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pdf_第1页
关于“现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pdf_第2页
关于“现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pdf_第3页
关于“现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pdf_第4页
关于“现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师范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G u i z h o u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2 0 0 3 年第 3 期 ( 总第 1 2 2期) 关于“ 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 的思考 1 9 1 81 9 2 5年 间的鲁迅杂文( 下) 钱理群 (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1 0 0 8 7 1 ) 摘要 : “ 五四” 时期的鲁迅杂文始终关注现代 中国人的生存 问题。鲁迅认为, “ 现代中国人的生存” 要 求是争取 生存权、 温饱权和发展权 , 三者不可分割 , 缺一不可。他希望人们正视现代 中国人 的生存困境 , 反抗一切妨碍现代 中国人生存与 发展的现实黑暗, 致力于现实中国社会、 人生与人的改造。 关键词 : 鲁迅 ;杂文;中国人;生存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1 7 3 3 X( 2 0 0 3 ) 0 3 008 1 0 6 On t he Ex i s t e nc e a nd De v e l o pm e n t o f No wa da y s Chi ne s e Lu X皿 e s s a y s wr i Re n i n 1 91 81 9 2 5 OI AN L i q u n ( D e p t C h i n e s e o f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e kin g 1 008 7 1 C l l i n a ) Ab s t r a c t :L u Xu n 台ess a y s w r i t t e n i n t h e d a y s o ft h e Ma y 4 Mo v e me n t c o n s i s t e n t l y c o n c e rne d a b o u t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e x i s t e n c e o f mo d e m Chin ese L u Xu n h e l d tha t “ the e x i s t e n c e o f n o wa d a y s Chin ese ”c l a i ms the r i g h t o f e x i s t e n c e, t h e r i g h t o f h e w i n g e n o u g h f o o d a n d clo t h i n g, the r i g h t o f d e v e l o p me n t an d mo r e o v e r , the t h r e e t h i n g s C an n o t b e s e p a r a t e d, the y a r e d i s p e n s a b l e He e x p e c t e d n o wa d a y s C hin ese t o f a c e t h e d i c u t fi n g p o s i t i o n s q u a r e l y , t o r e bel a g a i n s t the rea c t i o n a r y r e a l i t i e s whic h s t o p p e d the m f r o m e x i s t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an d t o d e v o t e the ms e l v es t o the r e f o r m o fthe rea l i t y o f C hin a S o c i e t y and the r e f o r m o f h u man an d h u - ma n l i f e Ke y wo r d s : L u Xu n; ess a y ; C hin es e ; e x i s t e n c e 鲁迅 的哲学是一种“ 生存 哲学” , 他关 注的始终是 人的生存 问题 , 特别是现在 中国人 的生存 问题 。