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11 09 05 作者简介: 曾纪军( 1969 ) , 男, 汉族, 湖南武冈人。文艺学硕士。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 方向: 影视美学。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达更尕吉文学教育 ( 上) 2008 年 06 期 2011 年第 3 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No 3 总第 44 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General Serial No 44 浅谈辛弃疾词作的忠君思想 曾纪军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文教研室, 海南 海口 570208) 摘要: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主导倾向, 使其诗词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其政治思 想中 “民为国本的仁政思想, 抑制豪强的法制思想, 节用宽民的理财思想” 亦具有先进性和积极意义。遗憾的 是, 忠君观念却成为极大消极因素, 阻碍了他复国理想的实现。 关键词: 辛弃疾 ; 忠君思想 ; 消极因素 中图分类号: I 207 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743( 2011) 03 0038 03 辛弃疾生活在山河破碎、 南北分裂的年代。 特殊的成长环境, 不一般的生活经历, 使得辛弃 疾有着一般文人难得的冲天豪气。他怀着收复 中原的愿望, 先后向朝廷上美芹十论 和九 义 , 论述抗金大计, 提出恢复失地的建议, 但未 得到采纳。而他的忠君思想, 成为阻碍和羁绊, 使他的抱负和梦想只能在文学创作中加以表现。 一忠君思想在辛弃疾词作中的表现 忠君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思 想痼疾。中国文人对 “君王” 的依恋, 大概也是自 孔子开始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 , “事君尽礼” ,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 “君君臣臣” , “学而优则仕” 。 “事君” 思想是孔子反复陈述的观点, 也是极受统 治者欢迎并不断强化读书人应该遵守的“人生准 则” , 在深受儒家文化洗礼和影响的后世读书人 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读书人“克己复礼” , “以天下为己任” , 但自己却并不拥有天下 。“普 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 读书人 只有借助君王手中权力, 才能实现治国安邦的人 生理想, 从而体现其人生价值。 然而不幸的是, 无论是治世, 还是乱世, 没有 哪一位中国文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 国文人在郁闷不堪之中, 对“君王” 的情感态度便 会因 “爱恋”而转生“怨恨” 。但是他们这些“怨 君” 情绪, 不过是“恋君” 情绪发展到极点的另一 种表现形式, 骨子里渗透的, 依旧是 “恋君” 。 尽管辛弃疾还没有能力解决“君” 和“民” 之 间的对立矛盾, 但是他在自己辛酸、 沉痛的人生 经历中, 不得不思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 并 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 因而在他 的词中留下对儒家思想的一些极为矛盾的判断。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君王” 的矛盾判断。辛 弃疾对儒家思想中这一重要问题的矛盾判断, 是 以自己人生悲剧和民族悲剧为基础的, 因而显得 格外沉重, 同时也为后人对儒家思想及中国文人 命运、 思想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诗词。辛弃疾 词中的 “恋君” 也好 , “怨君” 也好, 都不是因个人 前途、 利益而生 , “且恢复之事, 为祖宗, 为社稷, 为生民而已, 此亦明主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 也, 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 。 ” ( 九议其一 ) 其 中包含着的, 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他 的 “怨” ,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哀怨” , 而是“怨 83 愤” , 甚至是强烈的“愤恨” , 对“君王” 开始持一 种否定态度。这在中国文人思想史上, 可以说是 一种十分难得的思想萌动。尽管辛弃疾的思想 萌动不是有意识的, 但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 他 的这种潜意识萌动也是必然的, 是不容忽视的。 也正是由于这种萌动不是有意识的, 因而没能进 一步表现出来, 这也是他所处时代的特征。 二辛弃疾忠君思想的特点 辛弃疾的忠君思想, 虽然和儒家先贤圣人的 主张一脉相承, 但因为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成 长经历的个别性, 所以他的忠君就表现出以下特 点: ( 一) 对明君的渴望 在辛弃疾的怀古作品中, 常常借典引出一些 古人。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 酒以浇胸中 “块磊” 。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 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 是因为现实生活中 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 为了呼唤今人, 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 裂” 。 在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一词中, 辛 弃疾写道 : “悠悠万世功, 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 渊, 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 白浪长东去。不 是望金山, 我自思量禹” 。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 中勾勒出他追念向往的世界, 渴望、 钦羡着能有 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 解民于倒悬之苦。 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 。生查子 的 “思量禹” , 从宋王朝内部而言, 词人祈求能有“鱼入渊、 人居 土” 的 “治” 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 人力汇聚、 恢 复中原、 统一天下之势指日可待。 在辛词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 人大抵是“剑指三秦, 君王得意, 一战东归” 的统 一中国、 像刘邦这样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 动 豪情, 奇因六出” , 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 他佩 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 他崇拜扶持 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 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情怀的。 ( 二) 归罪于投降派 尽管辛弃疾对抗金事业充满激情, 但其一再 上书均无结果。辛弃疾并不因此对“君王” 有所 怀疑, 而是归罪于投降派, 希望君王能够远离投 降派, 不受他们蒙蔽 :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 重磨。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 欺人奈何!乘风好 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 是、 清光更多 。 ”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 赋 ) ( 三) 对主战派的态度 辛弃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大批主战派官员, “欲乞丞相稍去薄书细务, 为数十日之闲, 舒写胸 臆, 延访豪杰, 无问南北, 择其识虚实兵势者十余 人, 置为枢密院属官, 有大事则群议是正而后 闻” 。在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面之下, 南宋统治集 团对国家人民命运已麻木到不知痛痒的地步。 他希望正义之声在当时整个朝廷得到宣扬, 使人 们思想觉醒起来, 有抗敌的决心并抗战到底。 