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时报业务上的革新有哪些?时务日报业务上的革新有哪些?新闻性增强、时评出现、书本式被打破、编排醒目、版面清爽,双城记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岁月,这是愚昧的岁月;这是信仰坚定的时代,这是怀疑一切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人们应有尽有,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登天堂,人们径堕地狱。,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主要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业第三节新闻事业的发展,听课提示,脉络:民国初年纷繁复杂下新闻业的曲折发展。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11-1913-1916亮点:(1)新闻法制建设;(2)新闻时代到来;(3)采访记者群体的出现;(4)大公报及其历史影响。,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原因:旧禁令被废除。大清报律、暂行报律新法律保护。各独立省颁布的一些法律保护新闻自由。如鄂州军政府临时约法各独立省新政权、领导人实行维护、鼓励的政策。立宪党人、旧官僚也摆出一副遵奉言论自由,尊重报界的姿态。,“暂行报律”事件,暂行报律: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引起上海报界激烈反对。上海报界俱进会;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孙中山下令撤销。反映了孙中山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言论自由第一次载入宪法,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阅读与思考,刘泱育的博客,,二、报界短暂繁荣的表现,1、报界的“黄金时代”数量与销售均突破历史最高记录。半年内数量增至近500种,销量达4200万份。办报主体多元化。个人、团体、政党、政府报纸结构多样化。政治报、经济报、教育报、学术报、文艺报、妇女报、学生报、儿童报;文言、白话、外报、画报等。,1、报界的“黄金时代”,言论自由,昌言无忌。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记者是无冕之王。报馆、报人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行业组织增多,活动频繁。中国报界俱进会、上海日报公会等。,五花八门的政党报纸,同盟会-国民党系:总机关报民立报;上海天铎报、太平洋报、中华民报;北京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天津民意报等共和党-进步党:少年中国、庸言、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的国民公报等,申报在言论上支持他们小政党、小团体:自由党民权报,“横三民”,国民党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和自由党民权报,同在上海出版,被称为“横三民”民国: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宣称“非有精确之新闻,无以造正大之舆论;非有正大之舆论,无以扶初步之共和”。中华:邓家彦。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民权: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言论激烈。,国民党V.S.共和进步党,两大报系激烈争论,目的是为替本集团头面人物在议会和政府中争夺权位政党报纸成了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已远远超越笔墨之战,还互相人身攻击,甚至发展至武斗。,乘虚而入的庸俗、牟利报纸,没有明确政治主张,见利忘义,以营业为前提。马路小报:“有报无馆”的小报鬼报:用套版方法印刷的报纸,即利用另一家报纸的现成版面,仅换个报头重印几份而已。,2、通讯社的发展,外国通讯社进入比较早。路透社1872在中国设立分设。国人自办早期通讯社出现:1904.1,广州,“中兴通讯社”,骆侠挺;初具规模。民初大约30多家。东京通信社、新闻编译社、国民通讯社业务简单、原始。,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报业控制与迫害创办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神州日报收买报纸、报人。接受津贴的总数在125家以上制定法律、条例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报纸条例,出版法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通过军警及特务,残暴与无视法律中外报业史上所罕见。北洋内务部设有警政司,第四科专管出版事项。,“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大批报人受迫害。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入狱。1913年是癸丑年,史称“癸丑报灾”。,1913.8,北京正宗爱国报编辑丁宝臣在评论中说了句“军人为国家卖命,非为个人卖命”,便被军政执法处逮捕,冠以“迹近通匪,煽惑军心”的罪名枪杀。开封民立报编辑敖瘦蝉仅因写了一副悼念宋教仁的挽联,即被枪决。广州教会报纸震旦报因言论激烈而被封,发行人康仲茕被杀。1926.4,京报主笔邵飘萍因报道“三一八”惨案,被冠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枪杀。林白水因在社会日报上发表了讥讽现实的时评官僚之运气被奉系军阀抢杀。,2、报界的反袁斗争,宋教仁案的真相被揭露后,革命党人认清了袁的真实面目。从宋案到二次革命失败期间,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大量篇幅声讨袁。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或者出版了反袁专刊(如广州的讨袁报)。原来拥袁、亲袁的一些报纸和报人,也转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启超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申报等也开始反袁。