其 中 一 个很 重要的方 面 , 就 是现 在 中国人 的生存环 境 、 生 存空 间。对此 , 鲁迅 有一 系列重要 的概括 , 并 且都给 人 以触 目惊心之感 。 ( 一 ) “ 人 肉的筵宴 鲁迅在 灯下漫笔 里, 首先这样概括 : “ 所谓中 国的文明者 , 其 实不过是 安排 给阔人享用 的人 肉的筵 宴。所谓中国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 房。 ” “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 , 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 排 到现在 , 人们就在这会场 中吃人 , 被吃 , 以凶人 的愚 妄的欢呼, 将悲惨 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 更不消说女人 和小儿 。 ” i l 】 ( P 2 一 这里说得很清楚 , 从“ 有文明 以 来” 一直到“ 现在 ” , 中国人都生 活在“ 人 肉的筵宴 ” 的 收稿 日期 : 2 0 8 2一l O一1 8 空间里。我们很容易联想起鲁迅在著名的 狂人 日 记 里也曾说到, 他在中国历史记载满纸的“ 仁义道 德” 的字缝里看 到 “ 吃人 ” 两个 字。鲁迅 对 “ 吃人 ” 这 个命题是非常看重的, 他在给许寿裳的信里这样写道 “ 偶阅 通鉴, 乃悟 中国人 尚是食人 民族 , 因成 此篇。此 种 发 见 , 关 系 亦 甚 大 , 而 知 者 尚寥 寥 也。 ” 】 ( 1 3 5 3 ) 请注意“ 中国人 尚是食人 民族” 这一概 括 : 不是少数人在食人, 是整个 民族都在食人。 这 自然是一 个极 其 严酷 的概 括 , 一般 人 是 很 难 接 受 的。因此有必要作更深入、 细致的讨论。首先我们要 问: 鲁迅讲的“ 食人” ( “ 吃人 ” 、 “ 人 肉的筵宴” ) 指的 是什 么?我理解 有两个 含义 , 一是 实指 , 即中国从 远 古到近现代历史上都不断发生“ 人吃人” 与“ 嗜杀” 现 象, 而且都是在崇高的名义( 例如“ 忠” 、 “ 孝” 、 “ 革命” 等等) 下“ 吃人” 与” 杀人” , 而且人们似乎都视而不 见、 见而不怪 , 这背后正是隐藏着一个不能 回避的事 实 : 在 中国社会里 , 人 的生命 不值 钱 , 中国人缺 少对生 一 8 1 维普资讯 命 的关爱 和敬 畏。另一方 面 , 又是 指一种 精神 的 “ 吃 人” 。我们前 面讲鲁迅 的“ 立人 ” 思想 , 他所 要“ 立 ” 的 “ 人” 是具有个体精神 自由的人 , 结合鲁迅“ 立人 ” 思 想体系来 看 , 他 所说 的“ 吃人 ” , 就 是讲 中国社 会、 历 史, 中国传统文化 , 对人的个体精神 自由的漠视、 压抑 和剥夺 。为什 么鲁迅说在 中国“ 吃人 ” 是全 民族性 的? 鲁迅是从 中国的社会结构 的分析来展 开他 的论证 的。 他在 灯下漫笔 里引用 左传 里的材料 , 指出所谓 “ 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 ,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系列严格 的等级: 最高级是王, 王下面是公, 公下面是大夫, 大 夫下面是 士 , 最后 是老百 姓 , 普通 国 民。每个 人都处 在这个等级制度 的某一等级上 , 一方面承受 上面等级 的压迫 , 被人吃 ; 但是 同时却 可 以压迫下 面等级的人 , 又在吃人 。即使是 处在最底 层 的, 回到家里 , 还可 以 压迫妻子孩子; 孩子长大了, 又会有更卑更弱的妻子 可供驱使 , “ 多年媳妇熬成婆” , 妻子也还可以压迫她 的媳妇 。这就是每一个中国人 的生存 环境 : “ 有贵贱 , 有大小 , 有上下。 