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5 柳永词二首 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运用 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教学 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培养有感情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IV 第二单元 7 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2 / 25 约派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当前的高一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有这样的特点: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本文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步了解了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并且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 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但缺乏对诗词语言的体验能力; 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诗词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3 / 25 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法设计 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 “ 流畅地背诵诗词 ” 。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 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 “ 气质 ” 。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 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学法指导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4 / 25 例如 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比较阅读法:将要学 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 ,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 “ 壮别 ” ;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 “ 慰别 ” ;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是王维与朋友之间的 “ 酒别 ”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 “ 景别 ” ;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 “ 情别 ” ; “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 ,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 “ 愁别 ” ;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 “ 惨别 ” ;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这是5 / 25 杜牧与歌女之间的 “ 泪别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这是苏轼与其亡妻王弗之间的 “ 梦别 ” ; “ 听得道一声 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 ,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 “ 苦别 ” 别有情 ,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 “ 别 ” 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 “ 雨霖铃 ” 又是怎样写 “ 别 ” 的呢?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 “ 宋金十大曲 ”之一。二、简介作者 走进雨霖铃 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6 / 25 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 “ 变一代词风 ” 。 影响: “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 。柳永虽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并不像浪荡 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在很多佳作中,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告别了滚滚红尘。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板书 雨霖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艰苦探索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执着追求 柳永:凤栖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复习旧知。此处介绍了词牌知识、作者简介、作者评说、创作背景,使学生养成知人论世的良好阅读习惯,对雨霖7 / 25 铃有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诵读 整体感知 我吟雨霖铃 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听邓丽君唱雨霖铃录音。 学生:要求小声读一遍,找出能够体现 感情基调的词句。 教师: 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哀婉、凄清。(板书)。 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寒蝉凄切 要拖音 (“ 切 ” 字为韵脚 ,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 竟无语凝噎 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 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 -要稍重、稍停,拖音(领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何处 ” 要读出疑问语气,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8 / 2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稍重、稍停,拖音(领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要稍重、稍停,拖音(领字)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师: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学生听录音朗读 师: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 诚。 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师: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自读 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但又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沉闷的朗读方式的弊端,本环节先设计了 “ 自由读 ” ,学生可以打破常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兴趣的还可以启用录音机设备,自吟自录自品;学生教师也可自主选择 “ 名家朗读 ” 和 “ 古词新唱 ” 中的声频素材,男声的荡气回肠和女声的缠绵细腻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从而品味诗文委 婉凄恻的感情基调,更好的领会柳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 配音间 ” 创造性地提供背景音乐和不加标点的诗词原文,从句读停顿和感情基调把握上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也设计了录音机,方便自评互评。吟诵四环节梯度分明,便于教师灵活运用。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9 / 25 以补充。 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例如 “ 寒蝉凄切 ” 是一个乐句,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 都门帐饮无绪 ”“ 今宵酒醒何处 ” 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 “ 豆 ” ,如 “ 留恋处 ”“ 念去去 ”“ 杨柳岸 ”“ 便纵有 ” 等之后皆有 “ 豆 ” , “ 豆 ” 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四、研习文本 品味意象意境 赏析雨霖铃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词句赏析: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 思考讨论: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 明确: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 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寒蝉、长亭、骤雨等。 “ 寒 ” 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 “ 凄切 ” ,为离别奠定了基调。 “ 长亭 ” 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 “ 骤雨 ” 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师:提到秋季10 / 25 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 凄凉。加之当中 “ 对 长亭 晚 ” 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 凄切 ” 。交流: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 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 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 “ 留恋处、兰舟催发 ”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 “ 别 ” 而又不得不 “ 离 ” 。于是后面便11 / 25 迸出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明确: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学生活动,写:学 生用 3 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学生用 3 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而后,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 “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是 “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是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是 “ 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 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 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 问:词人 “ 竟无语凝噎。 ”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明确:是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4. 念去12 / 25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师: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这里的 “ 念 ” 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 念 ” 字后 “ 去去 ” 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 ,道路修远。 “ 千里 ”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 “ 烟波 ” ,又曰 “ 暮霭 ” ,更曰 “ 沉沉 ” ,着色可谓浓矣;既曰 “ 千里 ” ,又曰 “ 阔 ” ,空间可谓广矣。 从此挥手一别,举目关河:浩淼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它给读者的感受,不仅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 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13 / 25 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 伤别离 ”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 “ 更那堪 ” 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问: “ 清秋节 ” 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明确:起首一句 “ 寒蝉凄切 ”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为什么是 “ 酒醒 ” 而不是 “ 睡醒 ” ?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 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活动,口头描述: (学生充分运用想像 ,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 ,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14 / 25 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辞 九歌 湘夫人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明确: “ 酒 ” 换为 “ 梦 ” ,反而削弱了离别之情。白日尚 “ 执手相看泪眼 ” ,入夜便恬然而入梦乡,岂 不是白天是在逢场作戏?酒则不同。借酒浇愁,暂时麻醉。但一经复苏,愁情更让人柔肠寸断。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 “ 何处 ” 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清秋的早 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引申思考并讨论: “ 杨柳 ” 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明确: “ 柳 ” 乃 “ 挽留 ” 的 “ 留 ” 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如诗经: “ 昔我往矣,杨柳15 / 25 依依,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还有 “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唐朝戴叔伦) ” 等。小结:“ 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组意象,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师: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 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 3 分钟,谈谈看法。 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 “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 ,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 “ 醉翁之意 ” 已不在酒了。喜时 杜甫说: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 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的感慨。短歌行)愁时 李白失意官场,说: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 (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 小雅 湛露 一身天地窄,只是酒乡宽。(清 王广心夏日招毛子霞徐臞庵沈雪峰诸子集用双白韵) 16 / 25 总结:柳有 “ 留 ” 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 纳兰容若蝶恋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秋登宣 叔云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胡适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 其二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郑谷柳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7 / 25 “ 此去经年 ” 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 此去 ” 二字,遥应上片 “ 念去去 ” 。 “ 经年 ” 二字,近应“ 今宵 ” 。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 “ 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 ”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五、品味意境 我评雨霖铃 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 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 18 / 25 “ 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 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 ”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 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 王国维说: “ 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 宋元戏曲史 意境描述 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 示范:我也写了一段描述这首词意境的文字,现在我把它读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 板书 :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学生活动(理解 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学生活动口头描述(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和情感之后,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19 / 25 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别离时的情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有点新意应给予充分的鼓励。)都门外,长亭旁,清秋冷落,离别难。 不忍听,舟子声声催,秋风阵阵凉,寒蝉凄切断人肠。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淌。不忍看,千里夕阳,暮蔼锁楚江;望前程,路茫茫,兰舟一叶,四方飘荡。不忍想,今宵与你别,明朝在何方?杨柳江岸处处是,物是人非倍凄凉。晓风残月我相 伴,良辰美景无人赏。 忍不住一声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别后身孤单,前途两茫茫。对我来说都已不复存在!没有你的日子,我的生活将最没有滋味!六、尝试背诵 师:这首词意境哀婉,真切动人。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词,在背诵中深入领会词的意境。 七、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那么下面我们要以讨论的形式来言传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体悟了。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 (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 手法。 师: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20 / 25 发言。 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师: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黄昏送别图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 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 良辰好景 ” 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 “ 虚设 ” 二字顷刻间就使这 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 “ 乐景写悲情 ” 。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 21 / 25 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a.“ 柳 ” 的情感内涵。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学生活动背诵(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可以看一下课本。) ( “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 、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 、 “ 高柳乱蝉嘶 ” 。 “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 (王褒送别裴仪同)、 “ 西陵侠少 年,送客短长亭 ”(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 ” (李白忆秦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诗经) “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 (周邦彦兰陵王) b 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 “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 、曹植 “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 、李清照 “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 。)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 “ 染 ” 情,融情入景 22 / 25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 “ 本地风光 ”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 迷离的凄美来,这种 “ 绮怨 ” 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 “ 婉约 ” 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饮料企业电商运营效率提升与数字化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计量检定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C16-18-1-PE-生命科学试剂-MCE
- 3S-3-Hydroxytetracosanoyl-CoA-3S-3-Hydroxytetracosano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江苏员额检察官考试完整版试题及答案
- 学先进教师的个人心得体会
- 思谋科技面试经验分享:经典面试题库
- 养殖业技术培训知识课件
-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专家面试题及答案
- 护理管理经验课件
- 2023年辅警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消防安全整改工程施工方案
-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体部署完整版
- 天津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 YY 0054-2010血液透析设备
- LY/T 2383-2014结构用木材强度等级
- GB/T 8017-2012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
- GB/T 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 中日关系历史
- 2023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初赛试题和答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