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_8_第1页
杜甫诗三首_8_第2页
杜甫诗三首_8_第3页
杜甫诗三首_8_第4页
杜甫诗三首_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乱年代人民的悲惨遭遇。 2.理解古代诗歌 “ 藏问于答 ” 的手法,并应用于平时作文当中。 3、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教授设计问题情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及文学常识接受:大家都知道 “ 安史之乱 ” 吧?公元 758 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围攻邺城。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始终不能 攻下邺城。到了第二年 3 月,反而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败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见2 / 13 到这种情景,他十分的忧虑和愤慨,于是创造了两组组诗,这两组组诗是 “ 三吏 ” 、 “ 三别 ” :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其中,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石壕吏,因为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 三、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诵期间完成)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为五言古诗(插问:五言古诗是几个字一句?五言就是五个字) 2、题目解析: 关于 “ 石壕吏 ” 这个 “ 吏 ” 字,做一点补充。我们常说 “ 官吏、官吏 ” ,好像就是指当官的人,但是在中国古代,作官的制度等级森严, “ 官 ” 和 “ 吏 ” 其实是两个级别的人。他们的不同点在于: 由国家直接任免的叫 “ 官 ” ,官职和级别较高。比如说 “ 县官 ” ,一个 州的 “ 州官 ” ,柳宗元到我们永州上任,他就是一个官。 而地方上的公职人员叫 “ 吏 ” ,官职和级别较低。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面县官升堂的时候站在两旁的差役,就可以叫做 “ 吏 ” 。 一般而言, “ 官 ” 到一个地方去上任,他有一定的任期,四3 / 13 年或者五年的样 子,时间一到,他又要听皇帝的调遣,派到其他的地方去做官;而 “ 吏 ” 呢,一般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担任,没有规定的任期,但可以长期干下去。 结合本文,我们知道石壕村的这个 “ 吏 ” ,他是专门管抓人去充军的,所以他是石壕村的一个 “ 捕吏 ” ,具体到我们这篇课文,也可以理解为 “ 捉人的差 役 ” 。 四、引读(下面由老师老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刚才的朗诵,仔细体会。) 五、理通全文。 (采取引导学生通译全文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讲解本文的重点字词,以教科书为准,适当自由发挥,排除学生通读全文的障碍。) 结尾,这首诗,我们就这样翻译了,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下课后问老师,好吗? 六、巩固和提高: 石壕吏这首诗中,老妇人的 “ 致词 ” 是全诗的主体,它对揭示主题有重要的作用。 凭我们的直觉,差役跑来捉人肯定是要问话的,不可能就要老太太一个人说下去,但是 作者杜甫却巧妙地将问话的部分隐去了。我们把官吏的问话补充完整,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的,请同学注意听,等下我会要一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4 / 13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差役早扑了进来,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于是怒吼: “ 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 老妇哭诉起来,说: “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不料差役仍然大发雷霆: “ 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 老妇说: “ 室中更无人! ” 家里再没人了。 而在这个时候,屋内抱在儿媳妇怀里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捂 住嘴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 “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 “ 惟有乳下孙! ” 只有个孙子呢!还在吃奶,小得很。 差役又吼起来, “ 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 并且就要往屋内冲,老妇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 孙儿是有个母亲,因为要给孩子喂奶,还没有离开这个家,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放过她吧! ” 但县吏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牺牲自己,对差役说:“ 我这老太婆虽然已经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去,赶紧去河阳的话,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 大家看,在原文中,差役的问题一个也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可以从老妇人的回答中,大致推断出差役问了那些问题;这种把问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回答中的表现手法,就5 / 13 是 “ 藏问于答 ” 。它的使用能够使内容更加的集中,精炼,并且跳出俗套, “ 石壕吏 ” 之所以情节生动巧妙,它也就体现在这里。 再举个例子,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用很多的对话,比如: 小红早上遇到我,问我:你吃了早餐吗? 我说:我吃了两个包子,两个馒头,一杯豆奶。 小红说:那你胃口很好。 我说:不是我胃口很好,而是我真的很饿。 小红问:吃 完早餐准备去那儿? 我说:昨天我去图书馆迟了,今天想早点去借杜甫诗集。 这样记流水账,显得很啰嗦,同学们再听听老师按照“ 藏问于答 ” 手法改写后的内容,仔细比较一下: 改写: 早上,我告诉小红,早餐我吃了两个包子,两个馒头,一杯豆奶;不是我胃口很好,而是我真的很饿;吃完早餐呢,我想去图书馆借杜甫诗集,因为,昨天我去晚了,没有借到。 这样写是不是通顺多了?以后大家也可以试试。 好了,现在请人上台来演示一下。我来演差役,上台的同学演老妇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在下面的同学演杜甫, 在6 / 13 一旁静静的听着。如果上台来的这个同学进行不下去了,就帮帮忙,好吧?! (叫人) 七、(假如还剩余时间则要学生背诵该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提高: 昨天我告诉大家,石壕吏是首叙事诗,按照叙事诗的结构,应该将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1): (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开端。 时间:深夜地点:石壕村人物:老妇、老翁、捕吏事件开端:吏夜捉人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有两个字值得大家深入探讨: “ 暮 ” 字 、 “ 捉 ” 字。 1、前一节课解释到 “ 暮 ” 字,回想一下 “ 暮 ” 是什么意思? 明确:暮 是时间名词做状语, “ 在傍晚 ” 。 这个 “ 幕 ” 字,很有深意。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是天还没黑就已经借宿落脚了。