自己被人凌虐 , 但 也可 以凌虐 别人 ; 自己被人吃 , 但也可以吃别人 ” , 前 面所说 的全民族的 吃人就是这样形成的 ; 也就是说 , 对 于这样一个 “ 人 肉 的筵宴” , 每个中国人都是参与其 中的。这就产生 了 极其可怕的后果 : 不仅“ 使人们各各分 离 , 遂不能再感 到别人的痛苦” , 而且 “ 因为 自己各有奴使 别人 , 吃掉 的别人的希望, 便也就忘却 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 将来 ” , 即使 自己已经或正在被 吃 , 也可 以在 吃别人 中 得到补偿 , 这样就使 得 “ 中 国一切人 们无不 陶醉而 且 至于含笑” 于这“ 人 肉的筵宴” , 使其永远排下去, 而 不可能有任何认真地反抗 , 更不用说联合的反抗。这 正是让鲁 迅 以及一 切有 良知 的中 国人 感到 真正 的恐 怖之处。作为精神界的战士, 鲁迅更关注的是由此形 成的民族的畸形的“ 国民性” 。在这样一个全民族的 “ 人肉的筵宴” 里 , 每个中国人都处在“ 被凌虐又凌虐 别人 , 被吃又吃人 ” 的双重位 置 , 必然 形成人 的“ 为人 主” 与“ 为人奴” 的两重性 : 作主人的时候 , 以一切别 人为奴才 , 作奴才的时候, 以一切人为主人 ; 有权时羌 所不 为 , 失势时 即奴性十足 。鲁迅就是这样 要我们正 视 自己的生存环境 , 这 “ 吃人 与被 人吃 ” 的“ 人 肉的筵 宴 ” 是一个可怕 的陷阱 , 落人其 中, 人就 丧失 了基本 的 生存权利 , 处于社 会底 层 的人们更 是完全 被漠视 , 人 们 “ 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 , 将悲惨 的弱 者的呼号遮掩 , 更不消说女人和t l , J D ” ; 同时在 主性 和奴性的养成 中, 人的精神发展也受到根本性的伤害。 鲁迅 灯下漫笔 的另一篇, 又把对“ 吃人” 问题 的审视 , 伸 向历 史 的追 问 。于是 , 他 又有 了两个非 同 小可的发现 “ 中国人 向来就 没有 争到 过 人 的 价格 , 至多不过是奴隶 , 到现在还如此 , 然而下于奴隶 的时候 , 却是数见 不鲜 的。 ” “ 中国的历史不 过是 : 一 , 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时代 ; 二 , 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 。 这 一 种 循 环 ,也 就 是 先 儒 之 所 谓 一 治 一 一 8 2 一 乱 0 ” 。 ( P P 2 - 2 这是一个最为沉重的历史与现实 : 在中国, “ 人” 的生命价值从来没有被承认过 , 拥有个 体精神自由这种意义上的“ 人” , 更是从来不曾有过。 所 以把人不 当人 , 在 中国是一个 惯例。而且 中 国有一 句话, 叫做“ 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 乱世时候的人还不 如太平时代 的一 只狗。这 时候 突然 给他一 个狗 的待 遇, 他就非常高兴。譬如说元朝 , 开始是随意杀人, 老 百姓惶惶不可终 日。后来就定了一个法律 , 规定打死 别人的奴隶 , 要赔一头牛。老百姓本来 觉得 自己连牛 都不如, 现在总算有了一头牛的价值 , 就万分高兴了。 所 以鲁迅说 , 所谓 “ 乱世 ” , 就 是 “ 将奴 隶 规则 毁得 粉 碎” , “ 想做奴隶而不得” ; “ 这时候 , 百姓就希望来另 外的主子 , 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 无论仍旧, 还 是新颁 , 总 之 是 有 一 种 规则 , 使 他 们 可 上 奴 隶 的 轨 道” , “ 做稳了奴隶” , 这就是中国的所谓“ 太平盛世” 。 鲁 迅在这里又 打破 了一 个在 中 国根 深柢 固、 可谓 “ 深 人人心” 的“ 太平盛世” 的神话。他再一次无情地要 我们正视 自己真 实 的生 存处境 : 中国人只能 在 “ 做 稳 了奴隶” 和“ 想做奴隶而不得” 这两者之间做一个“ 选 择 ” 如果这 还算 是 “ 选 择 ” 的话 。更 触 目惊 心 的 是 , 这样的处境对 中国人精神的戕害, 由此产生的中 国国民性: 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即所谓 “ 大治” 的时代 , 中国人是“ 顺民” ; 而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 , 即所谓 “ 乱世” , 中国人就成 了“ 暴 民” 。 “ 顺 民” 就 是奴性十足 , 可 以不 必多说 。值 得注 意 的是 “ 暴 民” 。 鲁迅在五 四时期有 好几 篇文章 提 到“ 暴 民” 。他提 醒 人们注意两种危险性。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 就有 满肚子怨愤的毒气 , 鲁 迅说 “ 这 自然是受 强者 的蹂 躏 所致的” , 因此, 这是可以理解 , 甚至是值得同情的; 问 题 是 : 这 股怨 愤 之火 向哪里 去烧 ?鲁 迅说 , 在 中国 , “ 国民倘没有智, 没有勇, 而单靠一种所谓 气 ” , 其 结果必 然是 “ 不很 向强 者 反 抗 , 而反 在 弱 者 身 上发 泄 ” , 就好像 阿 Q受 了假 洋鬼 子、 赵太 爷 的气 , 不去反 抗他们 , 而去 占小尼姑 的便宜一样 , “ 遭殃 的不是什 么 敌手而是 自己的同胞和子孙 。那结果 , 是反 为敌人先 驱” J ( P 2 2 5 ) , 这正是暴 民的特 点。暴 民 的另一 面 , 鲁 迅也经常谈到 , 就是他 身 为奴隶 , 向往 的却 是主 人地 位 。当年项羽看见秦始皇十分阔气 , 就说 : “ 彼可取而 代之也。 ” 要 “ 取 ” 什么?鲁迅说 , 一 是“ 威福 ” , 有 权有 势; - - 是 “ 子女” , 特别 是女人; 三是 “ 玉 帛” , 就是 钱。 L J ) 中国的“ 暴 民” , 就 向往 这三样东西 。阿 Q 在 土谷寺里做 的那个 著名 的梦里 , 梦 见 的就是 元宝 、 洋钱 、 吴 妈 、 邹七嫂 的女 儿 , 还有 “ 小 D来搬 , 要搬 得 快 , 搬得不快 打嘴光 ” 的权 势 。这 样 的 阿 Q式 的“ 暴 民” 造反是不可能根本摧毁 “ 人 肉的筵宴 ” 的, 而 只会 由新 的 “ 主人 ” ( 昔 日的奴 隶 )以新 的 形式 “ 取 而 代 之 ” , 这也是中国的历史 与现实一再证 明了的。 这同样是对 每一个现在 中国人 的警示 : 我们生 活 在这样一个“ 做稳了奴隶” 与“ 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历 维普资讯 史循环 中, 这样 一种 生存 空 间下 , 是 时刻可 能成 为顺 民, 又可能成 为暴 民的 。我们 的 心灵就 可能被 奴化 , 同时被毒化。这又反过来使得我们 民族永远也走不 出那不断循环重复的历史怪圈 。于是 , 鲁迅又 发 出了 这样 的召唤 ”自然 , 也不 满于 现在 的 , 但是 , 无须 反顾 , 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 中国历史上未 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 则是现在 的青年的使命! ” u J 这里反复强 调 的是 : 不满 于 “ 现在 ” ; “ 无须 反顾 ” , 不 要回到“ 过去” ; 面向“ 前面” 也即“ 将来” , 创造“ 第三 样时代” : 鲁迅始终坚守着他的“ 执著现在, 执著地 上 ” 的人生哲学 。 ( 二) “ 活埋庵 鲁迅在一篇 通信 里 , 由一个人们 习以为常的 “ 北京街市小景 ” 引发 出关 于 中国人 的历史 与 中国人 的生存空间的一番大议论 : “ 我现在住在一条小胡同 里 , 这里有所谓土车者 , 每月收几 吊钱 , 将煤 灰之类搬 出去 。搬 出去怎么办呢?就堆在街道 上 , 这街就每 日 增高。有几所老房子 , 只有一半露出在街上的, 就正 在豫告着别 的房子 的将来 。我不知道 什么缘故 , 见 了 这些人 家 , 就 像 看见 了 中国人 的历史 。姓 名我 忘 记 了 , 总之是一个 明末 的遗 民 , 他 曾将 自己 的书斋题 作 活埋庵 。谁料现在的北京的人家, 都在建造 活埋 庵 , 还要 自己拿 出建造费。看看报章上的论坛 , 反 改革 的空气浓厚透顶 了, 满车的 祖传 , 国粹 等 等 , 都想来堆在道路上, 将所有的人 家完全活埋下 去” 。 E 2 ( 蹦) 这同样是鲁迅式的特殊体验, 在鲁迅所说 的“ 合群韵爱国的自大” 者看来, “ 满车的 祖传 、 国 粹 ” 是足 以炫耀于世 的 , 而鲁迅却看到了现在 中国人 被 “ 活埋 ” 的生存 危机 。