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hD thesis draft Cardiff University 1 第二章 公共产品的价格理论解释 赵燕菁 一、引言 1954 年,Paul A. Samuelson 在其经典文献A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 (Paul A. Samuelson ,1954)提出了集体消费产品也就是公共产品), 1( 1NN XX + + L的经典定义:所谓共 产品就是这样一类产品,当每个人消费该产品时,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所以对每个 居民和每种产品而言都有jXjX n N +=+。按照这个定义,凡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并且不会 拥挤的产品,都被视作公共产品。 在这篇高度抽象的论文中,萨缪尔逊用简洁的方法证明,由于“为了私利,每个人都给出误 导性的信号,来假装对集体消费活动有着比他真是需求更少的兴趣” ,难以显示个人的偏好,因 此无 “分散的价格机制不能确定集体消费的最优水平” 。于是萨缪尔逊建议: “有必要尝试其他 类型的投票机制或信号传递方式” (Paul A. Samuelson ,1954,p) 。 这表明在新古典的价格体系中,无法解决集体消费的定价问题。用蒂伯特的话说,就是“公 共产品是一种能够被生产来、但却无法对消费者合理收费的产品” (Charles M. Tiebout,1956, p416424) 。正因存在“市场失灵” ,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公共产品必须通过特殊的途径(投票 机制)来提供。而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自然就成为非市场的一个特殊角色。事实上,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共选择理论,就被丹尼斯穆勒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 。 不过, 在蒂伯特 (Charles M. Tiebout, 1956) 看来 “这一定义并没有解决马斯格雷夫 (Musgrave) 和萨缪尔逊曾经面临的任何问题。 ” 因为,但早在 1951 年,阿罗就已经证明此路不通。在社 会选择和个人价值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K. J. Arrow,1963)一书中,阿罗采用数 学的公理化方法证明,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不存在满足阿罗公理的选举规则。也 就是说, 由于每一个各体偏好是不同的, 通行投票选举方式确定集体消费的最优水平 (或者说 “将 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 )是不可能的。 更有甚者,符合不排他、不拥挤标准的产品并非市场上的少数特例,蒂伯特就曾发现“如果 将外部经济包含在消费的定义中,那么,许多看起来不具备公共产品属性的产品就可以被认为是 公共的。 ” (Charles M. Tiebout,1956,p416424) 。因此,解决公共产品提供问题的政府,就不应 是市场机制中不得以的存在。 我们所观察到的,是我们想观察到的。 本章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建经济学的基础价格理论,为公共产品和政府市场角色的研究, 寻找新的理论工具。力图证明,所谓“市场失灵” ,并非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失灵,而是我们用解 释市场的“理论失灵” 。真正需要改造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政府,而是改造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 理论。 本章首先从最早挑战新古典公共产品理论的蒂伯特模型开始,说明所谓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之间并不存在一条非此即彼得界限。经济学传统中,将政府的角色与市场的角色对立起来,当作 提供“非市场产品”或者校正“市场失灵”一种替代机制的观点是不牢靠的。公共产品之所以不 能纳入规范分析,乃是因为价格理论有问题。 在紧接着的部分,分析了科斯定理和威克瑞拍卖机制。认为这两种定价规则中的“科斯最优” 是一个不同于“帕累托最优”的定价基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价格理论的定 价规则。最后,应用这个规则,对集体消费/生产的最优规模价格种类,进行了分析,并得出 结论:1)只要选择正确的定价规则,最优的集体消费/生产与普通产品的消费/生产不存在本质的 不同;2)真正的困难是如何组织集体的行动。而这正是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经济组织的核心功能。 政府真正角色,就是一个以空间为依托,组织集体行动的“企业” 。 二、 蒂伯特模型 1956 年,蒂伯特发表的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Charles M. Tiebout,1956, p416424) ,标志着新古典框架内,集体消费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在这篇经典论文里,蒂伯特发 现,只要有足够多的社区,且居民可以在不同的社区间进行选择,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像任何其他 私人产品一样,通过市场途径提供所谓的公共产品: 正如可以将消费者视为进入社区去购买价格既定的产品一样,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进入社区 去购买那些价格(即税收)既定的社区服务。在空间经济中,消费者将不可避免地显示其偏 好。空间流动使得地方公共产品成为私人市场上购物旅行的对应物。 (p416424) 蒂伯特模型打破了认为政府是一种为提供非市场产品而存在的组织的观点。指出“地方政府 代表了一个在公共产品的配置上(作为对居民偏好的反映)不逊于私人部门的部门” 。这就暗示 了,当空间因素被纳入经济分析后,所谓的公共产品同私人产品之间,就不存在任何本质上的不 同。