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pdf_第1页
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pdf_第2页
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pdf_第3页
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pdf_第4页
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0年第3期 季刊 (第1卷 总第3期) No.3, 2010 Quarterly (Vol.1, Serial No.3)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全国范围的 “经济圈” 、 “增长极” 不断涌现, 安徽提出东向发展, 加速融入 长三角, 相继出台省会 (合肥) 经济圈、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加快皖北 经济区发展等规划, 初步形成了当前 “一圈四区” 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一、 皖江板块: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 主要解决安徽经济总量问题, 着力打造 “产 业安徽” 早在2004年底, 安徽提出 “抢抓机遇、 乘势而 上、 奋力崛起” , 确立 “融入长三角” 的发展思路, 积 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2008年1月, 胡锦涛总书 记视察安徽, 明确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 势、 自然资源优势、 劳动力资源优势, 积极参与泛 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 移, 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 作。 ” 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省委省政府提出 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推进泛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2010年1月12日, 国务 院正式批复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 , 标志着皖江城市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 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国际经济学认为, 要素流动、 产业转移是世界 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区域经济学核心的增 长极理论强调,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 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 应把少数区域条件 较好的地区和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极, 通过其 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设 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这一发 展趋势, 加速培育我省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必然 安徽纵横 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探析 王成周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 安徽 六安237009) 摘要:“十一五” 以来, 安徽区域发展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 还是在战略规划方面, 都取得了突破性 进展, 基本形成了 “一圈 (合肥经济圈) 四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皖北经济区) ”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安徽区域 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仍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 为此, 要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为契机打造 “产业安徽” ; 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打造 “创新安徽” ; 以 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打造 “文化安徽” ; 集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经济发展以打造 “和 谐安徽” ;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以打造 “崛起安徽” , 真正实现安徽区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安徽;区域发展;布局 中图分类号: F20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4-8638 (2010) 03-0101-06 收稿日期: 2010-07-10 基金项目: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0年重点应急教研专题课题 (JY10-002) 作者简介: 王成周 (1966-) , 男, 安徽六安人, 硕士研究生,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 (六安市行政学院) 理论研究室主任, 讲师, 研 究方向: 区域经济。 101 选择。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 芜湖、 马鞍山、 铜陵、 安 庆、 池州、 巢湖、 滁州、 宣城九市及六安市的金安区 和舒城县, 共59个县 (市、 区) (见表一) 。这里是 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一是总量贡献大,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00亿, 财政收入超过 1000亿, 分别占全省的66和65, 人口占50%; 二是人均水平高,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 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高1022元和537元; 三 是经济结构优, 一产比重比全省低4.3个百分点, 二产比重高4.6个百分点, 安徽优势产业钢铁、 汽 车、 家电都集中于此; 四是发展速度快, 2009年全 国增长率是8.7%, 皖江地区是12.7%; 五是外向度 高, 这里是安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总体上看 这里发展优势明显、 发展潜力巨大。 