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年# #月 第$卷第%期 东南大学学报0 ) 6 - . 0 B C $ = C % 预算软约束理论的进展 胡汉辉D许素友 ! . 认为政治家有非经济目标/例 如政治家热衷于通过增加就业率和社会总产量来捞取更大 的政治资本0当政治家直接控制着企业或者可以同企业进行 讨价还价时/企业的营利性就会让位于政治家追逐非经济目 标/所以政治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的任何损失进行补偿0? + ; # 9 +! = = A .认为政治家会使用财政补贴促使企业雇佣过剩的 员工0财政补贴一般被认为是有父爱主义偏好的政治家常用 的手段/这恰恰是给企业提供了预算软约束0 林毅夫和谭国富! = = = .试图从政府或国家的责任归属 角度来解释社会主义和转轨经济中预算软约束盛行的原因0 他们认为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是为建立某种战略性的国有企 业而设计的/而这类国有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制度中不 具备自生能力0为了扶持不具备自生能力的国有企业/社会 主义政府只好扭曲绝大多数资源和产品的价格/使用行政手 段按计划分配这些资源和产品来扶持这一类型的国有企业0 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计划协调的问题/政府的投资 决策往往是错误的!林毅夫/ = = A . 0结果是政府而不是国有 企业需要对企业经营失败负责/追加信贷和提供其它援助给 国有企业/以便完成投资渡过难关/预算软约束就这样产生 了0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后/许多战略性企业在市场中仍然没 有自生能力0为了战略目的/政府需要对这些企业提供支持0 而且/转轨经济中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承担了许多政策性负 担0政府对政策性负担负有责任0企业亏损时/政府同样有责 任给予补贴/预算软约束就这样继续存在下去0 二B内生性解释 = C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探讨预算软约束成因问题时/ 把注意力转向经济系统内部/从不同经济主体的个人经济利 益 最 大 化 的 角 度来探讨预算 软 约 束 发 生 的 机 制04 % 5 ( $ 6 + - ( D7 8 9 - ! = = C / = = E .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 在政治性等非经济因素之外/预算软约束的发生可能与经济 因素相关/并把其归因于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即对一个未完 工的无效率的投资项目追加投资/其边际收益可能大于项目 废弃产生的边际成本0由于信贷市场中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 称可能导致一方的逆向选择和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0这一分 析思路很快被运用于解释其他与软约束有关系的问题/取得 了一系列富有说服力的成果0 得到 的总收益之差会随= 8增加!而投资者与计划? 得到的总收益之差会随= 或? #投资者当然可以随机选择计划或? ! 但这样的选 择还不如让项目下马更有效#这种多个投资者参与投资的融 资方式!促使他们不会轻易地对原先投入的项目追加投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多个投资者的参与将是其预算约束较为 硬化的原因#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质上仅有一个投资者! 所以形成预算软约束的可能性很大# 黄和许由此预测!项目风险越大!多个投资者共同参与 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他们把韩国和我国台湾的融资体制进 行对比!韩国公司的资金大多来自为数很少的几个银行!而 我国台湾公司的资金则有许多银行共同提供!因而韩国经济 更易受预算软约束的因扰!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更脆弱# 黄和许$ 8 9 9 : C /进一步研究了预算软约束与企业开展研 发 活动$ D 6 E/的关系#他们注意到!在市场经济中!一个 D 6 E项目的投资往往采取外部融资方式!即有多个小公司 共同投资!特别是在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电 子生物工程#这种融资方式比由大公司一手包揽全部项目 投资的方式效率高#他们认为! D 6 E项目的风险越大!越需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甄别机制$ % * . $ 政府官员的 最优工资方案将有如下特征7一是官员会让某些未经审查的 项目上马?二是官员会让某些不赢利项目完工! 最优工资方案具有两个特征的原因是设计最低工资方 案的核心是诱使政府官员为事先审查项目付出足够的努力! 假定政府官员有两种努力方式最大努力程度和较低努力程 度!可以预见在最优工资方案下采取哪种努力方式对政 府官员来说是无偏好的#即代理人%激励约束 + .的早期模型更显著! A = B* C 9 + D . C EF* : ; + .认为当上马了事先不赢利的项目 时软约束问题才产生!这些项目之所以最终能获得再投资 而完工是因为它们是事后赢利的!而白王的分析框架表 明某些事后不赢利的项目也最终得以完成其目的是激励 政府官员付出足够的努力进行事前审查! 由上可见预算软约束理论的外生性解释侧重于从体制 的角度分析而内生性解释则从经济系统中不同主体个人理 性的角度来进行因而更具说服力!不难看出预算软约束理 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8市场经济以及向市场经 济过渡转轨经济中的诸多经济现象大有帮助! G 参考文献 H G 0 H) * + 5 I . / = . * . J -* . / K+ L + * . / (M N O P Q R S P T U V W O Q X Y Q U O O P S P NZ P O X U S Q X S V P V PT U V W O Q X O U _S P Z X S V P G H ( F+ a= ) : C .5 b b = / = 0 1 1 2 * ( G 6 H ) * + 5 I . / = .* . J-* . /K+ L + * . / ( ) c 9 = * c d 9 * C + d5 . C 9 b * . JC I = e f C ) c J / = C G g H ( h V i U P Z j V kl V _ m Z U Z X S n O o Q V P V _ S Q6 p 0 1 1 2 3 7 q 0 rp 0 ( G s H ) * + 5 I . / = .* . J-* . /K+ L + * . / G g H ( t I =Fu C I fC I = v * : Cw: + * .F* d 9 = d . a+ dx aD b + d * C + . fe f C) c J / = C G g H (M _O U S Q Z Po Q V P V _S Q O n S O y F* u0 1 1 1 2 1 # 6 $ 7 q s 6 r q s z ( G q H ) u d ; F* + a e I b = + f = 9 w. J 9 = + * . J|+ : I . u 3 = 9 C -( wt I = 9 u f 9 + .G g H ( o Q V P V _S Qh V i U P Z j F* 9 d I 0 1 1 p 0 p # 0 $ 7 s 1 rs 0 1 ( G H A = B* C 9 + D . C F* C I + * :* . JF* : ; + . v 9 + d ( l U O S X Z P o k k S # Q S O P Q RS Pl O P X U Z j S $ O Z P % O Q O P X U Z j S $ O o Q V P V _S O G FH ( F+ a= + . v 9 + d ( 5 9 = J + C* . Jv f f + d + = . d u+ .5 = . C 9 * b + ! = J* . JA = d = . C 9 * b + ! = Jv d . a+ = : G g H ( qp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s卷 万方数据 ! # $ % 1 ? A ; ? 