政府也需按照市场规定的法则,向普通生产者一样,提供公共产品(如果我们一定要将集体 消费的产品定义为公共产品的话) 。蒂伯特在其结论中,针对萨缪尔逊认为无法通过市场途径找 到集体消费产品“分散自发解” (即是这个解存在)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 “如同私人空间经 济的一般均衡解一样,如果偏好和资源禀赋既定,这个解就是最优的,而且可解” 。 自蒂伯特开创性的论文发表,已经有半个世纪了,但经济学对政府的行为的解释仍然没有超 出蒂伯特模型所开辟的领域。主流经济学仍然将政府看作独立于市场机制的特殊领域。对蒂伯特 模型的研究, 大多也都集中在经验验证 (Wallace E. Oates, 1981) 理论批判 (Joseph E. Stiglitz, 1981, Truman F. Bewley, 1982, J. M. Buchanan, 1972) 。经济学之所以至今无法消化蒂伯特的思想,很重 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主流经济学缺少一个的框架,将蒂伯特的思想一般化。 虽然蒂伯特声称只要允许居民在不同的社区自由选择,社区公共服务就会像普通产品一样, 存在一个最优的市场解。但在蒂伯特的模型中,并没有给出这个解。像完美竞争中,存在许多相 同的生产者是预先给定的一样,公共产品(如社区)的均衡状态(种类规模价格) ,在蒂伯 特的模型里也是预先给定的。尽管蒂伯特正确地指出,所谓的公共产品提供同标准的私人产品提 供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在主流经济学模型里,私人产品最优的种类、价格和规模同样没有给出 正确的市场解。 在蒂伯特的模型里,最优规模获得必须建立在报酬递减的假设基础上: 对每一种社区服务模式而言,都存在一个最优的社区规模。这个最优量被定义为能够以最小 平均成本为其提供系列服务的居民数量。这非常类似于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样的成 本函数意味着一些要素或资源是固定的。否则,在既定偏好模式下,对社区规模进行限制将缺乏 合理的逻辑。 (p416-424) 换言之,如果不存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社区就无法获得均衡解 1。当存在报酬递增 的情形(无限扩大的社区规模和递减的平均成本)时,最优的均衡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居住在一个。 显然,这同蒂伯特模型的假设是冲突的。因此,在蒂伯特的模型里,所有社区都是相同的,唯一 的差别就是社区的规模。 “人口流动将从超过最优规模的社区流向小雨最优的规模的社区,即双 重身份者迁入能满足其偏好模式的社区” 。 1实际上,后来的“俱乐部理论”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的。 PhD thesis draft Cardiff University 3 显然,这个结果同蒂伯特模型的最初假设是有矛盾的。根据模型的假设“每一个社区都有一 个反映居民要求的收入支出模式。 ”即不同的社区都有不同的公共产品配置每个社区都是 不同的,而不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异。居民通过流动,显示其对不同公共产品束的偏好“给定 这些收入支出模式,双重身份者迁入那些地方政府能够最好满足自己偏好组合的社区。社区的 数目越大,不同社区的差异越大,消费者就越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偏好” 。 那么按照这个假设,最优的社区有应当是多少呢?答案是和偏好一样多,每个社区都只有一 个居民(如果居民的偏好是唯一的) 。因为“没有理由不让社区的数目正好人口数,因为每个双 重身份者都能找到正好满足他的偏好的社区。 ” 连蒂伯特本人都认为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他写道: “除非引进一些社会学变量,否则, 配置公共产品的解就有可能被还原成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的社区的管理者的情形。因此,这个模 型与现实一点都不接近” 。 其后数十年,基于蒂伯特模型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这些研究不但没有超越蒂伯特的思想, 相反却距蒂伯特当初的努力方向越来越远。蒂伯特力图证明,只要居民可以自由在不同的社区间 选者 1)所谓的“公共产品”就同私人产品没有本质的差别,2)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像私人产品的 生产者一样提供服务。由于这些研究同蒂伯特本人一样,没有能够回答最优的社区规模价格 种类是如何决定的 2,结果,蒂伯特的模型尽管被广泛研究,但始终无法彻底取代萨缪尔逊的公 共产品范式。政府的角色,仍然只能是作为解决公共产品“市场失灵”的一个替代机制。 这表明,现有的经济学范式完全竞争理论已经不足以解决蒂伯特所提出的问题。 三、 科斯定理的重新理解 自从完全竞争范式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思想以来, 富有洞察力的学者们如斯拉法 (Piero Sraffa) 、 熊彼特(Schumpeter, Joseph A.),乃至后来的迪克西特(Dixit) 、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就一直 没有停止过对经济学微观基础重新思考。但真正的突破则肇始于科斯 19591960 年发表的几篇著 名论文。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科斯的理论已经发展为蔚为大观的新制度经济学。但这似乎并非 科斯的本意。在科斯看来,他提出的方法是要改变整个经济学的基础,而非仅仅是主流经济理论 漏洞的另一个补充 3。事实上,科斯的交易成本与完全竞争是两个完全不相容的范式。 尽管理论界很少有人情愿接受这一点,但科斯本人却非常清楚。 在其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科斯开场第一句话就是: “我在漫长的生涯中,认识了一些伟大的 经济学家,但我从未把我自己也算入他们之中,我也从不和他们一起走路。 ”1这个别具深意的开 场白,通常被视作展示了科斯谦逊的美德。