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doc_第1页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doc_第2页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doc_第3页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doc_第4页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地区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及研究不明真相的文字 2010-05-07 16:03:03 阅读14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超过800万的人口,这为武汉报业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环境;同时,超过百万的大学生,也成为武汉报业的潜力军及直接受众。所以,在现在武汉的日报市场上,存在着两家党报以及五家都市报,在全国,除了报业最为发达的广州地区之外,很少再有其他的城市可以比肩武汉的报业市场。但是,武汉的报业市场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每日新闻内容趋同、风格单一、定位模糊、恶性竞争不断、没有尽到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武汉报业市场的发展,也使得武汉的报纸虽然在数量上全国领先,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一份可以拿得出手的、真正意义上的“好报纸”。所以,分析武汉报业市场的现状,探寻武汉报业市场存在的弊病与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武汉报业市场格局的形成与现状截止到2006年底的数据,武汉市场上共有各类报纸62份,其中包括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新周报报纸的数量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并且有5家都市报同时在市场上进行竞争,这就导致了武汉的报业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一)武汉报业市场格局的形成中国都市报的市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打破党报长期以来僵硬的报道面孔,报道同时民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实用性强的各类新闻与信息,都市报应运而生。都市报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费订报的读者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发生了变化,同时市民意识不断地觉醒;二是计划经济时期收到垄断保护的机关报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生存出现了严重危及,为摆脱危机,各机关报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办子报占领市场。中国第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都市报是1995年1月1日在成都创刊的华西都市报,它作为四川日报的子报,从报纸创办的那一天起的理念就是“按读者的需求办报”,走上了一条与母报四川日报截然不同的路线,这同时也成为了之后全国大多数的都市报的办报理念。而都市报真正的进入到大众视线是从1997年开始,现在中国最好的报纸南方都市报在那一年1月1日改版为日报,正式面世。武汉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正式进入都市报时代,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创刊,没人会预料到在未来这份报纸的日发行量会超过百万,作为湖北日报的子报,楚天都市报与华西都市报最初的战略近乎相同。在报纸的内容上,尽可能的贴近市民;在发行上,则完全模仿华西都市报,采取敲门订阅、微笑服务。这样楚天都市报一举夺下武汉都市报市场的头把交椅。作为与湖北日报同处江城的长江日报自然不甘居人后,长江日报是武汉市委的机关报,在1999年3月15日重新开刊武汉晨报,作为与楚天都市报争夺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长江日报社积极改版武汉晚报,并利用武汉晚报下午出版的时间优势(虽然最终武汉晚报还是同全国大部分的晚报一样实现了早出),将每天凌晨至上午的最新新闻呈现给市民,也在武汉都市报的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2001年11月18日,湖北日报又一子报楚天金报诞生,楚天都市报的成功加剧了湖北日报社扩张的野心,楚天都市报不局限于武汉,被推向全省发行;新创刊的楚天金报则立足于武汉,并进一步加强对市民的信息服务性,提出了“好信息是金、好服务是金、好情感是金、好报纸是金”的办报理念,并把报纸定位于“新一代都市风情报”。2004年注定是震动武汉报业的一年,一份仅仅出刊七期的报纸,不仅震动了武汉,更震动了全国。2004年10月26日,新周报正式创刊,它的创刊弥补了武汉报业市场新闻类周报的不足,也提升了武汉报业市场的整体品质。从10月26日创刊到12月8日宣布休刊,这份立志超越南方周末的报纸获得了空前之大的影响力,但是也就是这种影响力导致了这份报纸最终被停刊。新周报的停刊也使得武汉报业错过了一次难得的转型机会,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今天,诸如楚天都市报获评“中国最小市民化的报纸”。现在,我们仍能在武汉的报摊上看到新周报,只是它已变成一份文摘小报。2006年9月6日,由长江出版集团主办的长江商报创刊,至此武汉现今的报业市场格局正式形成。长江商报在创刊之初就显出了它与其他报纸的不同,武汉的几家都市报都是采用四开小报型,长江商报则在创刊之初就采取国际流行黄金版式640mm对开大报。