9 B ; ? A ; C = B; = C D E : G V 5 U S X 7 U S 1 W 4 7 a 7 MJ M SkZ J M S 4 1 T K 3 O J 8 S D2Z 4 L Z 4 J 8 7 4 P 4 O 7W 5 X 4 Y Z S 7 4 5 M P 4 8 J K M 4J M S4 O 7m K 8 rM S 7 8 7 M 4 8 J U i U J M M K M E n G D o B= = = D E 9 C G vK U U J M 1 8 w 7x 1 yJ 4 zR U K J Q K J M ST 5 P 7 M 6 7 8 n J 3 5 6 D 5 8 Q 7 8 PJ P_ M P Z 8 J M 3 7 A M 4 K 3 K L J 4 7 SV 5 a 7 8 M 7 M 4P P K P l 4 J M 3 7J M Sm J 3 4 5 8H 7 J M S E n G D t | B; : D E 9 ? G y5 8 M J K 1 n J M 5 P Dx 7 J U26 U K J 4 K 5 M$5 M l 5 L U K J M 3 7J M S W 5 X 4Y Z S 7 4 5 M P 4 8 J K M 4 1 _ Mi 7 4 7 8$7 IJ MR S P E % G D B; : D E 9 ; G y5 8 M J K 1 n J M 5 P D O 7i U J 3 75 X O 7W 5 X 4 Y Z S 7 4 5 M P 4 8 J K M 4 W w M S 8 5 7K MR 3 5 M 5 K 3 O 7 5 8 w E n G D o D E 9 : G kK J M 1 *K M w K D O 7 5 8 w5 XP O 5 8 4 J 7K M W 5 3 K J U K P 4R l 3 5 M 5 K 7 PY J P 7 S5 M4 O 7W 5 X 46 Z S 7 4 5 M P 4 8 J K M 4 E n G D - + g $ ) d *( ) B 9 ; ; A 9 9 ? B9 9 A ; : B j = D E = ; G W 3 O J X X 7 8 1 NJ 8 QR D H 5m K 8 M PK M 8 J M P K 4 K 5 M J U R 3 5 M 5 K 7 P vJ a 7W 5 X 4 Y Z S 7 4 5 M P 4 8 J K M 4 1 5 M P K S 7 8 J 4 K 5 M5 X 5 M l 3 7 L 4 PJ M SR a K S 7 M 3 7 E n G D o B9 C = ; D E = F G W 4 K U K 4 z 1 n 5 P 7 L O 1 RJ M S7 K P P 1 M S 8 7 ID 8 7 S K 4T J 4 K 5 M K M K MNJ 8 Q 7 4 PIK 4 O_ L 7 8 X 7 3 4 _ M X 5 8 J 4 K 5 M E n G D - + g $ ) d *( h ) 第?期胡汉辉1等预算软约束理论的进展 万方数据 预算软约束理论的进展预算软约束理论的进展 作者:胡汉辉, 许素友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 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1,3(4)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29条)参考文献(29条) 1.Bai Chong-en.Wang Yijiang Agency in Project Screening and Restrictions on Project Termination 1998 2.Bai Chong-en.Wang Yijiang Bureaucratic Control and the Soft Budget 1998 3.Bai Chong-en.Wang Yijiang The Myth of the East Asian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 of Soft Budget 1999(02) 4.Boycko Maxim.Shleifer Andrei.Vishny, Robert W A Theory of Privatization 1996(01) 5.Dewatripont Mathias.Maskin Eric 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 1990 6.Dewatripont Mathias.Maskin Eric 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 1995(04) 7.DEWATRIPONT.Mathias.Maskin.Eric and Roland, Gerard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and Transition 1999 8.Goldfeld Steven.Quandt Richard Budget Constraints, Bailout, and the Firm under Central Planning 1988(04) 9.Goldfeld Steven.Quandt Richard Output Targets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nd the Firm Under Central Planning 1990(02) 10.Hillman Arye L.Katz Eliakim.Rosenberg Jacob Workers as Insurance:Anticipated Government Assistance and Factor Demand 1987(04) 11.Huang haizhou.Xu Chenggang Financing Mechanism and R&D Investment 1998 12.Huang haizhou.Xu Chenggang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nd Optimal Choic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Financing 1998 13.Kornai.Janos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1986(01) 14.Kornai Janos Legal Obligation Non-Compliance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nt, In Peter Newman Eds 1998 15.Kornai Janos The Place of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Syndrome in Economic Theory 1998 16.Lin Justin.Yi fu.Cai Fang.Zhou Li 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1996 17.Lin Justin Yifu.Tan Guofu Policy Burdens, accountability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1999(02) 18.Maskin Eric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1999(02) 19.Qian Yingyi A Theory of shortag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Based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1994(01) 20.Qian Yingyi.Roland Gerard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The Case of China 1994 21.Qian Yingyi 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e in China 1995 22.Qian Yingyi.Roland Gerar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in China 1995 23.Qian Yingyi.Roland Gerar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1998(05) 24.Schaffer.Mark E The Creditable-Commitment Problem in the Center-Enterprise Relationship 1989(03) 25.Schaffer.Mark E Do Firns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Hav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 Consideration of Concepts and Evidence 1998(01) 26.Shleifer Andrei.Vishny Robert Poloticians and Firms 1994(04) 27.Stiglitz Joseph E.Weiss Andrew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1981(03) 28.