,3、北洋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1)报纸条例1914.4.2,袁政府。共35条,集合了前清、日本等相关法律中众多限禁条例规定报纸的创办实行及保证金制度等。第3条:发行报纸,应呈请警察官署认可第6条:报纸发行20日前,须分别交纳保押费第10条:列出8项禁载事项,前3项为:淆乱政体者、妨害治安者、败坏风俗者。,(2)出版法(1914.12.5),“出版之文书图画,应于发行或散布前禀报该管警察宫署,并将出版物以一份送该官署,以一份经该官署送内务部备案”;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出版:一、淆乱政体;二、妨害治安;三、败坏风俗;四、煽动曲庇犯罪人、刑事被告人,或陷害刑事被告人;五、轻罪重罪之预审案件未经公布;六、诉讼或会议事件禁止旁听;七、揭载军事外交及其它官署机密之文书图画;八、攻讦他人阴私,损害名誉。袁政府还在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检查扣留煽动邮件章程中,有不少苛刻限制新闻出版事业的规定。,(3)修正报纸条例(1918.10,段政府,33条),法制局将条例提交内阁讨论时,附有了四点说明:报纸为传达舆论之机关,固不可不予以自由,借以发抒民意,传播消息。查前清报律及前奉明令废止之报纸条例,均以保押金之缴纳,为发行报纸要件,本案为发展社会舆论起见,不设此种规定。,报纸之处罚,分别为由行政官署判定者,与司法官署判决者二种。惟报纸以言论为其职务,偶一不检,易触刑章,故本案特定专条,比较刑律,分别减轻或酌易罚金,而其刑法之判决,仍属司法官署,以示慎重法权,体恤报纸营业之意。报纸传播极速,登载事件一经发布,煽惑已成,虽有刑律绳其后,亦于国家社会之危害无补,审判程序繁重,非可临时应变。又规定经检察厅认为无庸提起公诉时,即应解除其停止处分,以防滥用。,两个报纸条例之比较,1918年报纸条例进步之处:一是取消了保证金,事实上开始实行注册登记制,办报资格限制形同取消。二是开始实行比较规范追惩制。1914年条例是预防与追惩制结合,且赋予实施追惩执行机关军警以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威。而1918年条例规定了检察厅对警察官署的制约机制,以防滥用。段时期的北洋政府奉行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黄金时期新文化运动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预防制和追惩制,世界各国对报刊出版管理的两种常见制度:预防制和追惩制。其中预防制分为四种:注册登记制:一经“挂号”就可以出版发行。保证金制: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才能出版发行批准制:出版前须经申请和批准,然后印行。事前检查制:出版发行前必须得到政府审查通过才能刊发。,3.4其他,新闻电报章程电信条例著作权法中华民国约法:“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三节新闻事业的发展,言论的萎缩与新闻、通讯的发展政府的言禁政策及对报刊的摧残,加速了政论传统的中断。世界大战及国内外纷繁芜杂的政局,受众需要更多了解情势的变化。电报、印刷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使新闻的时效性有了保证。,新闻时代的到来,消息比重加大,电讯增多,通讯走向成熟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照片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设特约通讯员,增加国际新闻报道和知识性、趣味性内容;新闻竞争日益加剧,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记者应运而生。如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p.93-100),黄远生(p.93-100),黄远生,中国近代政治记者,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1904年中进士,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回国后先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成为蜚成于世的著名新闻记者和政论家,是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时人誉之为“报界之奇才”。,曾创办、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官迷论、三日观天记、外交部之厨子等通讯,对民初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们的丑态,作了忠实的记录和辛辣的嘲讽袁筹备称帝期间,聘他任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坚辞不就,并在上海各报刊登启事。1915年冬赴美。12月25日晚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指派刘北海枪杀。,黄远生与蓝公武、张君劢共同创办了少年中国周刊,因其抨击时政立场鲜明,见解独到,声名大震,遂有“新中国三少年”之说。又与刘少少、丁佛言被称誉为“新闻界三杰”。所写新闻作品辑为远生遗著4卷,以新闻通讯为主,兼收政论、译文等,于1919年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远生通讯特点,以擅长通讯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题材务求重大;针砭时弊,不畏权贵;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用日记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发生的新闻事件。,远生“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1886年10月11日生于浙江东阳。14岁中秀才,19岁(1906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杭辛斋受命筹办汉民日报,聘邵为主笔,由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1916年,申报社长史量才聘邵为驻京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两年间为申报写了250多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一针见血,因此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同时还为时事新报时报撰稿。