鲁迅是 深知 中国人 的 : 本来 , 人 “ 从幼到壮 , 从壮到老 , 从老到死” 都是很 正常的 , 由 “ 现在式 ” 的生命到 “ 过去式 ” 的生命应 该是一个 自然 的过渡 ; 但在 我们这个 古老 的 中国 , 却是例 外 , “ 从 幼 到壮 ” 倒是 走 得很 起 劲 , “ 从 壮 到老 ” 就 有 些 不 情 愿 了, “ 从 老到死” 更是 高低不 肯走了, 甚至 “ 奇想天 开” , 最好老而不死, 即使死了也“ 想用自己的尸体, 永 远 占据着一块地面 ” , 总之要“ 喝尽 了一切空间时间 的 酒 ” , “ 占尽 了少年 的道路 , 吸尽 了少年 的空气 ” , 而且 “ 愈是无聊赖 , 愈是没 出息 的角色 , 越 想长 寿 , 越 想不 朽 ” 。这就形成 生存空 间 的空前 拥挤 与 阻塞 , 不仅 是 生 与死 、 过 去与 现在 的并存 , 更是 以“ 死 ” 挤 压 “ 生 ” , 以“ 过去 ” 挤压 “ 现在 ” , 以“ 没 出息 ” 者挤压 “ 有希 望” 者 , 从而形成 了一种窒息人 的个体生命 与民族生命 发 展 的生机 的恶性 环境 。 E 2 ( P 3 3 8 P 3 5 6 ) 鲁 迅在 随感 录五 十 四 里还有这样 的概 括 : “ 中 国社 会上 的状态 , 简 直 是将几十世 纪缩 在一 时 : 自松油 片 以至 电灯 , 自独 轮 车以至飞机 , 自镖枪 以至机关 枪 , 自不 许 妄谈 法理 以至护法, 自 食肉寝皮 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 自迎 尸 拜 蛇 以至 美 育代 宗 教, 都 摩 肩挨 背 的存 在” 。 E 4 】 ( ) 这样的“ 许多( 不同时代的) 事物挤在一 起” 确实是中国的特色。鲁迅引述一位作者 的意见指 出, 原因即在于“ 中国人先天的保守性” , 因此, 中国的 改革“ 决不将旧日制度完全废止, 乃在旧制度之上 , 更 添加一层新制度” 。比如我们试考察清代兵制变迁 史, 就可以发现, 最初是八旗兵, 后来慢慢的腐败了, 洪 秀全起, 于是就征募湘淮两军, 是为绿营, 但旗兵仍在; 甲午战后, 绿营也不行了, 于是又编练新军, 但仍是与旗 兵 、 绿营同在。这样就造成 多重制 度、 多重思想挤在 同 个非常狭窄的空间里的局面。 L 4 J 可怕之处在于, 这样 的并存 , 并非 良性互补 , 而恰恰是恶性 的嫁接 , 即鲁迅在 2 0世纪初所说的 , 旧病不去 , “ 新疫 ” 又来 , “ 二患交伐 , 而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矣” 。 E 2 ( P 5 7 ) 这也是一种生存空 间的挤压 , 而且挤压的结果是 恶性 的 , 最后 是 “ 活埋 ” , 根本窒息 了现在 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 。 ( 三) “ 染缸 五 四时期 鲁 迅 一 篇 很 有 名 的杂 文 , 题 目叫 来 了; 意犹未尽, 接着又写了篇 “ 圣武” 。当时, 马克 思主义开始传播到 中国 , 许多人很 紧张 , 说 “ 过激主义 来 了” , 不得 了了。鲁 迅则别 有 眼光 , 他说 你别 担 心 , “ 过激 主义” 是 不会 来 的 岂止 “ 过激 主 义 ” , 什 么 “ 主义” 都不会来 , 来了也不会对 中国社会和思想界产 生实质性的影响。为什么呢?鲁迅说 : “ 我们中国本 不是发生新主 义 的地 方 , 也没 有容纳 新 主义 的处所 , 即使偶然有些外 来思 想 , 也 立刻 变 了颜 色 , 而且 许多 论者反要以此 自豪” 。 E 2 J 我们中国人, 决不能被洋货 的什么主义引动, 有抹杀他扑灭他 的力量。 ” “ 无论什 么主义 , 全扰乱不 了中国” 。 ( 4 7 ) 1 9 3 4 年 , 鲁迅又写 了篇 偶感 , 进一步作 出了“ 染缸” 中国的概括 “ 每一新制度 , 新学术 , 新名词 , 传人 中国 , 便如落在黑 色染 缸 , 立 刻 乌 黑 一 团 , 化 为 济 私 助 焰 之 具 ” 。E 2 ( P 4 S O ) 所谓“ 染缸 ” 中 国, 我 想包 含 了两个 意 思 : 首先 , 中 国不具 备接 受 新 思 想 、 新 制度 的基 本条 件。鲁迅看得很清楚 , 一种外来 主义、 思潮 的输入 , 一 种新制度的引进 , 必须具有内在的接受基 因与条件: “ 新主义的宣传者是放火人么, 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 料 , 才会 着火 ; 是 弹琴人 么 , 别人 的心上也须 有 弦索 , 才会出声 ; 是发声器 么 , 别人也必 须是发声 器 , 才会共 鸣” , 而中国正 是缺少这 样 的感应器 。