采用什么样的培养体制、 运行机制以及路径选 择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显著效果,文献中仍然 存在许多争论。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 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2003年全国 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 高等学校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首次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高 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 以此为契机,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把研究目光投向了科 技创新体系的价值、 内涵、 作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的标 志、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构建途径、 与国家创新体系的 融合等方面,由此引发了研究热潮。如邹永松,鲁之樘论述 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积极探索培 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张金洲,曹胜波浅析 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对策。陈伯云,漆晗东等就 传统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瓶颈 ” 问题进行分 析,提出在我国大学生的教育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 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张彩千,郑 波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 现状和实施管理进行了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探析。并从队伍建设、 科技文化环境的培植、 物质的资助和 制度、 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论证。陈丽华对高等院校大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 力的科研活动方式及其在科研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相 关的激励措施作出了分析。刘德强就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的意义、 现状、 对策以及政策保障做了有益的分析。杨 震也就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高 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做了相关论述。刘浩 论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张晓丹,宁志高就 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作出了几点思考,通过分析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 能力的途径。周健吉对高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也作出 了相应的思考。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特征与高校培养学 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李新生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 因素以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施小明主要就大学 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指导思想和培养体系与途径进行了 研究。总的说来,上述文献对于是否应该大力培养大学生的 创新能力给出一致的看法,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的详细的分 析,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的选 择,很少有人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与方案。 伴随着我国创新体系研究和实践的热潮,相关学者对大 学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界定 后,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科研运行机制的环境和体制问 题,并强调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充分发挥研究型大 学的科技创新作用。更多的研究专注于高校科研成果技术 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王俊一,管黎光就高校如何通过深化 改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 创新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吴旭静主要论述了大学生创 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及机制构建。陈丽华对高等院校大学生 科研能力培养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 科研活动方式及其在科研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相关的 激励措施作出了分析。雷朝滋,黄应刚详细比较了推动美、 日、 英、 德、 法、 新加坡、 中等国大学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 技 术转移途径、 方式、 技术转移机构设置及其运行机制和激励 措施等。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研究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 新的激励机制,并就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和条件进行了分析。陈德静,禾平等主要从目标体系、 实施 体系和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的构建出发,讨论了如何有效推进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李于雄谈论了有关于和谐 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对于培 养体制和激励机制的选择可以说其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然 而在一个好的培养体制下,如何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运行模 式,其具体的路径选择若何,上述文献并没有给予充分的 解答。 “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 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冒 不出杰出人才,这是 很大的问题。 ” 钱学森先生对温总理所说的这段话,使国人 振聋发聩,也成为温总理“ 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 。对于具 体模式的选择,可谓仁者见仁。徐杰主要针对高校创新能力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的必要性以及构建有利于校内机构协 同的权益制进行了分析。谢海斌,胡晓勤根据创新过程的原 理模型,围绕激励机制、 学术交流、 资金与制度保障和实验条 件保障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校中营造一个能够孕育和 发展创新思想的学术环境,以及建立激励和保障创新的有效 机制的课题。文章提出的在高校中实行混合编班的学生管 理体制,建立校园科技创新孵化器,以及开放式的实验环境 等新观点,都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积极探索。梁红 瑜,韩松通过典型抽样分析及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建立的三种形式的研究初步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 立、 建设保障、 管理、 项目运行、 评价激励等运作机制。贾海 宁从学分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模式的关系入手谈论了 学分制的实施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以及积极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立体综合培养模式。张仰飞,魏萍等 阐述了从多维度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出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 以科技创新项目为龙头、 以各类科 技竞赛为动力、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多维度培养大学 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魏保立,魏冠义主要就 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阐 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分 析,并从领导、 组织和计划、 运行机制、 创新基地建设、 经费投 入等几个方面对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或途 径作了阐述。金源云基于校企联姻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如何 解决企业与高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困境。