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ppt_第1页
讲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ppt_第2页
讲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ppt_第3页
讲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ppt_第4页
讲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研究展望,仲伟周博士、教授、博士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710061陕西西安雁塔西路74号电话:86-29-82656840(办)E-Mail:weizhou,1、研究背景,1.1、现实背景当前,企业连锁董事已是全球范围内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并已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领域中广为探讨的问题。仅就企业连锁董事现象在中国的社会实践而言,任兵等(2001)对中国上市公司中最大收入的100多家企业统计数据表明,1/3以上企业具有连锁董事;而就企业连锁董事在国外的社会实践而言,GwenMoore等(2002)以100家企业、109非营利组织、98家政府要员构成为样本,考察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及其与个人精英之间的连锁网络关系,结果显示这三类组织与个人精英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网络关系,不仅大型企业及其董事在部门交叉连锁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且企业及其连锁董事在国民经济发展、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作为特定时期的非制度约束安排,填补了制度性约束中存在的漏洞与间隙,继而成为企业间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进行交换和寻求支持的基本形式。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企业间连锁董事的知识传递效应有利于组织创新、同时在信任与合作基础上建立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还有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增加企业盈利的市场机会。但是,企业间连锁董事由于容易引起企业间共谋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1、研究背景,1.2、理论背景国内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国外学者主要从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功能、成因、效果(对企业绩效,对企业行为以及对董事个人的影响)等展开了多层面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连锁董事相关理论,如资源依赖理论、金融控制理论、互惠理论、管理控制理论、阶层领导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中,资源依赖理论、金融控制理论以及互惠理论从企业组织层面对连锁董事的建立进行理论分析,认为连锁董事是服务于组织利益的战略选择;而管理控制理论和阶层领导理论则是从董事层面进行理论分析,认为连锁董事是董事所代表阶层加强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手段。建立连锁董事的动机不同,各理论所暗含的对企业、对董事个人的效果也不同。出于企业组织利益建立的连锁董事关系,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利益,有利于企业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并可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出于董事阶层利益而建立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有利于董事阶层以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为工具进行寻租以获取私利。相对于连锁董事功能、成因研究而言,连锁董事效果研究更重要一些。围绕连锁董事已有理论,各国学者使用不同方法,选取不同样本,重点对连锁董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各国政府规范企业连锁董事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总结已有的连锁董事效果研究后可发现,连锁董事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企业以及董事个人的影响效果均不同。这一系列的实证结果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连锁董事的同时,也从不同方面为资源依赖理论、阶层控制理论等提供了经验证据。,1、研究背景,1.3、研究目的及其意义特别是连锁董事已有理论均是基于西方实践而构建,中国连锁董事相关研究甚少。ShenkarVon&Glinow(1994)提出在研究中国的管理与组织问题时,应注意各主流学派理论的适用性。那么已有的连锁董事相关理论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是否适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连锁董事现有理论在解释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的生成和运作时是否存在局限性?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制度化约束不健全的情况下,连锁董事作为非制度化约束的一种,在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为深刻理解与全面认识连锁董事提供了研究平台,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连锁董事现有理论提供了契机。因此对中国连锁董事的特征、成因、效果展开研究,对于深刻认识连锁董事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对于从政府层面规范连锁董事行为以及拓展连锁董事现有理论,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课题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进行系统研究,在描绘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的基础上,从个体中心网和整体网络两个层面揭示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现状;分析影响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个体成员网络结构属性的影响因素;以公司因素、董事会因素为控制变量,重点探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因素对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行为、CEO薪酬的影响效果。,2、关于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概念,2.1、连锁董事及其关系网络连锁董事,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和最主要的一种企业间网络关系,是指个体成员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董事会任职,由此而产生的企业间联结关系(Mizruchi,1988)。