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ppt_第1页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ppt_第2页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ppt_第3页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ppt_第4页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钟晨音,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物,一、社会学之父:孔德(AugusteComte)1、生平2、孔德社会学知识形成的两个阶段3、孔德的重要理念:(1)实证主义(2)社会有机体论,二、社会学的三位圣者:马克思(KarlMars,1818-1883)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韦伯(Maxweber,1864-1920),(一)马克思,1、提倡历史唯物论2、主张阶级斗争论3、经济是社会的下层结构4、经济体系应对社会阶级结构不平等负责5、疏离感是经济剥削的结果,(二)涂尔干,1、采用功能主义的观点看社会2、提供解说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3、主张社会大于个人的总和4、强调教育对共识形成的重要,(三)韦伯1、强调“理解”的原则2、重视专业的权威3、提出科层制与正式组织的特性公私分明层级管理档案管理专业分工,(三)教育社会学的前驱人物1、华德(LesterF.Ward,1841-1913)1883年出版了动态社会学2、杜威(JohnDewey,1859-195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与演进,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概况的描述:史密斯(W.R.Smith)-教育社会学概论华勒(W.Waller)-教学社会学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2、代表人物:帕深斯(Parsons,1902-1979)墨顿(Merton,1910-)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2、代表人物:杨格(F.M.D.Young)-知识与控制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贡献,第三节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一、创建期(1922-1949)1、社会学的引进1819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1903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1908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1922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二、停滞期(1949-1979)三、重建期(1979-)1、1979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2、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3、1981年1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4、1989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5、1989年4月,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课后阅读文献:,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杨昌勇: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杨昌勇: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的介绍研究及其文献的回顾,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吴康宁: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上、下),可在网络课程的文件夹中的“课后阅读”中下载。,课后小作业,杨昌勇在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中提到:“中国大陆教育学三十年的停滞沉沦,其原因除了外部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社会学的对立冲突及其人们对冲突的错误认识”,请您在阅读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的发展应该有其延续性,当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落后于世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时,作为一个研究教育的学子,你认为应如何科学的评价这段历史?展望未来,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中,您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字数请限制在1000字以内),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典范与派别,典范的含义教育社会学典范的变迁教育社会学各派典范的比较,第一节典范概述,何为典范(paradigm),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典范变迁,一、结构典范(一)内涵(二)结构典范的两大派别1、和谐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涂尔干(2)帕深思(Parsons)(3)墨顿(Merton),2、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马克思(2)达而道夫(RaffDaherndorf)(3)寇舍(LewisCoser),二、诠释典范,(一)诠释典范的内涵(二)诠释典范的流派1、符号互动论:杜威(JohnDewey),汤玛斯(Thomas),米德(Mead),布兰姆(Blumer)2、现象学胡塞尔(Hssel),舒茨(Schutz)3、民俗方法论葛分可(Garfinkel),第三节教育社会学典范的比较,一、结构典范与诠释典范的比较1、基本假设2、主要概念3、研究现象的范围4、独特的理论5、所要处理的问题6、论证的方法7、隐含的价值,二、和谐理论与冲突理论的比较1、基本假设2、主要概念3、研究现象的范围4、独特的理论5、所要处理的问题6、论证的方法7、隐含的价值,第四章学习社会的社会学分析,一、学习社会理念的源起与发展(一)学习社会理念的提出(60-70年代)1、哈钦斯(RMHutchins)一九六八年出版:TheLearningSociety一书,为探讨此一领域的经典之作。2、一九七二年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Learning,toBe-TheWorldofEducation,TodayandTomorrow的报告书,即俗称的法尔报告书(FaureReport)。