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文学_彭晓川.pdf_第1页
城市与城市文学_彭晓川.pdf_第2页
城市与城市文学_彭晓川.pdf_第3页
城市与城市文学_彭晓川.pdf_第4页
城市与城市文学_彭晓川.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评论2014 11 城市与城市文学 彭 晓 川 现今的城市已然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主要 聚集场所,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构 成人类生活的两大主题。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 是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的。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灵魂。每一座城 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会根据自身特有的地理环 境、 历史发展和繁荣程度产生自己的文化特征。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 时代、 社会、 人际关系等等。 因此, 城市文化是一 种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没有文化的城市 就好像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物。城市文化建 设需要通过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 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 结合城市的特点, 抓住 其重点, 创造出具有自身城市个性的文化形象。 城市文学作品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之一。城市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城市生活和城市 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通过文学作品的 表述和描写, 凸显城市特点, 勾勒城市风貌, 书 写城市印象,描写个体都市体验以及刻画出城 市中各类市民的形象。著名作家雷达曾说:“文 学创作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性。 作品要有原创力, 只能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去 汲取,创新只能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来实 现。”“城市文学作品” 是写城市生活的, 但写城 市生活却并不是创作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写 城市生活以反映我们时代的巨大变迁,反映城 市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反映生活于城市中的各 种人物的生活理想、 遭际、 苦乐以及刻画出各种 不同的人物性格, 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典型, 在 思想上给人以教育和鼓舞,在艺术上给人以美 的享受。作家赵园曾在 北京: 城与人 的 “引子” 中说:“我越来越期望借助于文学材料,探究这 城的文化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在其居民中的具 体体现。”她 “相信文学对于文化形态及其包含 的文化关系的把握,有时比之史料的铺陈更有 价值” 。 也就是说文学能形象地描绘一个城市的 文化个性, 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 事、 物, 有的 甚至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特色标志。 城市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仅能反射一座城 市的特点, 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文学欣赏, 在心中 烙下城市的影像之外,有时还能给这座城市的 发展带来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多重效益。美国著 焦点观察 59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4 11 名学者托夫勒所说: “哪里有文化, 哪里早晚就会 出现经济繁荣, 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 文化就更 快地向那里转移。” 文化繁荣既对经济繁荣起推 动作用, 又是经济繁荣的表现。纵观一些国际性 城市, 经济的繁荣是先决条件, 文化的繁荣才是 真正的标识。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繁荣的文 化为支撑。文化的繁荣孕育千百万高素质的人 才, 文化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可以说 文化的繁荣就是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 耗少、 环境污染少、 附加价值高, 是发展潜力大 的 “绿色产业” , 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 动性和 “溢出效应” ,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 “朝阳产 业” , 被誉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它的发 展能有力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中 相对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 但一提到人们熟悉的文化品牌,人们往往会想 到欧美的好莱坞, 想到日韩的游戏和动漫; 而在 国内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看上去很多,例如京 剧、 书法、 美术、 中医等等, 但这些与美国大片和 日本动画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这些都是我 们的文化形式而非文化品牌。