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 科 学发展的试验区、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全 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规划期为 城市项目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 辖区 2009年GDP (亿元) 2009年GDP 增速 (%) 2009年财政 收入 (亿元) 2009年人均 GDP (元) 2009年三 产结构 合肥 7266 491.43 3县4区 2102.1 17.3 341.9 41543 5.252.6 42.2 马鞍山 1686 128.61 1县3区 665.9 12.1 122.3 52031 3.966.5 29.6 芜湖 3317 230.79 3县4区 902 15.4 147.8 39142 4.662.7 32.7 铜陵 1113 74 1县3区 343.72 13.7 70.06 46449 2.667.9 29.5 安庆 15398 610 1市7县 3区 802.66 12.3 96.24 14359 17.846.5 35.7 巢湖 9423 458.6 4县1区 529.36 12.4 52.48 12880 20.145.9 34.0 池州 8271.7 159 3县1区 225 15 33.18 14151 20.440.8 38.8 宣城 12340 277.8 1市5县1区 432.8 13.6 60.4 16774 8.143.5 38.4 滁州 13398 447.4 4县2市 2区 595 13.5 68.3 13299 22.7:44.7: 32.6 六安 (金安、 舒城) 17976 705.89 涉及1县 1区 584 13.3 52.1 9637 23.7: 40.7: 35.6 表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0市基本情况对照表 资料来源: 各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止到2009年底) 2009年2015年, 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发展目标是: 到2015年, 示范区地区生产总 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实 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 优势互补、 一体化发展, 成 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产业结构为: 装备制造业、 原材料产业、 轻纺 产业、 高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支 柱产业。 空间布局是: 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 以合肥 和芜湖两市为 “双核” , 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 “双 翼” , 构筑 “一轴双核两翼” 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形 成东西两个 “金三角” : 东 “金三角” : 合 (肥) 芜 (湖) 马 (鞍山) ; 西 “金三角” : 安 (庆) 池 (州) 铜 (陵) 。 安徽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个规划, 安徽省 委今年专门发了 2010 2号、 3号和10号文件, 提 出具体实施意见, 对22项主要指标做了分解, 8项 相关规划已落实到安徽省发改委等六个部门, 10 个方面40条政策意见已经制定。建设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成为安徽全省上下的共识。 二、 皖中板块: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 主要解决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着力打 造 “创新安徽” 2008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 “安徽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科技实力比较强, 应 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 ” 为落实胡锦涛总 书记指示, 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 在合肥国家科技 创新型试点市基础上, 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0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 召开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 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 2010年1月, 国家科技部把安徽、 江苏、 浙江同时 列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发展经济学强调, 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重要途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 也包括观念 创新、 管理创新、 文化创新、 服务创新等。对一个 102 相对落后的省份来讲, 安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 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近年来, 安徽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合肥江 汽、 科大讯飞、 芜湖奇瑞、 蚌埠丰原等一大批企业 形成自主创新的 “安徽现象” 。2009年全省高新技 术企业990家, 实现产值3267.4亿元, 增加值914.9 亿元。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329 家, 10亿元以上的52 家, 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55家,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9家。据 中国区域创 新能力报告 (2009) 研究显示,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 居全国第11位, 居中部六省第2位。 合芜蚌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 地, 是除北京以外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多的城 市。合芜蚌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 所, 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家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 5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二是浓厚的 创新氛围。三市在科技创新、 国企改革、 投融资体 制、 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 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 措, 为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造了良 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坚实的创新基础。