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更深刻的含义,在于科斯毫不含 糊地划清了自己和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分野。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在当时已是声震经济学的经 典文献,但科斯却在演讲里说: “尽管它现在的影响还不很大,但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它的影 响会越来越大。 ”1 ,2显然,这并非表明科斯真的不清楚这篇文章的影响,而是说明科斯认为其影 响本应更大!这种异乎寻常的自信,建立在科斯对自己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上。 在这篇著名的演讲里,一贯谦逊的科斯一反常态,用挑战性的语言预言: “我的见解,在那篇 文章里使用的方法,最终将改变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 “他们将带来经济理论结构的全部变化,至 少在所谓的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部分是这样”1。即使是作为诺贝尔获奖者,这样宣示也很容 易被视为对整个经济学界的冒犯。科斯本人深知这一点,他说: “我完全了解许多我尊崇的经济 2甚至无法回答,当一个居民面对两个社区,他是应当选择拥有他偏好的公共产品组合但偏离最低平均成本曲线的 社区,还是选择平均成本最低但公共产品组合不甚理想的社区这样简单的问题。 3 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像 Thomas Kuhn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中所描述的范式转换前的“危机阶段” 。面对越来越多不能解释的现实,经济学 家们的态度也分为两类:主流经济学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理论修正,建立一个又一个学术分支,用来挽救完全 竞争范式;另一类经济学家则开始尝试新的理论。对科斯定理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就清晰地显示出不同的学术 信仰。 学家并不同意我的观点,许多人甚至会将此视作冒犯。 ”因为他所颠覆的,不仅仅是科斯所谓的 “高级理论” ,而是整个经济学的底层。 但从那以后,科斯思想所引起的震荡,被新古典经济学所消解、吸收,逐渐演变为点缀主流 经济学的思想涟漪。尽管科斯的论文被大量引用,但就像科斯同意的威廉姆森所认为的那样,主 流经济学对科斯观点是“引用多而理解少”1。科斯预言的微观经济学革命之所以没有完成,固 然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家中“有极其保守的观念,因而没有尝试它的倾向”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 虽然“科斯定理削弱了庇古体系” ,却没有提出一个足以取代主流经济学价格理论的新范型 (paradigm)14。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遵循科斯的思路和方法,重新思考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价格理论,并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以同时解释价格(price)数量(quantity)种 类(diversity)相互关系的新定价规则。 (一)科斯定理 (一)科斯定理 1959 年, 科斯在 联邦通讯委员会(Coase, R.1959) 一文中1, 提出了后来由斯蒂格勒 (Stigler, G.J.)命名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3,14。1960 年,科斯在其里程碑式的论文社会成本问 题2里,又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更深入地阐释。所谓“科斯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命题: 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市场会把产权会自动界定给最有效率的使用者。后来的学者大多都强调“科 斯定理”意味着市场可以无须外部干预,自动达到最优 5。进而推论在“理想的市场经济”里, 资源的配置无须政府干涉 6。但在我看来,这是对科斯定理经济学含义的误读。科斯定理的革命 性意义,首先在于对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分析框架的颠覆 7。 为了澄清对科斯定理的种种误读,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中专门引用了自己在联 邦通讯委员会中的原文: 一个新发现的山洞是属于发现山洞的人,还是属于山东入口处土地所有者,或是属于山洞顶 上的土地所有者,无疑取决于财产法。但是,法律只确定谁是必须与之签约才能获得山洞使用权 的人。至于山东是用于储藏银行帐簿,还是作为天然气贮存库,或种植蘑菇,并不取决于财产法, 而取决于银行、天然气公司和蘑菇企业那一个能付出最高费用以获得山洞使用权。 科斯抛弃了自边际革命以来,统治主流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和完全竞争理论,对经济剩余提出 了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的解释。在科斯的世界里,不同的竞标者使用同一个要素的效率是不 相等的。稀缺要素的分配,就是由具有最高效率(利润较高)的使用者(证明的途径是“能付出 最高费用” ) ,获得该要素的产权。 (二)科斯最优 (二)科斯最优 科斯定理的提出,使得主流经济学如鲠在喉。此后无数的研究,都希望能在新古典的框架内 “消化”科斯的范型。舒尔茨在私人利益的公共利用 (Schultze, C.L.)中提出,零交易费用并 不是效率的充分条件,只有完全竞争才能保证明确产权的市场达到最佳的效率6。库特在科斯 的成本 (Cooter, R.)一文中也认为,零交易成本必须同时加上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的 4 按照库恩(Kuhn,1962)的观点,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出现危机,并不足以导致老的范型被自动淘汰。 