这是连锁董事原始的内涵界定,却一直得到后来研究连锁董事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Boeker&Goodstein,1991;Fligstein&Brantley,1992;CliffordKonoetal,1998;GarryRobins&MalcolmAlexander,2004)。对于董事个人而言,如果甲是A公司的董事成员,同时他还担任B公司的董事职务。此时就把甲称为连锁董事。因甲同时在A,B两家公司董事会任职,而使A,B企业之间产生联结关系,我们称之为连锁董事关系。由一定样本企业组成的、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的集合体,我们称之为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企业间连锁董事可分为直接连锁董事和间接连锁董事。直接连锁董事是指任意两家企业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共同董事联结在一起。间接连锁董事是指任意两家企业间通过第三家企业或多家企业间接联系在一起。连锁董事不同于关联董事。至于什么是关联董事,至今为止在期刊网以及各类搜索网站上尚未发现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按我们的理解,关联董事是指个人同时在发生关联交易的企业董事会任职的现象。关联董事是因关联交易而引起,是暂时性的。而连锁董事是因个人同时在多家董事会任职而引起的,只要个人的董事职务没有发生改变,企业间的连锁董事关系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不管期间是否发生关联交易。相对而言,连锁董事的内涵与外延更宽泛。更准确地来讲,关联董事只是连锁董事的一个子集。,2、关于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概念,2.2、社会资本布尔迪厄率先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Bourdieu,1983)。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1990)则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即社会中的个体只有通过社会团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网络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摄取,才能得到社会资本的回报。较之布尔迪厄,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布尔迪厄还是科尔曼,他们主要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展开研究。普特南(Putnam)改变了这一现状,他率先将社会资本引入了经济学、政策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进而成为社会资本研究史上继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人物。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Putnam,1993)。企业是经济活动主体,是经济行为者,同时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节点,能够通过这些种种联系而涉取各种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边燕杰等,2000),2、关于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概念,2.3、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它们彼此之间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Wellman,1988)。继此各种联结成为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元,Granovetter(1973)率先将“弱关系力量理论”的“关系力度”引入社会网络研究,通过互动频率、感性力量、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来将关系划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并认为两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Burt(1992)则认为社会网络中联结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本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提出社会资本的多寡取决于一个行动者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即当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绝对稀疏地带或相对稀疏地带,而其他个体均需凭借该个体作为纽带来形成联结关系时,则称该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空洞位置,处于结构空洞位置的个体成员由于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具有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会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这就是社会网络中著名的“结构空洞理论”。林南(2005)提出了在社会网络中较具影响力的“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不仅可通过占有而获得,还可通过网络关系来间接获取,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网络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网络属性的异质性与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正相关性以及网络关系力量与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负相关性,此即为著名的社会网络理论三大假设。,3、国内外研究综述,3.1、社会资本理论布尔迪厄率先定义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Bourdieu,1983)。他认为社会资本首先是一种资源,通过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可以为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带来利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以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并且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网络关系;最后,社会资本的获得和保持需要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长期的、连续的投入。社会资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投资策略的产物,交换在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涉及“习性”(habitus)、“资本”(capital)、“场域”(field)三个基本概念,习性是指通过我们在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而形成的长期的、可转换的性情系统;而人们所获得的性情系统是建立在他们在社会中占有的位置的基础上,即依赖于他们拥有的特定的资本禀赋;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与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场域是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结成的关系网络,它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不同的社会要素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都占有特定的位置,在场域中存在并发挥作用。