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生命成长的过程 从我的兄弟到风筝 鲁迅是一位文章大家,大概因此,经常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文章应该怎么写,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回答,题目却是“ 不应该那么写 ” ,介绍了一位苏联文学评论家的主张:“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家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 你看 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 鲁迅说 “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 ” ,那么,他是充分肯定了这样的学习写作的方法了。(且介亭杂文二集)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朱正先生在鲁迅的启发下,写了一本跟鲁迅学改文章(岳麓书社 XX 年版),将鲁迅的原稿与改定稿一一对照,从而显示鲁迅是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其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是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老师和同学在学习这两篇课文时,不妨看看朱正先生这本书,琢磨琢磨鲁迅何以如此这般修改,这对我们加深对鲁迅写作用心的理解和学习写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鲁迅提到的 “ 作家的未定稿 ”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 有2 / 13 时作家对同一个写作素材、同一个题材,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两度,甚至几度重写,形成多个文本。将这些从同一素材生发出来的不同文本对照起来读,是很有趣味的,而且也可以学得写文章的方法。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汪曾祺,在上世纪 40年代写了异秉职业两篇小说,到 80 年代,由于这两个文本均已散失,他又以同名、同题材重写了一遍。研究者后来找到了 40 年代的文本,就将这两种文本对照起来读,读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王枫异秉职业两种文本的对读)鲁迅也有过这样的两次写作。 1919 年鲁迅在国民公报 “ 新文艺栏 ” 连续发 表了七篇自言自语,其中有三篇在他 1925、 1926 年间写野草和朝花夕拾时,又重写了一遍。这就有了三篇可对读的文本:自言自语里的火的冰与野草里的死火,自言自语里的我的父亲与朝花夕拾里的父亲的病,自言自语里的我的兄弟与野草里的风筝。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对读的方法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我的兄弟一文不长,照录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 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3 / 13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 “ 哥哥 ” 。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 “ 哥哥 ” 。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我们现在就来对照阅读。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写作时间和文章题目:作者在 1919年写了我的兄弟,为什么时隔六年,到 1925 年又写风筝?不过是童年的一段生活,这样一直念念不忘,一写再写,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写同一件事,为什么要把题目由“ 我的兄弟 ” 改为 “ 风筝 ” ?这大概是我们一开始阅读就要提出的问题。但我们不要急于求答案,还是先细读文本,最后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我的兄弟共分九段,风筝则有十二段。我们就4 / 13 分 段来对比阅读。 一、 “ 回忆的套子 ” 的设置 我的兄弟第一段第一句就直接进入回忆: “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 ” 而在风筝里,第三段才有类似的叙述:“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 也就是说,风筝在进入故事的叙述之前,还有两段描写,而且我们注意到,写的是作者写文章时的外在景物和内在的 “ 惊异和悲哀 ” 的心情。我的兄弟在文章结尾写到请求兄弟原谅就煞住了,而风筝又多出一段:回到开头所写的自己的心情上,还是 “ 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 。