科尔奈 短缺经济学 1986 29.林毅夫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 1997 相似文献(7条)相似文献(7条) 1.学位论文 许素友 转轨时期预算软约束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行业博奕分析 2000 该文在Dewatripont-Maski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一个改进的Dewatripont-Maskin模型(Qian & Roland,1993),将预算软约束发生视作经济系统 中内生性现象,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奕的分析框架来探讨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国有银行自身的预算软约束.文章参照标准的预算软约束模型的基 本逻辑,按照放松假设的研究方法逐步展开.该文认为,国有银行自身的预算软约束总是主要起源于政府必须依靠国有银行系统向渐进式改革的国有经济 提供可观的金融支持,这种金融支持保证了渐进式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国有银行自身的预测软约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这就是国有 企业和国有银行预算软约束之间的内在联系.该文在创新之处在于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分析框架运用到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中,特别是在 分析政策性贷款对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的影响时,定量是分析了国有银行有可能利用政策性贷款来掩盖商业性贷款的损失和银行挤占政策性贷款的机制 . 2.期刊论文 钟洪.朱学红.ZHONG Hong.ZHU Xue-hong 中国公立大学预算软约束的解释及对策建议 -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26(5) 大学预算软约束是造成大学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外生性和内生性的角度分析了大学预算软约束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 可行的对策建议. 3.学位论文 董玉华 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逻辑及矛盾的内生性机理分析 2006 全文的逻辑思路在导论中已经阐述,在此不再重复。全文共有7章,每章的主要内容是: 导论部分对选题意图、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思路进行阐述; 第一章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外对国有银行理论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是国内对国有商业银行理论的 研究。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对国外学者的国有银行私有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回顾,指出政党所持的意识形态对国有化和私有化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 ,财政赤字的负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银行私有化的直接原因,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私有化的直接原因,持新自由主义观点的国际金 融组织,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以拯救金融危机中的发展中国家为名,推行其私有化政策。所以在研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时,必须 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其次对马克思、列宁的国有银行理论、对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对要不要国有银 行的论争以及国外研究国有银行的学者的文章和思想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学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著作和观点进行阐述。 第二章是对下文研究国有商业银行问题界定一个研究的框架。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寓含着政府与市场理论,因此对政府与市场进行一些一般 性的论述是必要的。本章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与市场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扼要的梳理;第二部分,是阐述市场失灵的种 种表现,由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第三部分,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务员进行分析,说明公务员也是“经济人”,有自身的利益,政府干预会 导致权利寻租的出现,垄断性和外部性会出现政府失灵;第四部分提出由于政府有其局限性,在建立市场经济中,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目标是 建立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有责政府、法治政府、公共服务政府,政府要超越自己;第五部分是对我国转型时期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 政府的特征、市场发育的情况;第六部分是阐述政府与市场理论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理论时的适用性。当然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国外不同,在运用 时要结合国情,但政府与市场整个框架还是适用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论和实践的。 第三章是从外因方面多视角评价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分四个视角:一是委托代理视角,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政治性委 托、行政性委托和经济委托,认为目前关键是行政委托代理,要通过减少行政干预,通过经济契约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增值;二是垄断和竞争视角,提 出银行业是规模竞争型的竞争格局,银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既要反垄断,但又要依据银行业的特点,保持一定的规模,要辩证地看待垄断与竞 争;三是融资结构失衡视角,我国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如果直接融资比例较高,即使银行贷款不良率高一些,但对整个金融的安 全的影响也会小的多。