据不完全统计: 世 界 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 GDP 的比重超过 10%,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 2012 好莱坞全球票房 347 亿美元,好莱坞六大 海外总票房近 135 亿美元。换言之, 日美的文化 是可以给其国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而我国 在这方面却是相差很远。文化品牌、 文化形象无 疑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 要解决当前存在的文化市场和产业脱节的问 题, 拓展文化消费市场, 关键是要真正融入百姓 的生活之中。我国市场上比较熟悉的 “喜羊羊” 、 “灰太狼” , 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文化品牌。文化越 是得到广泛的传播, 才能够得到弘扬, 越能增进 不同国家、 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我们通过美 国引入的电影大片 2012 阿凡达 变形金刚 等,能让我们看到、了解到好莱坞电影的大制 作, 了解到美国人那种前瞻未来, 探索创新的文 化特点。 城市文学这一概念是上世纪 80 年代在北 戴河研讨笔会提出来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 话题。从中国文学史上来看, 我们国家先是一个 农业文明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 所写的诗就都是 描写农村题材的, 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等 等。 到后来, 像鲁迅笔下的 祝福 阿 Q 正传 也 都是描写农村的题材。建国初期, 赵树理的 三 里湾 小二黑结婚 , 以及描写土改的 暴风骤 雨 等等, 这些都是以写农村题材和农民生活为 主要对象的作品,而且这方面的成绩也是很高 的。 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把 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推向了被世界关注的顶 峰,同时也把代表中国的乡土文学推到了一个 不可逾越的顶峰。但作家徐坤却认为:“莫言的 获奖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终结和城市化文学 的兴起。” 在竞争诺贝尔文学奖时, 最后的两个 候选人一是莫言, 另一个是日本的村上春树, 村 上春树是写日本的城市文学, 像 挪威的森林 1Q84 等。 而在前面两个获奖的日本作家, 川端 康成、 大江健三郎也都是写城市的。从莫言诺贝 尔授奖词当中就可以看出,整个西方对中国的 关注还是集中在乡土中国而不是城市中国, 城 市文学是不在他们视野之内的。 中国城市文学的提出应该是一个新兴的文 化潮流,他主要是相对于写农村农业题材相对 应的一个概念, 是一个很宽泛、 很开放的一种概 念。但中国城市文学是什么时候公开提出来的? 又如何定义它?评论家雷达老师说: 城市文学是 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概念,经不起穷根究底的 推敲和质询。作家汪曾祺则认为:“提城市文学 是理论先行, 为时过早。” 王安忆干脆认为:“对 城市文学作一个界定是痛苦的。” 但恰恰就是她 自己创作了公认为标准的城市文学长恨歌 , 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作家赵园在其 北京:城与 人 的 “引子” 中这样说过:“我越来越期望借助 于文学材料探究这城的文化性格,以及这种性 格在其居民中的具体体现。 她 相信文学对于 文化形态及其包含的文化关系的把握,有时比之 史料的铺陈更有价值。” 也就是说文学能形象地 描绘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 的人、 事、 物等, 有的甚至可以是一个城市文化 的特色标志, 例如沈从文的 边城 。所以我们对 城市文学的研究有许多观点, 产生很大的分歧, 有人说城市文学或者说是都市文学,是很宽泛 的概念,也有人提出城市文学应该是表现现代 生活意识的文学,表现现代都市精神面貌的文 学, 还有人说, 城市文学就是写城市的文学。但 写城市又是写什么呢?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元 焦点观察 60 文艺评论2014 11 卿老师, 他认为在城市文学创作中 “对作家的研 究应该扩展到对其旧居、工作地等历史场所的 研究” ,“研究思路应由关注作家作品转为关注 作为社会人的作家的整个生命形态;研究活动 不应只是书斋里的文献研究,而应扩展到对相 关文化遗址、 旧居、 纪念地的调研; 研究的终端 成果不应只是论文,而应适当把为城市文化增 添有形的文化载体作为一种长期的目标” 。上 海大学陈晓兰教授更是在她的著作中提出:“文 学中的城市是 看不见的 心灵的城市、 经验的 城市。 文学之城 的历史也是城市被观念化、 经 验化的历史。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当代及后 世体验城市、 认识城市的重要媒介。文学中的城 市作用于我们对于城市的想象与认知,使那些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我们经验范围的城市变 成可以认知的对象。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文 学城市的阅读体验混合在一起,唤起读者关于 城市的联想, 影响他/她对现实城市的感知, 文学 中的城市体验变成了读者生活体验的内在部 分。因此, 现实中的人, 同时生活在两个城市中, 一个是城市的现实空间,这个城市是由现实的 地形、 物质、 经济和政治学等等要素构建起来的 城市, 另一个是想象的城市, 是一种经由语言和 视觉形象建构起来的符号世界,符号的城市既 反映了、 也塑造了我们对真实的城市的理解, 影 响着我们在现实城市中的情感经验和实际行 为。” 