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点.doc_第1页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点.doc_第2页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点.doc_第3页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点.doc_第4页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重点对洞庭湖水文化建设的思考坚持建设平安洞庭、生态洞庭、民生洞庭、和谐洞庭,这无疑是洞庭湖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最佳决策。不过,工程建设固然是其大头,文化建设也不可忽视。重视文化建设,是洞庭湖治理、开发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开创未来的需要。从明末清初以来,即长江北岸诸口被塞、洞庭湖水患日趋严重后,人们便在利用洞庭湖的同时,开始了持续不懈的治理工作。其间,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都是今人乃至后人综合治理与开发洞庭湖的借鉴。比如,如何处理人和水、江和湖的关系,开创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的乾隆皇帝,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八年,先后三次颁旨,严令禁止滥围湖泊。以地方官吏中的湖南巡抚言,如康熙年间的贺熙龄,乾隆年间的蒋溥、杨锡绂、陈宏谋,嘉庆年间的祖之望、马慧裕,道光年间的康绍镛,同治年间诨世临,都以治理洞庭、利用洞庭为己任,就洞庭湖的“垦”与“禁”向朝廷写出了一道道奏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至于专家学者、湖区群众的论述、议论,更可谓是汗牛充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争论甚大,可列举者有退田还湖、蓄洪垦殖、塞口还江、四口建闸、人工改道、开河泄洪、南北分流、裁弯取直、引洪放淤、挖湖抬田、湖垸互换、平垸行洪,等等。又如,要保护湖区鸟类,明末周廷用、王启茂在他们写的君山诗中便郑重提出来了。还如,1931年、1933年、1948年、1954年、1998年、1999年,湖区同遭特大洪水,因为湖体和洪道的演变,水位有高低之差、灾情有大小之别;因为社会制度和国力的不同,抗灾的投入有多少之区,人们蒙受的灾祸有轻重之分。凡此种种,不能不发人深省。重视文化建设,也是由洞庭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综观洞庭湖,具有八大特点:第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据专家学者考证,君山龙口裸露的大片岩石表明洞庭凹陷的形成大约有了18亿年。第二,洞庭湖尽管已经严重萎缩,但仍是全国最大湖泊之一。第三,洞庭湖是个保国安民湖,长江有它才有安全阀。就其调节洪水的作用言,全国少有湖泊能在它面前称雄比强。第四,洞庭湖得天独厚,物种丰富,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其湿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鸟类栖息地,临湘聂市是我国“茶马古道”、“晋商万里茶路”的南方起点。第五,洞庭湖是近代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湖泊。长江的藕池口形成后,只有40年,洞庭湖在心腹之地,即当年华容、肺、沅江三县毗邻地区就淤积出了一个拥有1235平方公里的南县,许多江河、湖泊、山峦从地球上消失了,许多湖洲、田园、庐舍从往昔的泽国里拔地而起了,“八百里洞庭”面目全非了。第六,洪涝灾害之多之大,不仅是全国之最,而且为世界之最。这在全国知名水利专家聂芳容湖南水旱灾害的思考一书中已有披露。第七,关连着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在历史上长期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南朝宋齐梁陈的相互角逐,唐宋元明清改朝换代的的争战,以及宋代的钟相、杨幺起义,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湘军的争夺战、南北军阀混战、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四次湘北会战,都在此地打过大仗恶仗。第八,洞庭湖区传承有许多古老而趣味横生的风俗习惯。如龙舟竞渡一习,始于先秦,盛于隋唐,今日已经风靡世界。这些特点,在各自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积淀了一定的与水相关联的地域文化,如地质文化、地名文化、物种文化、灾害文化、水战文化、民俗文化,等等。重视文化建设,还是由于洞庭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民国年间问世的洞庭湖环行记有言:“洞庭湖太伟大了,它的伟大处,不仅是中国的锦绣田园,不仅是中国一个稀有的大谷仓。