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针灸理论,绪言,1针灸学的定义2针灸学的内容3针灸学的优点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5针灸学的起源6针灸学的发展7针灸学的国外传播,1.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2.针灸学的内容,2.1经络MeridiansandCollaterals2.2腧穴Acupoint;Point2.3刺法灸法Techniqu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2.4针灸治疗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erapy,3.针灸学的优点,3.1适应证广3.2疗效显著3.3应用方便3.4经济安全,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4.1针灸学的特点针灸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而且是一门实践课,总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4.2针灸学的学习方法,4.2.1掌握理论4.2.2熟记经穴4.2.3练习操作4.2.4临床实践,5.针灸学的起源,5.1起源的时间原始时代的氏族公有制时期(大约从10万年前距今4千年,旧石器、新石器时代)。5.2灸术的起源图5.3针术的起源图1,2,35.4罐术的起源,6.针灸学的发展,6.1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6.2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6.3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6.4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6.5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6.1针灸学术的肇始时期时间:五帝、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4千年前公元前476年)。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图。针具:砭图、青铜针图。医家:医缓、医和。,6.2针灸学术的建立时期时间:战国、秦、汉代(公元前475公元263年)。著作:黄帝内经、难经。针具:金针、银针图、青铜针图、铁针。针灸模型:彩绘经络漆木人图、针灸陶人图。医家:秦越人(扁鹊)、华佗、张仲景。,6.3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时间:魏、晋、唐、宋、元、明代(公元2201644年)。著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窦材扁鹊心书;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滑寿十四经发挥;,杨继洲针灸大成、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图,汪机的针灸问对。针灸专科:唐代太医署中设针灸专科。医学教育:唐代医学教育设针灸专业;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铜人模型图。针灸方法:针刺手法、艾卷灸、雷火针法、太乙针法、时间针法。,6.4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时间:清、近代(公元16441948年)。著作: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廖润鸿针灸集成、李学川针灸逢源。事件:重药而轻针,针灸逐渐转入低潮。公元1822年,清王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西医排斥中医;国民党废除中医案;承淡安成立针灸学社,开展针灸函授教育;延安白求恩和平医院设针灸门诊。,6.5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时间:建国至今(公元1949年现在)。事件:针灸学习和研究机构的设立及学术会议的召开;大量针灸著作的出版发行;针灸临床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针灸治病原理的研究;经络实质的研究。,7.针灸学的国外传播,世纪时(公元541年)针灸传到朝鲜和日本,16世纪传到欧洲,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传到美洲。中国医疗队将针灸带到了非洲。据统计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WHO公布推广适宜用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这一疾病名单的确定是基于临床经验,而不是临床对照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尤其对儿童和无并发症的患者较有效)。眼科疾患:急性结膜炎、中枢性视网膜炎、儿童近视眼、无合并症的白内障。口腔疾患:牙痛、拔牙后的疼痛、牙龈炎、急慢性咽炎。胃肠道疾患:食道和贲门痉挛、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分泌过多、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缓解疼痛)、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麻痹性肠梗阻。神经/肌肉疾患:头痛和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早期,如3-6个月内)、中风后的瘫痪、末梢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症、神经性膀胱功能紊乱、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肩综合征、冻结肩(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下背部疼痛、骨关节炎。,第一章经络总论,1.经络的概念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5.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6.经络的病理变化7.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经络的概念,1.1经络概念的起源脉(经)经脉经络1.2经络概念的内容内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1.3经气(Meridian-Qi),概念: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组成和来源:宗气、原气、营气、卫气。营气和卫气伴随经络运行全身,宗气是经气的推动力量,原气是经络活动的物质基础。作用: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运行气血,抗御外邪,协调阴阳,保持机体的协调和相对平衡。,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1经络系统的定义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2.2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2.3经络学说的形成形成的途径: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形成过程:先穴后经说;先经后穴说;经穴孤立发现说。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3.经络学说的发展,3.1经脉帛书、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3.2经络学说的继续完善和临床应用(秦、汉时代);3.3经络学说的进一步总结和经络图像的绘制(晋、南北朝、隋唐时代);3.4针灸铜人的铸造和经络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应用(宋、金、元时代);3.5古代经络学说的完备(明、清、民国时期);3.6经络的现代研究(建国今)。,4.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4.1十二经脉,含义: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十二正经”。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阴阳、手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体表分布规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十二经脉除与脏腑相属络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相联络。循行走向与交接: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流注次序: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次序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作用:主要是联系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4.2奇经八脉,含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命名:以各脉的功能特性及循行分布特点命名。,特点: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多处交会。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循行及作用特点: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阳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主持阴静阳动,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四经: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其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4.3十五络脉,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布特点:作用:应用:络脉诊断;原络配穴法;刺络法。,4.4十二经别,含义: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分布特点:作用:应用:手足三阴经穴可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太渊、列缺治偏头痛,太溪、照海治牙痛、喉病。