虽然曾被认为可能是武汉报业的一匹黑马,但是创刊三年多,除了在副刊在武汉市民化的报纸中有所影响外,仍然未能占据较为可观的市场份额。在都市报纷纷创刊与改版的同时,武汉的两家党报湖北日报与长江日报也在探寻着市场化的道路,尤其是长江日报,以南方日报为模板,在完成宣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着多种的探索,其口号“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不仅体现了其党报的特殊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其办报的高度。武汉两家党报、五家都市报的这种报业格局自2006年下半年形成开始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武汉报业市场虽然表面繁荣,但是市场竞争的恶性竞争频发、新闻报道同质化明显、报纸缺乏创新、舆论监督缺位等问题使得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二)武汉报业市场现状每天早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上要摆上7份报纸,这大概是除了报业最为发达的广州地区以外,报纸最多的城市了。虽然报纸数量众多,给了市民更多的选择,但是报纸的质量不高、内容相近、各报缺乏自由特色,使得市民在选择上并不容易。同时,由于报纸特色的缺乏,不容易培养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也就是读者在读这份报纸或者读那份报纸并没有感觉的明显的差别,没有形成固定阅读一份报纸的习惯,这样一份报纸的出现或者消失并不会给读者造成多大的困难,也使得报纸的生存变得并不容易。我们无法获得各份报纸的的准确发行量的数据,但是毫无疑问,楚天都市报以日均超过130万份的发行量在这些报纸里位居首位。但是楚天都市报130万份的发行量是整个湖北省的发行量,在武汉地区,发行量最高的是武汉晚报,接近于100万份。在三镇之间,发行量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武汉晚报之所以能坐上武汉地区发行量的头版交椅,汉口的市民功不可没,武汉晚报绝大部分的发行量都产生于汉口;而在武昌则是湖北日报系报纸的天下,无论是楚天都市报还是楚天金报都完胜其他的三家报纸。值得一提的是,试图以黑马姿态进入武汉报业市场的长江商报在经过了最初的水土不服后,仍然没有表现出令人信服的实力,虽然在创刊之初,长江出版集团的老总曾经宣称可以亏损3年,然而3年时间已过,长江商报仍没有在武汉的报业市场上争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在办报理念上,长江商报依然存在着优柔寡断的倾向,一方面不想完全走市民化路线,最终与楚天都市报等报纸趋同,并且还怀揣着一定的新闻理想,想做一份真正的大报;另一方面,又担心不走市民化路线会最终影响到发行量,是报纸出现生存危机。在这两种路线中摇摆的长江商报,并没有给读者和市场一个明确的定位,也错失了报纸的发展机遇。一个城市存在的不同报纸必然会存在竞争,而竞争的胜负一方面是因为新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源于报纸对自身的定位以及报纸品牌的建设。武汉市场的7份报纸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报纸自身定位模糊,品牌建设意识淡薄,下表是2010年4月13日武汉市场上7份报纸的比较:表一:2010年4月13日武汉7份报纸比较 报纸名称报型报纸版数报纸口号楚天都市报四开56版责任媒体、百姓情怀楚天金报四开56版负责、实用、好看湖北日报对开12版责任造就公信力长江日报对开20版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武汉晚报四开56版为百姓谋利益武汉晨报四开40版新闻造就人生长江商报对开32版主流生活驱动力从此表可以看出,除了两份党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外,5份都市报的每日半数基本维持在56版64版之间(长江商报为对开大报,32版约为四开报纸的64版),7份报纸的口号也有相近之处。下面针对这7份逐一进行分析:楚天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是湖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日发行量在世界也排在了前40位(2006年数据)。楚天都市报在创刊之时所定位的路线就非常明确,就是走市民化路线,而这一路线是非常符合武汉这一城市的气质,这也造就了楚天都市报在武汉的成功。但同时,这一路线也相对制约了楚天都市报的发展,当报纸逐渐往深度发展时,楚天都市报依然固守着市民路线不放,其口号“责任媒体、百姓情怀”,“责任媒体”倒是没在这份报纸上有多少体现,“百姓情怀”则是处处可见,这也导致了这份报纸在与其它报纸相比的时候略显浅薄。楚天金报。楚天金报在创刊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定位调整,最近一次调整之后,楚天金报的主要目标读者被定为于大学生群体。但是楚天金报在新闻上并没有多大的竞争力,这一点在它的报纸广告上也能体现出来,其报纸广告是武汉7份报纸中最低端的,以妇科、男科医院以及卖药的广告为主,并未有多少有含金量的广告,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报纸的品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两份党报分别是湖北省委的机关报和武汉市委的机关报,身为党报所面对的宣传任务使得两份报纸并没有很大的空间去操作自选动作,这一点在湖北日报体现的更为明显,除了完成日常的宣传动作之外,湖北日报并没有什么改变,也使得其与一般党报无异。而长江日报则在探索一条党报发展的新路,众所周知党报的经费很长时间以来都是通过行政拨款的,这也导致了报纸无论是在采编还是经营上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长江日报则以南方日报为模板,在不改变党报性质的前提下,丰富报纸的内容、增加报纸的版面,尤其是增加言论版与舆论监督的内容,同时提升报纸品质,使得报纸的广告份额不断增多,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武汉晚报。