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古文古诗题型大全(超详细).doc_第1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古文古诗题型大全(超详细).doc_第2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古文古诗题型大全(超详细).doc_第3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古文古诗题型大全(超详细).doc_第4页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古文古诗题型大全(超详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古文古诗题型大全(超详细) 三 峡短文两篇 综合能力测试 姓名_ 班级_ 座号_ 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欲颓( ) 遂至( ) 与其奇者(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二、填空 三峡一文选自_。_(朝代)的地理学家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号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字子瞻,号_,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4两岸石壁,五色( ):_ 5晓雾将( ):_ 6( )竞跃:_ 7未复有能( )其奇者:_ 8庭下如积水( )_ 四、阅读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_。 10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_ 11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12本文分_层,写出各层大意。 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15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 1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 “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 17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 第二层,写景,写了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9“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意思是_,成语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2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1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三)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夏水襄陵: 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乘奔御风: 绝 : 霜旦: 属引凄异: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将下列写景的句子与相应的季节用线连接起来。 沿溯阻绝 春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秋 清荣峻茂 冬 3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_ 4按要求默写并译述句子。(18分) (1)写三峡两岸的山长又多的句子。 默写: 译述: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默写: 译述: (3)写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意思差不多的一句话。 默写: 译述: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提示:从视角的角度。 6根据文中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_ 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 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_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_ 一、tu ln su x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同“缺”空缺 漫上 很 早晨 2qu x xing s y tun bi s zh 3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 4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俯视 仰视 6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 7不设同一答案 8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9不设同一答案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26 三峡 一、作家作品及地理常识 1、三峡的作者是_,我国北魏杰出的_学家、_家。他所著的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至湖北省宜昌县之间,包括_峡、_峡和_峡。 二、给字词注音。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不见曦月( ) 沿溯阻绝( ) 素湍绿潭( ) 绝巘多生怪柏( ) 飞漱其间( ) 属引凄异( ) 三、指出通假字并作解释。 1.略无阙处( ) 2.哀转久绝( ) 四、对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进行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 3.至于夏水襄陵( ) 4.或王命急宣( )( ) 5.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7.则素湍绿潭( ) 8. 绝 巘多生怪柏( )( ) 9.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10.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 ) 11.属 引凄异哀转久绝( )( )( )( ) 12.沿 溯阻绝( )( ) 五、解释多义词。 1.绝 2.自 沿溯阻绝( ) 自三峡七百里中( ) 哀转久绝() 自非亭午夜分( ) 六、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 ) 2、至 于夏水襄陵(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 七、解释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素湍绿潭( ) 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 ) 4.悬泉瀑布( ) 5. 属引凄 异( )( ) 6.空谷传响( ) 八、译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巘多生怪柏。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猿啸)属引妻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歌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音泪沾裳。” 九、理解性默写 1、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 2、文中侧面写出三峡夏季江水上涨、流湍急的句子是:_和_ _. 3、写山高的句子是:_ 4、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_. 5、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_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 7、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_ 8、作者写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感受的句子是:_ 9、三峡秋季景色的特点是:_ 10、秋天,三峡高猿长啸给人的感受是:_ 11、作者费用来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在三峡中艰辛生活的名句是:_ _ 12、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 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整体感知 1.感知文章内容,三峡景色的总特征是什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作者写三峡春冬之景,用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_。 5.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_。 6.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景象最突出?有什么作用? 7.作者为什么先写夏三峡夏季的景色而最后写秋天的景色? 8.文末引用渔歌内容作结有什么作用? 9.请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0.体会课文的写作艺术。 十一、阅读三峡全文,做题。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 D属引凄异(连续) 2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4.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 5.课文在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 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6.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用”_ 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_”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用”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7.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8.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_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_ 9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证明理由的原句。(3分) 11.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如果你是导游,试写一段导游词: 三峡练习题部分答案 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朝发白帝城 7.“盛大”和“急速”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10.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音泪沾裳 1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十、1.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2.对比;突出了其”疾”(即快速)的特点 3.素、绿、清、影; 寒、肃、凄、哀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5.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6.猿啸;使作者的哀愁和劳动人民的悲秋融为一体。 7.先写夏季的景色才能给作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后写其秋天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不同季节的景色形成对比,突出了三峡四时之景各俱特征。 8.进一步强调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凄清的气氛和人们的哀愁。 9.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1)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2)思维独到。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原来是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十一、1.A 2.D 3.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7.有寂静凄清的特点 ;这样引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侧面(或间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9.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10.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1.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1 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训练 1、做客“联想吧”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加油啊!) 写“山”的:_ 写“水”的:_ 2、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准!)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鸢飞戾天( )( ) 水皆缥碧( ) 经纶世务者( ) 互相轩邈( ) ( ) 3、验验你的写字速度!(你很棒的!) 经_世务 _谷忘_ 横_上_ 急_甚箭 在_犹昏 风烟_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 )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7、来,做个小翻译!(我相信,你准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二、阅读与训练 (一)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家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写水流舒缓处,以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横柯上蔽_ (2)窥谷忘反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 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 _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山之_、山之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的人生态度。 8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 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10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 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14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 A泉水激石成韵 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 D夹岸寒树 1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三、能力提升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段中的原话回答。 4、 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 21 与朱元思书 一、1、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略 3、略 4、全、都 一样的颜色 顺、随 快 飞奔的马 高远 通“啭”鸟叫声 穷尽 至 平息 筹划 通“返” 5、B 6、C 7、奇特的山,奇异的水,独一无二。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二、(一)1.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2.文学 吴均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 (二)1(1)树枝 (2)同“返”,返回 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清澈),急(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 (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7.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8、D 9、B 10.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1、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12(群山)竟争着高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13、D 14、 D 15A 三、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 是:此 、这 3、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4、八月之望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作者_,字_,号_,_(朝代)_家、_家,与父_、弟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庭下如积水空明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 _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一) 1东坡志林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1n cu hng dng ji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_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3分) _ 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 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分)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分) 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徐州)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答案: 10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