习性、资本和场域都是在不同状态下由种种社会联系组成,它们是具体化了的、客观化了的和体制化了的。它们的概念内在地相互联系,每个概念只有在与其它二者一起时,才能充分发挥其分析潜能。,3、国内外研究综述,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1988)首次较为完整地界定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其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即社会中的个体只有通过社会团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网络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摄取,才能得到社会资本的回报。他对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将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并且提出社会资本的五种表现形式,具体包括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另外,他提出社会资本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可以为个人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规范,提高组织效能等,同时,社会资本也有某些负面作用,如容易形成小群体,增加社会交往成本等。但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始终要大于其消极功能。较之布尔迪厄,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布尔迪厄还是科尔曼,他们主要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展开研究。普特南(Putnam)改变了这一现状,他率先将社会资本引入了经济学、政策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进而成为社会资本研究史上继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之后的第三个标志性人物。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Putnam,1993)。普特南(1996)提出社会资本逐渐被认为是影响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社会资本可以培养信任,降低交易的成本,加速信息的流动和创新,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普特南因其对意大利20年的跟踪研究而得出的社会资本影响政府绩效,继而开创了将社会资本引入经济、政治领域的先河。,3、国内外研究综述,布尔迪厄、科尔曼、普特南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研究,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结合在一起,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已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Bourdieu,1983)。在微观意义上,社会资本具有无形性,以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凝聚力、社会倾向性和社会价值观等形式内嵌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会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及地位,对个体的行动具有形塑的作用(Grootaert,1997);在宏观上,社会资本通过影响某个群体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作用的数量和质量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Ostrom,1994)。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行为者,同时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企业网络上的节点,能够通过这些种种联系而涉取各种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边燕杰等,2000)。企业的社会资本有多种表现,如与上级领导部门、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各种性质的横向联系,如业务关系、借贷关系、联盟、连锁董事关系等等。,3、国内外研究综述,3.2、社会网络理论拉德克利夫布朗于1940年第一次提出“社会网络”的概念,他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Wellman等(1988)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8,则较全面地对社会网络加以界定,这里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它们彼此之间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继此各种联结成为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元,而关于联结最具开创性与代表性的分析来自于Granovetter(1973)的“弱关系力量理论”,他将“关系力度”引入社会网络研究中,通过互动频率、感性力量、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来将关系划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并认为两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强联结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联结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当网络个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同质性较高时,网络个体很难为双方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而当网络个体所拥有的异质性信息资源时,则可以为信息寻求方提供与其它系统信息接触的桥梁,使用寻求者可以扩大信息资源视野,获得信息满足,所以弱联结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边燕杰(Bian,1996、1997)在对中国现实情况进行研究后明确指出,强联结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在中国社会找工作,“人情”比信息更重要。弱联结可以为人们提供自身交往的社会圈之处的信息渠道,但是强联结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信任基础。,3、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弱关系力量理论”不同,Burt(1992)则认为社会网络中联结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本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提出社会资本的多寡取决于一个行动者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即当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绝对稀疏地带或相对稀疏地带,而其他个体均需凭借该个体作为纽带来形成联结关系时,则称该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空洞位置,处于结构空洞位置的个体成员由于占据了交换资源的良好位置,具有获取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会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这就是社会网络中著名的“结构空洞理论”。