如果说,我的兄弟是一篇单纯的客观叙述,那么风筝却外加了一个 “ 套子 ” ,将全篇的回忆笼罩在 “ 我 ” 回忆时的主观心境里,以 “ 悲哀 ” 始,又以 “ 悲哀 ” 终。这样一个 “ 回忆的套子 ” 的精心设置,是风筝一文的最大特点,作者的写作旨意正蕴涵其中。这是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是应该紧紧把握住的。 但我们还是不能立刻进入 “ 套子 ” 的细读与分析:其含义只有读完了正文,才能理解。 二、变叙述为描写 正文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 “ 我 ” 和 “ 兄弟 ” 冲突的由来:我的兄弟的第一、二段,风筝的第三段。 我的兄弟第一段只有短短的两个叙述句: “ 我是不5 / 13 喜欢放风筝的,我 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 尽管直截了当地点明了 “ 我 ” 和 “ 兄弟 ” 的冲突的由来,但是却过于简单了: “ 我 ” 为什么 “ 不喜欢 ” ,怎样 “ 不喜欢 ” , “ 兄弟 ” 为什么 “ 喜欢 ” ,怎样 “ 喜欢 ” ,都省略了。这恰恰是风筝要大做文章之处。风筝里不仅有 “ 我 ” 的心理分析与描写: “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 ,而 “ 嫌恶 ” 放风筝(注意:这是为下文埋伏笔);而且有 “ 兄弟 ” 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为风筝的起落,忽而 “ 出神 ” ,忽而 “ 惊呼 ” ,忽而 “ 跳跃 ” ;还特意强调了 “ 兄弟 ” 的年龄( “ 大概十岁内外 ” ),描写他的外貌: “ 多病,瘦得不堪 ” 。这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于是,我们又知道了风筝与我的兄弟相比,在写作上的变化:变叙述为描写,变简陋直书为精心经营文字,周密安排文章布局。 不过风筝也有删削,比如我的兄弟第二段谈到“ 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 ,这层意思在风筝里却没有说及,大概是为了集中笔墨谈兄弟之间的冲突,就不提父亲了。 (二) “ 我 ” 和 “ 兄弟 ” 的冲突:我的兄弟三、四、五段,风筝第四段。 依然是变简单的叙述为具体、丰富的描写。比如在我的兄弟里,只是这么一句: “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 ” ,到风筝里就发展成为一个过程描写:6 / 13 先是 “ 我忽然想起 ” 多日不见小兄弟;然后,记起了 “ 曾看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 ;这才 “ 恍然大悟 ” 似的赶到那间 “ 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 。有了这样一番曲折,就为下文 “ 我 ” 的不满的大爆发,以及粗暴的行为,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紧接着的冲突,在我的兄弟里也是三言两语就交代完了: “ 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但在风筝里,却演化成了充满戏剧性的紧张的场景描写:先是小兄弟的 “ 惊惶 ” , “ 失了色 ” ,以至 “ 瑟缩 ” ;接着是我在 “ 破获秘密的满足 ” 和 “ 愤怒 ” 中的一系列动作:“ 折断 ”“ 掷 ” 与 “ 踏扁 ” 注意:这里的用词比我的兄弟里的 “ 踏碎 ”“ 拆 ”“ 撕 ” 都要重得多狠得多,使人感到被折断与踏扁的,不只是风筝,更是小兄弟的心。 或许更要注意的,是 “ 我 ” 在踏扁了风筝以后的心理描写,这恰恰是我的兄弟里所省略不写的: “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 这里的 “ 长幼 ” 与 “ 力气 ” ,正是和上文的 “ 十岁内外 ” 与 “ 瘦得不堪 ” 相呼应的。值得注意的,还有突然出现的 “ 敌 ” 与 “ 胜利 ” 这样的描写战争的词语,这就暗示了这场冲突的 “ 战争 ” 实质:这是典型的长者对幼者 的压迫、强者对弱者的欺凌:下文提出的 “ 虐杀 ” 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了。 还有 “ 兄弟 ” 的反应。我的兄弟是这样写的: “ 我7 / 13 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 ” 风筝则写道: “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 由 “ 哭 ”“ 悄然 ” 到 “ 绝望 ” ,分量显然重了许多,这说明:兄弟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或许是更为严重的。这也为下文提出 “ 精神的虐杀 ” 的概念作了铺垫。 问题更在于 “ 我 ” 的反应。我的兄弟写得也很简单:“ 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就不知道了。 ” 风筝在写了 “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 ” 以后,又加了一句: “ 也没有留心 ” ,因为在 “ 我 ” 的心目中,小兄弟 “ 以后怎样 ” ,他的感情有没有受到伤害,是没必要 “ 留心 ” 的。 