还有值得人们歌颂的,洞庭湖是文学的源泉,是伟大而美丽的神话之家,是楚辞及其所衍化的南方文学的诞生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从屈原、贾谊、司马迁到张说、孟浩然、李白、杜甫、自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再如范仲淹、欧阳修、张孝祥、陈与义、黄庭坚、欧阳玄、马致远、白朴,又如董其昌、祝枝山、李东阳,以及近现代的陶澍、魏源、丘逢甲、老舍、郭沫若、田汉、沈从文,都曾到过洞庭湖,并因“得江山之助”而留有千古名篇,留有文坛佳话;从明清以来,洞庭湖区这方沃土告繁衍的文化名人灿若星晨,为中外瞩目者即有左宗棠、郭嵩焘、吴敏树、吴獬、八指头佗、丁玲、周立波、康濯、杨沫等。完全可以说:洞庭湖的文学名篇,其数量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作者之众,这对全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洞庭湖孕育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成就了洞庭湖。据史书记载,我国先秦以前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积方,并无洞庭之名,是我国第一位文化名人写下了楚辞才开册史之先,让洞庭湖有了名字。唐代是洞庭湖声蜚遐迩的时代,这要感谢大批唐诗对它的咏唱。宋元时期的宋词和元代杂剧柳毅传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又给洞庭湖增添了情爱和神奇的光环。发源于此的湖湘文化,也是因有洞庭湖的润育和影响,才具有纯朴透明的水的性格、清新活泼的水的灵性、刚柔相济的水的气质。总之,洞庭湖堪称历史文物之源,拥有许多不可多得、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我们应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重视洞庭湖的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在旅游事业日益发展、友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洞庭湖还是做好接待、导游、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位中央领导同到荆江七弓岭视察后,问:“这里为什么叫七弓岭?”我们岳阳水利部门一位陪同前往做讲解工作的领导同志着急了,开始哑口无言,继而只好撒谎说:“长江从湖北藕池口到这里有七个象弓一样的大弯,故名。”照他这么说,南县有个八百弓镇,华容、岳阳县也有多处叫几十弓、几百弓、千余弓的地名,岂不是藕池口到这些一马平川的陆地上村镇也有几十、几百、上千个弯?其实,弓者,清末民初湖区的一种量具也!每弓量地约1丈2尺至1丈5尺。所谓七弓岭,系指初成的弯端很小,只有八九丈宽。这位同志如果对历史文化有所涉猎,比较熟悉湖区的“弓”字地名的由来,便不会闹出这“犯下欺君之罪”的笑话了。要将洞庭湖的水文化纳入建设平安洞庭、生态洞庭、民生洞庭、和谐洞庭的伟大战略之中,保护、利用、建设好洞庭湖区的水文化,以笔者一孔之见,近期要着力做好如下几件事:一、办好洞庭湖博物馆大约是2005年,笔者曾以“人民来信”的方式上书当时的省长周伯华,建议省里在岳阳建造洞庭湖博物馆。据报载,前些年此馆已落户岳阳。然而,此馆工程建设进展如何,准备设些什么分管,一直不见消息。但愿这是鄙大孤陋寡闻,而非此馆建设滞后。这里就分馆的设置,说点“胡思乱想”。分馆的设立可否作如下考虑:(1)设个洞庭湖地质馆,展示君山龙口、华容墨山等地裸露的古老的岩石,展示近年汨罗彭某、临湘冯某分别在汨罗江下游、桃林河下游发现的阴沉木,以反映洞庭湖的初成和生态环境的演变。(2)设个洞庭湖物种博物馆,主要展示鸟类、鱼类、湖蒿和湖茶(龙窖、君山贡茶、聂市砖茶)的标本或样品,反映洞庭湖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3)设个洞庭湖神话馆,利用现代音像、雕塑技术,模拟出黄帝张乐洞庭、后弈斩巴蛇、大禹治水、二妃殉夫湘江、柳毅传书、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等传说,反映洞庭湖是中国的神话之家。(4)设个洞庭湖文学名作馆,展示屈原、贾谊、司马迁、阴坚、张说、李白、贾至、杜甫、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张孝祥、黄庭坚、徐宝君妻、白朴、马致远等文化名人,在游历、寓居洞庭湖时写下的楚辞、汉赋、传记、唐诗、宋词、元曲、元代杂剧,反映洞庭湖是中国纯文学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5)设立洞庭湖近代变迁馆,运用文字、图表、实物等多种手段,反映洞庭湖自藕池缺口以来一百多年间的大嬗变、大萎缩,反映人们自强不息、顽强拼博整治长江,整治洞庭的壮举、业绩。(6)设立洞庭湖区民俗馆,着重展示有关龙舟竞渡和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此外,还可办个湖湘餐馆,专门举办和研究洞庭湖区传统的风味小吃、特色菜;办个湖湘会馆,专门接纳有关长江、洞庭湖的学术会议、艺术展览、旅游团队、文艺演出。