“自由主义 么 , 我们连发表思想都要犯罪 , 讲几句话也为难; 人道主 义么, 我们人身还可以买卖呢。 ” 这些话都说得十分沉 重 , 却也十分真实 。鲁迅对 中国当下 社会有 着非 常深 刻 的把握和 了解 , 他是真正 了解 中国 国情 的 。在他看 来 , 很多新思想在 中国还是 一种 思想 的奢 侈 品 , 根本 不能接受, 也不能理解 , “ 我们和别人 的思想中间, 的 确还隔着几重铁壁” 。如若不信 , 就看看那些翻译本 的绪言、 序跋吧 : “ 他们是说家庭问题 的, 我们却 以为 他在鼓吹打仗; 他们是写社会缺点的, 我们却说他讲 一 8 3 维普资讯 笑话; 他们以为好 的, 我们说来却是坏的” 。 1- 2 J 这样的 一 种隔膜 , 其实是 一直 延续 下来 的 , 读读 充斥 今 日文 坛上介绍外国“ 新思潮” 的文章、 序跋, 不也同样有这 样的隔膜感吗?仅仅是隔膜、 不理解, 也就罢了, 更可 怕 的是 , 中国文化有一种 很强 大的 “ 同化” 力 , 这也就 是 “ 染缸” 的法力 : 一落人其 中 , 就会变质 , 变成 另外一 个样子了 。怎么变呢?有两个 法术 。首先 是宣布 , 所 有外来的东西中国都“ 古已有之” “ 某种科学 , 即某子 所说云云” 。 1 2 p 3 1 2 ) 你讲地理学么, 中国从来就有“ 风 水” ; 你谈优生学么, 中国早就讲“ 门阀” 制度; 你说化 学么, 中国自古就有“ 炼丹” 学; 就连我们放风筝, 也是 合 于卫生学 的。 1 2 ( P 4 7 9 ) 这里还 可以补充一 个 2 0世纪 9 0年代 的最新说法: 什么“ 环保意识” , 中国早就讲 “ 天人合一” 了。鲁迅说这样 的“ 自大与好古” , 不过 是“ 土人 的一 个特性 ” 1 5 ( P 3 2 7 ) , 是落后 民族抵 御外 来 新思潮 , 拒绝变革 的法宝 。一 切 以“ 古 ” 为好 , 一 切 以 “ 不变 ” 为好 , 或者 叫“ 以不变应 万变 ” , 但 这 同样 是扼 杀 民族进步 的生机 的。不仅 自己不变 , 还要使 “ 你 ” 变 得和“ 我” 一样, 也就是对外来的思想取其 “ 名” 而变 其 “ 实”, 即所 谓 “ 偷天换 日” , 表 面上满 口新名 词 , 骨 子里 还 是 旧 思 想 。鲁 迅 说 : “ 中 国人 总 喜 欢 一 个 名 , 只要有新鲜的名 目, 便 取来玩一通 , 不久连这名 目也糟蹋了, 便放开, 另外又取一个。真如黑色的染 缸一样, 放下去, 没有不乌黑的” 。 1 2 ( P 3 9 2 ) 请注意这个 “ 玩” 字 , 这是说尽 了很 多 中国人 , 包括 中国的知识分 子对外来思想、 新思潮的基本态度的: 就是他 自己并 不相信, 不过是玩“ 文字游戏” , 当作达到 自己目的的 工具 。因此“ 玩” 的名词越新越好 , 越是新利用价值就 越高, 西方有了新东西马上贩运到中国去玩, 过几天 玩腻了就换 一 个名 词 。所 以鲁 迅 说 , 新 潮 之进 入 中 国 , 往 往只 有几 个名 词 。主 张 的人 以为可 以咒死 敌 人, 敌对者也以为将被咒死而极力反对, 谁都不去认 真的追究这个名词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实际上是把外 来名词、 新思潮“ 符咒化” 了。真实的论争就变成彼此 的“ 斗法 ” , 嚷嚷 了一年半载 , 最后是火灭消烟 , 什么都 没有 。鲁迅说得很沉重 : 喊 了半天什么 “ 罗曼 主义 , 自 然 主义 , 表现主义 , 未来主义 ” ( 这些年 又有 现代 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等) , 这些名词轮番轰炸 , 不断的 变换, 结果都过去了, 中国实质上没有真正的罗曼主 义 , 真 正 的表 现主义 , 真正 的未来 主义 , 真 正的现 代、 后现代, 只剩下了无数的“ 符咒” 。 6 ( p 3 4 4 P 2 9 2 ) 所以鲁 迅多次引用罗兰 夫人 的话 : “ 自由 自由 , 多少 罪恶 , 假 汝之名 以行 ” 。 1 2 ( P 4 8 0 ) 一 切新 的思 潮到 了 中国 , 都 难 逃被曲解与利用的命运 , 中国自身也就毫无进步的可 能。 现在我们作一点小结。鲁迅在考察 中国人的生 存环境与生存空间时作出了这样三个概括: “ 人肉的 筵席 、 “ 活埋庵 ” 和 “ 染 缸 ” 。这 里 , 实 际上 是包含 了 时间关系向空间关系的一种渗透。