三辛弃疾忠君思想成因 ( 一) 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 辛弃疾出生时, 北方半壁江山已经为金人所 占, 辛弃疾从小就生活在金人统治下, 亲眼见到 并亲身经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 辛弃疾的父亲辛 文郁去世较早, 他由祖父辛赞养大。因为祖父的 教导, 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 收复失地的宏大 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 金主完颜亮破坏和议, 举兵 南侵, 激起被统治区人民不满, 纷纷起来反抗。 二十二岁他就聚众两千, 加入济南人耿京的抗金 队伍。不久, 耿京被叛徒谋害, 辛弃疾怀抱收复 中原、 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很遗憾, 他所 处的时代, 是南渡偏安后无所作为的南宋朝廷。 在以高宗为首的整个统治集团“暖风吹得游人 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笼罩下, 他自然是空有一 腔热血却无门报国。辛弃疾由 “恋君” 到 “怨君” , 终至于在忧愤中含“怨” 而逝, 走完了他生不逢 时、 充满悲剧的人生之旅。特殊的成长环境, 不 一般的生活经历, 使得辛弃疾有着一般文人难得 的冲天豪气。击退金兵、 收复失地、 忠君报国、 维 护国家和民族权益也就很自然成为他心中的宏 伟愿望。 ( 二) 辛弃疾的审美趣味和文学追求 辛弃疾无法实现“拥京兵十万” 、 “收拾旧山 河” 的壮志宏图, 转而从文学上继承和发扬爱国 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辛弃疾“以文为词” , 擅长使事用典。他继承了东坡以诗为词的创新 精神, 使词与乐分离后, 仍然能够内容充实, 用来 93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思想 达更尕吉文学教育 ( 上) 2008 年 06 期 抒情、 咏物、 叙事、 圆理。 破阵子 是他的名篇之一, 是寄给好友陈 亮, 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 派, 又同遭投降派打击? 、 迫害。辛弃疾隐居期 间, 陈亮曾到带湖访问辛弃疾, 一对志同道合的 战友促膝畅谈, 共抒北伐壮志。之后, 两人又作 词唱和。他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方 法, 驰骋壮志, 抒写悲愤。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 心、 忠君愤懑, 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 悲壮、 沉郁顿挫的词章里。古人云 : “诗言志” , 好 的诗词, 常常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君王的忠心、 人民的苦乐安危联系在一起。 ( 三) 辛弃疾的社会关系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 协的典型, 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 昏聩无能的官 僚始终左右朝政, 推行屈膝投降政策。辛弃疾对 南宋朝廷里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轻 蔑。他说 :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表明了他封建忠君思想、 个人名利 观念、 收复失地愿望、 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总之, 辛弃疾的词作与爱国和忠君相联系, 充满悲愤之情; 但他作为文人士大夫和爱国志士 的一生, 却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辛弃疾是一位带 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但是他生不逢时, 一腔 热血、 一身胆魄无从发挥。救国、 报国理想终于 随着岁月流逝化为泡影。他的一生, 始终没有放 弃为国家收复北方失地的理想, 时时受报国无门 苦痛的折磨。他感觉自己被朝廷疏远了, 实现理 想更加渺茫, 于是就写下了一首首宣泄忧国情怀 的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密切联系着他的事业和 理想, 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 用词反映 了时代精神。尽管辛弃疾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 析, 但词中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 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情揭露和批判了 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因此, 辛弃 疾的词作, 也就具有了震撼人心、 影响后世的感 人力量和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广铭 辛稼轩诗文钞存 M 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76 2邓广铭 稼轩词编笺注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邓广铭 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 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4锌更儒 辛弃疾资料汇编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5 宋词鉴赏大全集 编委会 宋词鉴赏大全集 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6郁贤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赵晓岚 金戈铁马辛弃疾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8杨忠等 辛弃疾词译 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9杨世锋 两宋春秋 M 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 ( 责任编辑: 李 欢) The Thoughts of Loyalty to Monarch in Xin Qi jis Lyric Poetry ZENG Ji Jun ( Chinese Department,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Haikou 570208,China) Abstract:The strong emotion of patriotism is the main tendency of Xin Qi jis poems and lyric verse , which makes his works move readers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thoughts of legal syst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培训教员总结简短课件
- 2025年UV激光切割机项目建议书
- 2025河南郑州航空港投资集团面向社会招聘25名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江苏泰州学院招聘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17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地矿地震仪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文化科技主题公园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无线接入网用的手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广州驾照安全员培训课件
- 2025湖南郴州市郴投集智文化旅游运营有限公司招聘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预测
- 2025房屋宅基地买卖合同
- 2025年浙江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写作)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上饶市属国有企业2025年度第一批次公开招聘【105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版)《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 小儿腺病毒感染护理查房
- 毒品成瘾原因课件
- 2025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金太阳福建省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数学试卷
- 2025年甘肃政治高考试题及答案
- 三腔二囊管护理课件
- 造口凸面底盘临床应用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