且直接融资比例高,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四是非均衡视角,主要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对利率、汇率进 行了管制,资金的价格不能随供求关系自动调整。存在信贷配给,中小企业贷款难,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大企业和国有企业集中。 第四章是从内因方面多维度透视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分四个维度:一是新政治经济学的维度,研究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对政治的影响。在我 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是政治企业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是政治银行家。政治对经济金融有很大的影响。“封闭贷款”就是说明政治与 经济紧密结合的有说服力的例子;二是预算软约束维度。国有商业银行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于一身,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政策性亏损掩盖商业性 经营管理问题的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太大而不能倒闭,(toobigtofall),具有外部性和传染性,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因此没有倒闭破产的预期 ,亏损可以挂帐。因而具有预算软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追求规模和地位、信誉等非货币化收入的行为冲动;三是资源配置效率维度,国有商业银 行过去利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而不是以市场效益和风险大小为标杆,资源配置效率低,目前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均采用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方法来配置 资源,解决利润与风险不能捆绑考核的问题。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还要研究X非效率问题。四是从博弈的角度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国有商业银 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总分行之间的讨价还价博 弈。 第五章是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逻辑。主要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是否必须由国家绝对控股提出来的。首先对银行作为中介机构的一般性 理论所进行考察。认为即使在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商业银行也有其生存的空间,商业银行主要是对由于交易成本原因不愿意进行评级的中小企 业提供贷款。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理由进行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辨析,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和不存在的理由,最终我们认为基于我国的 国情,国有商业银行有生存的价值,即在宏观层面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中观层面上有利于协调和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上 通过经营机制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能达到微观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在,有利于国家对金融战略资源的控制 、防止拉美等国家由外资主导经济命脉的现象发生。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的外部环境和体制外机制的“倒逼”下,其本身具有自增强能力。 第六章是国有商业银行矛盾的内生性和次优求解。本章主要是认为政府作为演化而来的制度安排,政府具有内生性。政府是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相互作用和个人讨价还价过程中形成的规则和制度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内生性质。政府是市场框架的组成部分,许多公共活动促进了经济 发展。由于商业银行也是演变而来,具有追求利润的市场和企业本源属性,政府的目标多元使其与市场唯利是图行为有时产生矛盾,而矛盾与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与生俱来。寻求最优解,只能在满足市场充分竞争的一般均衡条件下,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仅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 非均衡是常态,只能是次有解。 第七章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本章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比较,提出并论证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 企业改革发展的轨迹趋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具有模仿性,如承包制。在股份制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落后于国有企业10年左右。从国有企业性质 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能加深对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认识。国有企业存在边界刚性,没有市场退出机制,没有市场校正错误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具 有国有企业同样的性质,是代理人对决策不负最终责任的一种风险配置和决策装置。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有者实际上的缺失。通过法人 财产权,把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纳入公司法的约束之下,法学界认为国有资产归公司法人所有,但国家规定国有财产归国家所有,法人财产权不 是法人财产所有权,尽管如此,目前用法人财产权比较妥当。股权与法人财产权也有区别,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国有股有 利于国家经营性资产资本化运作。运用国有股制度代替国家所有权,利用股东人格化,割断国家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国家投入巨资 进行重组,充实资本金,目的是“花钱买机制”,这样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建设,进行激励约束机制重塑,实行股权激励。最后本文对全 文进行扼要的归纳,总结出要超越政府和实现自我超越,实际上是对全文进行点题。 4.