2009年, 合芜蚌三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 55.2%, 增加值占全省54.6%, 所占份额均超过全 省半壁江山, 增速也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见表 二) 。另外, 合肥是安徽中心城市, 芜湖、 蚌埠是沿 江、 沿淮区域性中心城市, 合芜蚌三市能够把整个 安徽省带动起来, 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见表三) 。 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 总体要求是: 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战略,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集聚创新人才为 重点,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培育创新型产业 为目标, 充分发挥合肥、 芜湖、 蚌埠市优势, 整合周 边创新资源, 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 创新要素集 聚、 创新效率高、 经济社会效益好、 辐射带动能力 强的创新型区域, 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 创新、 加速崛起之路。基本原则是先行先试, 勇于 突破; 政府推动, 市场主导; 重点突出, 形成特色; 省市共建, 以市为主。战略定位是建成比较完善 的区域创新体系, 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 新型人才高地、 创新型企业高地、 创新型产业高 地。主要目标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 合肥、 芜湖、 蚌埠市要实现 “两个突破、 两个提高、 四个翻番” 和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 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 体系, 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力争早 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 皖南板块: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主 要解决文化软实力问题, 提升安徽国际形象, 着 力打造 “文化安徽”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 断进步,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 来越低,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当今世界 旅游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石油、 汽车等传统 产业, 上升为第一大产业。 安徽省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尤其是皖南 地区, 真可谓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黄山是世界 级名山, 集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 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于一身, 1979年邓小平视 察黄山, 提出 “要有点雄心壮志, 把黄山的牌子打 出去” 。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齐云山 是道教名山, 太平湖有 “东方日内瓦” 的美誉。由 新安理学、 新安志学、 新安医学、 新安建筑、 新安朴 学、 新安教育、 新安画派、 新安艺文、 新安科技、 新 安工艺、 文房四宝、 徽剧、 徽菜等内容构成的徽文 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徽学是与藏学、 敦煌学并 称的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所有这些, 足以使皖 南名扬四海、 享誉世界。 2009年7月15日, 安徽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 标志着安徽旅游业 从以 “两山一湖” 为核心, 向整个大皖南地区全面 提升转变。 表二2009年安徽省与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较 地 区 项目 安徽省 合芜蚌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亿元) 3907 2157 同比增加(%) 21.6 34.8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亿元) 1094 597 同比增加(%) 24.9 32.4 资料来源: 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表三2001-2008年安徽省及合芜蚌三市 主要指标年均增速 (%) 项目地名 安徽省 合肥 芜湖 蚌埠 合芜蚌 GDP 11.5 16.9 14.1 11.4 工业增加值 15.3 18.5 17.5 14.1 财政收入 20.9 28.0 21.5 15.3 23.8 固定资产投资 29.3 41.4 34.1 29.9 38.0 资料来源: 安徽统计信息网 103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 池州、 宣 城、 芜湖、 马鞍山、 铜陵六市及安庆市潜山县, 辖34 个县市区, 总面积38220平方公里, 总人口1069.6 万人。2009年, 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2897亿元, 占全省29%; 旅游总收入425亿元, 占全省46.8%; 接待人数5556万人, 占全省44.7%, 后两项指标接 近全省一半, 发展潜力巨大 (见表四) 。 表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各市GDP 与旅游收入情况 地名 项目 安徽省 黄山 池州 宣城 芜湖 马鞍山 铜陵 潜山县 皖南示范区 GDP (亿元) 10052.9 266.92 225 432.8 902 665.9 343.72 60.5 2896.84 旅游总 收入 (亿元) 908.9 168.15 108 34.6 60 28.81 19.78 6 425.34 占当年本 地区GDP 比例 (%) 9.04 63 48 7.99 6.65 4.33 5.75 9.9 14.68 占全省旅 游收入份 额 (%) 18.5 11.88 3.8 6.6 3.17 2.18 0.66 46.8 接待游客 数量 (万 人次) 12424.3 2122.52 1200 537.35 660 512.85 356.75 166.68 5556.15 资料来源: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有关市县2010年 政府工作报告和2009年统计公报 (截至2009年底) , 部分 数据依据现有数据计算所得 示范区建设基本定位为: 安徽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的试验区、 中国区域文化旅游合作的示范区 和全球知名的旅游文化展示区。