在 “ 人肉的筵席” - 8 4 - 这一意象里, 不仅揭示 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可能性的 被剥夺、 人的生命被扼杀、 人的个人精神发展空间受 遏制的悲剧命运 , 更揭示 了“ 坐稳 了奴隶 的时代” 和 “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的历史循环。“ 现在” 不过 是“ 过去” 的重复, “ 祖母的模样” 就预示着孩子的“ 将 来” 1 7 ( P 1 3 9 ) , 中国人永远也走不出“ 过去的时代” 。在 “ 活埋庵” 的意象 里 , 我们 看 到的 是“ 过 去 ” 对 “ 现在 ” 的挤压。而“ 染缸” 意象则形象地说明了“ 过去” 的生 命形态在中国的顽强存在 , 它不但拒绝而且改造着一 切新的生命 , 从而杜绝了新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 整个 社会就陷于不能发展的绝境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 看到鲁 迅 的一个 深 刻 的 内在矛 盾 。鲁 迅在 讨 论 “ 过 去” 、 “ 现在” 与 “ 未 来 ” 的关 系时 , 本来 是有 着历史 的 进化, 或者说历史的进步的强烈期待的, 他在 , 至死也念念不忘( 中国文学史 的研究与写作, 正是为了使现代中国人不至“ 由聋而哑, 枯涸渺小, 成 为 末人” 。 C 5 ( P 2 7 。 ) 一方面, 要 向古人与外 国人学习 描写, 同时又要反抗依附于古人与外 国人 的“ 被描 写” , 目标却是“ 用现代中国人的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 自己” , 以有利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这里的 关键是“ 创造” 。在( 为人生的文学 里, 我们谈到鲁 迅曾大声疾呼, “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 将, 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C 2 】 ( p 2 4 1 ) , 现在 , 我们 就可以明白, 这确实是关系着中国现代文化 的生存 的。 “ 反抗 被 描写 一 的本 质 就 是刨 造 出 自己的语 言 、 形式 、 思想 , 并 且 自立 标 准。首先 是语 言 的创 造。 鲁迅在( 无声的中国 里反复强调的, 就是现代中国人 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必须创造与使用新的语言, 即他 所说的“ 现代的活人的话” 、 “ 活着的白话” 。语言的 实验之外, 还有“ 写法” 的实验 , “ 形式” 的实验。用鲁 迅的话 说 , 就是要 “ 以新 的形 , 尤其是 新 的色” 来写 出 “ 自己的世界, 而其中仍有 中国向来 的魂灵要字 面免得流于玄虚, 则就是民族性” 。 C 4 】 鲁迅在( 无声的 中国 里还提醒人们 : “ 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 因为 腐败思想 , 能用古文做, 也能用白话做。所 以后来就 有人提倡思想革新 。思想革新 的结果 , 是发生社会 革 新运动” 。 【 8 说 自己的话” 是有一个前 提 的, 这个 “ 自 己” 必须是具有“ 现代思想( 包括思维方式 , 情感方式 与心理素质) ” 的“ 现代中国人” , 有了这样的“ 人” , 才 会有这样的“ 文学” 。最后 , 还有一个问题 : 用什么作 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创造呢?鲁迅在评价一位 中国 现代艺术家时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 他并非 之乎者 也 , 因为 用 的是 新 的形 和 新 的 色 ; 而 又不 是 Y e s N o , 因为它究竟是中国人。所以, 用密达尺来量 , 是不对的, 但也不能用什么汉朝的虑褫尺或清朝的营 造 尺 , 因为他 又 已经是 现今 的人 。我 想 , 必须用存 在 于现今想要参与世 界上 的事业 的 中国人 的心里 的尺 来量 , 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 。 