武汉晚报作为武汉市的老牌报纸在市民当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了也对其发行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武汉晚报现在是武汉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武汉晚报曾经是武汉市委的机关报,在文革中被停刊,1981年复刊后交由长江日报社主管,曾经也是继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和今晚报之后,较有影响力的晚报之一。在都市报竞争之中,武汉晚报被改造成与楚天都市报竞争的重要武器,其风格与楚天都市报类似,面临的问题也类似,而这也导致其在竞争中被全国“四大晚报”越拉越远。武汉晨报。武汉晨报应该是这7份报纸中最尴尬的一份,没有相对忠诚的读者群,没有明确的报纸定位,在新闻质量以及版面质量上也都远逊于其他的几家报纸。例如,2008年5月19日“国殇日”的特刊中,武汉全部报纸都采用黑色报头,头版也基本上也是黑白的,只有武汉晨报一家报纸头版有彩印的广告,也体现了其报纸的生存状况,不得不听命于广告商。长江商报。作为武汉报业市场上最新的报纸长江商报一直也都怀着新闻理想主义,试图在武汉打造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大报”,但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使得长江商报在理想化与市民化的道路之间不断徘徊。没有真正明确的定位,使得长江商报失去了在创刊初期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期,也为该报在未来的发展增加了一丝不确定性。二、武汉报业市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市场上的7份报纸看似繁荣,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恶性竞争不断、报纸同质化严重、报纸品质不高、舆论监督报道缺乏这些问题无时不刺痛着武汉的报业市场。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冲击,报纸的市场与发行量必然会面临着萎缩,所以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7份报纸在未来必然会有报纸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应该说,武汉的报业市场业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市民化”。然而这种风格在业内却始终得不到较高的评价,因为这种风格在最初的确对报纸发行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报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时伴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如果执意继续坚持这种风格必然会对报纸的发展造成较大的束缚。我们经过调查及研究,发现当今武汉市场的主要报纸面临着如下的一些问题:(一)市场恶性竞争事件频发7份报纸的同时存在不能说已经超过了武汉报业市场的承载量,但是为争夺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还是不断存在的。2002年初,武汉晨报以“贺岁价”1毛上市,新创刊的楚天金报以3毛销售,武汉晚报也不得不降价至3毛,最终这一降价风波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的干预下告终。在2006年长江商报成立之初,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推出了“半价订报纸”的活动,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订阅2007年长江商报的读者可享受半价优惠,也就是72元即可订阅全年的报纸,算下来每份报纸也就两毛钱左右,即便是订了报纸不看,拿去卖废报纸,一年下来也远不止72元。针对这一情况,其他报纸也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推出不同的优惠项目,这一轮竞争平稳结束。武汉市场上的这7份报纸分属于三个集团: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属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和武汉晨报属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后起之秀长江商报则属于长江出版集团。这也导致了两个报业集团会联手打压属于长江出版集团的长江商报,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正值武汉报纸由5毛提价到1元的时期,长江商报为了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坚持了不涨价策略,对外则宣称“奥运期间优惠价”。这一策略严重影响到其他各报纸的发行量,于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对长江商报展开了恶意收购,每天的报纸一上摊,就会有人将当日的长江商报全部买走。这一恶意收购,导致武汉市面上多日看不到长江商报,最终这次竞争以长江商报涨价至1元而告终。2009年,新闻纸的价格回落,恢复到2008年涨价之前的水平,这又给了各报已竞争的空间。先是武汉晚报的买包送纸巾以及将武汉晚报和武汉晨报捆绑销售,买一送一,紧接着长江商报再次优惠价5毛,楚天都市报也推出了送纸巾、订机票送报纸等活动。