我主张的城市文学作品, 不只是以纪实、 真 实的方法记录城市的人或者故事,就是城市文 学, 应该是通过描写回忆城市的历史资料, 过去 的故事,运用文学语言的夸张、想象和艺术加 工, 塑造出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文学, 或者可以 说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述在人们的脑海中勾勒 出一座城市的 “影像” , 加深人们对这座城市的 文化形象的怀念和向往。 以哈尔滨为例, 1964 年轰动全国的话剧 千 万不要忘记 ,就是描写哈尔滨电机厂的故事, 是写哈尔滨历史的文学,但它并没有完全塑造 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所以并不能说 它就是写哈尔滨城市文学的作品。城市文学应 该是通过文学作品,给读者在脑海中塑造出这 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 历史景观, 文化 建筑, 人们的性格等要素。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 有其特有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城市风格各 有不同, 每座城市拥有的独特形象美、 形式美, 独特的人文景观, 个性, 独特的民风民俗。哈尔 滨在外人眼里感觉很 “洋气” , 就是因为早期的 大量俄籍犹太移民到此, 它的建筑 “洋” , 教堂 多, 人们穿戴上 “洋气” , 饮食上有秋林的大列巴 面包, 西餐厅, 人们喜欢学钢琴, 拉小提琴, 到处 都是霓虹灯闪耀, 还曾被外人广泛传称为 “东方 小巴黎” 、“音乐之城” ,这些让人们感觉到哈尔 滨与其他城市的不同, 很洋气, 很美。 作家姝娟女士的长篇小说 摇曳的教堂 就 是写哈尔滨的城市文学作品,摇 以 20 世纪初 年国际化都市哈尔滨为背景,抒写了生活在那 个特殊时代的人们, 在特殊交往中的恩爱情仇。 小说中描写的混血儿的美、 教堂的神秘, 音乐的 回荡, 处处也都表现出哈尔滨在人们心中的 “洋 气”“洋味儿” 。作家李炳银认为:“ 摇 是背对着 城市历史的文学书写。冰城的历史因为这样而 传奇, 冰城也应为有这样的历史岁月而特别。这 是一种在真实的城市历史基础上虚幻的历史, 是在文学的虚幻基础上还原了部分城市真实的 历史。”作家莫言说:“这是一部心造的幻影小 说,作者显然从历史的陈迹中发掘了很多真实 的材料, 从宗教到音乐, 从建筑到人口, 从服装 到饮食。 ”哈尔滨文联主席梁梦阳对此深有感 慨, 他认为,“哈尔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个国 际化的都市, 它的教堂文化, 建筑文化, 侨民文 化以及它的音乐艺术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 独特风貌, 这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可惜这方面的 作品太少了” 。这些描写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学 作品, 通过文学艺术上的加工和想象, 刻画和塑 造出哈尔滨是个什么形象,创造出了哈尔滨这 座城市文化的鲜明特点。再有作家陈玙的 夜幕 下的哈尔滨 是一部描写抗日地下斗争的小说, 它反映了哈尔滨人团结对抗侵略者,哈尔滨人 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上世纪 30 年代哈尔滨的建 筑, 地域风情文化等, 它还被改编成电影、 电视 剧, 风靡全国, 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城市文学创作这种新的概念是随着我们社 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形式提出来的,它是与乡 土文学创作相对应的两极,乡土文学是自然的 代言人,而城市文学则是记录下人类走向文明 的每一步,一部城市文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 类文明的进程史。中国城市文学创作作品大多 数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时期,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 焦点观察 61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4 11 阶段,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变化, 城市现代化的 快速发展。而这之后的上世纪 90 年代, 作家侧 重描写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历程, 城 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人们之间的感情、 爱情、 亲情,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各 个城市都涌现出一批反映城市题材的作品, 像 王安忆的长恨歌注重写自由生活状态的上 海, 贾平凹的 废都 表现旧城新城相映成辉的 西安, 老舍写老北京的 四世同堂 , 王朔笔下新 北京人的生活的 顽主 玩的就是心跳 , 阿成 的哈尔滨故事描写哈尔滨小市民的生活状 态, 以及卫慧的 上海宝贝 、 陆文夫写苏州的 美食家 等等。这些作品通过城市生活的变化 都集中体现了城市发展中历史进程的步伐, 社 会环境风尚习俗的变化以及城市中人们的生存 状态和城市中的人文景观等等。而这些城市文 学作品也都在人们的脑海中塑造出这座城市的 文化特色, 使之根深蒂固, 向往留恋。 孟繁华老师曾表示, 在当代中国, 随着乡村 文明的崩溃, 新的文明也正在崛起, 以城市文学 为核心的新文学作品正在成为批评界重要的考 察对象,当下的城市文学确实已经成为了文学 创作的主流, 但他同时认为, 目前中国的城市文 学建构中还没有成功的作品,还没出现书写 19 世纪的巴黎、 圣彼得堡、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那 样的经典作品。