,4.5十二经筋,含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分布特点:作用:应用:病候: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以痛为腧。火针、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4.6十二皮部,含义: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分布特点:作用:应用:诊断:经络诊察;治疗:腕踝针、皮内针、皮肤针、药物敷贴、毛刺、半刺。,5.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5.1标本(rootandbranchofmeridian)标,原意为树梢,引申为上部,即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本,原意为树根,引申为下部,即人体四肢下端的位置。经络的标本理论强调了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对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与扩散。,5.2根结(positionofstartingandendingofmeridian-Qi)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经络的根结理论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了经气上下两极之间的联系。,标本与根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本与根部位均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标与结均在上,皆经气结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标本的范围比根结广泛,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情况,即经气的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联系,为针灸临床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治疗脏腑和头面五官疾病、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5.3气街(meridian-Qistreets)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其分布聚集于头、胸、腹、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气街理论为四肢的穴位治疗局部和内脏疾病、部分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5.4四海(fourseas)头为髓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即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6.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6.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6.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6.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6.4传导感应,协调阴阳,7.经络的病理变化,7.1经络病候及其机制病邪壅阻或经气不畅实证;经气虚陷或经气不足虚证;经气变动失常厥逆厥证;经气耗竭脏器衰竭。7.2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脏腑经脉络脉孙脉皮毛。,8.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1说明病理变化因为经络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病理变化特点,故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按压与穴位测定等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8.2指导辨证归经依部归经:根据病变部位辨别经络。依症辨经:根据疾病症状辨别经络。经络诊察:循经诊察法;经络电测定法;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扪穴诊病法。药物归经:中药均要归属于经络,并通过经络起作用。,8.3指导针灸治疗循经取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皮部取穴:皮肤针,皮内针,腕踝针,穴位敷贴。络脉取穴:皮肤针,三棱针。经筋取穴:以痛为输。按时取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8.4指导气功保健,第二章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3.腧穴的分类4.腧穴的命名5.腧穴的标准化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7.特定穴8.腧穴的定位方法,1.腧穴的概念,1.1腧穴的别称1.2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1.3腧、输、俞的区别1.4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2.1腧穴的起源2.2腧穴的发展无定名无定位定名定位系统分类,3.腧穴的分类,3.1十四经穴(acupointsoffourteenmeridian)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1个。3.2经外奇穴(extrapoints)又称“奇穴”。有一定名称、明确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3.3阿是穴(Ashipoints)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舒适感、热感、酸楚、麻窜、皮下结节、凹陷、松弛、皮肤及温度、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变异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4.腧穴的命名,4.1依据所在部位腕骨、乳根。4.2根据治疗作用光明、水道。4.3利用天体地貌水沟、日月。4.4参照动植物名称犊鼻、攒竹。4.5借助建筑物名称神阙、库房。4.6结合中医学理论三阴交、血海。,5.腧穴的标准化,5.1腧穴名称的标准化中文名、汉语拼音、标准代号。如手太阴肺经尺泽,Chz,LU5。5.2腧穴部位的标准化GB12346-90经穴部位。如曲池,原定位(五版):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标准化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6.1腧穴的作用输注气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扪穴诊病测穴诊病防治疾病,6.2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localandnearbytherapeuticeffect)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耳区穴治耳病。远治作用(remotetherapeuticeffect)指十四经所属腧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合谷不但治手腕病,还可治头面病及发热。,特殊作用(specialtherapeuticeffect)A.双相作用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调整心率,足三里调整胃肠蠕动等。B.特异作用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等。,6.3腧穴的主治规律本经腧穴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分经主治规律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分部主治规律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7.特定穴,7.1特定穴(specificpoints)的定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7.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五输穴(fiveShupoints)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Jing-wellpoi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乳液(VAE)装置操作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碳九石油树脂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光纤熔接接头抗潮气测试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灯和自救器管理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动画制作员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尔夫球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知识2023新规要点及标准试卷
- 应变能力面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职员日常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家政服务行业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与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
- 网吧网管硬件技术培训手册
- 拆炉机管理制度
- 生猪疫病防控课件
- 学校“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2024年秋季全学期)
- 老年贫血患者的护理课件
- 刑事拘留申请书
- 个人向企业正式借款合同
- 2025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
- 催收话术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