学位论文 王鑫 债务融资与企业业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05 本文试从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的政府、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深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制度背景,来研究 债务融资的公司治理机制作用在我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以及债务融资与企业的会计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提出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相关的制度背景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制度经历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的融资体制、有计划商品经济下以银行 为主导的融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融资制度的转变过程,但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的 融资制度尚未正式形成。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融资制度仍然是一种由政府直接控制和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体制,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与政府之 间天然形成的“血缘”关系依然存在。 第三章是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且对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模型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是债务融资与企业会计业绩的关系分析,通过对我国20012003年深沪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债务融资与企业的会计业绩 并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而是表现为单边下降,即债务融资与企业的业绩是显著负相关的;企业成长性越高,企业的业绩也就好;企业的规模同 企业的业绩是正相关的。 第五章是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依据前述制度背景的分析,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有产权特征,致使企业通过银行贷 款所获得的债务融资约束功能弱化,没有发挥其限制经理人员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而是增加了经理人员可控资源的数量,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 ,进而对企业的价值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了控制企业价值对债务融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建立联立方程并且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来解决内 生性的问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债务融资所导致的投资行为扭曲降低了企业的价值,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是显著负相关的,并且在高成长和低成长 的公司中,企业价值的差异比较明显。 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启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是债务融资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按照总体状况、地区、省份和行业来对债务融资率、短期债务融资率和长期债务融资率进行了统计描 述。总体上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比率比较低,而从债务期限结构角度来看,短期债务融资率的比例较高,长期债务融资率的比例比较低 ,并且无论是债务融资率还是短期债务融资率和长期债务融资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行业差异都比较大。 5.学位论文 陈晖 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 2008 本文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下,分析了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以及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 根据金融发展研究领域常用的指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发展作了概述性描述(第一章)。近30年来,我国金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中介体系和以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较高的货币化程度,整个金融系统以金融中介为主 、金融市场为辅,较低的金融运行效率,一定的金融价格管制等。 对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对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 述;另一方面,应用多变量VAR(向量自回归)方法,讨论了1978-2006年间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金融发展总体上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而且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在金融结构方面,从银行存款 负债规模比率的角度看,银行中介体系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但是从信贷规模比率看,银行中介体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以 证券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在此期间对经济增长不存在积极影响,这说明我国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另外,金融中介体系发展 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2.金融发展对国 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在第三章里,理论分析方面,从一个规范的模型出发,论述了多元化、分散化、竞争性的银行金融中介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化转型中 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得以硬化。而更具分散化特质的金融市场体系则通过来自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干预、市场约束、信息监控和监管制度等约束力 量对企业的投资和再融资进行制约,从而达到预算软约束硬化、资源配置优化的目的。实证分析方面,重点考察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体系发展,对国 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影响。