,3、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TheCarnegieCommissiononHighereducation,1973):TowardaLearningsociety4、一九八三年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ANationatRisk:TheImperativeForEducationReform,(二)学习社会理念的发展(90年代-)1、欧盟(EuropeanUnion)于一九九五年所提出的:TeachingandLearning:TowardstheLearningSociety(1)鼓励获得新知(2)促进学校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3)促进社会的统合,照顾不利族群(4)精熟三种语言(5)兼重资本投资与人力训练投资,2、一九九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廿一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1)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2)学会做事(learningtodo)(3)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4)学会发展(learningtobe),二、学习社会意义与内涵,1、哈钦斯学习社会建基於尊重人性,透过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教育机会均等的途径,并动员所有的学习资源,使社会中的每一分子均能融入学习的时空中,以完成个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实现。,2、亚伯斯(Apps,1988)(1)它是一种实用的理念(2)一种学习态度:(3)一种统整的态度和统合各种不同社会的策略;(4)一种教育的隐喻,3、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UnitedKingdomEconomicandSocialResearchCouncil,ESRC,1994)曾给予学习社会作如下的界定(Tight,1996):学习社会是一个所有公民都获得高品质的普通教育、适当的职业训练和在工作上个人可以终身继续参与教育和训练的社会。学习社会,讲求平等,并将使每个人具有知识、理解和技巧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此外,学习社会中的个人,能够从事批判性对话和行动,以提升整个社区的生活品质,维护社会的统合和经济的成功。,4、德华(Edwards,1995):1.学习社会是一种教育的社会(educatedsociety)。2.学习社会是一个学习的市场(learningmarkets)。3.学习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网路(learningnetworks)。,小结:学习社会就个人而言,是指一个能充分提供个体在一生中任何时间均有学习机会的社会,使个人丰富生活知能,充分发展潜能,而达成自我实现;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中学习组织处处存在,以加强整体组织或社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三、学习社会舆终身教育四、学习社会与学习组织,五、学习社会产生的社会学分析,(一)人口结构的改变(二)社会的变迁(三)经济结构的改变(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附表)(五)资讯社会的来临(六)地球村的形成(七)个人生命计划型态的改变,六、学习社会的实现,(一)欧盟一九九五年的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1.促进新知的获得:(1)建立全欧知能认可体系(2)促进交流2.促进学校与企业界紧密结合3.促进社会统合4.精通了三种语言5.兼重资本投资及人力训练投资,(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报告书,1、促使每个人具备搜集、选择、安排、处理及运用资讯的能力,并不断地获得更新及运用知识2.有效的运用媒体进行学习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4.均等教育机会的提供5.学习国际语言,(三)台湾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一九九八年定为终身学习年,并发表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在该书中提出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具体途径共有十四项:1.建立回流教育制度:(1)各级学校扩充教育机会给非传统学生(2)各级学校改变招生策略及调整学生结构(3)建立学分累积与转移制度(4)工作场所要提供给员工进修的教育假,2.开辟弹性多元入学管道:(1)扩大推荐甄选入学管道(2)规划预修甄试入学管道(3)开放进修及推广教育学分(4)增开职业证照学力鉴定入学管道,3.推动学校教育改革:(1)对象的扩充(2)学校教育目的的开展(3)学校教育角色的改变(4)学校课程结构的改变(5)学校教学方法的改进(6)教学场所的多样化(7)学习成就的多元肯定,4.推展多元型态的高等教育机构:(1)发展研究型大学(2)推动教学型大学(3)推展科技型大学(4)建立社区型大学(5)设立远距型大学,5.推动补习学校转型:(1)订定及编制国民中小学补教的课程及教材、培训专业师资,改善学习环境(2)高中职及专科补习学校,应将补习性质调整为进修,并进行正名(3)畅通补习教育与各级学校教育的衔接管道,6.鼓励民间企业提供学习机会:(1)宣导学习活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2)妥善规划各种学习的体系与方式(3)订立完善的鼓励办法(4)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关系7.发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1)推展公务人力的学习型组织(2)推动工商业的学习型组织(3)推展学习型家庭(4)推展学习型社区(5)推动矫正机构内的学习型组织,8.开拓弱势族群终身学习机会:(1)确定优先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2)改进现有学习环境与设施;(3)因应特殊需要,发展创新的学习设施;(4)发展基本能力,奠定教育与训练的基础,(5)加强实用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助人的功能。,9.整合终身学习资讯网路:(1)由地方主管教育机关进行整合区域内的学习机构,成为地区学习网路中心(2)传递及搜集终身学习资讯,运用书面、网路与语音查询的服务,方便民众取得(3)定期办理宣导或成果展览(4)形成大众学习的资源与资讯流通中心,10.加强民众外语学习:(1)倡导国民至少熟练一种以上的外语能力(2)加强整体社会的外语学习环境(3)加强国内外语言及文化资讯的交流与应用机会(4)透过旅游学习,增进国际接触与相互学习机会,11.成立各级终身教育委员会:(1)中央教育部成立终身教育审议委员会(2)地方、省市及县市成立终身教育推动委员会。12.完成终身学习法制:(1)研究订定终身学习法的可行性,整理相关法规(2)修订现有法规及研订新法规(3)研议规划实验新型态教育机构(4)循序发展,规划实现的步骤,13.建立认可全民学习成就制度:(1)展开宣导,建立共识(2)筹组研究小组进行研议与规划(3)由专业的机构负责办理(4)协调有关单位对学习成就认可的肯定、支持与采认14.加强培育终身教育师资:(1)在师资培育过程中,开设终身教育有关课程(2)教师在职进修教育中,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七、学习社会与学校教育,(一)学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1、社会学结构功能论的观点(1)学校教育是发展学习社会的基础。(2)学校教育革新有助於促进学习社会的发展。(3)学习社会的愿景有助於学校教育革新目标的形成。,(4)学习社会的发展影响学校功能的改变。(5)学校教育的品质可作为学习社会发展的指标,2、社会学冲突论的观点(1)正规教育强制化对弹性化的矛盾(2)管控知识生产对开放资讯交流的矛盾(3)学习市场对学习机会不均的冲突(4)落实全民教育对学校阶层化的矛盾(5)学习成就认可制度化对自由化的矛盾(6)学校教育独占对各教育系统整合的矛盾,(二)面向学习社会的学校教育革新的策略,1、学校教育目标的调整(1)发展统整的知识结构(2)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3)养成基础的学习能力与态度(4)引导建立自我实现的理想,2、课程发展与课程内容的更新(1)个人成长课程(2)生存技能课程(3)学习如何学的课程(4)学科式课程,3、教学与学习的革新(1)教师协同教学将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2)加强教学科技与媒体的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