C 2 】 ( 5 0 ) 鲁迅从来 主张“ 以 自己为主” 、 “ 自己裁判 ” C 4 ( P 2 9 1 , P 2 2 3 ) , 反抗 “ 被描写 ” , 一 8 5 维普资讯 最要紧 的就是“ 自立其则 ” , 自己给 自己立标 准。一些 人甘于 “ 被描写” , 就是因为总是拿古人的和外国人的 标准来衡量 自己, 就觉得里外都不是 , 缺乏 自我创造 的自信力了。自立标准的核心, 还是要走出一条现代 中国人 自己的文化 ( 文学 ) 之路 。这 就 是鲁迅 为 “ 现 在 中国人 的文化” 所确立的战略 目标 。他 自己正是建 设 自主自立的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开创者与先行者。 鲁迅关于建设 中国现代文化的许多战 略、 策 略思 想也很值得重视。鲁迅将他“ 一要生存 , 二要温饱, 三 要发展 ” 的思想 运用 于思想文 化建设 , 时刻提醒 中 国 的学者 、 作家 , 不 要忘记 自己是 在 怎样一种 险恶 的生 存环境下从事思想文化的创造 的。因此 , 首先要学 会 “ 保存 自己” 。在这一点上, 他依然没有忘记魏晋文人 的经验。王瑶先生在 文人与酒 这篇文章里曾专门 讨论了阮籍、 嵇康的“ 志存保己” , 所谓“ 天下之至慎, 其惟 阮 嗣宗 乎 ! ” 。如 王瑶 先 生 所 说 , 这 是 “ 不 愿 如 此” , “ 不得不如此” , 而又非如此不可的。这样的生 存智慧 自有难言的痛苦。而“ 保己” 、 “ 至慎” 又是 以 “ 志存 ” 为前 提 的; “ 阮、 嵇 的 养生 保 身 , 是 为 了 俟 命 ,至 少 前 边 还 有 一 个 光 明 局 面 的 向 往” 1 1 ( P 1 9 5 , P 1 9 6 , P 1 9 8 ) , 后来的效仿者 就变成为保 己而 保 己, 为生存 而生存 , 那就成 了“ 苟且偷生 ” , 走上 了末 路。这是鲁迅所反对的, 他强调“ 我之所谓生存, 并不 是苟活” , 也就是这个意思。鲁迅强调“ 保存 自己” 更有深意在, 他说: “ 这并非吝惜生命, 乃是不肯虚掷 生命, 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 在战士不多的地方, 这生命就愈宝贵。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 以 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 已经是陈腐的话 了。从最 新的战术的眼光看 起来 , 这 是多么 大的损失 ” 。鲁迅 之反对“ 赤膊上阵” , 也就为此: 他深知, 在中国这块土 地上, “ 战士” ( 他首先指的是“ 精神界的战士” ) 生成 之难 , 生存 之难 , 生长之难 ; 人们 至今还不能忘记 在 2 0 世纪初他那一声仰天长叹 : “ 今索诸 中国, 为精神界之 战士者安在? ” 现在,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 立 人” 有了最初的成果 , 总算培育出了一批立志改革的 年轻“ 战士” , 就应该珍惜生命 , 减少牺牲 , 以保存 民族 精神发展的“ 火种” 。他可以说是舌敝唇焦地告诫年 青的改革者: “ 正规的战法, 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 用” , “ 和 朋 友 在 一 起 , 可 以脱 掉 衣 服 , 但 上 阵 要 穿 甲” , “ 恕我引一个小说上 的典故 : 许褚赤体上阵 , 也就 很中了好 几 箭。而金 圣 叹还 笑他 道: 谁 叫你 赤 膊? 【 ( P 2 s , 1 7 ) 山西一群进步青年 办了一个文学社 团, 叫作榴花社 , 鲁迅写信谆谆嘱咐“ 新文艺之在 太原 , 还在 开 垦时 代 , 作 品似 以浅 显 为宜 , 也 不要 激 烈, 这是必须察看环境和时候的。别处不明情形, 或 者要评为灰色也难说 , 但可 以置之不理, 万勿贪一种 虚名, 而反致不能 出版。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 若专 一 冲 锋 ,而 反 遭 覆 灭,乃 无 谋 之 勇,非 真 勇 也 ” 。 L J ( P 1 8 8 ) 鲁迅 有一个老 同学 , 是个老夫 子 , 反 对发 一 86 一 表文章署“ 假名” , 认为这是“ 不负责任 的推诿 的表 示 ” 。鲁迅大不以为然 , 批评这 类 “ 迂远 ” 之论 是根本 脱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