随着竞争性的金融中介体系的发展,银行贷款的规模、结构和流向等都发生了变化,总体上是向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 对于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而言,在来自财政补贴渠道日益萎缩的情况下,金融体系成为国有企业潜在软预算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竞争性的银行中介 体系的发展,尽管贷款总余额规模依然逐年增大,而作为预算软约束的重要考察指标-不良贷款率总体上是下降的。金融中介体系多元化、分散化、竞 争性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硬化。3.金融发展与企业家精神。第四章在理论论述的基础上,利用1994-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 金融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一是利用变系数模型考察各地每百人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家数(企业家精神的指标)与当地人均贷款规模(金融中 介体系发展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区二者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显著不同,但是一般存在正相关关系。二是在分别增加了线性和非线性的经 济增长变量后,利用变截距模型进一步考察了金融发展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且在样本考察期间,企业家数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呈现U字型的发 展,这与相关文献中的假设相符。三是由变截距模型得到的各地区每百人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家数对均值的偏离状况,说明在金融发展程度高和经济发达 地区,对于企业家精神培育至关重要的个体和私营经济更为活跃。4.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第五章在总结近期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不 平等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按不同范围层次考察了19782005年间我国收入不平等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全国范围的收入不平等与 各金融发展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各金融发展指标之间都存在较为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因果关系是单向的,金融发展是 引起收入不平等的Granger原因;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另外,该章还考察了乡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以 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各金融发展指标中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除证券市场发展指标之外,其他金融发展指标与不同范围内群体的收入不平等之间存 在“倒U字型”的非线性关系。 在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本文分别讨论金融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对金融发展的作用。第六章涉及金融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的 讨论。该章通过资本积累、融资选择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阐述了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具有内生性,并且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发展特别 是股票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则主要分析了法律渊源和法律制度、利益集团、信任等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第七章综 述了法和金融研究领域的一般性结论,即,不同的法律渊源对于投资者的保护不同,由此导致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公司治理效率,以及金融发展水平 的差异。此外,该章还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我国法律制度的渊源,论述了我国法律制度与金融发展现状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论及金融发展的利益集团理论 。该理论分别分析了金融业和非金融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对于金融发展的反应。两个既得利益集团从其自身的总体利益角度以及行动的便利性方面考虑 ,更倾向于阻碍金融发展。而各国金融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利益集团的阻碍力也受制于政治变革、新的投资机会、新技术变革,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 另外,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该章对我国利益集团影响金融发展所作的政策思考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继续推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通过全面的竞争来制约利 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第九章在简要辨析信任与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信任与金融发展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此外,该章还考 察了我国不同地区信任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信任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人们投资有价证券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 与当地信任水平相关。保险与信任的关系反映了社会信任对于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储蓄与信任的关系也符合相关的理论预测。鉴于数据的可获得 性、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差异,以及人们的支付习惯等原因,我国各地的信任水平分别和居民获得的贷款、期末手持现金的情况之间的关系与理论预 测不相符。尽管如此,对社会信任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法规在对金融发展进行解释时的一些不足,有助于开阔金融 发展研究的视野。 6.期刊论文 王红萍 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的高校过度负债行为分析 -商业时代2009,(1) 当前高校巨额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共财政安全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一大隐患.为了探求高校过度负债行为的成因,本文以预算软约束理论为 基本的分析框架.从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的过度负债行为的制度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7.