在库恩看来,当一个范型取得了支配地位以后,就再也不能由经验批判把它取消。除非建立一个足以与新古典相 匹敌的新范型,一个范型只能被另一个范型赶走 2728。科斯在要素市场定价理论上对新古典范型提出的否证, 不论多么雄辩,都不足以完成传统范型向新范型的转换。参见:Kuhn, T.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2;邱宗仁, 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知识出版社,1984。 5比如张五常(1987)就强调“科斯定律的主旨,就是不管权力谁属,只要是清楚地界定是私有,市场运作能力 便会应运而起;权力的买卖者互定合约,使资源的使用达到最高的生产总净值” 。参见:张五常, 经济解释 , 2000 年,商务印书馆。 6 库特(Cooter, R)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科斯定理”一条中写道: “科斯定理可以被认为说的是: 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 。参见:Cooter, Robert. “The Cost of Coas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1, 1-33. 1982。 7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张五常也认为 “未来的经济思想史学家们会将交易成本范式看作是对竞争对手新古典边 际主义的一场革命。 ” 参见:张五常, 经济解释 ,2000 年,商务印书馆。 PhD thesis draft Cardiff University 5 条件才能保证资源有效配置7。但在我看来,科斯的框架与完全竞争根本就是对立的范型。正像 科斯(1988)在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中,回应斯蒂格勒对“科斯定理”的解释时所说的3: “斯蒂格勒以如下语言表述了科斯定理: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将相 等。 由于如斯蒂格勒所指出的,零交易费用会促使垄断者像竞争者那样行动 ,因此可以说, 伴随着零交易费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将相等。由此可见,斯蒂格勒关于科斯定理的阐述与我 在自己的论文中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是不同的。我所说的是产值最大化,并没说到不一致问题。 社会成本代表着生产要素在替代的用途中会产生的最大价值” 。 在科斯的范型里,生产者“只关心自己收入最大化”3。其均衡结果就是创造最多净利润的 生产者,获得该资源的产权,进而实现社会总剩余的最大化(也就是科斯所谓的产值最大化) 。 科斯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新古典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的分析基准 (criterion)全社会剩余最大化。 我 (2003) 将这一基准称之为科斯最优 (Coase Optimality) 22。 在这个框架里,不需要完全竞争的假设和主观成本(效用)等概念只需比较不同生产者的净 剩余,就可以获得科斯均衡 8。 在马歇尔的框架里,市场及其价格是统一的,参与者被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在科斯的框架 里,市场参与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市场则被分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相应地, 对应的价格也有两个,一个是要素价格(作为消费者时的价格) ,一个是产品价格(作为生产者 时的价格)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实际上是假设产品市场(例如科斯例子中的火车/谷物或小 麦/牛)的价格是已知的 9,然后问要素市场上的资源应当如何分配。 这里不妨借用科斯著名的案例“走失的牛损坏邻居的谷物”来加以说明2。在这个例子里, 科斯“假定农夫和养牛者在毗邻的土地上经营。再假定在土地之间没有任何栅栏的情况下,牛群 规模的扩大就会增加农夫谷物的损失” 。 然后科斯问: 是谁应当对牛群规模扩大带来的损失负责? 按照新古典的范型(也就是科斯所说的“庇古的研究方法” ) ,答案很清楚,应当是养牛者。解决 的办法就是对造成损害的养牛者征收“庇古税” 。因为,在庇古看来,牛肉市场和谷物市场在给 定价格下, 各自处于均衡状态。 牛群扩大导致农夫谷物受损, 可以用牛群产生的外部性 (externality) 来解释,其效果相当于在两个市场之外的第三种产品。一个自然的结论就是对损害制造者通过加 税、罚款等手段使这种产品市场也达到均衡,从而纠正“市场失灵” 。 但在科斯看来,这个理所当然的结论却是有问题的。在科斯的框架里,土地的产权既可以界 定给农夫,也可以界定给养牛者。如果界定给养牛者,农夫就应当放弃谷物种植;如果界定给农 夫,养牛者就有义务限制牛的活动(比如修筑栅栏或减少头数) 。产权究竟应当界定给谁,取决 于谁能创造更多的净剩余(社会价值) 。如果养牛创造的剩余多过种植谷物创造的剩余,土地的 产权就应当界定给养牛者;反之,则应当界定给农夫。假设养牛者自由放牧能获得 100 元净利润, 而种植谷物可以获得 50 元净利润,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如果土地初始产权在养牛者手中, 土地的产权就依然会锁定在养牛者手中,因为如果农夫支付 100 元赔偿给养牛者后,农夫最后的 净利润是负的 50 元;反之,如果初始产权在农夫手中,养牛者就可以支付 50 元赔偿给农夫(等 于其在谷物市场获得的利润)获得自由放牧的权利。赔偿后农夫的收益没有减少而养牛者仍可以 获得 50 元净利润。无论土地初始产权在谁手中,最后都是能够创造较多净利润的养牛者获得土 地的产权。两种情况下,社会产品的总净增值都是 100 元。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用制造污染的 8 张五常在其著作经济解释中甚至将新古典需求理论中的基石“效用”视为完全无用的概念冗余(参见: 张五常, 经济解释 ,2000 年,商务印书馆) 。本文后面将谈到, “效用”不是概念冗余,而是被新古典经济学家 用错了地方。