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巨大财富和无形资产, 它可以使城市中的人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 属感, 能够提升城市文化的内涵, 彰显城市个性 和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迅速对外提高城市的 知名度和美誉感, 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并在人们 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赋予这座城市特别的性 格和特征。城市形象突出地表现为城市独特的 社会文化环境和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每 座城市都具有特别的文化。像巴黎被人誉为 “世 界浪漫之都” ; 维也纳 “世界音乐之乡” ; 提起罗 马就会想到其特有的古典文化美,这些城市的 文化都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无穷的魅力。 美国著名建筑师, 伊利尔 沙里宁曾说:“让我看 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 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在中国, 北京的古朴之风, 包头的草原文化, 苏州的楼亭桥院, 哈尔滨的奇 幻冰雪等等,这些特有的文化符号无不叩击着 人们的心扉, 并以某种形象留在人们记忆中, 通 过城市文化形象这一要素传递给人们。 我们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不能仅仅停留在 表象的层面上,而应放在城市文化这一视角下 进行研究, 城市文化就是城市形象的源泉, 它表 现了城市形象特有的一面。城市形象不仅可以 通过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面貌来体现,还可以 通过文化形式来展示。而作为重要文化要素的 文学尤其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城市 形象的魅力。如我们 “一提起北京, 脑海中自会 浮现老舍、 曹禺和王朔等作家笔下的千年古都, 北京的四合院和小胡同。说到上海, 思绪则会链 接到张爱玲、 王安忆、 程乃珊、 陈丹燕等作家勾 勒的富有历史魅力和小资个性的家居生活的都 市形象, 还会想起茅盾、 夏衍笔下的现代化工业 都市以及新感觉派作家描摹出的摩登都市形象 等等” 。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对城市生活的描述, 运 用文学美的描写,在人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座 城市的特点和表象, 树立独特的 “品牌” 文化, 从 而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学作 品可以打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独特魅力的 城市文化,给这座城市对外树立一张亮丽的特 色 “名片” 。通过城市的美, 城市的文化, 给人一 种美的遐想。而这种文学作品还可以转变成了 文化产品, 这种产品被转变为书籍、 光盘, 甚至 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发行到全国,让人们去欣 赏, 去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文化, 成为人们旅游 度假的首选之地,而这种转变就自然会给这座 城市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法国原文化部长朗格 曾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20 世纪 90 年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确立, 城市开始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城市 是以何种经济形式为主体发展的,城市文化就 会以此为中心,而城市文学的创作也就自然会 以此为主题。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城市文学创作 领域中, 当代社会政治、 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都会及时而深刻地反映到创作作品中去。这种 反映和创作会使得这座城市附上了文学艺术的 雅韵, 同时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核心, 又因为文 学创作而显得更加明确、 突出。好作品的诞生, 有其自身的物质价值和经济效益。把小说改编 成电影发行的比比皆是, 像英国的 哈利 波特 系列、雾都孤儿 , 国内张爱玲的小说 倾城之 恋 , 电影 甲方乙方 改编自王朔小说 痴人 等 焦点观察 62 文艺评论2014 11 等,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再创作, 并被多次拷贝制 作成电影光盘发售,都给作者带来不错的经济 效益。另外, 韩剧 大长今 在中国的热播, 引得 大量中国观众前往韩国济州岛拍摄地, 电影 卧 虎藏龙 在四川拍摄, 使得四川的蜀南竹海出了 名, 还有描写哈尔滨的作品 夜幕下的哈尔滨 花园街五号 等, 也使得哈尔滨在全国家喻户 晓。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一部好电影, 甚至一首 好歌, 既可以美化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 对外 推出一张美的 “名片” , 推出独有的文化 “品牌” , 又可以大大带动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为 其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城市文学作品的创作 是具有前途性的,在新时期发展文化产业中起 着重要作用。城市文学的创作就是通过艺术创 造, 艺术上深加工, 给读者心中塑造出一座城市 的轮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