,1918年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京报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他大书“铁肩辣手”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主张记者是“布衣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主张“探究事实不欺阅者”。冯玉祥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1918年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15日,奉系军阀开进北京,北洋政权落入奉鲁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等人之手。张立即下令封报馆,钳制舆论,捕杀报人。24日,邵被一名叫“夜壶张三”的报界朋友从躲藏的苏联使馆骗出,被预伏军警截捕。26日凌晨1时许,被“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后判处死刑。其“罪行”为:“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4时30分,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邵氏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未久,枪声响过,邵倒地立毙,时年40岁。,邵飘萍的采访艺术,随时处于角色之中。广泛交游,不惜小费。千方百计,随机应变。掌握心理,把握战机。“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中国有报纸52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邵飘萍。”张季鸾,林白水,1874年生在福建闽侯县,字少泉,中年后自号“白水”。1901年6月到杭州白话报担任主笔。反对清朝统治,曾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在上海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团体中国教育会。1903年春留日,曾组织、参加反抗沙俄侵略东北的拒俄义勇队、国民教育会,受到清政府驻日使馆干涉,返回上海。同年12月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创办中国白话报,以活泼的形式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抨击清政府的专制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公言报平和日报新社会报。,林白水为社会日报社长的1923年10月,因抨击曹锟贿选总统丑闻,报馆遭封闭,林氏被囚禁月余与邵飘萍或者说与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相同,林白水对各路军阀甚为反感,他曾经撰文对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大加嘲讽,令张衔恨不已又无可奈何。抨击吴佩孚“性颇执拗,头脑简单,不谙政治,思想陈腐,意见执滞。”“中央政治,若长在吴大帅指挥之下,恐终须弄得一团糟。”,1926年8月6日凌晨4点10分,林白水被押赴天桥刑场枪决,时年52岁。遇难之时,林身穿夏布长衫,须发斑白,子弹从后脑入,左眼出,陈尸道旁,双目未瞑,见者无不为之骇然伤心。遇难后,有报纸称林白水死于肾囊与睾丸。又由于林的断头之日与邵飘萍之死恰好间隔百日,有报纸以“萍水相逢百日间”作了专题报道,并有“所谓言论自由不是要讲真理,而是要讲真话,今之言论自由当从睾丸始”云云。,民初一些著名报人接受津贴,拿人钱财,替人说话,受人物议。飘萍创办京报,生活阔绰,有当时极少见的自用汽车,香烟也是特制的,上印“邵振青吸用”。为了维持这种生活,向各方谋求津贴也是常见。京报曾在一天当中印行不同社论的两版,在当时报界是周知的。至于他拒绝张作霖30万大洋的贿赂,也有资料声称,当时他并不知情,知道后为失掉这笔巨资而懊恼。在其被枪杀后,共产党刊物政治生活,也批评其在职业操守上的瑕疵,“根据北京各报所载,邵君向无定见,以金钱为转移,致遭各方毒恨,最近以宣传赤化嫌疑被奉军枪毙。如此记来,似邵君素行乏检,最近又犯军阀,真是罪有应得,死得活该”林白水生活阔绰,在他的宅子中,佣人最多时有十几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就有5个,酷爱收藏金石和砚台,藏品闻名于世。其卖文、收授津贴和贿赂在报界也并不是秘密。最终因撰文骂张宗昌的亲信潘复,把二者关系比作睾丸与肾囊,惹杀身之祸。,胡政之,作为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之一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陈纪滢说:文人办报往往鄙于求利,但是,不考虑从印刷到发行,从广告到旅费,从营业到销路,往往就会断送报纸的前途。以经营为本,以办好报纸为目的,在经营管理上如此用心,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办报经验的,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恐怕就只有胡政之一人。“外国报界对于胡霖的大名是以报界巨子看待”。1919年,他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举行的巴黎和会,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采访重大的国际事件,使他成为“采访国际新闻的先驱”。,在国闻周报创刊号的发刊词中,他指出:“今之新闻记者其职能即古之史官,而尽职之难则远愈古昔。吾人苟欲建舆论之权威,第一当先求判断资料之事实问题。首当求真确之发现,与忠实之报道。通信之报告事实,不著意见”。“今论政,本系以民意为背景,而民意的寄托,又在于公是公非之舆论。”1926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作接办天津大公报,开创了中国报业史上最有魅力新记大公报时代。,1941年5月大公报荣获具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密苏里大学教务长马丁写信给胡政之说:“贵报今年被推得奖,端为一外国之自由的报纸,在其悠久的过程中,对于公众具有优异的贡献。