要把发展文化产 业与提升安徽国际形象结合起来, 打好黄山牌, 打 好徽文化牌。 四、 皖北板块: 加快皖北经济区发展, 主要解 决安徽均衡发展问题, 着力打造 “和谐安徽”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 区域发 展差距的变动规律是, 在发展初期, 区域差距随着 经济发展不断加剧, 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区域 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 政府的职责是在出现这种差距时就要不遗余 力地缩小以致消除这种差距, 而不是消极等待。 安徽北部亳州、 宿州、 阜阳三市 (包括所辖17 个县、 市、 区) 以及沿淮的五河、 固镇、 怀远、 凤阳、 寿县、 霍邱六县, 俗称皖北, 地理上属于淮河流域, 面积 4.12 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 1/3,总人口近 3000万, 约占安徽省人口的1/2。与我国最发达 的长三角地区相比, 2009年皖北地区人均生产总 值约8000元, 约是长三角地区的1/7。即使与安徽 其他地区相比,也是名副其实的 “经济洼地”(见表 五) 。从总量看, 2009年, 皖北地区生产总值2169 亿元, 仅占全省21.6%; 财政收入157亿元, 仅占全 省10.1%。从人均看, 2009年, 马鞍山市人均生产 总值52031元, 而阜阳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7288 元, 二者绝对差距由 2005 年的 2.6 万元扩大到 2009 年的 4.5 万元。从比重上看, 从 2002 年到 2009年, 合肥和马芜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份额 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 而皖北地区的份 额平均每年下降约0.5个百分点。因此, 皖北地区 经济发展落后的态势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 变。 表五皖北经济区各市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地名 项目 安徽省 亳州 宿州 阜阳 五河 固镇 怀远 凤阳 寿县 霍邱 皖北经济区 地区生产总值 总量 (亿元) 10052.9 450 560 607.8 77.85 76.92 116 72.89 93 115 2169.46 占全省 份额(%) 4.48 5.57 6.05 0.77 0.77 1.15 0.73 0.93 1.14 21.58 财政收入 总量 (亿元) 1551.2 30.9 32.6 64.3 3.2 2.32 5.5 6.29 2.9 9 156.71 占全省 份额(%) 1.99 2.1 4.15 0.21 0.15 0.35 0.41 0.19 0.58 10.1 资料来源: 皖北经济区有关市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和2009年统计公报 (截至2009年底) , 部分数据依据现有 数据计算所得 加快皖北地区发展, 实质上关系到安徽能否 和谐发展问题。2009年7月, 吴邦国委员长到安 徽考察工作, 指出:“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 区和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 皖北的发展事关安徽 全省大局。振兴皖北经济, 促进安徽区域协调发 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挖掘安徽 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 。2010年 “两会” 期间, 吴邦 国委员长参加安徽代表团讨论, 再次提到加快皖 北地区发展问题。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皖北地区发展一直十分重 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11月, 省委、 省政府又出台了 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 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 给予皖北三市六县以 财政、 产业项目、 人才智力扶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 104 设, 改善金融服务, 并决定集全省之力, 进行重点 支持。 五、 联接点: 构建合肥经济圈, 主要解决安徽 发展的龙头带动问题, 提高合肥城市首位度, 着 力打造 “崛起安徽” 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 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 联系紧密的经 济圈和经济带。 ” 进入新世纪以来, 全国各地竞相 提出 “经济圈” 战略。据不完全统计, 已经正式提 出建设都市圈的城市和地区达20多个。安徽经 济长期落后,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缺少带动力 大的特大城市, 没有形成带动性大辐射力强的经 济圈。近年来, 合肥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经济增 幅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但与周边 相比, 2009年合肥市生产总值2102亿元, 居中部 第四, 仅高于南昌和太原, 比长沙、 郑州、 武汉分别 少900亿、 1200亿和2400亿; 城市首位度20.9%, 也是中部第四, 仅高于太原和郑州, 比武汉、 长沙、 南昌分别低14.2、 2.3和3.1个百分点 (见表六) 。 表六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2009) 城市 太原 郑州 武汉 合肥 长沙 南昌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55 3300 4500 2102 3000 1820 排名 6 2 1 4 3 5 增长率 (%) 16.4 12 13 17 14.5 13 城市首位度 (%) 17.6 17.0 35.1 20.9 23.2 24.0 资料来源: 中部各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合肥快速发展的同时, 合肥经济圈规划取 得了积极进展。2006年10月, 安徽省八次党代会 首次提出 “合肥要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 强 化产业支撑, 构建交通枢纽, 提高经济首位度, 形 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 2007年全 省 “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以合肥为 中心, 六安、 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2008年6 月, 安徽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 (20072015年) 出台, 扩展了 “以合肥为中心, 六安、 巢湖为两翼” 的范围, 淮南、 桐城等周边地区也融入省会经济 圈。2009年8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建设合肥 经济圈座谈会, 将省会经济圈正式命名为 “合肥经 济圈” 。 