在结构洞一书中Burt界定了两种迥异的社会网络联结:一是网络个体两两之间均存在联结关系,无任何关系间断现象,从而整个网络表现为“无洞”的封闭式结构;二是某单网络个体或某部分网络个体与其他网络个体无直接联系或完全无联系,从而使得整个网络结构中出现“空洞”,此类型网络亦称为开放式网络。在此基础上,他利用结构空洞理论对于市场竞争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竞争优势同时包括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结构空洞型社会网络的竞争者具有更多的关系优势,并可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所以Burt提出社会资本伴随行动主体的中介机会而产生,主体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具有的社会资本越多。,3、国内外研究综述,林南(2005)提出了在社会网络中较具影响力的“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不仅可通过占有而获得,还可通过网络关系来间接获取,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网络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网络属性的异质性与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正相关性以及网络关系力量与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负相关性,此即为著名的社会网络理论三大假设。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均强调“关系”和个体之间互动的重要性,打破了常规的“属性”研究,在表现出较强的实证分析能力的同时,在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制约、微观行为和宏观现象之间分别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企业是社会的组成单元,社会网络与企业资源获取、企业成长也紧密相关。企业的成长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关系网络是其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通过企业内部或与其它企业之间建立的关系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可以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因此社会网络理论为我们研究连锁董事这种企业间关系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国内外研究综述,3.3、企业连锁董事理论基础Richardson(1987)率先指出,连锁董事是企业董事间通过在彼此董事会任职而建立的网络联结,它可以通过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的层面来理解其成因33:一是从企业组织层面,将该网络联结看作是达到经济目的(对公司来讲是获取更高利润)、董事成员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政治协调的实用工具,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主要有资源依赖理论(TheResourceDependenceTheory)、金融控制理论(TheFinanceControlTheory)、互惠理论(TheReciprocityTheory);二是从连锁董事个人层面,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必须拥有某些技能或知识的上流社会成员交往的系统,其目的是支持精英人士的社会控制权,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主要有管理控制理论(TheManagementTheory)、阶层领导理论(TheClassHegemonyTheory)。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取决于企业获取与控制外部资源的能力(AldrichAldrich,1979)。连锁董事是联系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处的环境与外部资源的重要渠道(Burt,1983)。与资源依赖理论相同,金融控制理论也认为连锁董事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克服企业成长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但金融控制理论更强调“资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认为确保资金的持续供给比其它任何资源因素都重要(Eisenbeis&McCall,1978)。互惠理论支持连锁董事有利于企业获取资源的同时,更侧重于强调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通过连锁董事连接起来会给双方或多方带来利益Schoorman,Bazerman&Atkin(1981)。,3、国内外研究综述,基于与管理控制理论同样的出发点,阶层领导理论强调指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些由企业精英所组成的社会团体,他们由于具有相同的背景、追求相同的目标、面临相似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网络群体(Burt,1980),知识、经验、价值观等诸多要素通过该社会网络进行传递:一方面作为网络中的社会小单元,他们通过网络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连锁董事成员,他们没有权利干涉企业经理层的决策制定,但他们可以给企业制定为企业所接纳的行为规范。,3、国内外研究综述,纵观上述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把连锁董事看作是引入其他组织资源的工具,并藉此减少企业自身经营的不确定性;与“资源依赖理论”类似,“金融控制理论”强调的是连锁董事有利于企业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获取,但由于掌握“资金”的组织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连锁董事带给连锁双方的利益是不对称的;与“金融控制理论”相反,“互惠理论”则强调连锁董事有利于连锁双方之间的协调,企业间的连锁关系会给双方带来对等好处。这三种理论从企业组织层面对连锁董事的建立进行理论分析,虽然连锁组织之间强调的重点有所差别,但都认可连锁董事服务于组织的战略意图。“管理控制理论”与“阶层领导理论”则是从个人层面对连锁董事进行理论分析,前者把连锁董事看作是向企业决策主体提供政策建议的顾问,认为连锁董事对企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后者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连锁董事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网络联结,并对企业行为规范产生重大影响。