效用概念的真正作用不是确定产品的价格,而是决定产品的种类。 9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中写道: “不容否认,赋予以前未曾得到承认的权利的所有权的标准变化可能引 起需求变化,反过来它又可能引起不同资源的配置,但是,除了诸如废除农奴制之类社会大变动的事件,这些影 响通常是很小的,以至可以忽略不计” 。正是由于这个“忽略” ,为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理论留下了空间。参见: Coase R. H., “Notes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工厂和被污染的居民(或者用产生火星的铁路公司和受到损害的沿线农夫) ,替代养牛者及农夫, 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 10。 按照科斯定理, 市场的交易的结果将自动使 “生产要素在替代的用途中产生的最大价值。 ” 6。 将这一原则一般化为“全社会加总剩余最大化”后,就可以得到一个一个新的定价基准科斯 最优 11。 (三)拍卖理论 (三)拍卖理论 1961 年,威克瑞(Vickrey, W.)开创性地提出了拍卖理论8。在详细分析了英国式拍卖、荷 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Vickrey auction)和第二拍卖等四种拍卖方法后,他发现无论采用什么 拍卖制度, 总是满足出价最高者中标, 并且支付的价格是出价第二高竞标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换句话说,中标者的最优的出价策略是令第二个最有竞争力的投标者刚好出局。现在经济学界大 多将威克瑞的拍卖理论看作是信息经济学的先河。其贡献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条件 下,如何设计契约来处理各种激励与管制问题。但在我看来,威克瑞的拍卖理论,实际上是与科 斯定理等价的要素市场定价理论 12。在完全竞争模型里,价格是由非人格的市场(虚拟的瓦尔拉 斯拍卖人Walras auctioneer)决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根据这个价格配置自己的资源和最大化 自己的效用。没有任何人能够制定和操纵市场的价格。但威克瑞的价格生成机制完全不同,他排 除了新古典价格理论中的瓦尔拉斯拍卖人和生产者仅仅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的假设,指出要素市 场的价格是由最优的投标人根据次优的投标人的效率决定的:在利润最大化条件假设下,理性投 标者的出价是刚好令次优投标者出局。 半个世纪以来,交易成本理论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张五常 1991)9。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里, 都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子。但这一理论却始终无法取代新古典的范型,成为经济分析的主 流。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制度经学框架所隐含的“价格理论”与新古典的价格理论相比并不 完整。正如前面提到的,科斯威克瑞定价只解决了要素市场上的定价机制,而缺少产品市场的 定价体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制度经济学一直未能建立起自己的价格理论,并将新古典的 定价规则完全驱除出经济分析。科斯定理的确立还必须依赖价格理论的更大拓展。 三、价格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定价机制的缺失 (一)定价机制的缺失 在完全竞争的框架里, 价格实际上是预先给定: 消费者根据价格和偏好在不同的产品间取舍; 生产者则根据价格在不同的生产要素间取舍。价格形成的真正机制被一个虚拟的“瓦尔拉斯拍卖 人” (Walras auctioneer )假设掉了。很显然,在这种机制里,任何价格在理论上都必定存在着一 个最优的消费者解和生产者解 13。 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只是告诉我们, 当市场有一个给定的价格时, 应该如何配置既有的资源,而没有回答最优的价格是如何获得的 14。这个范型的假设和前提虽然 10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中用社会产值最大化来说明同一个问题。但我以为直接比较两种要素利用方式的 剩余更简单, 也更加符合科斯 “租金是由生产要素在既定活动中的所得与在最佳活动中的所得之间的差额构成的” 的本意。参见:Coase R. H., “Notes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11 这一基准在很大程度上与卡尔多希克斯基准(Kaldor-Hicks Criterion)是等价的。 12 科斯故事里的养牛者和农夫可以视为威克瑞要素(土地)市场上的两个竞标者。 13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 “在需求方面,在既定的价格和税收条件下,作为竞买者的每个人都力图达到最高的无差 异水平,他们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使社会到达到最优的完美状态” 。参见: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pf Pubilic Expenditure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 vol.4: 388 14 如果一定要在现实中给新古典的一般均衡找到一个实例的话,计划经济体制恐怕最接近新古典的理想范畴。这 就难怪像哈耶克(Hayek, Friedrich A. 1948)这样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会成为新古典范型最严厉的批评者。在哈耶克 的批评中,新古典价格理论被放在同兰格计划市场理论在一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兰格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反 而是标准的主流经济学工具。 