这一切也都反映出,一定程度上武汉市场上的报纸数量是超过承载量的,所以各报不得不频频展开恶意竞争,以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二)武汉报纸同质化现象严重同质化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定位趋同,例如同属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楚天都市报与楚天金报,从报纸的内容、版面以及风格上,两份报纸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同属于同一报业集团,反而加剧了内部的竞争。而这种事件也早有先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将定位趋同的城市早报与大河报合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的山西晚报与三晋都市报合并成山西晚报同样效果明显。这种集团内部的合并,整合了办报资源,减少了内耗,也提高了个体报纸的竞争实力。同样的,武汉晚报与武汉晨报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同时,几份报纸在版面和内容上也存在着趋同之处,这也加剧了报纸的同质化。有研究之初,几家报纸的报道趋同率达到了20%-25%,而本地新闻的趋同率则更高。在版面的设计上,几份报纸令人惊讶的相似,例如湖北新闻版,楚天都市报叫荆楚各地,楚天金报叫惊出扫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后起的报纸为规避风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克隆业已成功的报纸,于是相似的版面就越来越多。(三)固守市民化路线,深度报道缺乏一位外地记者与笔者交流时曾经说过:我不明白为什么武汉每天会有那么多婆婆走丢。这一方面表现了武汉报纸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武汉报纸的市民化路线,而这种市民化究竟是好还是坏,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条路线在报纸的初创时期为报纸的发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报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如果还是坚持这条路线,对于报纸品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武汉报纸市民化的另一种非常广泛的现象就是“知音体”横行,知音的成功使得武汉报纸也克隆起“知音体”的文章,并大多会以“真情讲述”、“真情诉说”等栏目出现。这种文章的泛滥,一方面只能为市民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能提升报纸的品质;另一方面,这种文章大多只是一些枪手炮制出来的,并不是报纸上所宣传的真人真事。市民化的另一个恶果就是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的缺乏。武汉市场上的7份报纸普遍没有深度版,并且缺乏舆论监督报道。以长江商报为例,该报深度新闻部只有两名记者,每隔数天才推出一次深度版。楚天都市报的深度部与长江商报类似,而其他的报纸则基本没有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缺乏,也就导致了武汉媒体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集体失声,例如前不久的“东湖事件”,武汉媒体从事件开始到事件解决,没有发出任何自己的声音,事实上武汉的记者们在很久之前就知道这个事件了。而爆出这个事件的记者姚海鹰正是之前长江商报的记者,因为去年“检察官非法传唤记者”事件,不得不从长江商报离职,漂泊至时代周报,这也体现了武汉现如今的这种媒体环境。监督公权力的行使,记录社会的变革,是媒体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假使媒体甘愿放弃这种权利和责任,它必定只能沦为权力的走狗;如果媒体执意只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缠,那只是媒体的一种逃避。(四)言论版内容缺乏,没有报社自己的声音评论版是一份报纸的核心,社论则是报社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的最重要的渠道。然而在武汉这7份报纸之中,只有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和长江日报每天有自己的评论版。每天有独立社论的也只有长江商报,不定时有社论的报纸也只有长江日报,剩下的报纸在报社声音方面全部缺位。中国报纸的言论版兴起于2003年前后,从那时起全中国大大小小的报纸或多或少都会有言论版。多的诸如南方都市报一天可以有34版;少的也有半个版至一个版。武汉的报纸在言论版兴起之后也参与到这个大潮之中,如楚天都市报的“楚天时评”、武汉晚报的“说吧”,但是之后又渐渐关闭或者减版,直至2006年长江商报创刊后,坚持每天一篇社论,一个言论版,武汉的报纸的言论版才见复活。的确,言论版的内容不如市民新闻那样的“安全”,但却是作为一份报纸不可缺少的。如果武汉的报纸只专注于武汉这座城市,像武汉这座城市一样的“市民化”,那样这种报纸注定会被市场、市民同时淘汰。(五)报纸副刊庸俗化现象严重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报纸作为新闻纸的地位将会被弱化,取而代之的则是言论内容与副刊内容所占比例的上升,所以副刊在报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纵观武汉市场上7份报纸的副刊,除了长江商报的副刊版较有文化气息之外,其他报纸的副刊无一例外的被“知音体”的文章所垄断,既加剧了报纸的同质化现象,同时又有可能导致假新闻及侵权事件的发生。知音作为武汉地区最成功的杂志,曾在全国创造了单期640万份的发行量记录,它的产生就是立足于武汉的市民文化,又因其煽情而夸张的文风,被网友所戏称为“知音体”。然而知音的这种操作方式包括武汉的这些报纸移植到自己版面上的那些“真情诉说”版都存在着巨大的弊端。第一,故事的真实性。无论是知音抑或是报纸,都没有注明这类文章是真实的还是故事,但在行文之间却暗示读者这些故事是真实的。然而正是知音造就了中国第一批杂志写手,他们炮制各类煽情的故事,知音也用高额的稿费换取这些故事。同样的,在报纸上也存在着相同的可能性。