这五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连锁董事的成因进行分析,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由于连锁董事的建立与否,涉及到董事个人、组织以及社会层面:董事个人要考虑是否参与连锁,组织要做出是否连锁以及与谁连锁这样的决策选择,社会要提供“连锁董事”得以认可的宏观环境,因此,上述五种理论对连锁董事“为何存在”的阐释是分散的、片面的,其中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充分说明企业间网络关系成因的复杂性,如何从个人、组织、社会层面出发对“连锁董事”进行探讨,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连锁董事的建立与否,其决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且决策本身也是“有限理性”的,单纯进行理性分析并不能得出满意结果,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角度诠释连锁董事建立的决策过程,这些问题均是连锁董事存在理论基础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3、国内外研究综述,3.4、企业连锁董事的内涵连锁董事,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和最主要的一种企业间网络关系,是指个体成员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董事会任职,由此而产生的企业间联结关系(Mizruchi,1988)。这是连锁董事原始的内涵界定,却一直得到后来研究连锁董事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Boeker&Goodstein,1991;Fligstein&Brantley,1992;CliffordKonoetal,1998;GarryRobins&MalcolmAlexander,2004)。实际上在国外多数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中,即使形成连锁关系的个体成员不是在双方企业董事会任职,但只要发挥着连锁董事的作用,也被看作是连锁董事的范畴。在中国,连锁董事相关研究甚少,因此,对连锁董事的说法相对陌生。与连锁董事关系较密切的是关联董事,虽然关联董事的使用较为频繁,但什么是关联董事,至今为止尚无确切定义。,3、国内外研究综述,3.5、企业连锁董事的功能Schoorman等(1981)率先从企业层面讨论了连锁董事的功能,他们认为通过建立连锁董事,企业可以在减少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竞争者之间进行横向协调、与上下游供销商之间进行纵向协调、共享专业知识及声誉等方面获益。虽然在市场经济中保持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企业通过建立连锁董事以减少其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仍是一个有利于企业及其股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组织战略。考虑到连锁董事的建立与否是企业与董事个人双重理性决策的结果,一方面企业不能不考虑连锁董事个人的决定就去采取通过连锁董事来进行环境管理的战略,另一方面连锁董事个人也只有在担任连锁董事给自己带来净收益时才会接受组织邀请,因此MichaelOrnstein(1984)主要从企业组织层面和连锁董事个人层面分析了连锁董事的功能,他认为连锁董事有利于企业资源获取与管理阶层的凝聚。类似地,Richardson(1987)从有利于企业组织的战略决策与个人阶层的集成两个方面概括了企业连锁董事的功能,,3、国内外研究综述,为了弥补已有研究仅从战略层面研究企业连锁董事功能的不足,LoizosHeracleous(2001)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网络关系中的连锁董事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他依据企业间依赖程度和网络关系的持久度,将企业间网络关系划分为不同种类,并提出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关系中,企业间连锁董事的战略功能均不同,董事个人应有意识地建立或选择能给企业及相关方带来最大战略收益的网络联结形式。SeanB.OHagan&MilfordB.Green(2004)提出连锁董事有利于企业间知识传递。他们考察了19761996年间加拿大和美国连锁董事企业网络间知识传递效应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企业间知识传递效应取决于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成熟度:即在美国相对成熟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拥有大量的、有条件的企业来进行彼此间知识传递;而加拿大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成熟度较低,不利于企业间知识传递。,3、国内外研究综述,3.6、企业连锁董事成因以连锁董事相关理论为基础,国外学者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连锁董事个人、空间因素等方面对企业连锁董事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建立连锁董事的可能性会越大,并以此获取资源并克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依据阶层控制论,董事个人倾向于在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董事会任职并由此形成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国外学者们多使用社会统计方法对企业连锁董事与盈利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其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如Pennings(1980)、Burt(1983)研究发现企业连锁董事与盈利能力之间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arrington(1981)研究结果却显示二者之间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ligstein&Brantley(1992)对美国大型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负相关11。同时有些学者研究发现,盈利能力越差的企业,其建立连锁董事的可能性越大,并试图藉此改善其经营状况(Boeker&Goodstein,1991);Bunting(1976)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呈曲线相关,即在一定形状的曲线区间内,在某一点之前,企业的盈利能力会随着连锁董事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在超过该点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则开始随着连锁董事数量的增加而下降;Chin-HuatOngetal(2003)考察了新加坡295家上市公司连锁董事构成,旨在揭示公司绩效等变量是否会对连锁董事产生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税前利润等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均与连锁董事数量显著正相关。,3、国内外研究综述,金融控制论认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差,对金融资本的依赖性越强,它与金融机构和其它企业建立连锁董事的可能性越大。Dooley(1969)最早研究金融依赖和与金融机构建立连锁董事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美国1965年前200家非金融机构和前50家金融机构之间连锁董事属性和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考察,他发现偿付能力越差的企业,更倾向于与银行建立连锁董事关系;与Dooley的研究结论相似,Pfeffer(1972)以80家随机抽取的企业为样本,将连锁董事看作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工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负债比率较高的企业,外部董事的比率相对较高,与其它企业建立连锁董事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在Dooley研究基础上,Allen(1974)以“连锁董事不但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协调”为研究基点提出相关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连锁董事数量和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二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和企业的负债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同时与非金融机构相比,金融机构连锁董事数量较多。