因此 “ 暮 ” 字表明诗人到傍晚的时候才匆匆找到石壕村借7 / 13 宿,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试着猜想一下,当时正是唐朝的军队和安史叛军相互较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第一种可能,大路毫无疑问地被这些军队占领了,根本不能通行,因此诗人只能走小路,当然,古代的交通没有今天 这么发达,他们没有汽车,也不可能有摩托,所以诗人走小路费了很多时间; 第二种可能,当时从新安到石壕村,再到潼关一带是唐朝军队和安史叛军对垒的前线,战争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诗人一路上走来,十室九空,在天黑之间即使想投宿,但也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所以诗人才在天黑之前匆匆找到石豪村投宿。 2、作者刚刚写到他投宿石豪村,立即直接点出吏捉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 “ 捉 ” 字呢?(提问: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明确: “ 捉 ” 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 “ 捉 ” 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 “ 捉 ” ,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 有吏夜捉人 ” 的意思,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讲了,(提问:有同学知道这句话事什么意思吗? 有官吏夜里来抓8 / 13 人) 再请大家想一想,官吏为什么要晚上来捉人,而不是白天来捉人呢? 深夜来捉人这件事: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官吏捉人的事时常发生,人们都被捉怕了,白天或者躲藏起来,或者采取反抗的措施,使官吏无法捉到人。再就是反应了官吏 捉人手段的狠毒、狡猾,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使人防不胜防。 因此 “ 夜捉人 ” 这件事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下面一句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真实的再现了官吏来捉人时,老夫妻两的娴熟配合,一个立即翻过围墙逃走,另一个则出来应付官吏,为老伴争取逃跑时间。这同样表明了官吏捉人的事,经常发生,所以老夫妻俩才能在多次重复操练后,配合这样默契。 第二部分( 2、 3):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老妪叙述家中的不幸。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 妇的尖锐矛盾。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 明确:呼 啼,怒 苦,形成强烈的对照; 9 / 13 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句子中,两个状语 “ 一何 ” 起了加重感情色彩的作用。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 “ 妇啼一何苦 ” 完全是 “ 吏呼一何怒 ” 逼出来的。 下面的是老妇的 “ 致词 ”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提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那几句写明了战争给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提示:老妇不是说她 有三个儿子都在戍守邺城吗,那个时候唐朝军队和安史叛军正打得难解难分,他们现在的命运是怎么样的,你想过没有?)三个儿子两个已经战死了,另一个也生死未卜。原文就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层: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 “ 出入无完裙 ” 死去了丈夫的媳妇衣不蔽体,家里的贫困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里随便告诉大家一个额外的知识,我们中国古代呢,是一个封建的农耕社会,它完全可以依靠一家人的自由劳动自给自足。像这个课文中说的一样,这一家人有三个儿子,也就是说有三个可以劳动的人。我们可以大致推想一下,如果不是战争的 话,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丰足的生活。用一句很现代的话说呢,就是过上了小康生活;因此呢, “ 出入无完裙 ” 也表明战争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0 / 13 第三层:老妇被逼服役(最后四句) 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了,年纪大的人,比如同学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比较惦念自己的家,一般是不愿意很长时间呆在别的地方。本文中的老妇呢,当然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但是差役们很凶恶,他们抓不到人是不会罢手的。 可家里呢,老头子跑了,除了老妇人自己,就只剩下自己的媳妇和小孙子。如果差役们把媳妇抓走了,小孙子没有奶吃,肯定要饿 坏的,对吧?!所以老妇人不得不被差役们逼着去服役,虽然她很无奈,但是也没有办法。 第三部分( 4):交代故事的结局 老妇人被抓走了。 (问:那句诗表明老妇人被抓走了?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注意, “ 夜久 ” 两个字,它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当然了,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来,表明他通夜没有入睡。 “ 如闻 ” 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即使是很低微的声音都被他听到了。 三、总结:好了,全诗的讲解,就到这 里为止,同学们如果有什么疑问,下课之后呢,可以来找我。接下来,我们对全文做几点总结。 1、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了全文,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11 / 13 讲叙怎样的一个事件 ?主要人物又是谁? 主要事件:官吏深夜抓人,老妇被逼服役。 主要人物:吏 2、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告诉大家,这是首叙事诗,既然是叙事诗,它就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同学们知道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请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字词? 明确: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写的。第一段 “ 暮 ” 、 “ 夜 ” ;最后一段 “ 天明 ” 。 3、通过以上的分析,作者写这首诗的思想主旨 应该很明显了吧?有同学能告诉我吗? 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4、作者杜甫在第一段第一句写道 “ 暮投石壕村 ” ,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认为他是投宿在谁的家里? 明确:第一段最后一句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这样生动的动作细节,如果不是作者杜甫当时在场的话,是不可能描写的这样准确的。所以诗人是借宿在老妇家里。 5、接上一个问题,老妇人一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他有恩,为什么杜甫对老妇的遭遇,一言未发, 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大家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老妇勇12 / 13 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其他五首诗中,同学们有空就去看一看。 石壕吏练习 (假如还有时间,本练习可用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 2、石壕吏是一 首 _(叙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