即便是真实的故事也存在的夸大的成分,2008年7月知音刊登了哥哥你前路迷茫啊!妒杀优秀弟弟谁怜疯狂一文,讲的是2008年5月在地大发生的那起杀人事件,然而文中却有众多的不明信息源,对事实进行的篡改或者夸张。第二,侵权的可能性。知音曾经多次被名人或者非名人起诉侵犯其名誉,就因为其文章是写手炮制的,信息源不过是互联网和之前的采访,再加上自己的夸张,所以这种文章非常容易造成失实和侵权现象的产生。第三,庸俗化明显。这类文章通常是以性、杀人、伦理这些字眼吸引读者的眼球,在行文之中,为了增加可读性又往往会增加一些细节的描写。所以,在报纸上出现这类的文章往往会降低报纸的格调,而在武汉的市场上,又以楚天金报为甚,其副刊版经常会出现这类文章以取悦读者,而忘记自己作为社会媒体的责任。(六)报纸广告低俗化应该说这个问题不仅是武汉报业市场独有的,全国的报纸都存在着这一问题,但是在武汉一些个别的报纸上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严重。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因为拥有者巨大的发行量,所以一般来说广告来源并不用担心,而在两家报纸上的广告相对于其它的报纸来说也相对高端,诸如房地产、汽车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小一点的广告和生活类的广告。武汉晨报的发行量较小,其广告商也大多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长期合作的广告商,同时其版面相对于其它的报业也少,影响力相对来说也没那么大,所以它的广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点。长江商报一方面利用商业新闻上的优势,使其广告并不是很低端;另一方面利用在高校中影响力相对比较大的优势。而楚天金报则是这些报纸当中广告最为低俗的,楚天金报上的广告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妇科、男科医院的广告,另一种则是卖药的广告,而药的真假未可知也。虽然中宣部和国新办对报纸广告早有要求,但是大量的报纸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选择了倾向广告。当然,这里没有说到其它报纸并不代表其它报纸没有这样的广告,只不过没有像楚天金报这样充斥整版罢了,但是武汉报业整体广告素质偏低,低俗化严重是个不争的事实。三、武汉报业市场未来的出路去年刚刚离开财经的知名媒体人胡舒立曾经说过:纸媒的黄金时间还有多长?至多五六年罢了。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武汉报业市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全国纸媒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武汉市场上的报纸又有自身更为复杂和严重的问题,所以武汉报业市场未来的出路并不明朗。未来的媒体只可能是越来越市场化,依靠财政生存的媒体将会越来越少,也许现如今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这样的党报并没有刚收到多大的生存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党报将会被推入市场,对于这些党报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考验。针对未来的市场化可能,以及武汉报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武汉报业未来的出路应该在如下几条:(一)联合新媒体,报纸与网站并重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获得资讯的渠道从纸质媒体转移到互联网中去了,例如在美国,除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这三大媒体之外,其它报纸的发行量都是非常小的,而三大报纸网站的浏览量也超过了报纸的发行量。同样的,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3亿,互联网愈发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纸媒在未来也必将进入到一个衰落期。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之中,报纸则必须与互联网相结合,并且将报纸原来承担的一部分功能转移到互联网上。而目前武汉的报纸,除了长江商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现在网”之外,其它的6家报纸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隶属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的网络版是在荆楚网上发布的;隶属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和武汉晨报是在汉网上发布的。而且现在各报上网仅仅局限于报纸的电子版上网,其它的时间就消失了。随着资讯传播的加快,各报应建立起本报自己的网站,同时在网站建立起滚动新闻,这样子就不会出现第二天在报纸上再看到前一天看过的新闻了。实时消息的发布应当逐步从报纸转移到网络上,报纸应更多的关注深度报道和言论内容。同时,伴随着3G网络的开通以及手机上网逐渐成为上网的主流终端,报纸也应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手机终端市场上去,例如手机电子报、手机即时消息发布。现在国内媒体之中,只有新浪网有这样的新闻手机即时发布服务,但是也只局限在内部员工和媒体记者中间。建立手机消息即时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将新闻发布给有需要的受众,这也是未来媒体竞争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二)整合办报资源,优化报业集团内部结构,明确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