由于这些研究选用截面数据,使用社会统计中相关分析方法对企业偿债能力与连锁董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PalmerFriedland&Singh(1986)认为这陷入了所谓的“初始逻辑”错误,即这些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某一特定时点的连锁董事数量是由该时点企业某些特定因素所决定,而不是依据连锁董事决策做出时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针对这一不足,Mizruchi&Stearns(1988)选取美国22家大型工业类企业19561983年的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考察了影响企业与金融机构间建立连锁董事关系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偿付能力下降、利润率下降、利息率下降所引发对资本需求增加的企业都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连锁董事关系相关。,3、国内外研究综述,3.7、连锁董事个人因素阶层领导理论认为,连锁董事建立与否,更大程度上是连锁董事个人理性决策的结果。因此,很多研究从董事、CEO个人的角度出发,对连锁董事展开探讨。Hee-JungYeoetal(2003)使用logit回归模型考察了法国企业CEO互惠连锁董事的成因,结果发现大公司的CEO拥有更多的互惠连锁董事数量;PhillipH.Phanetal(2003)使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检验了董事的个人特性对连锁董事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外部董事比例与企业连锁董事数量显著正相关;EliezerM.Fich(2005)使用Probit回归模型对1991年美国连锁董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CEO互惠连锁董事对CEO个人更有利,进而得出企业间连锁董事更大程度上是董事个人决策的结果,因此为阶层领导理论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实证支持。,3、国内外研究综述,3.8、空间因素连锁董事作为企业间社会网络关系的主要形式,具有空间特性,并受空间因素的影响。Green(1980)首先考察了连锁董事的空间性,结果发现美国制造业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中,区域内连锁占主导地位;随后,Green(1983)进一步考察了空间距离对连锁董事的影响作用,发现位于美国、加拿大不同城市的企业间连锁董事数量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colnetal(1992)对日本企业间连锁董事进行考察后发现,企业更倾向于与那些总部位于同一区域的企业间建立连锁董事关系。以上研究结果均说明连锁董事的建立受到企业间空间距离的影响;CliffordKonoetal(1998)则将连锁董事划分为本地连锁与非本地连锁,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发现,如果将二者并入同一样本中,则公司总部所在地有无上层人士俱乐部对公司连锁董事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如果将样本划分为本地连锁与非本地连锁,结果显示公司总部所在地如果有上层人士俱乐部,则企业更有可能建立本地连锁,而公司总部所在地如果没有此类俱乐部,则企业建立本地连锁的可能性很小。这个研究的发现为连锁董事的社会阶层理论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证实了连锁董事受制于空间因素这一假说。,3、国内外研究综述,3.9、企业连锁董事的效果与连锁董事存在的理论基础相对应,各种理论研究连锁董事对董事个人、连锁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异: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连锁董事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应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同时也利于组织间相互模仿与学习;金融控制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相同,只是更强调资金的重要性,因此其对企业的影响作用应当与资源依赖理论类似;互惠理论强调连锁董事是建立在双方理性决策的基础上,并给连锁双方带来对等收益;管理控制理论认为董事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连锁董事对企业的影响甚微;阶层领导理论认为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络关系的建立更多是出于连锁董事个人的考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与巩固管理阶层的利益,所以连锁董事应该为管理阶层个人带来收益。基于此,国内外学者从连锁董事对企业绩效、对企业行为、对连锁董事个人的影响出发,对连锁董事的效果展开实证研究。,4、我的研究,4.1、项目支持(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8年项目:我国转型时期企业连锁懂事形成机理及其绩效研究(批准号为70872088,金额21.0万),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年项目:我国企业间连锁懂事网络成因与绩效研究(批准号为200806980052,金额6.0万),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年招标项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批准号为20100201110064,金额为6.0万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4、我的研究,4.2、与合作者已发表的学术成果(1)郭仕倜、仲伟周:“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功能及其本质”,求索,2007年第12期;(1)段海艳、仲伟周:“企业连锁董事的形成机理及其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4期;(3)段海艳、仲伟周:“CEO人力资本特性、企业特性与企业间网络关系对CEO薪酬影响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8年第4期;(4)仲伟周、段海艳:“基于董事个体态度和行为的董事会效率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5)段海艳、仲伟周:“企业连锁董事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7期;(6)段海艳、仲伟周:“企业连锁董事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8期;(7)段海艳、仲伟周:“网络视角下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内成因分析”,会计研究,2008年第11期;(8)SURuxin、ZHONGWeizhou:“AnEmpiricalStudyofCSRinListCompanies:ACorporateCommunicationPerspective