PhD thesis draft Cardiff University 7 能够在逻辑上保证新古典理论的自洽,但却远离真实世界 15。 新价格理论的重构,要首先从重新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开始。 (二)需求理论供给大于需求时的定价规则 (二)需求理论供给大于需求时的定价规则 为简化需求分析,有必要引进两个新的概念。 首先,用消费人(consumption agent)的概念替代新古典模型中的自然人(nature agent)。作为 自然人, 每次消费的偏好强度都是不同的 (哪怕是消费完全相同的同一种产品, 效用也是递减的) , 这样每次消费就被计为一个独立的“消费人” 。例如,当一个自然人消费多个相同产品时(比如 买五个面包) ,被看作许多不同的消费人(计为 5 个消费人) 。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之一,就是为 了解决经济学中不同人之间效用的比较和加总的问题。有了这个概念,就无需知道每一个自然人 的偏好强度,只要知道消费人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该产品的市场规模 16。 其次,用哈耶克产品描述不同种类产品组成的产品集。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中, 哈耶克(Hayek, F. 1948)提出15: “我们必须处理一个由相近替代品组成的系列,它们中的每一种都不同于其它的,但这种差 别又未明显地使替代停止。分析这种情形中的竞争所得的结果,在许多方面都比分析同一生产完 全不同于所有其它商品的同种商品的工业所得的结果,更符合现实生活的状况。或者说,如果没 有两个商品完全相同这一情况被认为过于极端,那我们至少可以看看这种情况,即没有两个生产 者生产完全相同的商品, 不仅人身服务是这样, 许多制造品市场, 如书籍、 乐器等等, 也是如此。 ” 类似地, 可以假设任何一种产品周围都存在由一系列连续不同的产品组成的潜在的产品集 17。 我们将这种邻近的替代产品称之为“哈耶克产品” 。近似产品之间的“距离” ,表示产品种类之间 的差异(替代)程度。 不失一般地,我们可以将所有的需求看作是连续不同的实数集,使得潜在的消费人与潜在产 品的种类一一对应。每一个需求意味着一个潜在的“哈耶克产品” 。每一个消费人对给定的产品 具有不同强度的偏好(preference) 。根据消费人的定义,当不同消费人消费同一种产品时,除了 一个人以外,所有的消费人都会有效用损失(utility loss)。理论上讲,只有当产品种类和消费人数 量完全一致时,消费者的效用损失才会为零。 针对任意给定的产品,消费人的偏好(或效用)强度都可以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不同产品的 效用,将消费者分为需要(效用为正)和不需要(效用为负)两个集合。同样,每一个消费人的 预算是有限的,并且可以按照从大到小排序。给定的产品价格,将消费人分为有能力购买(预算 为正)的和无能力购买(预算为负)两个集合。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为有需求和有消费 能力两个集合的交集。 在要素市场上,每一个要素的转让本质上都相当于在市场上拍卖该要素(竞标者相当于消费 者) 。根据科斯威克瑞定价,最后的均衡结果是:1)出价最高的竞标者获得该要素的产权; 2)市场的价格是令出价第二高的拍卖者剩余小于零;3)拍卖的底价应当高于要素所有者自己从 要素中获得的机会收益。在交易成本为零时,科斯均衡的结果就是能创造最大社会正剩余的竞标 15尤其是与空间分析面对的现实不能相容。长期以来,空间概念一直无法进入经济分析的主流。空间科学的倡导 者艾萨德就曾讥讽现代经济学,只存在于“没有空间维度的胜境” ( “wonderland for no spatial dimensions” ) 。参见: Krugman, Paul R.,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9(1997) 16消费者按照偏好的强度分配预算给不同的消费人。当消费者数量极大且口味不断变化时,消费人集合可近似看 作一个连续统。消费人并非完全是凭空臆造的学术概念。它大约相当相当于现实中“人次”的概念。在人们统计 乘坐飞机、观看电影时,并不在意每个人乘坐、观看几次,人们通常只关心总共有多少“人次” 。 17 空间就是这类产品的典型,它是由连续不同的区位所组成,没有任何一个区位具有完全一样的性质。 者,获得要素的产权。在这个机制里,利润是判断谁能创造最大的社会剩余并应当获得要素产权 的唯一基准 18。 在狭义的科斯威克瑞定价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就是市场上既有要素的数量只能满足一个 竞标者(这种极端稀缺的要素,可称之为“钻石物品”diamond good) 。把这个假设放松,扩大到 更一般的情形,即要素可以满足一个以上竞标者。根据科斯均衡,此时市场的价格就是第1n个 竞标者市场上能满足的最后一个要素需求者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应该刚好等于让第n 个竞标者剩余小于零时的价格 19。当要素供给数量极为巨大并且物理性质无差异时(这类丰裕的 要素,可称之为“水物品”water good) ,n趋向于无穷大。此时,市场上要素价格的定价,接近 完全竞争时的消费者除了第1n个竞标者,所有要素竞争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广义的科斯威克瑞定价同样适用于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当产品供给小于效用限定的消 费人集合时,出价较高者依次获得产品,直到边际上第1n个消费人获得最后一个产品。其出价 也是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应当刚好令第n个消费人预算小于零。当产品的供给大于效用限定的消 费人集合时,最后一个消费人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价格,等价于 增加消费人的预算,预算限定的市场规模会继续扩大,直到遇到效用限定的消费人集合的边界。 在这个边界上,消费者的效用为零(没有欲望) 。这意味着无论价格再怎样低,市场规模都不会 继续扩大,增加的消费人收入转变为预算剩余。 在这里,主观成本和客观成本分别在不同的维度,独立地影响市场区的规模。当产品的市场 是由预算约束时,生产者可以通过价格影响消费者的预算(两者负相关) ,进而间接影响市场(有 效需求)的规模。