吾人此项决定,兼得深知贵报伟大贡献之美国记者的一致赞许。”,张季鸾,1949以前,张季鸾这个名字如雷贯耳,无论在报界还是政界。如今,即使在新闻圈,知晓他的人都不多了。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生于山东邹平。1941年去世的时候,名字前面被加上“民国最著名的报人”等称呼。自1911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到去世,正好30年,前15年他几度变化,后15年一直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社评。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先生是一位报人,他的风格,主要是愉快健谈,而有人缘。凡先生所在之处,一定送往迎来、会客不绝。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先生,无论是谈国内外大事,或是说笑玩闹,都能与大家相融之。毛泽东:“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作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毛是在1958年对吴冷西说的,那时早已是四周对大公报“讨伐”的一片喧哗。1938年,周恩来在汉口曾对人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慨,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交友甚广,且是一位无党派报人,似乎先生交友并没有以党派而划定。与林伯渠相交甚厚。1936年秋,西安事变前夕,赴陕暂居西安南郊杜公寺,与林会晤。民初他们均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旧雨相逢,格外亲热。季鸾先生久病在身,竟与林一次谈话通宵达旦,“有分歧、有共识”,朋友还是好朋友。1941.9.6在重庆逝世时,杜月笙赶到抚棺痛哭,连呼张四哥,四哥,悲痛至极,令在场一些人士十分惊讶:“为何杜月笙对张季鸾还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逝世后,在先生的来信中,还有西藏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写的信,先生是无神论者,并没有影响相互交往。先生酷爱昆曲,京剧泰斗梅兰芳、名昆俞振飞,都曾与先生配唱、讨论曲词,试作剧作。,张的去世,创下了两项“记录”。一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作出极高的评价;二为在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中共领导人毛泽东、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林祖涵(林伯渠)的联名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劘不再,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特此驰唁,敬乞节哀”。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1941.9.26发表短评季鸾先生对报业的贡献。周恩来、邓颖超挽联:“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国士精神”。,蒋中正唁电:“大公报社转张夫人礼鉴: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斯人不禄,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罄。特电致唁,惟望节哀”。国民政府褒扬令:“国民政府九月二十六日令:张炽章学识渊通,志行高洁,从事新闻事业,孜孜矻矻,历三十年。以南董之直笔,作社会之导师,凡所论列,洞中窾要。抗战以来,尤能淬砺奋发,宣扬正谊,增进世界同情,博得国际称誉。比年连任参政员,对于国计民生,并多贡献。兹闻积劳病逝,轸悼殊深,应予明令褒扬,用昭懋绩。此令。”张灵柩后公葬于西安,碑铭异常简略,并未“呼应”他身后的极尽哀荣,仅曰:“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这块墓碑已在“文革”中被砸成了碎块。,淡泊名利。就先生一生而言,是一报人也。就其终生之志,为文章报国。先生著作甚丰,尤其以新闻评论著称,其为文如昌黎、如新会,无僻典,无奥义,以理胜,以诚胜,故感人深而影响远。一生清贫。于右任曾以“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来形容。尽管如此,先生却豪爽仗义,常为朋友慷慨解囊,毫不吝惜。为国捐金,肝胆可照。,1938年7月7日抗战周年之际,武汉三镇举行献金运动,支援抗战。先生慷慨解囊,把亲友在儿子过生日馈赠的金银首饰全部献出。当其夫人求先生留两件以作纪念,也被先生劝阻。曾两度入狱。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大总统,成立了中华民国。先生由于右任推荐,任孙先生秘书。曾为中山先生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此件事为先生引以自豪的三件事之一,另两件事是,大公报荣获米苏里奖章和五十得子。如果说先生曾经做过官的话,也就仅此两个月为孙大总统的秘书。袁世凯篡权后,先生在北京民立报任编辑,由于袁世凯杀害了宋教仁,先生秉笔直言,遭到无理逮捕,囚禁三个月之久。,求学经历:少年张季鸾体弱口吃,但很聪明。延榆绥道陈兆璜欣赏他的文章,又同情他的家境,遂将其招入道署,亲自教读。经陈兆璜介绍,1902年秋只身前往关中“烟霞草堂”,师从关中名儒刘古愚习经世之学。1903年刘古愚前往甘肃讲学,张季鸾遂离开,考入陕西三原宏道学堂。1905年考取官费留日,先入东京经纬学堂,不久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攻读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与革命党人多有交往,课余任陕西留日学生创办的夏声杂志主编,开始办报生涯。,涉足新闻业1908年学成归国,在关中高等学堂当教员2年。1911年应邀到上海民立报工作。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1913年在北京与曹成甫合办民立报,自任主编。宋教仁遇刺后,开始宣传反袁,后因在上海民立报上披露善后借款条约,得罪袁世凯政府,北京民立报被封,张季鸾被捕入狱。囚于军政执法处监狱。三个月后被释放。