学位论文 秦颖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体系评价研究 2008 美国次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原因众说纷纭,无论何种解释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对贷款控制的实质性放松难辞其咎。而信 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也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纵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生性研究、贷款预算软约束、金融体系脆弱性、 信贷风险隐性与显性机制研究等等热点研究课题,其能够导出的逻辑终点或是政策建议结论中,总是离不开“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加强的基础离不开客观如实地评价,只有通过科学地评价查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短缺和不足,才能切实提升内部控制的效力。 为研究如何科学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本文从相关理论回顾、信贷风险内控现实状况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研究四个层面 上展开这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命题。 从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理论层面上看,自有文献记述以来,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理论研究大致遵循着寻求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设计信贷风险 计量和分析的工具、进而进行风险管理的脉络践行;而国内外理论界对企业风险控制的最新研究则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角度,并有相当 的学人开始研究如何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及如何加以改进方面。本文也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内控评价理论”的顺序 ,对既有理论发展脉络和应用情况加以回顾。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对信贷风险的解释和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基于信贷资金运行规律的解释,如果由于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影响,不能顺利实现第 二重支付、第一重回流,因而无法实现信贷资金在数量上的补偿和增值的可能性,就会造成信贷风险;信息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将人们对信贷风险产生 的原因从信贷资金运行自身规律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方面的注意力,引领到对人员、政策、文化环境等“软因素”方面;后来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信 贷风险的定量化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但是当我们辩证地分析ZTTA模型、KMV模型、VAR风险管理方法等现代量化管理工具时,却遗憾的发现使用这些分 析工具需要大量的企业历史财务数据、其前提大都假定企业债务结构及其与偿债能力关系具有稳定性等条件,而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中国企业 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而给中国的商业银行使用现代量化工具分析信贷风险带来一定局限。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被重视,为加强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思想框架,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组成要素的 详细阐述,使人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可以从细节入手,加强了理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操作性,将“软因素”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中,使得这一 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与之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区别和应用性。但是,基于信贷活动的特殊性,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也与一个独立的企业 或是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控制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需要按照对信贷活动的特点,对影响信贷风险的关键要素和指标进行重新梳理确定。 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控现实状况分析,应该承认经过数次改革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较多地进步,但是信贷风险控制体 系效果取决于若干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单纯改进只针对信贷产品的制度、规定或者信贷风险识别和计量的技术性手段,对提高整体信贷资产质 量的作用明显有局限。 基于上述考虑,通过运用归纳总结、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博弈分析等多种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开发贷款分期还款协议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水电暖系统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2025年现状与未来展望
-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技术路径与产业升级报告
- 电商行业2025年大数据精准营销对电商运营效率的提升
- 情境认知民族志方法-洞察及研究
- 三农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 电竞公司舆情改进管理细则
- 共享经济模式下2025年城市配送路径优化策略研究评估报告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强化训练高能含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JJF 1183-2025 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
- 2025年新《公司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颜料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农产品加工可行性报告
- 全国粤教清华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节《云服务》说课稿
- 一年级得稳稳地走-一年级家长会【课件】
- 延迟焦化操作工考试题及答案
- 园林技术-大学专业介绍
- 学校食堂员工安全培训
- 静脉采血安全管理
- 18项核心医疗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