合肥经济圈作为安徽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 长极, 是联系安徽四大板块的重要连接点。它地 处皖中, 通过淮南连接皖北, 通过巢湖连接皖江, 通过桐城安庆连接皖南。当前,合肥经济圈城镇 规划体系 已经正式发布, 各种配套规划正在制 定, 合肥经济圈正在加快建设中。截至 2009 年 末, 合肥、 六安、 巢湖、 淮南、 桐城五市人口1973.4 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 29%; 面积 38905 平方公 里, 占全省28%; 地区生产总值3834亿元, 占全省 38%; 财政收入530亿元, 占全省34% (见表七) , 作 为全省经济龙头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表七合肥经济圈概况 城市 项目 合肥 六安 巢湖 淮南 桐城 合计 人口 (万人) 491.4 705.9 458.6 242.5 75 1973.4 面积 (平方公里) 7266 17976 9423 2596 1644 38905 地区生产 总值 (亿元) 2102.1 584.0 529.4 508.8 110.0 3834 全部财政 收入 (亿元) 341.9 52.1 52.5 75 8.5 530 资料来源: 各市统计资料 (截至2009年底) 建设合肥经济圈的基本目标是使之成为安徽 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 从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跨 越式发展。到2015年, 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占 全省比重提高到45%以上。同时, 合肥经济圈将 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 核心圈层实施 “公交 化” 发展策略, 并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 区域统筹, 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 关系无缝转移、 接续。 综上所述, 当前安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呈现 出以下特征: 一是目标清晰, 定位准确。“一圈四 区” 既突出了各地发展的优势, 又强调了各自发展 的重点。二是覆盖全面, 重点突出。全省 17 个 市, 在“一圈四区” 规划中基本覆盖。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级, 其他则是省级规 划。三是相互交叉, 联动发展。“一圈四区” 并非同 一层面上的区域划分, 有跨行政边界的地理交叉, 也有多项政策的交叉覆盖。如合肥既是皖江城市 带 “两核” 中的“一核” , 也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 区的主要城市, 又是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一 圈四区” 通过合肥、 芜湖等核心城市的连接, 从而 带动全省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 10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 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2007. 2郭金龙.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安徽崛起 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 EB/OL (2006-10-26) 2010-06-21 . http:/www. ahjjjc. gov. cn/article php?MSGID= 19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 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5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EB/OL . 6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Z . 2009. 7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Z . 安徽省人民政 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 意见 (试行) . 2008. 8安徽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 (20072015年) EB/OL . ( 2008-06-17 ) 2010-06-21 .http:/www. ahxf. gov. cn/xianfeng/szyw/jhyw/1253587376885776. htm. 9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共安徽省委 安 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 若干政策意见 Z . 2008. 10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 题的分析研究 EB/OL . ( 2004-12-16 ) 2010-06-21 . http:/www. drcnet. com. cn/DRCnet. common. web/ DocViewSummary. aspx?docid=30210. 11曾凡银. 省会经济圈的一体化问题研究政 (官) 、 产、 学、 研、 资、 介、 民的有效协同 J . 合肥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 . 12华兴顺.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安 徽区位功能优势的发挥与发展对策 J . 学术界, 2004,(5) . 13姜炎鹏, 沈玉芳, 贾利娜, 等. 安徽区域经济的空间 发展战略选择 J . 中国集体经济, 2008,(3) . 14程必定.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 战略的探讨 J . 江淮论坛, 2008,(4) . 15程必定. 江淮城市群及其主体功能的战略定位 J . 城市, 2008,(12) . 16张会恒. 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建设的若干问题 J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2009, 25 (3) . 17谢培秀, 殷君伯.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的思路与对策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09,(1) . 18汪健, 李婷, 韩彬. 区际产业转移与安徽区域经济发 展 J . 池州学院学报, 2008, 22 (5) . 19刘贤腾, 刘锋, 余忠. 皖北地区优劣势分析与发展策 略选择 J . 特区经济, 2008,(9) . (责任编辑: 姜玲玲) Analy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Overall Layout of Anhui Wang Chen-zhou (CPC Lu 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L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