出狱后应胡政之之邀前往上海,任大共和日报任国际版主编。1915年袁世凯意欲称帝,反袁呼声高涨,张季鸾在上海办民信日报,任总编,抨击时政,后民信日报因经费问题停刊。,1916年袁世凯死去,张前往北京为上海新闻报担任通讯记者,后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在京创办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新报,张应邀任总编,同时兼任上海新闻报驻京通讯员。1918年中华新报被查封,张再次入被捕狱。后经营救获释,但中华新报未能复刊1919年赴上海,出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仍是政学会机关报),直至1924年冬该报停刊。后来经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的推荐,北洋军阀的张绍曾内阁任命其为陇海铁路会办。,大公报时期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成立新记公司,9月1日续刊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经理。续刊之日他撰写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四不方针”。九一八后,大公报主张“缓抗”方针,报馆被投掷炸弹。张也收到过一个装有炸弹的邮包。经杨永泰出面,张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1934年蒋介石在南京励志社大宴群僚,各部军政大员数百,但首席主客却是张季鸾,令列席诸位大感意外。蒋介石对张季鸾推崇备至,是民国报人都未曾达到的境遇。抗战时期,曾两度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张季鸾语录,“且中国报界之沦落苦矣。自怀党见而拥护其党者,品犹为上;其次,依资本为转移;最下者,朝秦暮楚。割售零卖,并无言论,遑言独立,并无主张,遑言是非。”(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1923年)“报人的职责在谋人类的共同福利,不正常的自私其国家民族,也是罪恶我们报人不可妄自菲薄,报人的修养与政治家的修养实在是一样,而报人感觉之敏锐,注意之广泛过之。”(周雨: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268页)“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视为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本社同人之志趣,1926年9月1日),张季鸾生前曾传授给王芸生的20字秘笈:“以锋利之笔写忠厚文章,以钝拙之笔写尖锐文章。”,四不方针,“不党”:纯以公民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利于国者拥护;其害国者纠弹“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职务外并无私图。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盲信”、“盲动”、“盲争”。,三人拟定复刊“宪法”:五项原则,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为准。,商业经营,文人论政,“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民国以来中国报也有商业化的趋向,但程度还很浅。以本报为例,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一个报人若只求卖虚名,得喝彩,有时要犯严重错误,甚至贻害国家”,“往往误了报人应尽之责”。,今后之大公报(1936年),“本报将继续贯彻十年前在津续刊时声明之主旨,使其事业永为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忠于民国,尽其职分。而不隶籍政党,除服从法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拘束,本报经济独立,专赖合法营业之收入,不接受政府官厅或任何私人之津贴补助。同人等亦不兼任政治上有给之职,本报言论记载不作交易,亦不挟成见,在法令所许范围,力求公正。苟有错误,愿随时纠正之。以上为本报自立之本。”,“三骂”脍炙人口,从民立报到主持大公报笔政,三十年间他写的评论不下三千篇,其中以大公报社评最引人注目,影响最深远。他曾以“三骂”脍炙人口1926年12月4日,跌霸,一骂军阀吴佩孚。文中说:“吴氐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酣畅淋漓,一语中的。1927年11月4日,呜呼领袖欲之罪恶,二骂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 刑事诉讼程序实务操作指南
- 语文课文说课稿撰写指南
- 石作文物修复师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创意摄影作品评价标准解析
- 保伞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乳品浓缩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西药药剂员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喷浆技术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享与创新实践
- 追寻红色足迹课件
- 新疆乌鲁木齐市2025年通信工程师考试高、中级(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题库及答案
- 2025水稻代烘干合同书
- 金缕玉衣教学课件
- 岗前安全教育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激光镭雕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茶叶发酵技术培训课件
- 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施工方案
- 沪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欢乐购物街》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 叉车安全技术比武竞赛试题(含答案)
- SMS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