消费者的偏好不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偏好只能通过限定特定种类产品的规模, 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 (三)厂商理论供给小于需求时的定价规则 (三)厂商理论供给小于需求时的定价规则 厂商理论的一个关键性的改进,就是用拓展的熊彼特竞争(Schumpeter Competition)14取代 完全竞争来解释厂商的行为 20。 首先,根据前面消费理论中的假设,潜在的商品品种被认为是一个连续不同的闭联集,相邻 的产品(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哈耶克产品” )可以互相替代;其次,放弃新古典无差异的生产者 假设,而是假设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由很多都具有不同的成本函数(技术、经营方式等)生产者提 供;第三,引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用固定成本(fixed cost 相当于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不变资本 c)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 近似于马克思价值论中的可变资本v)和利润(surplus 类似于马克思 价值论中的剩余价值s) ,取代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者的生产函数 21。 第四,任何产品都可以以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无限地重复生产。每个产品都存在相邻的可以互相 替代的哈耶克产品。最后,假设所有理性生产者的行为都是利润最大化。 生产所需要素的代价为生产者的成本(cost)。其中,固定成本为生产者的一次性投入,可变成 本是产量的函数。产品的价格和产品数量的乘积,定义为生产者的收益(revenue) 。假设不存在 价格歧视,所有相同的产品价格都是一样的(这意味着收益曲线的斜率是一个常数) 。成本和收 18用科斯(1988)的原话讲,就是“是由生产要素中在既定活动中的所得与在最佳活动中的所得的差额构成的。 ” 参见:盛洪编, 现代制度经济学 (上卷)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 p42。 19这个价格下,所有竞标者的“消费者剩余”都是不同的。其中,最优的竞标者剩余最多。由于空间被定义为连 续不同的要素,区位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钻石”而非“水” ,因此,空间分析主要基于“科斯威克瑞定价” , 而远离完全竞争。这一特点解释了为什么空间分析同基于完全竞争的新古典理论无法兼容。 20所谓熊彼特竞争,就是市场上最优的生产者同次优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里将其拓展到解释多于两个具有不同 生产函数的生产者时的情形。 21 在新的生产函数里,劳动力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相当于新生产函数中的固定成本) 。 PhD thesis draft Cardiff University 9 益的差额,定义为生产者的利润(profit) 。根据可变成本曲线的不同,生产者的函数可以分为报 酬递减、报酬恒定和报酬递增三种可能 22。 在报酬恒定和递增的情形下,熊彼特竞争只发生在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和生产效率次高的 生产者之间,市场价格由最优的生产者决定。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市场上均衡的规模就是生产者 最大化生产时的规模。此时,一个生产者拥有全部市场。为了达到这一点,最优的生产者就必须 排除所有竞争者攫取全部的市场。根据科斯威克瑞定价基准,这个最优的价格就是次优生产 者利润刚好为零时的价格。根据生产者必须获得正的利润的条件,次优生产者(以及所有其他更 次的生产者)会自动退出,最优厂商获得全部市场。此时的“价格产量” ,就是市场上的均衡 价格和产量 23。 图 1 报酬恒定条件下的生产者定价 图 1 描述的是报酬恒定条件下熊彼特竞争的情形。收益曲线的斜率等于均衡时的市场价格, 由最优生产者决定。这个结果表明,在报酬递增和报酬恒定的情况下,最后市场的均衡结果一定 是垄断只有一个生产者 24。此时,垄断不仅不是非效率的,反而是最有效率的。只有最优生 产者生产规模最大化时,社会才会以最少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剩余 25。 报酬递减的情形稍微复杂,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时的规模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市场有效需求 的规模。当大于或等于市场的有效需求时,均衡的结果同报酬递增和恒定时一样,只有一个最优 的生产者。但如果市场规模可以容纳多于一个生产者,我们可以把熊彼特竞争稍作拓展。此时, 最优的生产者不会占领全部市场,而是停止在其最优的生产规模上。同时,第二、第三个生产者 开始加入生产(或最优生产者建设第二、第三个工厂) ,直到第1n个生产者(或工厂)满足全 部有效需求。市场的价格,是由第1n个生产者决定。根据广义的科斯威克瑞定价基准,最 优的价格,应当刚好令第n个生产者的利润为零。当市场需求极大时,n趋向于无穷大。此时, 市场上近似新古典完全竞争时的情形大部分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非 决定者(price maker) 。 22为方便起见,可以用简化函数形式表示报酬恒定、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例如: bQcQg+=)(, QbcQgln)(+= 和 bQ ecQg+=)(。其中,c为固定成本,Q为生产规模。 23由于专门技术或垄断资源,市场上可能出现只有一个“天然垄断的生产者”情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 也不能任意定价。因为提高价格可以导致两个结果:1)消费者的预算减少;2)生产者利润增加。在第一种情况 下,市场规模会不断缩小。