这样,从我的兄弟到风筝,鲁迅的描写不但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而且还加强了力度,这场兄弟之间冲突的内在的严重性就逐渐突显出来。这就孕育着下文感情的爆发,我们读者的阅读心理也随之沉重起来。 (三)成年后的反思和补救:我的兄弟六、七、八、九段,风筝五、六、七、八、十、十一段。这一部分的篇幅和分量,在我的兄弟里和前面两部分差不多,而风筝却篇幅更大,分量也更重。可以看出,这成年后的反思和补救才是风筝描写的重点。 先是反思。我的兄弟也说得很简单: “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 ” ,仅仅是 “ 错 ” , “ 错 ” 在哪里,没有交代。但风筝却说自己轮到了 “ 惩罚 ” ,那就不只是 “ 错 ” 而可8 / 13 能有 “ 罪 ” 。而且也十分严肃地说出了其中的缘由: “ 我 ”接受了西方新的现代儿童观, “ 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 具是儿童的天使 ” ,在这样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映照下,原先 “ 我 ” 所坚持的 “ 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 ”的观念,就显得陈旧而荒谬,不攻而自破了。这样,觉悟的“ 我 ” ,再反观 “ 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 ” 的 “ 这一幕 ” ,前文所写的对风筝,更是对小兄弟心灵的 “ 折断 ”“ 掷 ”“ 踏扁 ” ,以及 “ 我 ” 的 “ 愤怒 ”“ 傲然 ” ,一下子都露出了狰狞面目, “ 我 ” 终于猛醒:这是 “ 精神的虐杀 ” !这一判断,是全文最浓重的一笔。这件事在我的兄弟里,仅仅是幼时兄弟之间的冲突,但在风筝的反省中,就成了一个 “ 精神的虐杀 ” 的事件。这有点出乎我们读者的 意料,因此特别具有震撼力,但由于作者在前文的具体描写中已经作了足够的铺垫,所以这又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这就是作者用笔的力量。由此引发的,是 “ 我 ” 的,其实也是 “ 我们 ” 读者的沉重之感: “ 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但又并不 “ 断绝 ” ,只是 “ 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 :一再地重复 “ 很重很重 ” ,这都是对人的心灵 “ 很重很重 ” 的 “ 惩罚 ” 。鲁迅对自己的解剖,是很锋利,也很残酷的。 于是又有了 “ 补过 ” 的努力。我的兄弟的叙述依然只有一句: “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 ” 到风筝里9 / 13 就有了更为细致也更有层次的过 程性描写。先是 “ 我和他一同放 ” : “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 童年游戏的时代已过,再也追不回,补不过来了,虽然 “ 嚷着,跑着,笑着 ” ,心却是痛着的。这令人心酸的一笔,是我的兄弟里所没有的。于是,又有了另外的补救,就是我的兄弟里写到的:当面表示 “ 抱歉 ” ,但风筝里却揭示了抱歉背后的心理:希望接受 “ 宽恕 ” 而获得心的 “ 宽松 ” 。但结果却是 “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 ,这也是我的兄弟写到了的,但却没有写到 “ 我 ” 的反应,而这正是风筝所要着力强调的: “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 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慌罢了。 ”“ 无宽恕之可言 ” ,这就意味着,童年时所犯下的 “ 精神虐杀 ” 的错误,以至罪过,不仅无法补救,而且无从宽恕的。 这又是浓重的一笔!鲁迅因此把他的反省、反思推到了极点,也把文章的沉重感推到了极点: “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注意:文章特地把这一句单独列一段,就是要突出它的分量。)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一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了:童年的这一段生活,鲁迅之所以一直念念不忘,六年之间连写两遍,就是因为它是一场 “ 精神的虐杀 ” 。鲁迅对任何精神的虐杀,都是不能容忍的,在他 看来,这是一种不可补救,也不能宽恕的罪过,即使是自己童年时无意犯下的罪过,也是不10 / 13 可原谅的,他要公开 “ 示众 ” ,既是自我警戒,也是警示世人。鲁迅在给两位初学写作者的信中,曾提到写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 开掘要深 ” 。(二心集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从我的兄弟到风筝,就是一次思想的深度开掘。 三、回到 “ 回忆的套子 ” 那么,他为什么要将文章的题目由 “ 我的兄弟 ” 改为“ 风筝 ” 呢? 