”,Proceedingsofthe5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fCorporateGovernance,inEditorsJosephKamHuang,ZHAORuiwei,M&DForum,NSW,Australia,Nov2009,ISTP检索(检索号:BPO33);(9)胡莹、仲伟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个体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4、我的研究,(10)SURuixin,ZHONGWeizhou:“CRSandCorporateEfficiencyinChina”,Proceedingsofthe6thEuro-AsiaConferenceonEnvironmentandCRS,WissenschaftlicherVerlagBerlin,March2010,ISTP检索(检索号:BPW46);(11)金帆、仲伟周:“基于人力资本新兴产权特征的出资机制研究”,人文杂志,2010年第4期;(12)苏蕊芯、仲伟周、李伟:“企业传播、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关联性研究综述”,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13)SURuxin、ZHONGWeizhou、LIUShangxin:“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porateEfficiencyandCSR”,Proceedingsofthe2010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ManagementScience(ICAMS2010),Vol1:37-42,July2009,IEEE,Piscataway,NJ,USA,EI检索(检索号:11498356);(14)苏蕊芯、仲伟周:“基于企业传播视角的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0第5期;(15)苏蕊芯、仲伟周:“履责动机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观由“富士康连跳”现象引发的思考”,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16)苏蕊芯、仲伟周、刘尚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关联性研究-以深市上市公司为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第11期;(17)苏蕊芯、仲伟周:“基于企业性质的社会责任履责动机差异及政策含义”,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已录用,即将发表;(18)苏蕊芯、仲伟周:“终极产权性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10年已录用,即将发表;,4、我的研究,4.3、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在对连锁董事现有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的成因以及对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行为、董事个人的影响,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归纳连锁董事现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给出初期规范发展的制度安排及政策建议。(1)企业连锁董事的相关理论及其理论基础研究。(2)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现状研究。(3)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成因研究。(4)基于企业组织层面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效果研究。(5)基于董事个人层面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效果研究。(6)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对企业绩效、CEO薪酬产生直接影响。(7)结合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成因分析以及效果研究。,4、我的研究,4.4、研究数据我们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基于网络视角,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网络的现状、成因以及效果进行探索性研究,而上海、广东两地的经济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的整体运行状况,因此选择上海、广东两地企业为样本进行连锁董事分析,可以提供整个中国连锁董事现实情况的概览;另外,上海、广东两地不同性质的企业很多,研究中选取这两地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负有法定的信息公开、披露义务。上市公司每年都须定期其经营业绩,股本构成状况,董事会和高管人员的构成、薪酬、任职状况,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其他重大经营事项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较为完整的有关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以及经营绩效等相关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相对而言,非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获取成本较大;同时上市公司数据具有较强的公信力。由于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以及信息披露不仅要受到股东的监督,而且还要受到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广泛监督,其数据更具可信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选取2006年12月31日上海、广东两地31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连锁董事网络的现状、成因以及效果分析。研究中所需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及金融界网站(,4、我的研究,4.5、数据处理通过数据库及金融界网,收集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上海、广东两地区314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董事会人员构成以及其它公司治理信息。研究过程中,使用MATLAB7.0.1通过编制相应的程序进行数据的初步加工整理,使用UCINET6.0软件进行企业连锁董事的社会网络分析,最后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连锁董事成因、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通过个体成员同时在多家企业董事会任职而形成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所以为了确保所构建的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准确性,我们特意对董事个体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任职以及个人简历等相关信息进行交叉检验,以有效解决由于“同名不同人”而引起的相关问题。如刘军在深南玻、S茂实华、深高速三家企业董事会任职,但是通过对年龄、个人简历等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后可发现,同时在深南玻与深高速任职董事的刘军和在S茂实华任职董事的并不是同一个人,那么深南玻、深高速由于拥有共同董事刘军而形成企业间连锁董事关系,而与S茂实华没有连锁董事关系。