二、保护和修缮好岳州救生局俗语云:“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洞庭八百里,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更大”、“船儿水上飘,生命无法保。时时畏风暴,处处怕暗礁”。昔日八百里洞庭,在滑气象预测和现代船舶的时代,帆船遭遇风险、湖上船翻人亡的事经常发生,几乎是无日不有、一日数起。“洞庭之险,闻于天下。”面对此种情况,大泽之上救生、义渡等善举也就应运而生了,有民间自发产生的,也有官方举办的;有行善于某一水域的,也有关涉全湖的。位于岳阳城区油榨岭的岳州救生局,就是洞庭湖区成立时间最早的、面向全湖的、隶于岳州府抚民通判的官办救生慈善机构。它发端于清雍正年间,兴旺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民国年间,除日军入侵而有七年远迁益阳桃江外,其余年月也不曾停顿。至1949年,尚有收租筹集活动经费的水田190余石、城区房屋7栋,年收租谷五六百担,年收房租两千余元(光洋);有省款息金、津贴八千元(光洋);有救生洪船八只,有划船、义渡船只二三十只;每年所拯救者约二千余人。现在,时移势迁,今日洞庭湖非洪水到来已没有“八百里”的阔大水面了,狂风暴雨有气象部门及早作出准确预报,政府机关设立了海事局,船泊也已进行更新换代,在北门渡口还架起了现代化的洞庭大桥。但当年的“岳州救生局”仍然大有保存价值:(1)它是昔曰洞庭湖浩瀚无际、事故频仍的见证;(2)据专家学者称,它是全国仅存的旧时水上救生机构;(3)它是研究洞庭演变、洞庭民俗、洞庭交通、洞庭文物的历史文化。古人尚且让它传承下来了,我们能让它毁于一旦吗?以笔者看,我们应当结合建设岳阳楼沿湖风光带,将“岳州救生局”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好、修葺好。现存的“岳州救生局”老屋,大约是清光绪元年的遗物,但后来有所拆改。可否考虑:参照岳州知府张德容于清光绪元年所编写的岳州救生局志上的岳州救生官局图进行复原,让它重现旧时风彩;将清岳州救生局志从外地复印回岳,在整修后的岳州救生局内展出,广为宣传。三、保护好君山、磊石山、青山和采桑湖湿地的原生态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一是全国性的古老神话多;二是唐诗宋词的名篇多;三是历代享有盛名,来此观光旅游的名人多;四是面积不大而物种丰富,特别是稀有、濒危物种多;五是至今尚在水面之中或处于水域的时间长;六是风光秀丽,在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一言以蔽之,无论文化价值、旅游价值都很高。从维护洞庭湖的文化内涵和确保其永续利用看,这是治理、建设洞庭湖的重要课题,值得关心洞庭湖的人们,尤其是国士、水利、农业、林业、文化、环保、旅游等部门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当务之急有四:第一,除恢复必要的文物古迹外,要断然停止其土木建筑,以维护原貌,特别是不能以损害这里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作代价去搞所谓“招商引资”、“形象工程”;第二,要控制洞庭湖全湖的萎缩,控制泥沙向这些地方堆积,以使这些地方长期留在水面之中或一年之中有较长的时间是水域;第三,要采取措施控制这些地方常住人口的总量,避免因人口的增长而影响这些地方自然生态的维护;第四,要加强法制宣传,运用法律手段,坚决制止其乱采乱挖、乱捕乱猎,确保其稀有、濒危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四、要有选择地整理洞庭湖的文化遗产我们岳阳人以及来岳阳当官作宦的人,历来具有关注洞庭湖、重视文化积累的优良传统。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后给范仲淹写的求记书,就表明他在岳阳官宦中,是最早关注岳阳楼文化的人,也是最早关注洞庭湖文化的人。据考证:他在这求记书中引用了唐人的咏湖诗,向范仲淹极为形象逼真地讲述清楚了洞庭湖浩大无边、波诡云谲的景象;派人给范仲淹送去求记书时,同时送有洞庭晚秋图。北宋末、南宋初,监岳州酒税的范致明撰成岳阳风土记,以详实可信的史料记述了岳际、记述了洞庭湖,被四库全书提要称为风土书中的“佳本”。早在元代,君山高僧智永禅师就给洞庭湖编撰了天镜集,但在清初已经失传,而元末朝翰林侍讲学士欧阳玄写的一篇序言著录并称赞了此集;该集以“天镜”比喻洞庭湖也真是维妙维肖啊!明代后期,当长江北岸诸口尽塞,江流被迫南逼,洞庭湖开始险象繁生时,华容陈士元就写下华容水利议,对洞庭湖水患作了警钟似的呈述。其时,岳阳县籍人、广西柳州知府胥文相辞官回乡后,编成了洞庭湖君山诗集,至今有刻本传世,只是鲜为人知而已。从清朝霞隆至清道光的七十年间,綦世基、万图南、万年淳等三个华容县人,前后相继,坚持不懈,编成洞庭湖志,记述了全盛时期的洞庭湖。清咸丰年间藕池缺口、洞庭湖被泥沙剧烈淤积,君山区许市人、四川知府黄海仪约在清同治年间便写出荆江洞庭利害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长江的治理要南北两利、保护洞庭,为清光绪湖南通志、民国行水金鉴所收录。同一时期,任过十年岳州救生局局长的岳阳县人任鹗,以其亲见亲闻写下了可称为“洞庭哀歌”的专著行舟要览、洞庭上下石矶图说,记述了洞庭湖在晚清之时的淤塞、萎缩,是研究洞庭湖近代变迁的少有的史册。前述著作,除清道光洞庭湖志己在前些年由笔者点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