我们一起来细读风筝第一、二段和最后一段。 这是两段景物描写:一是眼前的、现实的 “ 北京的冬季 ” ; 一是过去的、记忆中的 “ 故乡 ” 的 “ 春天 ” 。看起来这是相同的景物(天空中浮动的风筝),但色彩和感情完全不同:北京是阴暗压抑寂寞的: “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 ;而故乡却是明亮、多彩、热闹的:有 “ 淡墨色 ” 与 “ 嫩蓝色 ” 的风筝, “ 发芽 ”的杨柳的黄绿, “ 多吐蕾 ” 的山桃的嫣红。由此而产生了两个概念: “ 严冬的肃杀 ” 与 “ 春日的温和 ” 说是 “ 概念 ” ,就是说,这已经不只是自然季节给人的感觉,而是一种生存环境、人生境遇、生命状态、情感选择的象征。 这就有了鲁迅的 “ 惊异和悲哀 ” : “ 四面都还是严冬 的肃杀 ” ,但 “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注意: “ 在这天空中荡漾 ” 的,显然是第11 / 13 一段所写的 “ 浮动 ” 的 “ 风筝 ” 。因此, “ 风筝 ” 在这里就成了 “ 故乡 ” 和 “ 春天 ” 的一个象征。于是,我们就懂得了:鲁迅将 “ 我的兄弟 ” 改为 “ 风筝 ” ,是为了突出他对故乡记忆里存着的 “ 春日的温和 ” 的怀念,以及自己曾将这 “ 春日的温和 ” (风筝)、向往这春日温和的孩子(兄弟)的心,“ 折断 ”“ 踏扁 ” 的自省。 文章结尾又回到 “ 悲哀 ” 上来,但却有了一个出乎我们读者意料的情感的转折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应该说,这是鲁迅这篇文章中最难理解、最难把握的文字,中学生是很难懂的。因此,课堂上或许可以不讲,只是把问题提出来,留给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去逐渐理解。中学阶段,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每一处都弄懂的,只有 “ 有所不懂 ” 才能 “ 有所懂 ” 。 这里也只能作一点试解。在我看来,这段文字中两次出现的 “ 严冬 ” 是有两种不同的象征意义的。后一个 “ 严冬 ” ,是一个现实生活处境、生存状态的象征,所谓 “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突出的是生活的严酷,这是我们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 而前一个 “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 ,则是一个情感的选择、人生态度的选择问题,所谓 “ 肃杀的严冬 ” 是一种敢于正视现实生活的严峻,并在痛苦的反抗、挣扎中获12 / 13 得生命价值的冷峻的情感和人生态度;而 “ 春日的温和 ” 则是在回避 “ 严冬 ” ,沉湎于 “ 春日 ” 的幻想中以求得 “ 温和 ” 的人生。我曾经说过,人是有 “ 避重就轻 ” 的倾向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宁愿躲到 “ 春日的温和 ” 中而逃避 “ 肃杀的严冬 ” 的。但鲁迅的选择,却恰恰相反,他宁愿 “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井下瑞雷波探测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云服务在智慧教室建设中的应用与挑战
- 智能教育背景下大数据驱动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研究
- 2025届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学生个人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安全存储与处理
-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学习动力
-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教职工科技应用创新在商业领域的拓展
- 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五大要素
- 企业远程培训的智慧教室应用分享
- 2025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DB64∕T 2133-2025 骨干渠道安全巡护检查技术导则
- 建立并优化医院的药品管理体系
- 农村农资采购与供应长期合作协议
- 反假币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电压暂降治理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辽宁省2024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煤炭造价知识培训
- 2025届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肿瘤全程康复管理制度
- 2025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易错题测试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