企业科技 创新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面临着许多困境,二者的联姻可 以有效地解决双方的困境。姜生元、 高新就大学生科技创新 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准确定位,不断完善创新实践基地 的功能,贯彻“ 过程培养人 ” 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实施流程, 完善系统的配套改革,形成长效机制。朱威同,杨厚俊对重 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大胆的探索。罗尧成,膝跃民从校企互动的角度探讨了促进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校企互动促进商校创 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分析。并作出了相关思考。李国强,模 式的选择有赖于一个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也要符合各 校具体的实践,只有充分结合各校大学生的特殊实情,才能 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 前面的研究有一个主要特点:就一般高校大学生创新研 究的多,针对不同种类高校比如农业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 类院校等大学生创新研究的不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刘红梅,王克强主要根据财经类大学生创新成果的特 点提出了财经类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评价激励体系,特别就大 学科技创新动力进行了具体分析。明艳,李强文章主要探讨 信息类本科专业人才在创新能力上的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 养中存在的“ 重理论、 轻实践 ” 问题,提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一套适合培养学生创新和管 理的运行机制。主要从引导机制、 评价机制、 激励机制、 实验 室运行机制和教师工作运行体制五个方面谈论了管理运行 机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冯林,吴振宇根据我 国高等理工科教育中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创新人 才成长环境的现状,系统地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以学生创新 实践硬件平台、 软件平台及管理体制组成的理工科大学生创 新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王平祥,唐铁军着力阐述了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 动体系的重要意义,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简要介绍了从转 变教育思想观念、 建立保障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着力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 张建林基于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的研究,着重探讨了“ 导 生制 ” 这种规模效益的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罗承 选以中国矿业大学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经验为例,对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下转第93页) 68 现 代 农 业 科 学 2008年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但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 个性化地学习,从 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多媒体技术、 网 络技术的崛起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一方 面,多媒体实验室的建成和网络化教学的硬件设备的完善; 另一方面大量教学软件的开发,课件光盘的问世,为我们加 快教学改革,满足教学需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且具有传统 模式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师依靠一本课本,一支 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学方法越显陈旧,使用多媒体教 学是一种大势所趋。它对上课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 高要求,备课量明显加大,经常需要准备各种内容,以达到师 生互动,增加应变和调节气氛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则显示 出比传统教学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使师生、 同学交流更频繁、 了解更多、 关系也更融洽。这种关系能使 课堂更具人性化,创造一种有助于各个学生学习的环境,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日益提高。 6. 4 南方花卉课件制作的背景及应用前景展望 南方花卉产业近年发展速度较快,花卉业已成为农业的 支柱产业之一。尽管如此,和国外相比,总体种植水平仍然 比较低。主要表现在花卉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科 研、 推广脱节,对病虫害的防治水平比较低。 南方花卉病虫害课件制作是对花卉病虫害知识传播与 推广的有益尝试,有助于提高花卉病虫害防治水平,提高花 卉生产科技含量,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丰富了植 物保护专业教学课件,对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峰,魏云秀.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 专业教程M .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2003. 3 刘峰,魏云秀.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 专业教程M .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 李蕾,陆柳,邢萱.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挑战现代教学模式J . 继续医学教育, 2003, 17 (4) : 46 - 48. (上接第86页)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变得愈来愈 重要。然而,现阶段高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 课堂教学方式,难以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思维空间。许 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重复阅读与温习上,即使他们具 有挖掘自身能力的良好愿望,却也难以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因此,怎样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 发展的、 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将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课题充分 借鉴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 培养环节进行研究,特别是培养体制的修订与完善、 运行机 制的优化以及最优路径的对比选择分析,将成为本课题的一 大特色。这也突破前人研究中只重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论 阐述,而忽视具体路径选择;或者有路径选择方面的思考,但 结合相应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紧密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 究,首次将培养体制、 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选择进行一体化 考虑,再结合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推出几种切实可行的运 行模式,特别是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 运行体系和方法,预期成果将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 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起到重大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海滨,胡晓勤.关于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的探讨J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3 (1). 2毕叶,黄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 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1). 3 万战争,郭会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成功(教育) , 2007 (1). 4陈德静,禾平.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J .江苏高 教, 2007 (1). 5黄婕.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 .化工 高等教育, 2006 (2). 6卫玉彩,赵振军.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社会科 学论坛, 2006(5). 7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