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经典整理,备战高考).doc_第1页
新史观(经典整理,备战高考).doc_第2页
新史观(经典整理,备战高考).doc_第3页
新史观(经典整理,备战高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讲新史观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即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二:分类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二)传统史观和新史观 传统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欧洲为中心史观等 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三:新史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的特色。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2、发展线索:(1)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3、“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4、几种不正确观点:欧洲为中心史观;天朝上国,中国是世界中心;(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3、正确认识和态度: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总之,近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4、准确理解现代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也叫社会史范式。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五)、生态史观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例如以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六)、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的一种史观。2、主要观点:“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七)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马克思还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这个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必然性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发展规律,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体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作用。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上层建筑具有某种反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马克思主义注重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由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社会的必由之路,所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与精英人物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也不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价值和地位。伟大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伟大人物,如果没有,社会就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伟大人物来。四:用新史观解决问题 (一)对号入座: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英雄史观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B、阶级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二)用新史观看问题1、运用新史观全面认识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1)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新、旧两个世界,欧亚美三大文明的碰撞、汇合和交融,加速了人类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2)整体史观: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得到拓展,世界开始由分散开始走向整体。(3)近现代化史观: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4)社会史观:商业革命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市场扩大,促进物种交流,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3、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突出贡献。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经济的近代化; (2)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和近代化; (3)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和科学,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上的科学化和大众化;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风俗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4、运用新史观全面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3)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