,4、我的研究,4.6、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分析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成因及效果。(2)文献研究。在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与归纳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结合中国具体的制度背景,延伸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3)实证研究。从不同渠道收集、整理所需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及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揭示研究资料中所包含的深层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4)个案研究方法。在主要使用二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深入调研以获取部分一手数据,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加强本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5)比较研究法。通过将中国企业连锁董事的特征、成因、效果的研究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基于西方实践构建的连锁董事相关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对其加以发展和完善。,4、我的研究,4.7、主要研究结果及其进展第一,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有个体中心网络和整体网络之分,个体中心网络层次的研究,仅以企业个体为中心分析在某一时点的直接与其相连的网络构成,没有考虑到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整体的宏观特征,而整体网络层次的研究则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是测量网络整体结构特征的最重要途径。基于此,论文在对中国上海、广东两地上市公司全部董事构成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上海、广东两地剔除那些因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同时只担任独立董事而引起的企业间联系后所形成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上海地区,广东地区各自对应全部董事构成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以及剔除那些因在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同时只担任独立董事而引起的企业间联系后所形成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总计六个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居中中心性指标从个体层面对这六个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成员的结构位置属性进行统计描述,同时使用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势、居中中心势、接近中心势、平均距离、聚类系数、核心边缘等指标从整体层面对这六个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从多角度揭示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特征的同时,为中国转型时期企业连锁董事的成因分析挖掘出更多、更有意义的解释变量。,4、我的研究,第二,对以西方社会实践为背景而构建的连锁董事两大核心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阶层领导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背景提出连锁董事关系网络成因方面的相关假说,并以上海、广东两地314家企业全部董事构成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为样本,以绝对度中心性、相对度中心性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不管被解释变量是度中心性还是居中中心性,对其起决定作用的企业性质、行业等因素,究其根源,还是获取稀缺资源的相对优势大小决定了不同企业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的地位、权力、对网络资源的控制力以及对其它企业的影响力,所以不管是从度中心性层面还是居中中心性层面,资源依赖理论都是适用的。同时,基于阶层领导理论提出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等对网络个体成员的度中心性和居中中心性均有显著影响,说明阶层领导理论对中国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现状也具解释力。由于连锁董事关系网络的建立是企业组织与董事个人双重决策的结果,通过建立连锁董事关系,可以给企业带来各种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可以给连锁董事个人带来声誉、增加的财务报酬以及良好的职业前景。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董事个人,都有建立连锁董事关系的动机。,4、我的研究,第三,我们就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对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提出相关假说,并以度中心性、居中中心性、核心边缘这三个中心性指标,地域趋同性、行业趋同性这两个趋同性指标,总计五个网络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企业因素,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等董事会因素为控制变量,重点探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因素对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中,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提出的度中心性、居中中心性、核心边缘等从不同层面测度的网络成员中心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地域趋同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业趋同性对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地域趋同性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为资源依赖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支持。基于阶层领导理论提出的“企业绩效与其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中的中心性负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次,在连锁董事关系网络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中,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提出的连锁董事关系网络个体成员中心性、地域趋同性、行业趋同性对企业债务融资能力、融资结构财务弹性作用的相关假说中,连锁董事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