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导致平均成本的上升,侵蚀生产者的预算剩余并迫使价格进一 步提高。此时必定存在一个价格,使得所有的消费者的预算和小于固定成本高于这一价格,消费者就会退出 市场。如果是第二种结果,当生产者的利润增加到一定数量,市场就会分裂出新的哈耶克产品,并摊薄原来产品 的利润。 24这里的垄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垄断” ,而是指“哈耶克产品”的垄断。由于哈耶克产品之间存在替代性 (差异化竞争) ,任何一个生产者都不能任意定价。他必须与相邻的哈耶克产品争夺市场,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规 模经济。这就决定了即使是某一产品的垄断生产者也不能自由定价,更没有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垄断竞争的程度, 甚至比完全竞争更激烈。 25 注意,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垄断无需管制。垄断并不等于垄断竞争。垄断是指市场上由于种种原因(拥有独一 无二的资源,没有替代产品或指定的专营者) ,次优的竞争者(或替代产品生产者)缺位时的状态。在垄断竞争 里,次优(the second best)生产者(或替代哈耶克产品生产者)在价格形成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 打破垄断,保护垄断竞争最重要的不是限制最优生产者,而是降低市场进入的门槛,支持(甚至创造)次优生产 者(或哈耶克替代产品生产者) 。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市场是介于两种极端状态之间的动态结构。新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 只是当生产者技术具有报酬递减特征且生产者非常多时,对市场的一种近似描述 26。在这个模型 里,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专业化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 27。 小而专的企业,在生产链条的片段上,可以比大而全的企业“规模”更大。斯密(Smith A. 1776) 关于专业化的洞见“分工受限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杨格(Young A.1928) 的补充“市场规模的 大小也依赖于分工的水平”28,在这个模型里可以得到完整的描述。 在 1926 年第 12 期经济学杂志上,斯拉发(Sraffa, Piero 1926)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Laws of Return under Competition Conditions的重要文章。在文章中他写道: 日常经验表明,大批企业和生产支撑消费品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一种单个成本不断下降的 条件下运转的。如果生产者可以依靠它出售其产品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在现行价格下能够接受 任意产量的产品,而他自己除了生产产品以外没有任何困难,那么几乎每一个此类产品的生产者 都可以将它的企业扩展到非常巨大的程度。 但在完全竞争的范式里, 无限的报酬递增非常难于处理。 杨小凯和黄有光 (Yang and Ng, 1999) 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写道: 不难想象,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倾向于多样化消费。这意味着,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经济中,一 种产品的消费者数目必定很大;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在均衡状态时,这种产品的生产者数量很 小。一种产品的消费者众而生产者寡意味着消费者与生产者地位上的不对称。这就是说,消 费者无法影响价格,而生产者懂得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而能试图操纵产量与价格将的相互 作用。当规模经济普遍存在时,斯密看不见的手与福利极大化不相容。这使很多经济学家烦恼。 (p1012) 因此,无限的规模经济在完全竞争的范式里,被各种假设和前提排除在规范分析之外。 但熊彼特竞争却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只要存在次优的竞争者,即使垄断的竞争者也 无法通过操纵价格和规模获得超额利润。这时因为市场的规模是由给定市场价格和消费者的偏好 所限定的,而市场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嘉兴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基础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烹饪营养与卫生(第3版)-课件 11.项目三任务八.科学烹饪的意义
- 应对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班会课件
- 巡察问题底稿课件教学
- 岩石学三大岩类课件
- 输电安全培训新闻稿课件
- 小鸭课件教学课件
- 养殖场动物养殖场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合同范本
- 来华留学生管理办法
- GJB2489A2023航空机载设备履历本及产品合格证编制要求
- 屠宰加工人员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无烟世界健康共享课件
- 要素式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执行用)
- 锂电池实验室管理办法
- 学堂在线 新闻摄影 期末考试答案
- 患者出院健康指导
- 物业客服部日常工作
- 宫颈癌的个案护理
- 一例外周静脉炎的护理个案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